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基础教育努力推动学校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07-19 09:43王资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22年6期
关键词:楚雄师范教育师范类

王资

楚雄师范学院位于楚雄市市区,距省会昆明100余公里,是云南省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楚雄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立。学校办学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936年成立的省立镇南师范学校,迄今已有85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师范教育特色的高等院校。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师教育特色,为边疆民族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一、 服务边疆基础教育铸就教师教育特色

楚雄师范学院具有师范教育传统,作为一所地州院校,历经多次变革,始终把培养乡村教师和为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作为学校的使命和担当,秉承传统,守正创新,在倾力培养卓越乡村教师的过程中铸就了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

(一)矢志不渝,坚守师范教育阵地

在师范学院是否转为应用型、综合型院校的困惑和选择中,楚雄师院始终高举师范教育大旗,坚守师范教育阵地。学校坚持师范性的办学定位,师范教育经过多年的传承、积淀、创新、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进一步坚定了发展师范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学校聚合力量发展教师教育。学校招生专业中师范类专业数量占40%;招生向师范类专业倾斜,师范类专业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比例达60%以上。重点建设教育学科,2016年,学校“教育学”学科被列为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高原学科)建设项目;2021年,“教育”拟建硕士专业学位点获批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省级立项培育建设点。

(二)服务边疆,振兴乡村基础教育

学校始终坚持培养志在乡村教师,大批毕业生扎根边疆山区教学一线,成为推动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楚雄州每一所中小学都有楚雄师院的毕业生任教,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校长、园长和骨干教师,引领地方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2017年、2021年两届楚雄州名校(园)长评选中,40位名校(园)长中师院毕业生就有36位,占90%。学校的毕业生不只在楚雄州,还扎根在全省各地各个角落,可以说,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只要有基础教育的地方,就有楚雄师院的毕业生。师院服务边疆基础教育始终薪火相传,培养优秀基础教育教师的初心始终坚定不移。

师院培养扎根边疆、无私奉献乡村教师的办学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师院的学子中有一大批奋斗在边疆基础教育一线,坚守在祖国大地最边远、最贫困、最艰苦的地区,用爱心、学识为万千乡村孩子点亮人生梦想,成为新时代“乡村筑梦人”。2015年至2021年,学校师范类毕业生到乡村中小学一线就业的比例达到62%。学校组织的“国培计划”,每年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 500人以上,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成果应用到培训中,受到基础教育学校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三)培育特色,探索教师教育新模式

多年来,学校相继开展了整合连贯型、小学全科型、初中一专多能型、U-G-S协同培养、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等优秀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效果,构建了新时代优秀乡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优秀教师。

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全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国家级项目单位;《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云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获批为云南省公费师范生及地方优师专项师范生招生和培养资格高校。承建“云南乡村教师研修院”“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研究中心”,“云南省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团队”入选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学校服务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能力不断增强,体现“树理想信念,植教育情怀,厚专业基础,强教师技能,重艺体特长”培养理念,教师教育新模式不断完善,教师教育特色优势不断彰显。

师院现已为边疆民族地区输送了7万多名优秀毕业生,一批批“楚师人”怀抱教育强国志向,扎根西部,用理想、信念和情怀扛起师范教育大旗。他们艰苦奋斗,守正不移,潜心育人,让楚雄师院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命运紧紧相连,让学校的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同频共振,以扎根边疆、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精神谱写了楚雄师院不忘初心、服务边疆基础教育的奋进之歌。

二、 遵循教师教育规律强化师范类专业认证

学校全面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评建工作,完善工作方案,建立“学校主导、学院主体、部门协同、师生投入”的工作机制,落实认证工作理念,聚焦认证“主线”和“底线”要求,深入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一)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成长成才机制

学校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实施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积极探索以“学”为中心的创新培养模式,着力优化资源配置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外活动水平,不断完善师范生培养体系。通过课堂内外的品德培养,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树立仁爱之心,增强学生的教师职业感,激发爱教乐教崇教的教师情怀;通过导师制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通过开设教师教育能力训练课程,提升学生教学能力;通过专业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教师职业特点、师德规范的践行体验。学校建立了综合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发展评价机制,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受益。

近年来,学校建立了国家、省、校三级的学生竞赛体系,师范类专业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的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和学科专业比赛中获得500多项奖励。学校师范毕业生“品行好、上手快、后劲足、能创新”的优势逐步彰显。师范类专业毕业生近80%从事教育工作,专业对口就业率高。

(二)坚持产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紧扣社会需求,以师范生发展成效为导向,聚焦师范生毕业后的成才预期,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思路构建师范生培养体系。2019年,学校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实践教育“四位一体”的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2021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全面推进学分制为主线,进一步强化产出导向。通过修定教学大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等措施,使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更适应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的需求,各专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教育+技能训练+特长培养”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证+教师资格证+教师教育技能证”三证融合的培养模式;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物理学”专业的“重师德、强基础、突能力,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融合”的培养模式等。

(三)持续改进,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坚持持续改进质量观,不断健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形成了由宏观教学质量数据监测、中观专业评估与认证和微观学情教情专项调查评价组成的“三维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过程监控与评价。构建了“一条主线、二个指向、三方监控、四大支撑、五个体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了专业预警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了教學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形成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并将监测评价结果应用于人才培养工作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追求高质量发展开启新时代教师教育新征程

学校发挥师范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示范和引领,注重认证标准与内涵特色相融合,通过持续评建工作,师范类专业建设的规范化程度日益提高,专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师范类专业质量普遍达到国家合格标准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师范类专业做特做强,力争达到国家卓越标准。学校以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为契机,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教师教育,认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认证机制更为完善,认证方法广泛运用,认证效果日益显现,带动学校非师范类专业的规范建设发展。

学校通过开展专业综合评价、学分制改革、课程建设、课程思政、课堂革命、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等一系列工作,全面推进专业建设,提高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为边疆民族地区新时代教师教育发挥师范院校“工作母机”的作用和价值。

猜你喜欢
楚雄师范教育师范类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新型抗凝药利伐沙班 这些事项要关注
名家与楚雄
名家与楚雄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作品选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新课改下教师师范教育理念探析
山区高职师范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