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木寄情 文化自觉

2022-07-22 22:52杨参天
大观 2022年6期
关键词:木雕艺术特征

摘 要:李先海是四川雕塑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雕塑银奖得主,其木雕艺术具有明确的个人主旨与人文关怀,有区别于同类艺术家的优秀品质与学术价值,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来完成他的艺术使命。基于李先海木雕艺术的发展,对李先海木雕艺术的艺术感染力、造型特点、故事性、地域性、人文关怀、工艺特征、学术价值等七个艺术特征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站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高度,阐述李先海木雕艺术是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现实呈现。

关键词:李先海;木雕;艺术特征

第一次看到李先海的雕塑作品《苦旅共甘泉》,笔者就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因此作品与李先海相识。该作品所具有的真实的艺术感染力、扁长化的夸张造型、重现往昔的故事性、川味十足的民间地域性、借木寄情的家国情怀、榫卯结构的巧妙衔接、非学院派的乌木启示等,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李先海是重庆奉节人。浑厚悠长的巴山蜀水给了他坚韧寡言的深沉性格,积淀深厚的巴蜀文化给了他足够的文化基因,多磨多折的生活经历给了他表达生活的创作缘由,非学院的艺术形式给了他广阔的表现空间,家国情怀给了他难舍的精神家园。

一、与木雕结缘

李先海在其艺术人生历程中,遇到了他生命中可贵的两个人:一是伯乐赵树同,二是挚友魏靖宇。20世纪60年代轰动国内外雕塑界的《收租院》的作者之一赵树同,三十多年前赴重庆奉节白帝城完成大型泥塑创作《刘备托孤》。当时还未涉足艺坛的文艺青年李先海带着自己满意的作品前来请教,赵树同看出了青年李先海蕴藏的巨大艺术潜力,极力鼓励李先海大胆创作。之后,李先海每天下班就到赵树同的工作场地看他做雕塑,还请教学习了诸多问题。1999年,赵树同力推李先海早期作品《小川戏》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果然不负众望,该作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优秀奖。此次获奖给了李先海巨大鼓励,自此创作捷报频传,佳作不断,荣誉纷至沓来,李先海逐步在全国雕塑界崭露头角,引起关注。作为李先海挚友的原白帝城文馆所所长的魏靖宇提到,有一次李先海到他工作室,偶然从他收藏的一大堆阴沉乌木中发现了一件肌理特别的木头,于是即兴奏刀,很快就创作了一件贝多芬头像,受到魏靖宇的大力肯定。从此,李先海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用阴沉乌木为自己的艺术说话。如果没有与赵树同、魏靖宇的独特缘分,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李先海木雕艺术。

二、李先海木雕艺术特征

(一)真实的艺术感染力

李先海木雕所具有的真实的艺术感染力源自他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体悟。他的早期作品《小川戏》,就是他刚来成都的所见所感。李先海在一次骑自行车回家的途中,偶遇街角被人群包围卖唱的一老一小,老人是一位花甲之年的盲人,小女孩也只有七八岁,用稚嫩沙哑的嗓音唱着川中戏曲。随着人们发出阵阵掌声和起哄声,小女孩低头从地上捡起人们赏给的零钱,而这些钱还不够两人的晚饭钱。他们表演完后匆匆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只留下心酸的余音久久不能让李先海的内心平静,回去后他随即创作了感人的《小川戏》。小女孩站在黑色的小木凳上,双手摊开,张嘴高唱,老人坐在黑色高木凳上哀伤地拉着二胡,两人一老一幼、一高一低、一站一坐,与黑色直线的木凳和棕色曲线的身躯形成强烈视觉对比,夸张扁平的躯体生动自然,表情神态传神,令人泪目,既妙趣横生又苦涩动人。这种真实的艺术感染力最终打动了众多评委,使得此作品从众多海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此后李先海获得的众多荣誉,也都是基于他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体悟。

