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溯源

2022-07-22 23:46李鸿渊
党政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产党品格精神

李鸿渊

[摘 要]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以其特有的地域特征孕育了海派文化。红色印记是其海派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一大、二大、四大会址,不仅是这座城市的记忆,而且是浸透于城市骨髓的精神血脉。海派文化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交织融合与再生的产物,是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及开放学习、包容并蓄、锐意进取的精神品质的宝贵钥匙。海派文化与红色基因的传承融合,是上海这座城市光荣的历史印记,客观上升华了海派文化的品味和精神气质。

[關键词]海派文化;共产党;精神;品格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并在党早期活动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和领导人民克服重重困难,依靠的是善于学习、开放包容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与品格。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这座城市诞生,党与上海的联系不仅仅是地域性的联系,这些独特的精神和品格与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海派文化基因在中国共产党身上的历史积淀。中西交融、南北汇聚、变化更新的文化基因,不只是孕育了上海作为时尚之都的摩登,更是培育了上海作为红色之都的精神源头。 ①百年大党的精神源头在上海,理解和传承建党精神也要回到滋养这片土地的文化根基,如此才能更加自觉地传承红色精神。

一、红色上海: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领导中心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现代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发达和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一座城市。 ②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到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被迫迁往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除了有几次为时很短暂的迁离上海外,中共中央领导机关都设在上海。

上海是党成立初期的活动中心之一,党创建过程中的无数个第一都是在上海产生的。上海最早出版了第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建立了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社会主义研究社,创办了第一本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制定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宣言》,创建了第一个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办了第一所训练和培养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 ③建党初期的数个第一奠定了上海在党成立初期的重要位置,也奠定了上海作为党诞生地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独特地位。

在当时的共产主义小组中,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上海党组织建立后,创办了《共产党》月刊,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陈独秀还及时与李大钊取得联系,并通过多种渠道联络其他城市的马克思主义者,直接推动了各地的建党工作,成了全国建党活动的中心。 ④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中,“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佳话。李大钊虽然没有参加一大会议,但在创党之前,他曾三次来到上海,并对陈独秀在上海建党提供了诸多帮助。1920年2月,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迁移上海。在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李大钊和他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陈独秀到上海后不久,就开始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码头工人中了解罢工情况,到中华工业协会、中华工会总会等劳动团体去做调查。陈独秀在上海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党成立前的筹建活动,上海率先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6月,陈独秀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成立了共产党雏形——社会共产党,并通过了党纲草案。1920年8月,在经过一番酝酿和准备之后,在陈独秀主持下,“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其成员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骨干,陈独秀为书记。1920年12月,陈独秀由上海赴广州后,李汉俊和李达先后代理过书记的职务。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作为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在建立全国统一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共产党组织。上海发起组成立后,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迅速推动全国的建党工作,使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阶段。在一年时间将党的组织扩展到6大城市,延伸到国外。 ⑤它在创建全国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发挥了发起组织和联络中心的重要作用,因此,也被称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

上海是共产国际在中国指导共运的主要地点,对党成立前的指导和帮助至关重要。共产国际对华开展建党工作,从一开始就把上海“选做工作的中心”,在上海指导帮助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⑥在党成立期间,共产国际代表来华,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创建的步伐。李大钊1919年就与后来担任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处处长的布尔曼建立了密切联系。 ⑦ ⑦1920年春,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外国处派出全权代表维经斯基等人来华,了解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情况和能否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1920年5月,维经斯基在上海成立了临时领导革命运动中心“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下设中国、朝鲜、日本三个支部。在上海成立“革命局”,其情报宣传部成立俄通讯社,向31家中国报刊提供苏俄的信息;其出版部拥有自己的印刷所,译载了海参崴提供的所有材料,还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及十数种小册子、传单等。

上海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为远东最大的国际大都会之一,从历史上看,作为一座移民城市与开放城市,上海在信息传递上的通畅具有很高的包容度,能够很快缩短与国际上先进金融城市的差距,同时这座城市早就有十里洋场,对于西洋各种思想理念都有吸纳包容之心,这也使当时中国其他城市一时难以望其项背。

上海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自然离不开陈独秀、李大钊等党的创始人的选择,而他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则是与上海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地位,以及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分不开的;是与工人阶级的集中,工人运动的发展,革命力量的汇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重要的因素分不开的。同样,将早年中共中央的领导机关设在上海也不是偶然的。其中的因素包括,上海是当时中国开放比较早的地区,资产阶级有较大的发展,所以无产阶级力量也比较强,是当时全国工人最为集中的聚集地。共产党成立之初是秘密组织,采取地下的方式,而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居住特点,小巷曲折,数量众多,易于秘密开会。这些特殊的地域和文化环境,为党成立初期提供了必要的掩护和发展空间。

