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批判研究

2022-07-13 00:30王雪英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6期
关键词:超越批判自我意识

王雪英

摘  要:“自我意识”问题一直是近代西方哲学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就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批判问题进行研究。“自我意识”贯穿于整本《精神现象学》之中,是该书的核心关键问题。因此,文章对黑格尔“自我意识”进行分析,在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分析中分析马克思是如何批判黑格尔“自我意识”,最后又是如何突破了黑格尔哲学的束缚,超越了黑格尔哲学,最终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

关键词:自我意识;批判;超越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8-0125-04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书主要讲述的是“意识”如何发展成为“自我意识”。他认为“意识在这条道路上所经历的它的一系列形态,可以说是意识自身向科学发展的一篇详细的形成史。”[1]因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可以视为是一部“意识”的发展史。他的“自我意识”理论是在吸收了康德、费希特等人的思想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研究成为打开黑格尔哲学的一把钥匙。

一、黑格尔“自我意识”概述

古希腊时期,人们以神话、宗教等形式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随着地区之间的交融与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外界事物存在一定的规律,例如,如何在海上辨别方向、如何预测天气等。因此,人们不再以神话与宗教来理解和解释世界,开始重新思考、理解与认识世界。笛卡尔更是以“我思故我在”开启了近代主体哲学。黑格尔在书中首先以意识为开篇,指出意识与精神的广义与狭义之分,然后分析意识是如何发展成为“自我意识”并使其同时具有独立性与依赖性,以此来达到“自我意识”的自由。由此可以看出,黑格尔哲学中所表达的“自我意识”是指意识所发生的阶段,不是单独指的个体的“自我意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主要写的是如何去抓住事物的本质,如何从一些表象之中看到事物的根本性质,以此来形成对事物的准确把握。他与康德的现象学是不同的,康德所主张的是从不可知论出发,在他看来只要掌握何为感性、何为理性就已经使现象学获得成功了。而黑格尔与费希特的现象学思想就很接近,二者都认为现象学不应单单是区分感性与理性的工具,而应更加注重从现象中去把握事物的本性。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首先以感性的确定提出了何为意识,认为在感性的确定中一方为存在的对象,另一方为非自在的存在自我,只有通过自我去认识对象,当自我在寻求对象的过程之中就开始形成了意识。其次,当意识通过对对象的感受与理解,用以概念的形式去描述事物,去把握事物的本质,避免白马非马的混淆,从而达到对对象的认识以及对对象本质的把握。之后,通过力与知性即“实体”与力,使“实体”感受到力的作用的同时,也使力感受到“实体”的反作用力。使“实体”与力之间产生交互作用,从而确定对象与自我的存在。最后,意識会通过他物来获得自身的确定,由此“自我意识是从感性的和知觉的世界的存在反思而来的,并且,在本质上是从他物的回归。”因此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不是指狭义的“自我意识”,“他突破了近代认识论只研究个人意识的局限性[2],把劳动、实践、历史、伦理、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引入知识发展过程,认为只有辩证法基础上阐述个人的经验意识发生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致性。”因此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则是指主观精神、客观精神与绝对精神,它是一种广义的“自我意识”。因此,他的精神现象学就可以看作是意识获得科学或知识向科学发展的发展史或形成史。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批判

马克思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开始关注“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又是黑格尔体系的重要因素。因此,马克思深受黑格尔“自我意识”理论的影响,他曾是青年黑格尔派的运动者之一,这个时期的马克思还是一名唯心主义者,他认为“自我意识”是所有事物的集合体,可以决定一切事物。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当时还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带有对“自我意识”的推崇。此时的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体系并未产生任何质疑[3]。

