浅议慈善公益类节目《为幸福喝彩》的创新探索

2022-07-13 21:34李昕
教育传媒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慈善公益创新

李昕

【内容摘要】本文从节目模式、主题内容和参与嘉宾、传播手段、社会效益和經济效益等方面对慈善公益类节目《为幸福喝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慈善;公益;《为幸福喝彩》;创新

从广义层面上看,公益指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在任何领域的要求,只要符合公众利益和公共福利并可以执行的都具有公益性。而慈善指的是个人群体或社会组织自愿向社会或受益人士无偿捐助钱物或提供志愿服务的行为,是帮助人们摆脱各种困难、抵御风险及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途径。慈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和社会的良性运行。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①在“四个自信”的指引下,作为主流媒体要更多参与到慈善公益事件中去,成为亲历者和引领者,有责任把公益类的电视节目做好做实,为电视屏幕注入爱心,成为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建设和慈善公益文化宣传的重要力量。

伴随着中国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进入转型期,发展阵痛中暴露出不少社会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慈善公益类节目的打造就是要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宣传和传播慈善公益理念,唤醒公众慈善公益意识,激发公众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和参与感。慈善公益类节目不是一种单一的专题节目,而是以多节目类型为表现形式的电视产品,例如故事访谈类的《等着我》《公民行动》《农民工,我的兄弟姐妹》;综艺类的《梦想合唱团》《我们在行动》《忘不了餐厅》;还有在娱乐节目环节或主题中融入公益元素的,如《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等。长期以来,慈善公益类节目小众性、难流行的特质使得节目设计和创新非常不易,简单嫁接、硬性环节的设计都会使节目浮于浅表,而过度“煽情拼惨”也会造成节目的刻板性,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相悖。同时,面对审美能力越来越高的观众,如何在公益和综艺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通过节目感官愉悦功能扩展观众的内心需求满足成为不断探寻的方向。下面以《为幸福喝彩》为例,对公益节目的创新进行分析。

一、体验与观察的融合沉浸模式探索

《为幸福喝彩》是江苏卫视联合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推出的一档公益类节目,该节目的述求定位就是通过现代的节目样态结合慈善公益事件来展现“中国福利彩票”是如何为消除贫困、增进社会融合作贡献,为满足弱势群体的社会需求,改善解决一些长期性社会问题起作用的。该“命题作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其一是要通过间接的“福利彩票”这个介质讲清楚国家民政系统如何开展为民服务的慈善公益工作;其二慈善公益节目的背景和特性要使其所呈现出的内容不能让观众感觉生硬和虚假。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写道,“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巨大化和复杂化的社会,个体的时间和精力又是有限的,这种情况决定了人们不可能完全了解外部环境发生的所有事情,对离自己比较遥远或者超出自我感知范围的事情,就需要有一个平台呈现出来让人们去知道和理解”。因此,为了让节目涉及的慈善公益项目更为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栏目采用了体验与观察融合的沉浸模式,创造出一个“拟态环境”。首先,通过真人秀节目第一人称视角让嘉宾深入参与慈善公益项目,给受众创造一种沉浸的现场感,将每一个观众都带入到公益活动中;其次,通过设置观察室,让参与者、项目专家等从第三人称的角度针对公益项目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探讨,探索背后的故事,让观众从不同视角对慈善公益项目多层次、多角度的了解。

首期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来到羊城广州,深度参与“微心愿”项目,他们认领了特殊家庭的心愿,在老手艺人的指导下制作富有广式特色的伴手礼,并进行义卖,体会慈善公益项目从设计到完成的不易;在“小水滴”项目中,为了让残障人士出行时能通过手机App获得“无障碍设施”信息,嘉宾们在烈日炙烤和暴雨洗涤中“扫街”,为特殊人群送去实在的帮助。沉浸式的体验模式把观众带到广州这个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400万的“慈善之城”,身临其境般和嘉宾一起参与多类型的慈善公益项目,感受志愿者的无私付出。同时,第三方观察室内的嘉宾实时剖析项目的设计初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二度体验,让观众更全面地感受慈善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作为“真人秀沉浸模式” 的设置,在当期节目制作中出现真实的述求,接受慈善帮助的人群希望能够组织一场活动感谢广州的公益志愿者们,最终完美呈现在珠江游轮上的“慈善之夜”活动汇集了志愿者代表和受助者代表,其乐融融之中互诉感谢之情,把浓浓的慈善公益之爱传递到千家万户。

