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熬姜糖

2022-07-18 00:10明前茶
放学后 2022年8期
关键词:伢子沈从文室友

明前茶

20年前,他从湖南乡间跑到上海念大学的时候,母亲硬是在他的背包里塞上几瓶自制的姜糖,让他分送室友。他不解,行李已经很重了,何况,大学同学尤其是上海同学,哪里会吃这么土的东西?他把姜糖瓶子拿出来,母亲又塞回去。如此几番“拉锯”,搞得父亲不耐烦了,高喝一声:“怎么着,姜糖丢了你这伢子的脸了?你大学4年的学费,还要家里这姜糖铺子供给呢……”

他逃也似的背着行李,离家东去,坐了近30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上海。果然,初次见面,室友们拿出的家乡土特产,从牛肉干到椰子蛋卷,从玫瑰饼到乳扇,从红豆沙拉糕到蝴蝶酥,应有尽有。他更不敢把从家乡带来的姜糖拿出来分享给大家了。

在室友眼里,这个小个子的湖南伢子看上去很不好惹。他读书很凶,笔记做得像印刷出来的一样整洁。大冬天穿着洗到发白的卫衣在外头跑步1小时,满头大汗却从来没有感冒过。室友看到他偷偷摸摸从枕边摸出一个瓶子,夹出一块东西,放进嘴里,每次长跑之后都如此。那东西,难道是能让他体力充沛又从不感冒的原因?

某一天,他发现瓶子里的糖少了一大截,一整天都很惶恐:不消说,他的秘密被发现了。在室友眼中,他是小气又内向到不近情理的人吧?他该如何向室友解释一个湖南乡下伢子莫名其妙的自尊心与自卑感?

他正在百般踌躇,却听当晚的“卧谈会”主题,经人两三次调转话头,渐渐集中在如何鉴赏沈从文先生文学作品的价值上。他吃惊地发现,在工科生当中,沈从文的拥趸也多得是,人人会背《边城》中的名句:

“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在室友们热烈讨论的时候,他一直静默得像一艘深水潜艇。他明白,他周围的那些愉快的“浪头”,都在鼓励他:尝试浮出水面吧,看看今晚的月光。

良久,良久,大家的议论声里略略有了困意。他清清嗓子开口了:“有人想吃我阿妈做的姜糖吗?我阿妈说,嚼得姜糖,才知湖南人的血有多热火。你们爱的从文老爹,当年就是我们湖南伢子,十几岁就出门闯世界去了。”

他记得,为了吃他的姜糖,兄弟们不惜去寒冷的水房重刷了一遍牙。姜糖已经潮到能拉出丝来了,隐隐地,还能咀嚼出里面没有剁碎的姜丝。他挺不好意思,然而睡上铺的兄弟宽慰他:“辛烈暖胃,好吃得很。放了寒假,带我们去你老家的镇子上吧。”

直到今天,他依旧感念他的室友们,是他们,不动声色地融化了他身上那层力求自保的冰壳,若无其事地消融了一个小地方孩子的倔强、木讷与自卑。

他记得,他带兄弟们回乡去,男孩们学习切姜、剁姜,他们熬糖,将一大坨温热的姜糖吊在门口的铁钩上,用木棍插入,像拉面一样不停地旋转、拉、抻。他们被这种游戏一样的活计逗得疯笑。最后,姜糖被放在青石板上再次甩打、冷却,剪成拇指般粗的小块糖。

镇上许多有小孩子的人家,都来买糖,说要沾沾做糖大哥哥们的灵气。晚上,不等母亲开口,左邻右舍的婶娘、嫂子们,纷纷抱来了家中最厚最暖的被子。母亲就在吊脚楼上,为儿子和他的室友们打好地铺。

木制的吊脚楼其实隔音效果很差,躺在楼板上,可以听见江水的波涛声与打鱼人敲打船帮惊扰鱼群的声音。

他记得,上铺的兄弟在睡熟之前问他:“楼前这条江,就是沈从文笔下的沅江吗?”

他很自豪,睡意全无地回答:“这是上游的清水江,黔城镇以下才叫沅江。我们这是上游来水,比沅江水还要清透、活泼。”

上铺的兄弟说:“你在这里长大,多让人羡慕。”

他知道,那话里有真心的勉励,也有鼓舞。

(摘自《扬子晚报》,有改动)

点灯人说:不是每一个人,都像谷爱凌一样无惧无畏,恣意翱翔。他,习惯了静静流淌的江水,还有那缓缓升起的袅袅炊烟。当他背着行囊奔赴远方,那呼啸的火车,拥挤的人群,室友们精致的甚至叫不出名字的小食,让那颗蓬勃着的心瑟缩了起来。面对不确定的环境,他只有用坚硬的壳把自己紧紧包裹起来,为了不受伤害,也为了避免那自以为的瞧不起。这个他,就生活在我们周围,他可能是你的一个朋友,一个同事,又或许,你就是他。当感受到别人的真诚与温暖,他才敢褪去硬壳,坦露真实的自己。

文章以姜糖为线,牵扯出一个少年的心灵成长故事。从母亲硬塞给“我”姜糖的无奈,到在寝室不敢分给室友的自卑,再到秘密被发现的惶恐,直到最后室友们极有兴致地品尝姜糖,同回故乡做姜糖,“一个小地方孩子的倔强、木讷与自卑”才被“若无其事地消融了”。作者以细腻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善意的力量与成长的勇敢。

愿我们以善良友爱之心待人,以自信从容之姿处世,了无碍障,清透如月。

点灯嘉宾

陈晓湖南省“青年精英教师”,湖南省首批“优质空间课堂”首席名师,长沙市卓越教师。

猜你喜欢
伢子沈从文室友
猪一样的室友
毛委员带走了他俩的心
棉的骨头
月亮鸡蛋
沈从文接“火”传温暖
红裙
我就吃一点
考前紧张
失望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