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县级收缩城镇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2022-07-18 06:53杨学红
山西建筑 2022年14期
关键词:城镇人口贵州

贾 岩,杨学红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1)

0 引言

经济新常态下,GDP增速告别以往的年均10%的飞速增长,逐步回落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同时自2014年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来,城镇建设也从以往的快速扩张逐步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演进。伴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人口“红利”会逐渐消失。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城镇甚至一些大城市将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缩减的困境。山地城市受到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空间的发展演变依附于自然条件特征,环境承载力相较于平原城市较脆弱,城镇多零散分布于山间平地,受地形交通影响来往不频繁,城市吸引力偏弱。因此多数山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平原缓慢,而长期缓慢发展引发的城镇收缩现象也较为普遍。

城市收缩理论最早被广泛讨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德国统一后东德出现人口、经济迅速衰减的局面,经济在西德等地区的竞争下逐渐失去优势,10 a间一百多万人口从东德迁出去往其他地区,由于大量人口迁出城市空置率迅速上升,空间衰败感随之而来,由此引发的城市收缩问题很快被学界所重视。人口流失是收缩现象有力判断标准之一,但相关度量标准未统一,Schilling等[1]认为收缩城市是指在40 a内失去25%人口的城市。国内学者龙瀛等[2]认为人口规模超一万的城市,人口连续超过2 a流失即可认定为收缩城市。目前可采用的判定指标还包括社会经济指标、空间统计类指标、地理空间和景观类等指标,判断过程多元又可验证。国内关于收缩城市的研究实例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闫广华[3]、马佐澎[4]等通过不同数学分析模型对东北收缩城市的识别、收缩特征及成因、应对机制及措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索。经济新常态下具有收缩趋势的城市会越来越多,但现有研究实例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并且多数是基于地级市层面,本文研究贵州县级城镇收缩问题,以期丰富对县级山地城镇收缩研究的探索。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以贵州省所辖88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研究数据主要分为矢量行政区域图、数字高程图(DEM)、相关社会经济数据。矢量数据来自国家地理空间数据云及规划云网站,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县域经济统计数据2020》(县市卷)、2010年和2020年各市统计年鉴、各县(市、区)政府发布的社会经济统计公报等。

1.2 研究方法

1.2.1 城镇收缩指数

表征城市收缩主要有三方面:人口减少与人口流失、经济维度的产业衰败和城市财税下降等、景观维度的空间品质下降和空间利用率极低等情况[5-6]。选取适用性最广的表征要素——人口变化作为衡量城市收缩指数的主要标准,公式如下:

其中,Sn为贵州县级城镇收缩指数;R2020,R2010分别为2010年和2020年地区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值,Sn>0为城市未出现收缩现象,城市发展处于增长阶段;Sn<0为城市出现收缩现象,而且Sn数值的大小反映城市收缩的差异性程度。

1.2.2 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是研究对象与自身所处空间位置之间相关性的检验,结果为正相关表明研究对象属性值的变化与空间位置息息相关,若为负相关则相反。其中对数据的探索从全局和局部自相关出发,更准确了解研究对象空间异质性程度[7]。常用指标方法为MoranⅠ,Local MoranⅠ。

2 城镇收缩的空间特征

2.1 城镇收缩类型

按照县级城镇收缩状态将城镇类型划分为增长型、收缩型,从收缩趋势可继续将增长型分为持续增长型和增长转收缩型;收缩型分为持续收缩型和收缩转增长型。2010年—2020年贵州共有59个县(市、区)发生收缩现象,占县(市、区)总量的67%,其中持续收缩型57个县(市、区),增长转收缩型2个区,收缩转增长型19个县(市、区),持续增长型8个县(市、区),未发生变化2个县(见图1,图2)。从地级市层面分析,毕节地区城镇收缩最为严峻,收缩比例达100%,其次是黔西南(88%)>黔东南(81%)>六盘水(75%)>遵义(71%)>安顺(67%)>黔南(58%)>铜仁(50%)>贵阳(20%)。

从产业发展特征来看,持续增长型县(市、区)找准自身定位,大数据、特色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不断完成升级,逐步融入以信息技术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收缩转增长型县(市、区)依托当地特色资源逐步改变现有收缩现状,遵义地区主要依托当地特色白酒支柱产业,铜仁主要依托特色农产品等,而收缩转增长型中发展最好的碧江、兴义、都匀,人口由原来的流出型已转变为流入型。

2.2 收缩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

贵州收缩县(市、区)分布形成了“空心”圆、集中连片的空间格局,远期有集中组团发展的趋势。如图1所示,“空心”指的是花溪-白云-乌当等集聚的大增长核心,以及由兴义、钟山、碧江-万山-玉屏、仁怀-习水-赤水-播州、德江-思南形成的小增长核心。收缩城镇围绕增长核心呈环形、集中连片分布。图1中增长型城镇发展有放射带状的空间发展趋势,收缩城镇逐步趋向组团集中化。集中连片分布的收缩县(市)在贵州西部并且收缩指数较高。“空心”圆的格局形态反映多数县(市、区)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从地级市层面,域内多数仍以单核(旧核心区)为中心,其他县(市、区)很难突破原有格局,持续呈现收缩状态。特例出现在遵义市的汇川区和红花岗区,作为遵义传统城市核心区在10 a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收缩趋势,其他县(市、区)逐渐形成以白酒为主的生产加工、配套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供大量技术、服务岗位,县(市、区)活力也被带动起来,城镇收缩开始向增长转变。德江-思南两县同样并非传统城镇发展核心区,但10 a间在农产品加工、当地特色食品制作产业发展中逐渐找到与自身较贴合的发展模式,城镇由收缩型转变为增长型。