当马克思在患病期间对黑格尔的著作进行了详细地阅读后,发现他的著作当中有很多相互对立的观点,而这些相互对立的观点又容易遭到否定。由此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哲学进行反思,并对其产生了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马克思创作出了《博士论文》,“论文的总的性质表现为一种批判的解释,因而直接提示给我们的乃是理论的取向。”[4-11]他以辩证的方法重新解读了“原子偏斜论”,使其具有了合理性。之后,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开始接触到社会和劳动人民,生活环境的转变也促使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莱茵报》正在对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以及《关于默塞尔记者的辩护》进行系列报道,马克思发现他们所争论、所关心、所追求的利益不是“自我意识”的利益,而是物质的利益。且马克思发现在他们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出现的是阶级的对立。同时,当时腐朽黑暗的社会状况使得领导者无法以发展、辩证的眼光去对待当时的经济情况,给当地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因此,马克思认识到他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这时的马克思已经开始意识到,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一直停留在思辨的领域,未触及社会的现实情况,无法解决当时他所遇到的问题。他开始思考如何解决物质利益问题的冲突,这个时期,马克思开始在思想上转变成共产主义者与实践唯物主义者。

马克思开始将目光转向现实社会,不再停留于思辨哲学之中。因此他开始与青年黑格尔派决裂,逐渐走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束缚。他说“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自我意识异化为宇宙精神的过程。”他发现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是停留在精神、思想层面的,无法满足社会现实。只有从现实社会、现实世界中出发,才能够解决在现实社会中的问题。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称:“黑格尔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对于黑格尔辩证法抓住了劳动的本质这一点,马克思也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将物质的生产结果看作是人所创造出来的产物,以此来表示人为现实中的人。同时,“黑格尔揭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并把人的生成看作是一个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虽然黑格尔将劳动视为是人的本性,将人的本性归结于社会劳动,在劳动中同时又确证了历史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又将外在的物化的人的劳动称为异化了的“自我意识”。对于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一方面对黑格尔哲学当中的合理因素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对黑格尔哲学中不合理的因素进行了批判[12-14]。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超越

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他的生活开始接触到社会现实,从而使他的思想开始由思辨哲学转向实践哲学。马克思发现黑格尔在“自我意识”方面出现了头脚倒置的特点,他未能准确把握何为第一性的问题,造成第一性与第二性的颠倒,因此他的辩证法是以一种颠倒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最终会导致自己走向自己的对立面。而“马克思真正扬弃与克服了黑格尔哲学,将哲学唯物主义与哲学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集‘经验’与‘思辨’于一身。”[15]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开始出现,超越了黑格尔哲学,也开始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片面的“自我意识的异化”的唯心主义原理进行批判。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虽然是可以自由转化、自在的事物,但是这种“自我意识”却是需要依靠他物来确定自身存在的,其处在一个封闭的圆圈里,就像是没有他物,就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存在。“自我意识”的存在与否无法通过自己而获得,需要借助他物来获得。而马克思则是打破这个封闭圆圈,他从人类生存的真实的自然界、社会进行探索,在他看来,“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反之建立在与现实利益相脱离的政治观念之上的运动”[16],是脱离现实社会基础的,无法进行,更无法实现社会历史的变革,最终会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空想。这样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思想方面的、抽象的哲学理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只有站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才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社会的变革。

其次,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对马克思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以人本主义的观点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实现唯物主义的权威是时代的要求。费尔巴哈是首位提出黑格尔哲学是颠倒的哲学的学者,因此他颠倒了黑格尔体系。费尔巴哈的颠倒行为给马克思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马克思用这样的思考方式为自己的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思看到了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先进性,同时他又指出这种批判的局限性,即他只是将主体与客体进行颠倒,所采用的形式、方法没有根本的改变,没有突破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束缚,还是在黑格尔的束缚中实现的颠倒,无法从根本上突破黑格尔哲学体系。而马克思没有停留在费尔巴哈的思想层面上,而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公正客观的评价,他认为费尔巴哈哲学中所关注的自然因素多于现实因素,未能看到现实的政治因素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当马克思认识到费尔巴哈哲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后,他开始采取费尔巴哈哲学当中的合理因素去研究现实社会,及现实社会当中的国家。因此,马克思进一步发现了黑格尔哲学當中所出现的颠倒关系,即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马克思通过对这一对关系的重新理解,将市民社会视为国家制度的基础。