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源头与上海机器大工业、工业文明密切相关。上海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及大工业的文明特质,不仅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鲜明属性,也成为孕育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最根本的文化母体,成为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实践来源。 ⑧总之,上海之所以在极短时间内成为党的诞生地,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生命力,是20世纪20年代国际环境和中国实际相融合的结果,也是中共早期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生动表现,是今天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大力弘扬的。

二、海派文化: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文化土壤

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更是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历史选择了上海这座中国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城市,是这座城市的光荣。但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绝非偶然,除去特殊的地理位置之外,其背后深层原因可追溯至上海特有的文化因素。相对于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讲,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种外来的先进文化思想。当时,马克思从诞生到传入中国仅仅是几十年的事情,如何让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什么地方可以率先传播马克思主义,这是改变近代中国的思想武器,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兴衰。上海这座城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其内在的文化因素就显得格外重要,中国共产党与上海的联系不仅仅是地域空间上的联系,更为深刻的是内在文化基因,二者相互作用并升华为传承的精神品格。

(一)海派文化的开放包容

海派文化产生于上海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与人文历史,使得上海文化在外来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之间,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呈现出开放的姿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海派文化的精髓。上海以它开埠一百五十多年形成的海派文化,独具俯瞰广远,吞吐万汇的胸襟和气魄,为认知和接纳马克思主义学说培育了不可缺少的文化土壤。

上海是西学输入中国的窗口,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国内问世的西书多出自上海。 ⑨上海曾经是世界各种文化聚集之地,不仅有西方文化,也有东方文化。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随着大批外国移民的涌入,逐渐成为远东地区的世界文化中心。 ⑩外来移民的涌入,带来世界各地的文化在上海与东方文化传播、交流、碰撞、融合,逐步形成文化中的洋派特色。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海派文化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不同地域的不同文明,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文化具有一种开放的姿态,善于包容不同文化,善于吸纳借鉴不同文化的长处,又不拘泥和禁锢于外来文化的框框,而是立足社会生活实际,加以改造利用,并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

纵观上海近代历史,中西文化在上海相互撞击,发生冲突,然后进行认同或是排斥。比如,洋务运动最显著的成绩表现于上海,地方自治的成效最彰于上海,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端于上海……由此可见,上海在各方面的发展,在全国都是领风气之先的。因此,久而久之,上海就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襟,形成了一种兼容并蓄,不存偏见的“拿来主义”务实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体现在近代上海发展史上的每时每刻。 !1上海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枢纽和传統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汇的独特文化特质,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落地生根不可缺少的文化土壤,这也是海派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最为直接的文化联结。

(二)海派文化的风气之先

上海文化中的开放、洋派特色,还有另外一个需要提及的原因,那就是1845年11月设立的上海租界,所谓租界就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后得到的通商口岸居留地之一。当时上海有全国最大租界,在这些“国中之国”的租借区域,国民党反动派无法出动军队进行大规模搜捕,共产党成立早期的活动正是利用了租界,有效组织和掩护党的早期活动。如,朝鲜“三一运动”后,大批朝鲜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士来沪,组成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不久“韩人社会党”的领导和许多重要成员也来到了上海。 !2上海近百年的租界历史,既是一根民族耻辱的标志柱,也是一块现代文明的磁石。这块磁石有着鲜明的近代性导向,有着极强的文化吸附力。 !3由于租界的存在,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上海城市文化,成为海派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也产生了许多中西文化得以沟通的管道,崇尚西学蔚然成风,其中以上海租界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4在上千年封建传统的中国,封建传统守旧的影响根深蒂固,但在上海特殊的文化氛围下,各种不同的新思想得以传播,这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 件。

(三)海派文化的兼收并蓄

海派文化作为伴随着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而产生并成熟的一种地域文化,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积淀了许多富有个性而又对这个城市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元素和品格 !5:海派文化中具有创新元素;讲诚信品格,洋气时尚、追求精致的品格。海派文化也正是缘起于兼容并蓄之中,造就了“平等、宽容、包容”的文化性格,成为“多元中国”“现代中国”的缩影。 !6在四分五裂的旧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组建自己的政党,提出建设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目标,其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吸纳和开放创新的过程。

