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美学观下《九歌图》插画的跨界传播

2022-07-22 22:52柳燕张丽莉
大观 2022年6期
关键词:数字技术插画

柳燕 张丽莉

摘 要:共生美学观主张打破传统的观念用系统论的眼光看待过去、现在、未来,主张传统与现在共生,科学与艺术共生,在相互吸收包容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更高水平的新形态,对于指导传统插画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共生美学观的内涵,以及多种传统视觉艺术的转型发展和跨界传播的优势,可以明确《九歌图》插画跨界传播的必要性。当今时代下的插画设计需要在向传统追寻文化根基和灵感启迪的同时,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跨界联动,完成传统插画的“破圈”之旅。

关键词:共生美学观;插画;数字技术;《九歌图》;跨界传播

注: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明清《楚辞》插图研究”(XSP18YBZ144)研究成果。

一、共生美学观

(一)共生与共生美学观

“共生”,即两种不同的事物达到共同生存,相互依存,对彼此都有利的一种状态。柳冠中将共生美学观看作对古典主义再现美学观与现代主义美学观之间的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进行系统科学分析之后的一种客观认识。

起初自产自足的小生产私有制观念主导了人们的实践活动,人们对于外界的认识也是单一的、孤立的,过分相信过去,艺术作品的创造也是对已有内容的一种重复与再现。在此环境之下生发了古典主义再现美学观,这种对于事物认识片面的状态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的萌芽时期。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展开,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大生产方式的刺激之下,人们开始多角度地看世界,现代表现美学观应运而生。现代表现美学观反对保守,主张追求新颖,提倡扩大交流。然而机械大生产时代下,追求简易、快捷的急功近利的世界观,也导致了现代表现主义只主张横向的交流,否定对历史的继承。

随着信息革命的到来,数字技术不断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意识到艺术和科学一样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工具,艺术开始走下神坛,这也激发了人们对于美学观的重新审视。共生美学观提倡对多样化、个性化的追求,强调要全面立体地看待再现美学观和表现美学观之间的关系。共生美学观是唯物的。它承认自然界以及人类世界的客观存在,继而承认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创造的一切成就,承认不同社会阶层在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基础上出现的不同美学观。它不否定追根溯源的再现美學观,采取对历史肯定的态度,同时提倡表现美学观求新立异,勇于创新。它承认事物的多样性,认为多种元素在相互依存和补充中,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统一。共生美学观也是辩证的。它承认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提倡立足当前的社会背景,有目的、有选择性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鼓励艺术工作者以科学的系统论武装自己,并创造更符合时代的作品。

(二)共生美学观的时代价值

传统文化创新美,是当今时代一直被提倡的设计思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传统文化“基因”“精神”的继承,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同时,利用科学技术,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活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今时代,美学正在从纯粹的意识形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共存问题。共生美学提倡积极地创造和多元地认识,强调纵向和横向全方位继承与共融,通过设计手段实现人与物质世界的和谐共生。共生美学认为传统与创新、科学与艺术、历史与现代、人类与自然本身就应当综合交融,主张要跨越设计师为主导的鸿沟,寻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甚至给予他们参与艺术制作过程的机会,以达到“一体多行,一意多解的客体互定性与主体变异性的统一”,消除艺术设计的条条框框,是一种开放式的、网络式的美学观念。不同文化和美学观在重叠、并行、交融之后所形成的综合体,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包容度,这样能够弥补工业社会以来只讲效率,不讲感情的不足,实现传统与现代以及科学与艺术的最高融合,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共生美学观对《九歌图》插画跨界传播的影响

(一)跨媒介传播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推动力,一种是源于自身的发展,另一种则是外界事物的推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视觉文化的勃兴提供了外部条件,人类本能的视觉需求驱动了视觉文化的语法革命,传统纸媒的生态结构被“解构”,一个新的全媒体的时代正在被“结构”。全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将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了扩充,形成了一种“新艺术”。因而一种承载新媒体艺术传播的内部推动力——“跨媒介传播”就此产生。

媒介融合最初是指原本毫不相干的媒介方式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呈现出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趋势[1],发展至今已囊括了形式、技术还有组织之间不同程度的合作。媒介融合下,传统视觉传播的逻辑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功能和介质,出现了传播范式创新、信息逻辑重构以及传播方式多元化的特点。

传统的插画设计范围局限在二维平面之内,即使设计师利用错觉创造了三维空间,也无法向观者展示出其全部信息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全媒体时代下的设计会结合视、听、触等多种感官,创造一个真实、可观、可触的多维空间作品,艺术的表达有了交互性、叙事性、沉浸性等新媒体特征。“动态的视觉传播拥有强大的环境影响作为基底,能够给观赏者带来强烈的现场冲击力。”[2]多方位的跨界合作使得传统的平面设计作品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的延伸,为设计师增加创作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娱乐性。信息的重构和范式的创新,使受众有了更强的参与感,给传统插画设计的创新带来了无限自由。

在信息流、资讯流的冲击之下,电子产品便捷的优势使得纸本阅读逐渐退出人们视野,丰富的表达方式以及与之交互的新手段,无疑更加符合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习惯。这也为传统插画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式,打破了以往人们获取信息局限在书籍等二维平面上的弊端。

(二)插画跨界传播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和社会审美需求的改变,插画被时代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如今的插画不仅具有传达书本文字信息的功能,也具有很强的娱乐属性以服务于当今社会环境下的受众。

