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下未来社区建设的创新探索
——以琳站TOD未来社区项目为例

2022-07-19 07:31宁波市奉化区规划测绘设计院孙藤峰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6期
关键词:社区疫情建设

文/宁波市奉化区规划测绘设计院 孙藤峰

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奉化分局 胡明杰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居民对城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更高要求,而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园,也是政府服务民生的落脚点。因此,建设高品质社区不仅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创建优良人居环境的有力保证,也是提高城市治理效能、实现新时代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石。而当前城市社区普遍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配套设施落后、社区规模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与现代化城市管理所需的完整社区模式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社区为疫情跟踪及防控的基本单元,凸显了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重要性,也充分暴露了其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智慧技术应用和治理能力方面的不足[1]。因此根据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要求,结合宁波市琳站TOD未来社区项目规划实践,探索后疫情时代下未来社区建设的新模式。

1 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历程

城市社区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和邻里交往的基本单元,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模式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保障重点工矿项目就近配建工人住宅区的投资模式,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职住一体的单位大院成为我国城市住区的主导模式[2];改革开放后,各地政府为解决城市住房匮乏问题,通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成规模的居住小区,再由各单位购买,分配给职工居住,居住小区开始成为城市居住社区规划建设的主流模式[3];随着1988年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确立、1994年分税制改革和1998年住房商品化制度改革,门禁社区悄然出现,并逐步占据市场主流[4],门禁社区是由开发商建设的以居住功能为主、实行封闭管理的居住小区或组团[5]。

从1949年后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历程来看,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和制度变革是城市社区发展模式演变的重要依托,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和人民对理想居住模式的追求。现阶段,我国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城市的发展模式向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元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为街区制确立了宏观政策基础[6]。未来社区建设是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但在当前街区制模式下,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未来社区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当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开放式街区如何实现封闭化管控也是未来社区规划建设需着重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2 规划设计

2.1 构建九大场景功能布局

依托南部金融科创中心,项目以青年人才集聚地为发展定位,结合TOD模式的复合型功能进行开发。引进教育辅导、健康管理、科技体验、时尚休闲、双创服务等高品质配套服务设施,全方位构建“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未来社区九大场景。依托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项目适度提高琳站两侧用地的开发强度,利用复合型功能打造TOD核心;居住用地按“小街区、密路网”的开放式街区模式进行布局,结合服务半径配建3个功能复合型的开放式混合街区,创造配套完善、服务便捷的未来社区生活环境;规划针对青年创业人群完善用地功能布局,将办公、居住、商业、教育及文化休闲空间多元混合,提供符合青年人需求的高品质城市空间,打造充满活力的开放式青年理想地(见图2)。

2功能布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 打造全新邻里体验场景

未来社区邻里场景的打造应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区生活平台,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规划统筹居民在商业、教育、健康、创业等方面的需求,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置,构建未来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布局遵循开放式街区制,打破住区和组团的边界,建设“一站式”邻里中心,实现5分钟生活圈的便捷社区服务(见图3)。

3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配置(图片来源:作者自绘)3a商业配套3b教育配套3c健康配套3d创业配套

社区邻里交往空间的构建应充分结合水系、公园绿地和街道等开放空间,营造丰富的滨水绿地和街道景观。规划通过城市公园、滨江露天平台、人行绿化连廊及下沉庭院等将多样的休闲活动空间与绿化景观结合,打造连续舒适的步行空间,倡导社区居民形成绿色健康、开放共享的生活方式,为打造独具特色的宁波未来社区树立标杆。

2.3 构建三位一体复合交通体系

项目围绕轨道交通站点进行高密度、功能混合型的开发,通过协调开发强度与用地功能,完善公共交通系统,为周边居民及办公人群提供便利。社区交通组织力求将轨道交通站点的价值最大化,使公交首末站、停车场与轨道交通站点无缝衔接,实现一站式交通转换。交通性道路连通区域各功能板块及外围交通网,形成便捷的交通体系。简洁有序、整齐划一的街道绿化景观沿县江形成滨河景观道,与各生活性道路串联,营造自然、悠闲的生活氛围(见图4)。

4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地块间通过物理路径进行功能连接,强化地面慢行交通系统,结合高架站点构建“地面慢行—地下通道—地上连廊”三位一体的复合交通体系,打造舒适的步行空间(见图5)。

5三位一体的复合交通体系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开放式健康场景构建

未来社区作为推进城市高效服务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未来社区的开放共享属性可充分满足人们对完善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的需求,有助于增强城市活力,符合当前我国城市化转型新阶段的发展要求。而在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未来社区的应急避险能力十分重要,后疫情时代下如何构建未来社区的开放式健康场景是当前城市规划领域面临的重要议题。

3.1 多样化的共享系统

6慢行系统规划(图片来源:作者自绘)6a垂直慢行系统6b自行车交通系统

3.2 数字化的闭环管理

搭建数字化平台,应以全域感知为基础,对接未来社区九大场景,利用高效物联网实现社区管理数字化、运营服务智能化,创新未来社区运营服务模式。通过高效的智能化管理系统,推进可视、可共享、可拓展的应用集成运营和服务,同步接入全省统一搭建的智慧化运营管理平台,实现云端城市大脑、社区平台中脑、居民终端小脑联动,打造可反馈性社区,使未来社区真正实现数字化闭环管理,在疫情等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迅速做到高效管控。

4 结语

未来社区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对TOD模式引领下的未来社区规划建设及创新机制等进行初步探索。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做好未来社区建设是提高城市管理机制、建设品质城市的重要基础,需要规划设计者集思广益,做浙江省乃至全国未来社区建设的探路者,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创新模式、新机制,夯实未来社区发展基础。

猜你喜欢
社区疫情建设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