之后,马克思不仅对黑格尔“自我意识”中存在的辩证法进行批判,还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人本思想。马克思发现,黑格尔通过“异化”将现实的概念抽象化,因此“黑格尔把财富、国家权力等等看成只是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17]马克思指责黑格尔将现实的变成了抽象的,无法站在现实社会角度去认识和思考问题,使哲学脱离了现实实际。虽然黑格尔哲学是脱离了现实社会的哲学,但是他却把握住了人的思维运动的过程及其本质。而马克思则是通过人本思想紧紧抓住了其中所包含的现实的人的这一观点,从现实社会角度出发,揭示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的错误,从而更加清晰的看到,黑格尔哲学是抽象的,是存在于意识之中的,仅仅只是停留在思辨领域。因此,马克思在认识到黑格尔哲学的两个错误后,坚持从现实社会、现实国家、现实的人之中出发,跳脱出了黑格尔哲学的束缚,也从根本上解决了黑格尔辩证法上头脚倒置的问题。

最后,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批判,突破了黑格尔哲学的禁锢,使辩证法成为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环节,它贯穿起人与劳动、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称辩证法对“现存事物包含肯定的理解、否定理解以及必然灭亡的理解;它从不断运动中和暂时性方面去理解每一种既成的形式;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它对任何东西都不崇拜,只按其本质来说。”[18]这样的辩证法是建立在现实的物质基础之上的,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掌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并对其发展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因此,它是能够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工具。它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它正确的认识到何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辩证法,正确掌握了事物规律,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则是处于思辨领域的,是头脚倒置的辩证法。因此,马克思由思辨哲学转向实践哲学,超越了黑格尔抽象的哲学体系,以现实世界为根基,扬弃了抽象的、空洞的哲学。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思想的、逻辑的、历史的相统一的辩证法。

四、结语

当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开始接触到社会现实,发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掩盖的丑陋与罪恶之后,马克思开始从坚定的黑格尔主义者转变成为实践唯物主义者。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批判,他的辩证法思想在《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对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开始逐渐出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使马克思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19-20]。“马克思在哲学革命后发现“自我意识”隶属于历史形而上学的唯心体系,他的唯物史观实现了对“自我意识”的三重超越:首先从“欲望”到“劳动”和“需要”的重构,确定了第一个历史事实;其次从“生命”到“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的重构,确定了第一个历史前提;再次,从“类”到“现实的人类活动”的重构,确定了第一个历史活动。”因此,马克思所创建的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社会历史的伟大变革,也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为我们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看待问题以及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方法,为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上卷)[M]. 贺麟,王玖兴,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7.

[2] 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43.

[3] 吴晓明. 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发展[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15.

[4] 黄学胜. 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三重向度——兼论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差异[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31-35.

[5] 范敏. 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与超越——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例[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74-77.

[6] 王利军. 自我意识:从封闭走向开放——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思维方式的批判[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9(03):6-10.

[7] 韩玉胜,张晓东. 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马克思博士论文伦理思想探析[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2(02):44-47.

[8] 赵凯荣,邢学军.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独特理论贡献——对黑格尔的超越及自我意识哲学的新突破[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5(03):43-49.

[9] 李成旺. 自由的追寻与自我意识哲学的局限——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展开逻辑与思想史定位[J]. 求是学刊,2012(05):20-25.

[10] 周嘉昕,张一兵. 自我意识旗帜背后的辩证法光辉——重读马克思博士论文[J]. 理论探讨,2005(04):49-51.

[11] 姜喜咏. 黑格尔辩证法在马克思博士论文理论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析[J]. 湖北社会科学,2006(02):5-7.

[12] 杨适.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67.

[13] 熊子云. 《1844年經济学哲学手稿》概要[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105.

[14]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9+101.

[15] 云泽人. 马克思对黑格尔实践哲学的批判与超越[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59-62.

[16] 侯才. 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修订本)[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110.

[17] 城塚登. 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M]. 尚晶晶,李成鼎,等,译. 北京:求是出版社,1988:104.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19] 孙琳. 论唯物史观对“自我意识”的重构[J]. 学习论坛,2020(02):63-70.

[20] 郑忠平. 自我意识与社会性存在——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关系[J]. 理论与改革,2014(01):44-46.

(荐稿人:崔宏环,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超越批判自我意识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跨界与超越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