插画设计已转变,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协作,作品更有包容性、前瞻性、创造性。以teamLab团队的创作为例,通过一个充满光影、音乐、画面的乐趣空间,利用视觉、听觉的刺激,带给受众一种极致的沉浸感。数字科技的赋能使得架上艺术不再依赖物质媒介就可以将内容表达出来,插画师的灵感和创作不再受物质和设备的局限。毫不夸张地说,数字技术扩张了美,“跨界使得原本毫不相干的文本与符号有了共通性,也促使了新环境之下媒介的融合和拓展”[3]。在这种环境之下,无论是在作品的产出过程中还是在作品的传播过程中,设计师都能够不受限制地创作作品。

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下,人们更乐意追求新奇有趣的事物,要想在更短时间内达到放松娱乐状态的同时获得想要的信息。传统纸媒获取信息慢、不方便携带、缺乏趣味的弊端使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定位精准、渠道丰富、互动性强的全媒体,打破了信息间的壁垒,通过重构学科、专业、媒介的信息资源,构成全新的组织架构和传达方式,让受众能够全面立体地感受设计师想要传达的价值观。现如今在各种电视塔上观看虚拟城市的人,要比在观望台看真实景象的人多得多。这便证明视觉媒体类的东西能够让人愉悦。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变化推动了插画设计的转变,只有将创新性和设计性相结合,才能使得插画艺术得到永恒发展。

三、共生美学观在跨界传播中的体现

共生美学主张的是相互兼容、彼此共生,强调在综合、并行、交融的基础之上,构成一个完整的、多元的新体系。插画类作品作为艺术文化的媒介,无论是从当下全媒体的视觉大环境还是从物质文化高度集合的社会现状来看,都需要摆脱单一的设计模式和传播载体,转向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共生发展,做到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一)科学与艺术共生:数媒技术赋能,创新方式实现多维交互

传统插画多为单向的信息传递,一来需要受众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素养,二来受众是被动接受信息,存在一定的强迫之意。这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建立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让用户置身并参与其中,利用人的感官和认知体验而获得很大的愉悦感。“一个基于当代传统文化表征必然是调和式的,必然存在媒介产生的增量”[4],因此插画在创新过程中需要结合现阶段数字技术打造全新的文化体验。

2020年中国国际游乐设施设备博览会中,《太平江山》动态数字长卷的画中场景能够根据观众所做的动作,给出相应的反馈。设计师将画面中的高山飞瀑、游船旅人、树叶花草进行分层渲染并构建场景,观众用不同手势能触发不同场景:挥一挥手,长卷中群鸟聚散;摇一摇树枝,画面中的树叶还能随之飘舞。观众在以大视野感受磅礴气势的同时,获得“恍若隔世”的绝佳互动体验。

(二)本体与外在共生:多屏设备加持,分众用户达成精准传播

插画的本体在于反映社会大环境之下的未来发展规律及审美规律。外在则是指社会上政治、经济、文化对插画设计的影响。二者本就是在矛盾统一中实现新的灵感阐述。传统插画设计载体局限在二维平面之上,受众很难留存,无法实现裂变传播。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需要更精准的定位实现信息的快速获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不断融合,实现了从内容收集到信息传送环节的智能化。手机、电脑甚至是电梯间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工具,这便要求传播者制造符合不同传播工具的新信息,通过私域流量的精细化运营,投其所好,进一步强化与受众的情感连接。

近期一款“一个都不能少——长卷寻宝”的新型融媒体产品,经Z世代积极转发,获得广泛关注。近上百万人参与这款H5尋宝游戏,成就“破圈”传播。这款插画产品以“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为基底,结合传统插画的长卷形式,采用政治漫画的绘画手法,将传统和现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产品传播矩阵,形成“插画+动态图+短视频”的融媒体传播方式。H5寻宝游戏以及Z世代内容创作者的声音加持,使得互动趣味性扩散至各个群体,借助动态图形将宏大的政治主题变得大众化,于是公共活力被深度激活,实现了信息的裂变。

(三)传统与创新共生:范式信息重构,整合资源创造共生发展

新兴媒介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壁垒逐渐被打破,这种趋势也促使“视觉传达设计乃至视觉逻辑进入了更深的层次”[5]。现代插画设计融合新媒介的优势,达到一种“媒介化”的延伸,从而迎来了范式的革新。为了将资源要素重新配置和聚集整合,探索出新的创新思维与方法体系[6],我们需要将信息扩展延伸,重构适合时代发展的信息资源。一方面,需要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而后重构,使其能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符合时代特征,构建一个新的完整的架构;另一方面,通过跨媒介的方式来传递信息,使受众能够立体地、全方位地感知信息。

现如今无论是内容生产领域还是视觉传播领域,都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变革,形式多元、内容多元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代名词。无论如何变化,实质上都是传统与现代、内容与媒介融合共生产生的效应。

数字媒体技术凭借所具有的互动性、便捷性和多元化特点,为受众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例如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算法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加持,使单向陈列展示的传统二维插画变为鲜活的数字动画,甚至是交互装置。当然这种电子拟象在满足人们娱乐性需求的同时,也会使得文字本身的价值和内涵被冲淡,导致人们缺乏对严肃文化的思考。因此,当代设计师应当在设计过程中理性对待沉浸式传播,合理地使用数字媒体技术,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媒介社会发展理论的阐释[J].新闻传播,2007(2):14-17.

[2]王洪亮.视觉传达设计与媒体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41

[3][5]屈云东.媒介融合下的视觉跨媒介传播及其动力模式[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36-142,151.

[4]吴琼,白鸽.美育视角下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体验设计[J].装饰,2021(7):12-17.

[6]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4版.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16.

作者简介:

柳燕,湖南理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及设计理论。

张丽莉(通信作者),湖南理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品牌推广、视觉动态设计及理论。

猜你喜欢
数字技术插画
插画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博物馆中的应用
舞蹈创作技术的运用与研究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神秘的不速之客
何籽❘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