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红色纪念性景观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研究★

2022-07-18 06:54巢震豪郭丽娟陆敬伊王雪珂徐洪遵董其义
山西建筑 2022年14期
关键词:纪念塔纪念性陈列馆

巢震豪,郭丽娟,陆敬伊,王雪珂,李 烜,徐洪遵,董其义

(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1 红色纪念性景观概述

1.1 红色文化起源

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时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吸收整合古今优秀文化成果基础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要目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从根本上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统一体[1]。

1.2 红色纪念性景观类型

依照红色景观是否存在分为一次承载和相应的二次承载(见表1)。

表1 红色纪念性景观分类

2 红色纪念性景观问卷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红色纪念性景观在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影响和传承保护方面的作用,本次研究做出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发放给身边的本科生及教师群体,本次问卷共发出160份,收回160份,有效问卷为160份,经过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2.1 在宣传教育方面

绝大多数人认为实地体验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革命遗产,缅怀先烈,激励自己。且认为在新时代应该用更多新的宣传方式(见图1)。

2.2 在影响方面

大多数人认为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比较容易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和学习红色精神,并愿意举家特意前往实地参观,在参观过程中,历史故事成为最深刻的印象,并十分认可相关环境的塑造对于红色遗址的保护作用(如图2所示)。

2.3 在传承保护方面

红色纪念性景观现状是:商业化严重 、内容雷同,没有地域特色、创新力度小、没有旅游驱动力。但更多的人认为红色文化不会一直淡化,且认为系统教育更有利于了解和熟悉历史,并希望:举办更深入的专业讲解、开展文化节、拍摄纪录片等活动(见图3)。

3 哈尔滨红色纪念性景观分析

3.1 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及罪证陈列馆

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及罪证陈列馆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新疆大街47号,这里曾经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武器研究、实验及制造基地。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空前的灾难,历史的见证之地。

3.1.1 环境形势,空间再生

现七三一遗址群拥有本部旧址,实验室等遗址群和2015年新建成的罪证陈列馆,陈列馆位于曾经锅炉房前的空地,如今罪证陈列馆坐落在此。新馆用绿色公园与城市分离,缅怀者沿着低矮而坚实的土墙和狰狞的铁丝网向前,经过始建于1935年的七三一部队专用铁路,树木渐稀,黑色的砾石生硬的显露出来,而陈列馆的三个黑色柱子也与旧址的残留的锅炉房烟囱呼应。罪证陈列馆采取半地下地景建筑的形式,使新馆与周边遗址环境形成整体氛围。

3.1.2 抽象手法,时间记忆

新馆建筑设计方案简称“黑盒”,以大地的割裂营造震撼的灾难场景,让人们在裂痕中体验到七三一部队的野蛮和反人类罪行。在象征四方楼的原形基础上进行切割、扭转、塌陷,以制造矛盾的形体关系与基地现状进行碰撞(见图4)。用象征锅炉房的烟囱的基础上表达七三一部队败退前曾在此销毁大量罪证材料,用象征培养老鼠的养殖笼设计空间顶部,强化了反人性的空间体验。用红色与白色交叉的光线象征刀和白骨,表现日本细菌战部队反人类、反文明、反伦理的本质。通过这些空间形式,留住时间记忆。

3.1.3 路线设计,实物宣讲

陈列馆分为序厅,侵华日军细菌战、七三一部队、人体实验、研制细菌武器、实施细菌战、毁证和审判七个板块[2]。各个板块依据时间发展顺序叙事,并且陈列馆与旧址和谐融合,瞻仰者在参观罪证陈列馆后,通过洒满阳光坡道继续参观旧址,引人联想,勾人深思(见图5)。陈列馆通过社会征集,资料收集,档案资料丰富,真实记录,证据完整,同时参观还配合专业讲解,向每一位瞻仰者解说历史。

3.1.4 材质还原,引人深思

遗址群在保持原有基础上,用土墙与铁丝网围合,砾石铺地,黑色石材作外表面,钢架作支撑保护,内部多用锈迹钢板,钢筋,清水混凝土等,在厅与厅之间,引入光线,试图用一种平静的态度表达对这段反人类历史的反思(见图6)。

3.1.5 科技兴馆,学术立馆

罪证陈列馆采用多种场景还原,记录七三一部队进行细菌武器研究,制造和使用,准备和进行细菌战的全过程。陈列馆还经常举办线上线下学术会议,专题展览,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访问交流,同时作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结合学校实践课程,教育学生,铭记历史。

3.2 哈尔滨烈士陵园

3.2.1 园区组成

哈尔滨烈士陵园是整个哈尔滨市最大的烈士陵园,于1948年建成,现址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体育街1号,园内共安葬了不同时期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共241位,总的占地面积为4.2 hm2,陵园内由烈士浮雕墙、烈士事迹陈列馆、烈士墓组成。

3.2.2 空间序列

园区在城市主要道路旁的小路里,周围环境静谧,由南边大门进入,道路两边的宣传浮雕墙上雕刻的诗词显示出了各位革命烈士傲气的风骨,道路尽头的白桦树下的无名烈士纪念碑,更是与墓区入口旁的刻字——烈士永生、浩气长存相呼应(见图7),穿过刻字我们又到达了另一个世界——烈士墓区,墓区中心是朱瑞将军的墓,后面是纪念馆,墓区道路两边分叉的小路,有秩序的安放着各位烈士的墓碑[3]。