2.3 收缩城镇的分异特征

贵州县(市、区)的收缩程度西高东低,边缘城镇收缩程度高,同时收缩城镇存在空间聚类现象。县(市、区)收缩指数的Moran′sⅠ为0.311 3,Z值为5.057 0,通过了0.0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贵州县(市、区)收缩程度存在高度空间相关性(见图3)。进一步对局部空间自相关计算,得到收缩城镇的LISA图,分为五级即高-高聚集、低-低聚集、低-高聚集、高-低聚集、不显著区域(见图4,图5)。其中高-高聚集县(市、区)主要分布在贵阳,是花溪-白云-乌当等传统核心区并不断向外围扩张的增长型城镇。高-低聚集属于收缩型包围增长型城镇的重点区域。由图4可知包围较明显的是兴义市和钟山区。低-高聚集则属于增长包围收缩城镇,在全域未形成类似空间特性。低-低聚集属于收缩城镇主要聚集地,六枝-镇宁-关岭-晴隆-兴仁-贞丰-望谟形成收缩城镇最为明显的聚集。目前,全域县(市、区)空间总体聚集依然呈现单中心-边缘的初期发展特征。

3 贵州城镇收缩的影响因素

3.1 自然条件

贵州地区生态本底良好,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境内多山导致可利用平整用地较少,生态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如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石漠化,受人类活动影响生态景观格局破碎等问题,地区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较一般地区差。从DEM数据中的坡度、起伏度来看,集中连片的收缩县(市、区)地形平整度整体更差,以六枝-镇宁-关岭-晴隆-兴仁-贞丰-望谟收缩聚集地区较为典型。受地形地貌影响气候多变,地质条件复杂,全省自然灾害频发,灾害对全省社会经济与人民生产生活构成重大影响,以2020年为例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88个县(市、区)475.65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90.53亿元。因此自然条件成为制约城镇发展、加速城镇收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从人口结构层面反映劳动力丰富程度,关乎经济社会未来长远发展的能力。人口老龄化与城镇收缩二者不断形成累计循环,加速城镇收缩。通过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得到贵州各州市已全部进入老龄化阶段,遵义、铜仁、黔东南老龄化程度最深,青壮年凭借读书、务工等形式离开县城,县城人口结构逐渐偏向老龄化,县城产业缺少青壮年劳动力的支撑,产业创新将无法得到保障。往复循环中城镇收缩将继续加剧,人口结构失衡走向老龄化的过程将对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3.3 产业发展

贵州境内多矿产资源,其中煤炭以及铝土矿、汞、锑等金属矿产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过去围绕矿产资源形成的冶金、有色金属、化工、机械等众多重工部门,贵阳、遵义、毕节、六盘水形成区域工业基地。但重工业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生产技术处理不当等都加剧环境的恶化。自2014年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强调集约化、绿色化生产发展道路,贵州针对老旧高污染企业进行全面调整关停的政策,整体压缩生产规模及岗位工人,这也造成了工业型县(市、区)人口大量流失。早在1991年贵州省旅游局就率先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努力培育旅游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但目前县域层面的旅游产业发展也面临诸多瓶颈,以六枝为例,县域内存在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多元,但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旅游资源杂而不精、分散,基础设施落后等县级旅游产业开发中的共性问题,导致旅游产业发展受阻。综合上述产业发展,现状区域产业从重工业逐步向旅游业、特色农业转型,但目前大部分县(市、区)产业动力不足,例如六枝经济增速从2015年的12.6%下滑到2020年的4.6%。经济收缩是城镇收缩的重要方面,经济决定了城镇是否能“留住人”,也加速了收缩县(市、区)集中连片的空间格局形成。再反观收缩县(市、区)空间分布形成的“空心”圆,这一“空心”即中心地,其产业强劲有力,不断吸引边缘城镇的发展要素,形成强者越强的马太效应,也是加速边缘收缩城镇扩张的主要因素。

3.4 服务设施

贵州县(市、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各类设施建设水平存在明显不足。突出体现在教育、医疗以及市政设施上。市县之间、城乡之间在办学条件特别是办学水平上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医疗卫生设施发展不平衡,发展较好的县(市、区)医疗设施较先进,一般县(市、区)医疗设施仍然较为落后并且占比很高。服务设施也只有中心地或者重点区域较为完善。服务设施支撑日常生活的便捷需求,因此产生了因教育、医疗产生的人口流失,进一步加速一般性城镇收缩的过程。而且以发展康养旅游为主体的县(市、区),如贞丰县、紫云县等,由于先进医疗设施、服务的缺乏严重制约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服务设施也成为影响城镇收缩的关键。

4 结论与讨论

贵州县(市、区)收缩趋势依然严峻,2010年—2020年贵州共有59个县(市、区)发生收缩现象,占县(市、区)总量的67%。空间分布上收缩县(市、区)形成了“空心”圆、集中连片的空间格局,远期有集中组团发展的趋势。收缩县(市、区)空间分异明显,收缩程度整体西高东低,边缘城镇收缩比例更高,存在明显空间聚类现象。从自然条件、人口老龄化、产业发展、服务设施四个维度论述贵州县(市、区)收缩的主要原因并总结形成机制。

本文以贵州省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在人口数据支撑下论述县级城镇收缩的空间格局及分异特征,存在几点不足需要后续深入探讨:

1)县级城镇收缩的判断标准过于单一,未从经济、用地等角度进行反复论证检验。

2)城镇收缩的影响因素判断还可继续细化成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判断。

3)人口数据虽然采取的是人口普查年份的统计较为准确,但跨度10 a的面板数据对于人口变动的敏感程度较弱。后期继续完善县级城镇收缩的识别及影响因素量化研究。

猜你喜欢
城镇人口贵州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文化边城镇远
贵州,有多美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