(二)扁长化的夸张造型

扁长化的夸张造型是李先海木雕艺术独具的艺术特征与符号。李先海早年对于材料的选择其实是一种无奈,由于不可能选择大料、好料,只是取边角料、片料、碎料。也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实际上这并不是运气,而是艺术上的一种开悟升华。世界雕塑进入现代后,出现了贾克梅蒂、布朗库西等一批趋向表现意味的雕塑家,他们有意将表现物象整体拉长、扁平化、拙朴化、简约化。不过,李先海的拉长扁平处理并非如此,而是因为在经济上捉襟见肘无力购买大料。这种处理强化了形体夸张特征,反而使物象更加具有厚重空间感和空间联想性,不但节约了大量木料,而且还更有表现意味。李先海通过拉长扁平的枯瘦视觉面貌呈现物象内在生机。中国传统美学中有“丑中求美”“怪里求理”“率中求平常”的审美追求,而李先海的木雕就具备这样的文化基因。《周易》中有“亢龙有悔”“白贲无咎”“高山附地,高附于卑,刚阳剥落”等著名的卦象,都说明一个道理,在枯朽处着眼,在扁平中追求一种丰盈。李先海显然是从枯木的视觉感受中思考领悟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内涵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很欣赏那时人们身上不屈的精神。日子虽苦但风骨犹在。人物外形的‘枯’、‘瘦’是表示当时生活的不稳定与清苦,但他们依然在努力地生活、学习。”对于中国的艺术家来说,艺术家不是要做世界的陈述者,而是要做世界的发现者,即超然于时间之外的真实存在者。因为艺术的主要功能之一就在于发现而不是記录。从这个角度思考,李先海的作品更具有时空感,且发现了中国人的真实生命存在与永恒的精神价值。那些扁平夸张的造型加上乌木特有的材质美感,将观者的心理拉向一种苍茫的过去,使观者的内心受到冲击。通过直觉与往昔的观照,创造一种永恒的心灵体验与时空互换。李先海的雕塑形象源于世俗,却脱尽了世俗烟火之气,这种脱胎于民族雕塑造型的符号性极大地拓宽了内涵释读的空间,将生命的流逝瞬间成功转变为生命的永恒呈现。

(三)重现往昔的故事性

在位于成都市三圣乡白鹭湾湿地公园的李先海木雕艺术工作室里,笔者与他进行了深入且长时间的交流,得知他除了喜爱木雕艺术外,还博览群书。他的妻子贺继琼说:“2009年第一次去北京是到宋庄,他在地摊上用家中仅有的3万多元毫不犹豫地就买了几大箱旧书。2019年1月8日受吴为山馆长邀请到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又买了很多书。我想给他买几件像样的衣服,他居然说衣服够书不够。”李先海说他本人非常喜欢阅读品味巴金、老舍的经典著作,如巴金的《家》《春》《秋》《随想录》,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从这些经典著作中他吸收了很多文化营养。李先海之所以选择表现民国往昔故事,与他曲折的生活经历、尚古的文学喜好和无法割舍的家国情怀有很大关系。李先海通过木雕艺术把作为中国人的感人一幕记录下来,告诉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要在历史的岁月中常常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四)川味十足的民间地域性

李先海木雕艺术具有川味十足的民间地域性特征,这是由于他本身就是四川人,也是源于他对四川大山大水、大喜大悲的芸芸众生的深切理解与熟悉。腊肉、独凳、盖碗、撮箕……直接上刀,一气呵成;老农、中医、更夫、僧侣……惟妙惟肖,感人亲切。这都源于李先海对蜀人生活的观察体悟与积累,是他悲天悯人的内心表达。《四川老腊肉》《更夫》《晒场》《走街口》等都是川人川味具足的代表作品,再一次说明了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真理。这些作品所具有的人性共通点反映出人生的苦乐参半与世态炎凉,李先海觉察到了,更表现到了,所以艺术仍然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而李先海的准备很充足。用卡耐基的名言来说即:“不为明天做准备的人永远不会有未来。”

