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区失地农民住宅空间形态适应性设计研究

2022-07-19 07:3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6期
关键词:楼梯间失地农民卧室

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胡 晶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黄 珂

1 城市新区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特征

1)劳动方式多样化 失地农民的“安居”和“乐业”是相辅相成的,其劳动方式会影响其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劳动方式有利于失地农民生活安定。因此,应促进失地农民的劳动方式由单一向多样转化,为更多劳动者提供生产劳动的空间,同时对转型过程中依赖原有劳动方式的农民,应予以理解和尊重。

2)居家活动方式外部化 在居家活动方面,城市的生活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失地农民的部分居家活动会“外化”为社会性活动,如洗衣、清洁、食品加工、育儿等活动将逐步纳入社会范畴,这也是劳动分工细化和城市产业规模化的表现。

3)消费方式层次化 失地农民有其固有的消费方式,消费过程中会形成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有利于居民和谐共处,故有必要结合住宅建筑设置日用品销售和日常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

4)休闲方式多元化 失地农民原有的乡村休闲方式较为单一,随着城市生活的融入,失地农民的休闲方式会逐步呈现消遣型、发展型和体育休闲型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特征。

2 城市新区失地农民住宅空间形态的适应性设计

城市新区失地农民的住宅空间形态设计应重点关注住宅的类型选择、公共空间设计、功能构成、功能布局和套型设计等方面,充分满足失地农民的居住需求。

2.1 基于集约化和人性化的住宅类型选择

失地前农民普遍对多层住宅存在向往心理,认为其是城市生活品质的体现,而小高层或高层受众范围较小。城市化是土地集约、人口集聚的过程,这决定了“撤村建居”中选择分散、独立的住宅类型是不适宜的,而高层住宅节地效果并不显著,且易诱发诸多社会问题,如人际关系淡化加剧等,对处于转型期的失地农民而言,这一问题更应规避。

因此,城市新区失地农民住宅应以中密度多层为主,辅以部分高密度低层。根据住户的家庭人口数量和构成确定套型面积,且面积不宜过大,应以中小套型为主。

2.2 基于邻里交往的公共空间设计

失地农民日常社交活动频繁,因此在塑造住宅空间形态时,应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需求。多层住宅的竖向分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失地农民的室外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活动,因此应将构成邻里单位的住宅单元作为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的一部分,实现住宅空间与邻里公共空间的相互渗透。可通过底层架空形成半开放空间,作为“户外公共客厅”,营造交流场所;也可结合楼梯间设置公共活动空间,使居民能就近开展公共活动。

2.3 满足使用需求的功能构成

作为住宅中的重要空间,起居室是家庭聚会、接待宾客的场所,可与餐厅合并布置;卧室主要满足就寝和学习需求,因此应满足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厨房具有备餐、烹饪等功能,可结合厨房布置一定面积的储藏空间;盥洗、梳妆、清洁等活动均在卫生间中进行,应尽可能增加卫生间面积并配备生活阳台;失地农民家中杂物较多,可增设储藏间,并尽可能设置壁柜、隔层等以增加储藏空间;为满足失地农民在家中开展手工艺劳动并进行生意经营的需要,可结合住宅设置工作间或对外商业空间,并处理好这类空间与其他空间的关系,不影响居民的日常居家生活。

2.4 满足心理需求和行为习惯的功能布局

居住空间通常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楼梯间和公共阳台作为室外公共空间,与起居室、工作间或对外商业空间、阳台等构成的室内公共空间形成有机渗透,满足居民日常休憩娱乐、社会交往的需求;餐厅、厨房、生活阳台等构成半公共空间,满足居民烹饪、就餐、清洁等行为需求;卧室、卫生间等构成私密空间,满足居民就寝、盥洗等行为需求。这种“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的布局层次既能满足失地农民的心理需求,也符合其日常行为习惯(见图1)。

1居住空间类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5 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套型设计方案

