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下中国城市的经济韧性与提升路径

2022-07-13 08:03刘玲娜张万益付峒蓉
中国发展观察 2022年5期
关键词:韧性经济发展

刘玲娜 张万益 付峒蓉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繁荣的同时所面临的问题也不断增加,城市遭遇外部冲击时的抵御能力受到影响。“韧性”概念的出现为解决城市经济、社会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城市经济韧性是城市经济体应对外来压力,能够回到冲击前水平的增长速率,经济被锁定为一个低水平的平衡之后快速转换至一个“更好的平衡”的能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国际突发事件频繁暴发,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围绕新发展理念,面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推动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大变局下中国城市的经济韧性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东升西降”趋势明显,中美战略博弈长期存在,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大变革,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衰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作祟,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同时,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彻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促进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的关系协调,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

城市人口和经济高度集聚,是应对外界变化风险的主战场,在发展中外部性是普遍存在的。城市发展的负外部性体现在经济活动和人口活动聚集会增加疾病传播、经济波动、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加剧了城市在应对自然和社会变化时的脆弱性。不仅如此,外部性还会使不同地区或城市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不断加大。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表现出强大的韧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有效控制疫情,以最快的速度复工复产。

2021年,我国GDP突破110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8.1%,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国家,而反观一些发达国家,疫情期间经济出现严重的“空心化”现象,导致经济发展受到重创。城市就业形势自疫情以来呈现逐步好转的趋势。2021年中国全年城镇的新增就业人数为1269万,超额完成了1100万人的就业目标。城镇失业率指数从2021年3月份的5.8%开始逐步回落,12月份降为5.1%,比上年同期指数持平下降0.1个百分点。在电力供应方面,全社会用电量在2021年达到81121.8亿千瓦时,这一数值同比增长达到8.1%。城市经济活动正在重新迈进正轨并保持回升水平,上升态势体现了城市经济的坚强韧性。

二是依托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实现中国经济良性内循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速为3.9%。在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方面,2021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81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12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达到了35243亿元,同比增长了1.5%。此外,线上消费保持强劲增长,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8万亿元,同比增长1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消费形态不断优化,持续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合理运用国外市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是疫情加速了中国经济转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把握平台经济发展规律,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明确规划,划清底线,加强监管,规范秩序,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国内和国际,促进公平竞争,反对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平台经济领域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先后制定实施了“互联网+”、大数据等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制度文件。传统工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升级,技术和产业变革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

图/中新社

城市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

城市经济韧性是城市与宏观经济层面的相互依赖程度,它能够反映城市经济各部门、各层次、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下的整体变化形式、规律和内在动力,其发展与城市协作、城乡合作、科技创新、文化吸引等方面密不可分。

城市协作机制是城市经济韧性发展的基础。高梯度地区拥有较高的资源配置和技术创新水平,这种差距会增加该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高度集聚状态。而在遭遇变化或风险时,处于该地区的城市自然拥有更强的抵抗和恢复能力,这主要依赖于其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及资源禀赋;对于低梯度地区的城市韧性来说,相对薄弱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技术发展及其区位劣势,使其在遭受冲击时可能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但是,这种现象并非一成不变,依靠城市间的梯度转移能够实现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扩散,即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的扩散,最终实现经济韧性的共同发展。

城乡合作机制是城市经济韧性发展的动力。重塑城市乡村关系,有利于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发展,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流通,确保城乡资源的配置合理,逐步消除城市与乡村的发展水平差距,使得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局面形成。通过发展共享的城乡合作机制,采用循序渐进的发展和改革措施,重视城乡经济发展差异,使得合作机制可以因地制宜,更加符合实际需求。随着城乡合作体制的成熟发展,使得城乡的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以及促成城乡全面融合的局面,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为城市经济韧性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技创新机制是城市经济韧性发展的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竞争压力水平不断升高,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源泉,在城市治理和提高城市经济韧性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当城市遭遇重大传染病、强烈地震以及暴雨洪涝等突发自然和社会灾害时,城市依靠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软硬件技术能够做到“事前监测预防——事中快速处理恢复——事后总结经验”,有效保障城市经济平稳运行。将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城市经济韧性发展的需求相匹配、科技创新机制与制度创新相结合,提高数字化社会治理水平,为城市经济韧性发展保驾护航。

文化吸引机制是城市经济韧性发展的纽带。在城市经济建设中需要注重城市的内涵以及发展的内部规律性,迫切需要加快城市文化吸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以文化作为重要支点,根据文化特色打造城市独特文化成果,提升城市气质和品位、创建和谐城市,这为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凝聚文化力量。通过打造基于城市发展优势资源和区域优势的城市文化品牌,进一步强化城市名片,为城市经济韧性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纽带。

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路径

城市经济韧性作为城市经济系统应对变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方法,在应对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进行不断学习、更新和调整,而不是根据现状寻找一种永久性的方案。它要求城市具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冲击、危机或压力的能力,既包括缓解,又包括短期的恢复以及中长期的适应。一个城市拥有较高的经济韧性,其发展是一种长效机制。

要做好城市经济韧性发展的顶层设计,加速推进“韧性城市”试点建设。科学评估经济韧性能力,建立健全应急体系、试点城市、评估机制、考核办法等,开展经济韧性城市构建相关工作。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国家应加大支持力度,实现任务的精准对接以及政策的精准落地,最终为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行动保障。

要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积极构建多样化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在多样化结构的交叉融合中寻求知识与技术的突破性创新,使得城市可以在经济环境发生快速变化的情景下寻求新的机会,快速积极响应结构调整,走上新的城市经济发展路径。积极探索经济韧性城市有关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机制,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活力社会三者有效治理新格局。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等韧性能力,将多元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以新知识驱动为发展动力,以全新方式利用资源作为主线,鼓励支持发展不同经济成分健康发展,保持城市经济的多样性。

构建经济韧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现代化治理能力。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5G等前沿技术,为深度推动经济韧性城市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提供支撑性作用。加快城市信息网建设,完善信息横向及纵向的联合反馈机制,确保突发情况下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有效性、真实性与及时性,及时感知和预测潜在经济风险的动态,进行风险管控。围绕经济韧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任务目标,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积极探索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化体系,发挥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的专业化优势,从而提高基层治理效率。

猜你喜欢
韧性经济发展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