(五)借木寄情的家国情怀

李先海木雕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借木寄情的家国情怀。他的木雕艺术因木而形,因形而变,因木而色,因色而变,因木而感,通过乌木把各种物象予以艺术加工再现。李先海借助既有材料与技术,利用雕痕、塑痕,使雕塑本体语言与木质材料之美得以凸显。在李先海2006年创作的乌木作品《九·一八》中,一位愤懑的中年男人正拉着忧国忧民的小提琴曲,虽然雕刻物象只有一个人,但深刻感人的家国情怀扑面而来。整个木雕肃穆沉重哀伤,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历史回溯感,使每一位中国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有志之士的正义气节。木雕头部留下的朴拙有力的刀刻痕迹,加上乌木自然生成的材质肌理与枯瘦躯干的巧妙重组,形成了强烈视觉冲击与体块对比。品此木雕,可体会到李先海那种借木寄情的家国情怀。

(六)榫卯结构的巧妙衔接

榫卯技术是李先海木雕艺术创作中常用的衔接制作工艺,是指在两个木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名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称榫眼、榫槽),榫卯相互咬合,就可起到连接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结构是木件之间多和少、高与低、长和短之间的精妙组合,还可以有效阻止木件向各个方向扭动。榫卯结构多用于建筑及家具。榫卯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后,虽然每个构件单薄轻巧,却在整体上能承受巨大压力。这是中国人在建筑领域对世界建筑的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产物。李先海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既没有稳定工作,也没有固定收入。在他的工作室,笔者看到依然有大量的获奖作品,他的妻子说有商人打算收购他全部木雕作品,但都被李先海婉言谢绝。甘于清贫的李先海不能大肆购买上等大尺寸整件乌木,所以他巧妙采用了木匠工艺中的榫卯结构对木雕进行架构重组,既容易拆分又方便组构,而且不会使整件木雕笨重易损。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为李先海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定的个展名“匠心入木”,是对其作品最恰当的评价。

(七)非学院派的乌木启示

学院派木雕通常采用整件木材进行创作雕刻,摒弃了中国民间传统木雕的匠气与重复工艺感。李先海的木雕采用的是极具巴蜀地域特色的乌木,这种材质在学院派木雕中并不常见。其衔接工艺又采用中国古建筑结构方式——榫卯结构,而且创作题材与表现手段都与学院派有明显区别。但其作品创作又蕴含学院派艺术思想的精髓。他的木雕都有学院派推崇的形神兼备与雕刻语言,不匠气,不重复,不做作,不迎合,继承中和了优秀的雕刻语言和至高的人文关怀。李先海四次报考四川美术学院落榜反而成就了他非学院派的艺术高度,试想,如果他如愿考入四川美术学院,事业顺风顺水,生活美满,就不可能创作出深刻的艺术形象,也就不可能成就他今天独具的艺术。用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的话说就是:“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苦难与忧患才是艺术家艺术成功的补药。

(八)源自民间艺术的滋养

李先海的木雕艺术,既不同于学院派严谨的创作手法,也不流于世俗商业化的模式套路。他的艺术养分来自民间,而高于民间,是对民间芸芸众生生命的礼赞,也是对人间烟火的浓缩提炼。他不追求商业上的成功,只在乎艺术上的至高提升和人文关怀,他用慈悲柔软的内心赋予这些乌木以生命、灵魂,他不雕刻大人大事,却偏偏关注普普通通的人民大众。从木雕人物中,人们仿佛能够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一种厚重深沉的大爱从木雕中散发出来,冲击碰撞着人们的内心。这是当代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情怀,也是一种永远存在的文化基因的物化呈现。他的木雕是对当代国人往昔历史的深情回望,是对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诠释,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自然生成。

三、结语

李先海的木雕艺术,是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中“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自然生成。其文化自觉,就是对中华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的自知,对于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就是在对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中,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李先海木雕艺术就是这一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现实呈现。

参考文献:

[1]李先海.我的创作随想[J].美术,2009(10):67-71.

[2]四川省文學艺术界联合会.李先海雕塑艺术作品集[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杨参天,硕士,成都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油画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猜你喜欢
木雕艺术特征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木雕鱼
郑胜宁的木雕心语
潮州木雕
王宠和他的木雕
自然形木雕
东阳木雕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