二、公益主题和参与嘉宾的有机遴选

慈善公益类节目主题内容和参与嘉宾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如果说模式设计是“骨架”,那么内容和嘉宾就是节目的“血肉”。好的话题可以引人入胜,引领受众浸入观看节目,不断产生热点话题,使慈善公益话题在社会各层面发酵,激发广大民众关注慈善、参与公益的热情。参与节目的优质嘉宾就是“催化剂”,穿针引线让节目更灵动感人,通过他们的眼睛,观众也得以近距离观察慈善项目,一起深度参与公益活动。专业性嘉宾的观察和剖析让观众听到弱势群体的真实想法,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已经解决的实际问题。慈善公益类节目在政府、弱势群体以及社会不同利益阶层之间搭建了一个表达交流的平台,改变了“信息逆差”,促进了群体间的沟通,增进了社会群体间的整体感和凝聚力。

首先,主题选择的基本原则就是不打悲情牌,不故意博取同情,要积极反映新时代全面脱贫和社会公益的现状,展现新时期各领域公益志愿者和被帮扶者的生动形象。如江西省遂川县南屏村,节目展现的是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捐建的南屏茶厂如何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带动当地狗牯脑茶的产业现代化,并通过科学的运营方法提升茶厂效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故事,诠释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脱贫思路;又如广州“手心咖啡”的一对视障咖啡师克服重重困难成为职业咖啡师的故事经历,展现出特殊人群不但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微笑面对生活,在互相扶持中自食其力,美好的爱情故事和为生活不断奋进的精神真正体现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时代精神。

其次,在嘉宾的选择上尤为慎重,要遴選出现代优秀青年、热衷公益的明星和慈善公益项目的设计者、发起者。如嘉宾郭晓东曾获得第四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年度“慈善明星行动奖”等称号;汪苏泷、袁成杰等则是积极参与公益慈善的青年代表,曾获得各类公益大使称号,积极参加助学计划、关爱自闭症儿童等公益活动。明星嘉宾的参与把一个个艰辛励志、奋斗上进的故事真实展现在观众面前,激发公众积极参与公益的主动性,使得慈善公益理念产生积极影响。

三、创新融入互联网传播的最新手段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发展,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为幸福喝彩》的节目制作中充分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手段。

一方面采用台网同播的方式,拓宽传播广度,让公益内容能覆盖更多的年轻人群,同步通过微信、微博端进行多层面和时间节点上的碎片化宣传,增加传播频次;另一方面创新地把互联网传播的最新手段“网络直播”融入到节目中。数百万人次参与直播互动、话题讨论,热点话题不断发酵,该模式不但大大激发了年轻人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也为慈善公益的宣传打通了全新的渠道。例如汪苏泷在南屏小学的音乐公开课和直播募书活动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参与,为这所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中小学募集到图书近千册,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书库;张紫宁的海洋保护公益直播课堂不仅传达了保护环境的公益理念,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手机屏幕传播给更多年轻群体;四川雅安的快乐直播最具特色,很多被救助的野生动物走进直播室与网友近距离互动,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的公益主题被赋予了最直观的认知。网络直播模式的运用使得节目的宣传端口前移,内容端口拓展,移动互联网渠道的预热传播和社群运营使得慈善公益理念的传播更加便捷高效。

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共振

首先,在模式、内容和传播手段上的创新使得这档节目具备了现代综艺节目的特性,传播性和可看性大大增强,多渠道的播出方式为版权经营的增收奠定了基础;其次,强市场公益影响力嘉宾的参与赋予节目优质真人秀的特质,提升了节目收视率,为广告的投放培育了“沃土”;另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长期共振。节目不但在慈善公益领域获得极佳口碑,还入围了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综艺节目,为江苏卫视整体品牌度提升作出了贡献。节目在制作中融入的品牌内涵和精髓,增强了受众对卫视品牌形象的认同感,促进更多企业去参与投入此类慈善公益节目,当内容越发丰富之后,商业收入也会随之增加,进入良性循环。由此可见,慈善公益类节目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同样可以获得极佳的经济效益。

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程度体现了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为幸福喝彩》这类慈善公益类节目既从谋求社会公众利益出发,又反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问题,体现出典型的人文关怀,唤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积极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能够起到传播慈善公益意识,激励慈善公益行为,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的作用。

注释:

①刘云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日报》2017年11月6日。

(作者系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卫视频道节目中心主任编导、三级导演)

【特约编辑:刘 原;责任编辑:韩 勇】

猜你喜欢
慈善公益创新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