农民失地前的居住形态特征为:以家族为单位,以血缘为脉络,几世同堂,长幼有序。尽管代际分离是家庭发展的趋势,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处于转型期的农民尚未对此形成明确认知,部分家庭出于照顾老人的需要仍倾向于几代人同住;而部分家庭考虑到代际生活方式的差异,有分开居住的意愿,同时希望彼此的居住地保持较近距离。因此,既要考虑家族聚居的需要,也要考虑家庭规模随着代际分离逐渐变小的趋势。故套型方面应以二代户套型为主,三代户套型为辅。基于以上对失地农民居住需求的研究,提出5个推荐使用的套型方案,分别分布在1号和2号住宅中,以满足不同住户的居住需求。

其中1号住宅有A、B、C三种套型,可满足二代户和三代户的使用需求(见表1)。1号住宅结合楼梯间在1层、3层和5层设置公共庭院,促进邻里交往;2层、4层和6层均为就寝空间,较为私密;各户设置独立阳台。布局方式充分考虑了失地农民日常交往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日常生活对私密空间的需求。A套型和B套型的建筑面积均为110.30m2,使用面积分别为67.09m2和69.68m2;C套型建筑面积92.42m2,使用面积54.55m2。

表1 1号住宅套型特征及适用范围

A套型为3室2厅,结合楼梯间设置了较大面积的公共生活庭院,布置相应的活动设施,并与1层的私家庭院相连,方便邻里交流;1层设置起居室、餐厅、厨房、卫生间和储藏间,卫生间结合生活阳台布置,且入户处单独布置对外商业空间,既不影响日常起居,也方便住户从事经营活动;2层布置多个卧室和卫生间,每个卧室结合墙体设壁柜,由于2层空间较为私密,阳台单独设置且不设公共庭院(见图2)。

2A套型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B套型与A套型类似,但楼下除起居空间外还设有工作间,方便居民居家办公,不在家中工作时也可作为老人卧室或儿童卧室使用;此外,结合公共楼梯间设置生活庭院,各户阳台与庭院相通,可促进邻里交往;楼上为卧室和卫生间,结合楼梯间、墙体等设置储藏空间(见图3)。

3B套型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C套型为2室2厅,室内面积较小,卧室数量少,但室外露台面积较大。楼下布置起居空间,仍设有公共庭院,楼上布置私密空间(见图4)。

4C套型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号住宅有D和E两种套型,且均为小套型,可满足老年人、外来租客及过渡期失地农民的居住需求。D套型建筑面积36.00m2,使用面积28.59m2;E套型建筑面积36.00m2,使用面积29.75m2(见表2)。2号住宅的设计以满足老年人、过渡期失地农民和外来租客的日常生活需求为目标,根据不同类型住户的生活方式特点确定套型构成和布局,增加实用性;结合楼梯间设置储藏空间,满足住户储藏需求;结合楼梯间布置生活庭院,并与活动室的阳台相连,实现室内外空间的有机渗透,促进邻里交往;D套型布置在低层,方便老年人出入。

表2 2号住宅套型特征及适用范围

D套型适用于老年人家庭,老年人日常活动较为单一,故空间布局满足基本的日常活动需要即可。该套型结合厨房设置了储藏间,靠近卧室处也设置储藏间,用于储存杂物;老年人家庭中人数较少,对就餐空间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无需单独设置餐厅,可在起居室内靠近厨房位置摆放简易餐桌(见图5)。

5D套型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E套型主要用以满足外来租客的需求,外来租客对住宅中的卧室空间需求度最高,故此套型的卧室和公共活动室面积占比最大,辅以储藏间和卫生间(见图6)。

6E套型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提出精细化、个性化等更高要求。本文针对失地农民群体进行住宅空间形态的适应性设计研究,分析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特征和居住需求,在住宅类型选择、公共空间设计、套型功能构成、套型功能布局和套型设计方案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使住宅空间形态更好地适应城市新区失地农民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模式,并符合未来住宅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猜你喜欢
楼梯间失地农民卧室
乡村振兴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供给优化研究
楼梯
卧室奇案
查理的卧室
建筑防烟系统设置方式的辨析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山东淄博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及对策
楼梯间 要小心
论失地农民职业化的问题
温馨家园之我的小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