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需要成为言语实践的目标指向

2022-07-17 15:54黄敬统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弟学妹指向

黄敬统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学科,引领学生学有用的语文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目标。所谓有用,就是日常生活需要的语文,这不仅是语文学习的目标和指向,也是语文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在教学时要寻求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指向生活,以为生活服务为重要目标。因此,生活需要应成为阅读教学中言语实践的目标指向。

一、让生活需要成为教材解读的目标指向

就一篇课文的学习而言,从字词句篇到听说读写,学生需要学习而且可以学习的内容不少,也许这些都是生活需要的,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也无必要方方面面地去寻找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否则,零打碎敲的教材解读、牵强附会的生活联系,很可能成为制约阅读教学效果的羁绊。因此,教师要通过教材的整体解读和科学审视,去寻求与生活的最佳联系点沟通课内与课外、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如《古人谈读书》(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三则文言文,展示了古人读书的态度、方法和情怀,并特别介绍了读书的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有观念,介绍读书经验;二是有层次,坚持分层叙述。而如今,课外阅读已成为学生的生活常态,但怎样让他们读有兴趣、读有方法、读有成效,这就需要加强指导。除了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学生更喜欢同龄人跟他们现身说法。所以,教师可让本文的“有观念、有层次”的介绍方法走向生活,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向同龄人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也许有人会说,文言文阅读原本就有难度,如此走向生活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难度。其实不然,一旦文本阅读与生活运用科学融合,这样的联系就能给学生亲近感,这样的阅读就能给学生触摸感。如此引导,反而会降低阅读难度。教师在引导学生读通、读懂文言文后,可以让学生捕捉课文信息,围绕“谈读书”发现三位古人分别是怎样介绍读书经验的,从而发现“有观念、有层次”的共同特点。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读书故事,抓住感受最深的故事写读书体会,然后让学生郑重其事地去中低年级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读书经验,对他们进行读书指导。这样解读和运用教材,就架起了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引领学生通过这一桥梁走向生活。

二、让生活需要成为课题揭示的任务驱动

语文与生活虽联系紧密,但在教学中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渠道仍然不畅。纵观教学现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虽然也多围绕字词句篇的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进行,但一切似乎与生活关系不大,甚至毫不相关,知识运用与能力训练,多是就事论事、纸上谈兵。因此,让生活与阅读接轨,让语文为生活服务,要在指向生活需要解读教材的前提下,让指向生活转化为课堂学习的指向和归宿。教师在教学的导入环节就必须为学生打开通向生活的那扇窗,借助任务驱动,直击生活需要。如教学《古人谈读书》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①同学们,大家读的书不少,肯定都有自己的读书经验,是不是?老师想组织你们去一年级到四年级各班,对学弟学妹的读书进行指导。想一想:你去了该说点儿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②为了让小伙伴们有收获,我想大家该写个发言稿,会写吗?(观察学生反应)说一说,你想怎么写?有什么困难呢?(学生自由发言)接着教师揭示课题。可这样引导:是的,要保证活动成功,必须认真准备发言稿。刚才有的同学谈了看法,也有的同学谈了困惑。到底怎样写,老师不想多说,我们还是好好向古人学习学习吧!(板书课题:古人谈读书)

紧接着是明确目标。教师揭示课题后这样引导:课文是文言文,你觉得怎样学这篇课文,才能从古人谈读书中学到我们写读书体会的方法?(自由发言,相机点拨:读好课文→理解意思→明确写法→尝试运用)这样设计导入环节,让学生一上课就做到生活与语文沟通,让生活需要成为学习需要,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好语文、服务生活的兴趣,并引发学生自覺学习、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真正打开了语文走向生活的大门,学生学习的每一步都会朝着这样的大门迈步。

三、让生活需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实战演练

从阅读教材到运用教材走向生活,用学到的语文服务于生活,这是知识学习、吸收和转化的过程。要使学生将文本知识与生活需要自然联系,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自如,课堂学习中的演练颇为重要。如果说带着语文走向生活这是真实践,那指向生活的课堂演练就是准实践。为使真实践能够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准实践必须慎重对待、实战演练。但是,有了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实践指向,还需通过有的放矢的课堂实战,让学生借助准实践顺利地走向真实践。

在《忆读书》和《我的“长生果”》(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这两篇文章中,冰心和叶文玲通过介绍自己的读书故事和读书经历,与我们分享了她们的读书体会,给了我们读书的具体指导。教师通过联系学生与生活就会发现,学生也有自己的读书故事和读书感受,而生活中需要别人借助读书故事进行读书指导的人不少。因此,让五年级学生去指导学弟学妹读书,也许更切合实际,更切实可行。笔者在学生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后,组织学生分组到一年级至四年级各班去开展“专题发布会”活动,围绕读书专题,就学弟学妹们提出的问题接受采访,为他们释疑解难。为让“专题发布会”得以成功,笔者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梳理信息,把握内容,从作者的读书故事中感受她们的读书体会,把握读书故事与读书体会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进而梳理自己的读书故事和读书体会。接着让学生揣摩学弟学妹围绕读书专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梳理出“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等问题进行相应的课堂演练:一是就“为何读书”举行“辩论会”,通过“辩论会”的唇枪舌战,你来我往,让“享受读书,享受成长”的读书价值给学生以清晰的印象。二是就“读什么书”举行“推介会”,通过“推介会”的如数家珍,真情告白,让“健康高雅、情真意切”的选书标准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三是就“怎样读书”组织“分享会”,通过“分享会”的故事讲述与情感表达,让广采博览、读思结合的读书方法给学生具体的启迪。有了这样的课堂演练,学生们进入到学弟学妹们的班级举行“主题发布会”就一定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让生活需要成为言语实践的最终归宿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指向,更是语文学习的归宿。就学生而言,虽然课堂是言语实践的主要场所,但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并非一切生活需要都能与生活挂钩,也非一切言语活动都需结合生活不可。因此,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走向真正的生活,进行真正的生活实践,这是语文教学的必要追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与生活的正常的、自然的联系,缩小语文与生活的差距,力求让生活中的言语实践显得自然有序、不留痕迹。如《父爱之舟》(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一文,作者记忆中的父爱载于小舟中,飘入梦境中。在平白如话的语言里,蕴含着浓浓的父子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父爱之舟”中的“舟”,既指那条实实在在的小渔船,也指父亲载着作者成长过程中的爱之船,这过程一直有父亲的爱陪伴。在生活中,学生多在爱中成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朋友的爱,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成长路上给他们播撒阳光。为此,引导学生阅读《父爱之舟》一文,就要让学生在父爱的故事中去探寻这种“真爱”与“小舟”的自然联系,在历数其间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去体会其中一句句真切的话语。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关心自己的一个个人物,确定其中一个人,回忆他(她)关心自己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画面,进而仿照《父爱之舟》的命题、选材、叙述方法,写一篇表达对某人之爱感激的文章,并把这篇文章作为一件珍贵的礼物送给那个关心自己的人。教师这样设计教学,不仅是语文学习的指导,更是做事做人的指导;它给予学生的不仅是语文系统的丰富,更是精神世界的提升,这对完整人的培养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学弟学妹指向
尴尬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备考新指向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PPZ的朋友圈
只属于我
只属于我
只属于我
尴尬
住进医院,才知道自己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