三、兼容并包、勇于创新:渗透在共产党人身上的精神气质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与上海的城市文明传统和上海海派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具有相互吸纳、濡化和传承的不可分割性。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主要源头活水,则又是历史和逻辑的结论。 !7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海派文化基因自然渗透其中,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并能够结合中国的国情,按照实事求是原则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的进程,并不断突破自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党的事业的新局面。

(一)兼收并蓄,善于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

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每一个伟大胜利和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都与全党重视学习密不可分。共产党人以其特有的开放胸怀,学习接纳人类文明的新思想、新成果,并使之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坚持把学习作为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要走苏维埃的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中国的落后是从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开始,近代中国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向西方不断学习的过程。早在1939年毛泽东有句名言就告诫全党,“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号召全党“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面对强大的反动派武装和即将诞生的新中国,1942 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作为一场全党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有效解决了党内的思想认识问题,用毛泽东思想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认识,使中国共产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强的基石。正是富有远见的中国共产党善于学习的宽广胸襟,才让后来的胜利变得如此的顺畅和自然。

注重学习和借鉴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善于通过理论武装是中国共产党有效克服各种困难考验的有力法宝。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和明确,“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在党的建设上第一次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作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目标。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的就是不断地学习和超越自己,克服本领恐慌,始终勇立时代潮头,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领头羊和主心骨。学习借鉴不是照单全收,而是立足中国革命实践的一次实践创造。学习借鉴显示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胸怀,也是共产党人不断自我超越的内在基因。

(二)包容开放,求同存异,与同盟者结成强大的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刚成立之际,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中国当时的工人阶级也不过300万人口,这么弱小的力量为何能与强大的敌人作斗争并取得最后胜利,其原因之一就是统一战线。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个条件是“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判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 !8。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年中,共有五次统一战线。包括革命统一战线,也被称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江西瑞金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被称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爱国统一战线。

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革命斗争的基本策略,其成功运用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开放包容心态,与同盟者结成统一战线。因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或集团在一定的目标下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时代在发展,统一战线也在发展,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更应以开放的胸怀,自觉和创新运用统一战线,坚持和平发展和包容性增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9与西方政党制度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回顾党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创立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批评和抛弃了“城市中心论”的错误思想,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革命家的智慧,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以及“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978年后,邓小平同志要求全黨解放思想,并且提出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突破了长期以来把市场和计划对立起来的观点,“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0这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毋庸置疑,假定没有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中国的经济改革不可能取得进展,计划经济体制也就不可能被逐渐打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习近平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2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与时俱进,对时代发展出现的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答,为开创事业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谱写了划时代篇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仅来源于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而且来源于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一理论品格造就了马克思主义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理论谱系,也造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大成的理论气度、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划时代的理论成效。

海派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土壤,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交织融合与再生的产物,是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及开放学习、包容并蓄、锐意进取的精神品质的宝贵钥匙。上海这座城市光荣的历史印记,海派文化与红色基因的传承融合客观上升华了海派文化的品味和精神气质,也是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家园的文化原因。

注释:

①⑧梅丽红:《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无数个“第一”为何诞生在上海?》,《解放日报》2018年3月12日,第14版。

②倪兴祥、陆米强编著:《此间曾著星星火——中共创建及中共中央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③⑥肖甡:《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核心领导作用》,《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第8期。

④王宋大:《先驱 骨干 桥梁》,《中国统一战线》2001年第9期。

⑤沈建中:《中共上海发起组在建党过程中的历史作用》,《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第6期。

⑦张玲:《正确评价共产国际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的作用》,《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⑨齐卫平、樊士博:《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原因再论》,《上海党史与党建》2021年第1期。

⑩潘光:《海派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上海的国际竞争力》,《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葛昆元:《上海滩初创期的一场争论引起的思考》,李伦新等主编:《海派文化的兴盛与特色》,文汇出版社,2008版,第 172页。

!2张勤龙:《李大钊对创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历史作用》,《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第11期。

!3梁伟峰:《论上海租界与外界文化》,《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4廖胜平:《近代上海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关系探源》,《长白学刊》2014年第4期。

!5马长林:《海派文化与城市“软实力”》,李伦新等主编:《海派文化的兴盛与特色》,文汇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8页。

!6王蔚等:《城市文化与国家形象——以海派文化为例》,李伦新等主编:《海派文化的兴盛与特色》,文汇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7张云:《中国共产党的上海建党精神》,《上海党史与党建》2019年第9期。

!8《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93、76页。

@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3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283页。

作者系中共松江区委党校科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共产党品格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十谢共产党
共产党离我们远不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Review on 1921–A Gift for ourDearest CPC 《1921》影评——献给亲爱的共产党的礼物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拿出精神
冬季暖男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