3.2.3 氛围营造

园区内植物分布合理,主要采用的植物是樟子松,起到引导作用,松树四季常青,更能体现园内241位革命烈士的傲骨峥嵘,是真正的革命英雄。

陵园平面布置较为对称,在植物的引领下,各小路之间联系紧密,能很好连接各位革命烈士的陵墓。每一位烈士墓碑背后都详细记录着他们的生平事迹,且会伴有感应语音介绍,更好的起到宣传红色精神作用。园区内每条路上都会有多个监控设备,无死角观察园区内部环境,能避免其遭到人为破坏,很有效的起到了保护作用[4]。

3.3 防洪纪念塔及广场

防洪纪念塔又名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江岸。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灾害,于1958年建成的,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

3.3.1 塑造城市特征空间

防洪纪念塔广场坐落在松花江南岸,处于整个中央大街空间序列的高潮部分。之于整个历史街区,它是叙述情景的高潮和结尾;之于整个城市而言,它是有着代表城市特征和象征意义的节点(见图8)。

纪念塔本身被下部的音乐台、水池,前部的台阶所围合,屹立在广场中央位置,并装饰1 m左右高的松柏数株。纪念塔与广场相结合,塔背面临松花江南岸有70 m,由半圆形围廊环绕,面向中央大街,作为视觉中心,纪念塔显得非常壮观。“一江、一塔、一街”三大景观已经融为一体,这一组团结构,使得它成为哈尔滨市的标志性建筑,在浓浓的历史特色文化中,讲述着哈尔滨的过去,并为大众提供着各种可选择性的功能空间[5]。

3.3.2 再现历史,唤醒全体记忆

塔身顶部高举革命旗帜的雕塑,象征着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险阻战胜特大洪水灾害,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塔身中部精美的浮雕,重现着当年的哈尔滨人从紧张的劳动、抢险防洪到斗争胜利庆功的过程。在纪念塔底座前下方有两个高度不同的水池,塔身下部两道最高水位线,两次标高,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更加反映了哈尔滨人民群众的力量,这是属于哈尔滨人民的集体记忆。

3.3.3 艺术特色

防洪纪念塔广场作为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建筑布局结合了城市规划和周围环境,以塔为中心,20根科林斯罗马柱组成的半圆形围廊与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加上松的点缀,形成一个整体变化有序的景观。延续中央大街风格特色,加之设计师的个人特色,最终的防洪纪念塔带有浓重的欧洲风格。夜晚的纪念塔,因为灯光的装饰更显得恢弘和壮观。塔前水池内的霓虹灯光与水相互交融,荡漾的微波,从底部将浮雕点亮,使其更立体具象。围廊顶部设有钢筋混凝土板将柱子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并在板底设有照明灯具,在夜晚为整个半圆形广场提供照明,在空间上具有良好的视觉条件,景观上也能满足最佳的视觉要求(见图9)。

4 实地调研结果分析

哈尔滨市有着许许多多红色文化景观,这些珍贵的物质资源蕴含了第一座中国共产党解放的城市的光荣传统和先进的红色精神。《旧唐书·魏徵传》所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哈尔滨市红色纪念性景观对全国人民来说,不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宣传教育,网络资源开发与建设等还存在不足。

5 改造策略

1)在政策方面。

支持地方设立相关纪念日。例如:“七三一”受害者纪念日、防洪胜利纪念日等。

2)在文化方面。

建议将烈士革命事迹、七三一部队罪行等纳入中学历史课本。

3)在社会方面。

组织相关文化节活动,邀请资深专家在特定时间对游客进行更专业的讲解。

4)在科技方面。

完善公众号平台,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在各个红色纪念性景观中加入更多新兴技术元素,例如通过虚拟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实现穿越时空的人物对话,通过3D打印技术提升设计感;制作小型景点模型,便于收藏。

5)在景观方面。

创建新旧共生的历史遗产与本土建筑设计方法,增加地域特色;增加释放情绪的室外空间,提升整体规划意识;整治周围环境,增加更多自然的要素[6],形成自然结合文化遗产的整体性设计;增加指示设施,更好的引导参观流线。

6 结语

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自建党以来至今的100 a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先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岁月使记忆变得模糊,但革命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那些诉说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的残存书籍,那些承载了党和人民的奋斗艰辛历程的痕迹……这些都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遗忘,因为这些红色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幸福之基,是永葆初心的精神之源,是面对新征程的现实之镜,是美丽中国的绿色之泉,是人类文明的红色之魂。

红色纪念性景观是连接历史-现在-未来的重要桥梁,身临其中可以缅怀先烈,衔接历史,展望未来。哈尔滨市有着许许多多红色文化景观,在对哈尔滨市红色文化景观进行细致的研究后可以得出,哈尔滨市红色文化景观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支持和公众的热情参与下,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和新时代的公众预期还有差距。

猜你喜欢
纪念塔纪念性陈列馆
传承路上那盏灯——记马迹塘战史陈列馆馆长刘炳贤
瞻仰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
某陈列馆鉴定与改造加固研究
南明区老干部新时代讲习所宣讲团走进纪念塔小学开展爱国主义红色教育活动
上海陈英士纪念塔的历史与记忆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纪念性研究及当代启示
纪念性景观的隐喻性研究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最好的“地质陈列馆”
中国防长抵朝鲜访问
黑龙江·黑河·瑷珲历史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