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绿道网络优化及其实施分析以洪山区(南部片区)绿道规划研究为例

2022-07-15 14:08傅斯特梁发
中华建设 2022年7期
关键词:绿道片区

傅斯特 梁发

建构洪山区(南部片区)绿道系统是武汉市建设“大学之城”绿色基础设施服务网络的重要举措。针对当前片区生态景观分散不均、人文资源连接不足、慢行空间体验不畅等问题,本文借助数据模型量化分析,提出完善斑块廊道、构建绿色网络、连接文脉资源、注入城市活力等策略,为优化完善片区绿道网络系统提出规划研究和实施指引,作为绿道建设活动的参考依据。

武汉市洪山区是中心城区面积最大、山水人文资源最丰富、高校科研力量最强大的组成部分。在探求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武汉市和洪山区逐步形成通过绿道完善绿色网络体系、优化城市慢行系统体验的共识。

在2021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全域增绿提质,新增城市绿道100公里,新增绿地1000公顷”。为更好地推进绿道建设相关活动,洪山区相关部门,特委托我公司围绕洪山南部片区(武汉大学之城及周边),编制绿道系统的规划研究。

图1 本次研究范围区位图

中心城区的绿道系统不仅仅是连接城市生态开放空间的景观链,更是一种包含连通和综合多功能的绿色土地网络。

当前,洪山区南部片区存在小区密集、人口密度高,高校和单位大院多,交通潮汐严重、堵点多等问题。现有道路建设密度也大大低于国内外相应水平。根据对国内外大城市路网密度调查,国外发达城市(1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国内大城市(10公里/平方公里),而洪山区仅为5~7公里/平方公里。因此,南部片区绿道建设不仅仅是完善生态网络、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同时也可以解决一部分日常通勤需要,作为传递健康可持续发展方式的路径。

一、上位规划与实施评估

1.上位规划引导

根据《武汉市绿道体系规划建设规划(2011-2020)》,武汉绿道分为市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中类型。其中滨江、环城等骨架性绿道,慢行道宽度不小于6米,可承担国际自行车赛事功能,一般城市绿道慢行道宽度不小于4米,市域绿道主线宽度不小于4.5米。规划绿道全长2200公里,其中城市绿道长450公里,主城绿道(含社区绿道)网络密度不低于1.0公里/平方公里;市域绿道长1750公里,其中主线长430公里,支线长1320公里。

其中,洪山区涉及都市线(巡司河绿道)、滨湖线(南湖野芷湖绿道)、临江线(江南滨江绿道)、联络线(卓刀泉路绿道)、学府线(八一路绿道)。

图2 武汉绿道规划——洪山区南部片区绿道分布图

2.实施评估

经过近十年的绿道建设实践,当前洪山区(南部片区)绿道初步形成“寻山探水”的格局。围绕滨江沿线、巡司河、南湖、野芷湖、黄家湖等区域均建有城市绿道。

图3 洪山区南部片区绿道实施情况分布图

总体而言,已建绿道以生态廊道型城市级绿道为主,城市级以下社区型绿道建设少。存在包括以下两大方面不足:

(1)市、区级沿山滨水绿道分布不均、连通性差。

具体来看,巡司河与黄家湖、汤逊湖,南湖与野芷湖,黄家湖与青菱湖等水域联系不足;狮子山与南湖的湖山绿道联系不足。不少控规绿地存在未实施、未移交、未建设的情况,导致绿道整体连续性较差,现有控规绿地中建有绿道的部分也相对较少。

(2)伴路绿道和社区级绿道少,且被违法侵占严重。

由于近年来武汉市城市发展建设迅猛,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而城市道路建设中非机动车通行空间也被大大压缩。按照绿道规划,一般城市绿道慢行道宽度不小于4米,市域绿道主线宽度不小于4.5米。很多道路难以按照规划要求设置绿道。

另一方面,珞狮南路、武珞路等城市主要干道沿线绿地大量绿道被违法侵占,用作非机动车通行、建筑前区停车等空间安排。人机非混行十分常见,绿道通行条件差。

由于上述原因,整个绿道系统的舒适度、活跃度和安全度均不高。

图4 洪山区南部片区绿道现状问题分析图

图5 洪山区南部片区绿道现状调研图

二、绿道网络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当前洪山区绿道系统网络有以下三大核心诉求:

(1)如何连接绿地斑块,补充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2)如何联系山水文化资源,彰显城市特色?

(3)如何粘合周边区域功能业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补充?

1.基于绿道网络的数据模型框架

(1)分析框架

为保障绿道网络布局和优化调整的合理性,我们考虑建构模型辅助线路选择。笔者以城市道路、城市绿地、河湖水系等绿道主要依托因素为基础,对国内外绿道适宜性评价所涉及的影响因子进行归纳总结,将评价因子分为交通可达性、建设潜力、景观资源和周边功能4大类别、11个评价因子。

通过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对不同因子赋予权重,可得:权重最高的C景观资源作为绿道的核心本质,反映了大众对绿道的体验需求;权重第2/3的交通可达性A、建设潜力B,说明了交通便捷程度及使用需求密度是中心城区通勤绿道高效使用的前提。

表1 评价因子重要性权重

根据上述评价因子,整合后的评价模型计算公式为:

G=0.25A+0.24B+0.33C+0.18D

式中,G为绿道适宜性评价指数,式中A为交通可达性指数;B为建设适宜性指数;C为游憩吸引力指数;D 为使用需求强度指数。

利用这一模型进行大数据分析可得绿道系统网络的理想分布情况。

(2)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包括洪山区城市路网数据(获取自OpenStreetMap)、百度 POI 数据、百度卫片及全景地图数据。其中,运用 ArcGIS 配准建立路网空间数据库,分析交通可达性;通过识别百度卫片及全景地图,结合实地调研得出建设适宜性;通过城市公园数据结合实地调研得出游憩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叠加分析进行可视化表达。

2.基于数据模型的实施策略

(1)完善斑块廊道

梳理城市山水绿林斑块和廊道,拓展延续近自然生态型绿道,营造多样滨水慢行廊道;完善滨江绿道及青菱湖、汤逊湖、野芷湖、南湖等区级滨水绿道。将青菱湖、汤逊湖等滨水临山的公园纳入整个绿道骨架和城市生态体系之中。

以城市绿道串接滨水公园、郊野公园,构建片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园林绿地系统框架,和水城共生的蓝绿空间。

图6 主要实施策略图

(2)构建绿色网络

把绿廊引入街道,完善绿道网络。重点完善文化大道、三环线等市级绿道;完善白沙洲大道、卓刀泉路等区级绿道;完善广八路等社区级绿道。结合控规绿地和非机空间选择适宜建设的绿道线路。

本步骤充分结合数据模型分析结果,在选路选择标准上,具体为:单侧非机动车+人行≥5米。且单侧非机动车+人行+绿地/建筑退让界面≥20米。部分道路选择梳理情况如下:

表2 绿道选线分析表

(3)连接文脉资源

发掘历史文化底蕴,叠加“三边”资源,展现绿道风貌气质。围绕公园绿地周边、轨道站点周边、学校医院商圈等“三边”加密绿道线路,重点围绕卓刀泉公园周边、武大华农等主要校区、梦时代等主要商圈增加区级和社区级绿道,构筑复合、连续的慢行交通基础网络。

同时以轨道站点影响区(800米步行范围内)范围,密织连续慢行绿道交通,整合轨道车站出入口、换乘设施,形成贯通一体的出行链服务。

本步骤充分结合数据模型分析结果,在选路选择标准上,具体为:单侧人行+非机+绿化/建筑退让界面≥12米;连续度大于95%。

(4)注入城市活力

借助大数据优化网络,加密老旧社区和新建城区绿道,活化社群业态功能。

结合近期城建计划、老旧改造和重点城市片区更新建设,构筑慢行系统加密网络。营造高品质的绿道慢行交通环境和毛细血管般的慢行绿道网络,打造15min生活圈。

特别对于现有背街小巷,按照街道综合整治要求,恢复被机动车、自行车停车以及占道经营所占据的本身狭窄的步行道,保障绿道慢行路权,打通最后一公里。提升空间导向服务,结合街角公园进行小品节点设计,形成舒适宜人的慢行停留空间。

本步骤充分结合数据模型分析结果,在选路选择标准上,具体为:人行+非机+绿化/建筑退让界面≥12米;连续度大于70%。

在基于数据模型的策略分析基础上,深化细化上位绿道体系规划。构建洪山区“大学之道”三级(多类型)绿道网络。

三、绿道实施

为了更好地推进南部片区绿道网络的建设落地,我们进一步提出近期绿道实施计划,并对不同类型绿道提出实施指引。

1.近期绿道选线

按照遵循上位规划、凸出片区蓝绿空间和生态风貌特色、串联重要景观人文资源、服务更多人群/集中成片。我们提出近期绿道选线的内容,主要包括滨江绿道等市级绿道,卓刀泉南路绿道、南湖-野芷湖等区级绿道,狮子山绿道等社区级绿道。

图8 近期绿道策划分布图

2.绿道实施指引

为了更好地指导近期绿道实施,我们对典型绿道线提出设计指引,其中:南湖大道滨水绿道将自行车和步行道合成一块板,断面宽度控制为6米。断面不足段,增加2米人行出挑木栈道,丰富全线体验,引入校园风光。卓刀泉路绿道按照连续绿道+校外生活剧场的思路,设置连续绿道2.5米+绿化带3米+开放空间5米的整体断面空间。南湖-野芷湖绿道重点强调融入华农文化元素和绿道断点连接,通过绿道栈桥的形式连接南湖西南端绿道。华农狮子山绿道通过引入优势学科动物学主题元素,营造“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山间大学道氛围。

上述绿道的实施指引的部分研究成果已转化成相关部门的近期建设项目库。目前,在洪山绿道网络整体优化框架下,青菱绿道等城市公园及绿道正在紧密谋划实施、复地悦城小区周边绿地绿道条件正在逐步改善,周边的土地价值和环境综合品质不断提高。

四、结语

绿道建设是城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巩固生态环境效益、引领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洪山区南部片区通过模型辅助分析可以相对更有效地整合优势生态环境、人文景观、慢行交通资源,提供更好的可达性和游憩休闲体验,进而升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区域自然生命支持系统。

我们期待,洪山区绿道系统网络的优化,不仅仅能够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和景观环境,还将全方位改变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和观念,实现尊重自然、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绿道片区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宜宾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的创新与实践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低碳生活语境下的广州市绿道体育发展研究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