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横山说书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2022-07-22 07:30艾艳
曲艺 2022年7期
关键词:横山陕北曲艺

艾艳

横山说书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曾红遍陕北,名满全国。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各种民间艺术不同程度地受到冷落,横山说书也不例外,不再是广大人民群众仅有的娱乐方式了,由于经济收入的微薄,年轻一代也很少有人愿意学说书,横山说书的发展面临困境。新时代横山说书应该从内容、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狠下功夫才能高质量发展。

横山自古就是边塞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明,赋予了这块土地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这里,草原游牧文化、黄土农耕文化、边塞军旅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相互交融,构成了横山多元的文化景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这块43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定河以西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是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风沙草滩区,无定河以东的南部山区又是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梁峁起伏。就是这样贫瘠苍茫的地方,却是草原游牧文化和黄土农耕文明的交融地带,造就了独特的曲艺形式——横山说书。

横山说书是陕北说书中重要的一支,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找到可靠的文字记载,《榆林府志》中对于说书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清朝康熙年间,这里便有……刘弟说传奇颇靡靡可听……韶音飞畅,殊有风情。不即江南之柳敬亭乎。”说明在200年前,横山说书艺术发展已达到较高艺术水平。据艺人们传说,横山说书起初只是乞丐们沿门讨饭时依照对象来自编自唱说的吉庆话。后来逐渐发展,产生了长的书词,到了宋代,说书艺术已经很丰富。之后又经过长期实践,不断充实完善,吸收眉户、秦腔、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到了清光绪年间说书内容已经很盛行,出现了刘麻子、张信等有名的说书艺人,再经过师徒传承一直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初,以韩起祥为代表的横山说书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1942年新秧歌运动后,横山说书传到陕北各地。

横山说书是陕北说书的代表,在横山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盲艺人走乡串户,为群众说平安书祈福增寿,有的还兼卜卦、算命等迷信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说书成了一种文化宣传和群众娱乐的方式。20世纪60年代,横山约有说书艺人百余名,散布全县乡村。1963年,横山县文化馆组成“横山曲艺宣传队”巡回下乡宣传,由说书艺人王学师任宣传队长。1974年,曲艺队员增加到21人,曲艺宣传队曾代表横山参加过陕西省和榆林地区文艺调演,并曾去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市)及周边地区演出。从1981年起,曲艺队将队员分散到农村、厂矿为基层群众演出,由于其形式简单,活动方便,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说唱形式活泼,内容通俗易懂,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横山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言,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的叙述故事。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成为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或琵琶)、醒木、耍板、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

横山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除了艺人们特有的开场白或特定的唱词外,几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艺人任意发挥。好的民间艺人在唱词中大量引用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秧歌剧、陕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户、蒲剧、晋剧、京剧的曲调,说得上是集各种唱腔于一炉,加以冶炼,然后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

横山说书的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中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

横山说书的结构由起板、过场、正本、落板四部分组成。起板即是开头,通常是根据场合或主人即兴编唱的问候吉祥语。过场是起板后为了吸引听众而说唱的一小段幽默笑话。正本一般都是一些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古书传记和新编新人新事等。最后称落板。

横山说书的基本句式有四字句、七字句、九字句、十字句等。音调有苦调、乐调、唱调、打杀调、急风调等。技巧上讲究单说联唱,遵循“喜怒哀乐,紧平慢快,男重女轻”十二字原则。

横山说书的演出形式原来只是单人说唱,说唱时遵循传统的“字正、腔圆、吐字清晰”,采用真、假声结合及抑扬顿挫的唱法,在发声、吐字、行腔、用令上都有讲究,合辙押韵,优美动听。

横山说书的曲目,过去多是反映历史经典小说改编的书目,如《大八义》《小八义 》《五女新唐传》《水浒传》等。当代书目多以反映时代特征、颂扬革命精神、鼓舞人民群众生活为主,如《宜川大胜利》《反巫记》《翻身记》等,也有描写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的如《刘巧团圆》《王贵与李香香》《李双双》等,还有关于一些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故事的曲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戏莺莺》等。此外,有些曲目来源于当地民歌如《走西口》《五歌放羊》《小寡妇上坟》等,也有为了调节气氛、吸引听众的一些幽默小段如《三女婿拜丈人》《小两口抬水》等,据不完全统计有近百部传统书目和近50种唱法和曲调。

横山传统说书的乐器有三弦、刷版、蚂蚱子、醒木、铜钹等。三弦为说书的主要伴奏乐器,它在说书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80年代以后,说书由过去的单人说唱变为多人联合说唱与表演,乐器也增加了板胡、二胡、笛子、唢呐、四片瓦等。

横山说书能够被世代传承,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以更加动人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离不开历代说书人的奋力坚守。早从1944年开始,横山说书就有了新的改革和发展。1946年,著名说书艺人韩起祥将说书投入到革命斗爭中,在延安为毛主席、朱总司令及野战军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说书,被毛主席称为“三弦战士”“文艺轻骑兵”。在他的改革创新发展下,新编了诸如《四岔捎书》《反巫神》《血泪仇》等近百篇反映现实生活斗争的书目,这些作品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得到很好的普及,为后来横山曲艺的发展、推陈出新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培养出王学师、张俊功等一大批横山说书艺人。

韩起祥除了编新书外,还改革了陕北说书的音乐伴奏,增加了梆子、刷版等乐器;创造性地把民歌、信天游、道情及碗碗腔、秦腔等剧种的曲调融入说书中,使得说书这一艺术形式更加丰满;他第一次打破旧俗女子不能说书的惯例,培养出多名女性弟子。他还组织筹办过多期盲艺人培训班。这项工作最早开始于1945年9月,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共办了26期,培训说新书艺人达273名。培训班规定:不许说旧书,不许算命,不许还口愿。培训结束后,还给结业艺人每人发一个演出证,上面明确写着可以演出的曲目有:《白毛女》《智虎威虎山》《王贵与李香香》《母女会》等7部作品。特别是自1951年起,陕北先后举办过10多期曲艺培训班(在横山县赵石畔镇苦水村办过一期),他们口对口地唱,手把手地教,传承保护了传统曲艺,培养出了一大批横山说书艺人。这些经过培养的曲艺事业接班人,不仅成为了横山曲艺队伍的中坚力量,也为横山曲艺事业的发展与革新作出了积极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是陕北说书的鼎盛时期。1963年,这一时期不仅有以王学师为代表的曲艺宣传队,更有散落在民间的说书艺人为群众演出。那个时期,听书是广大群众最为重要的一种娱乐方式。在庙会上、庭院里、炕头上、田地里,说书艺人弹着三弦,摇起蚂蚱子,扇起刷版,拍一下板子,一场说古道今的演艺开始了,学者激情澎湃,听者沉迷入神。一场说书听众多至几百人,少至几十人。“说书人”既有稳定收入,又受群众喜爱,可以说红极一时。

1979年5月,张俊功重组甘泉曲艺队,自任队长。恰逢改革开放初期,陕北民间信仰复苏,各地重修庙宇,大办庙会。张俊功带领一班徒弟走州过县,四方行艺,足迹遍布延安、榆林各县,以及邻近的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1982年,韩起祥推荐张俊功参加长春电影制片厂筹拍的电影《北斗》,配制一段陕北说书的录音。张俊功在电影中创造性地运用陕北说书的喜调、苦调、武调三种调式,成功地刻画了电影中的人物。尤其是他的喜调变化灵活,忽刚忽柔,忽粗忽细,既塑造了喜剧的气氛,又对美猴王起到了造型的作用。从此张俊功一举成名,成为横山说书的引领人。

从1987年开始,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农村大量普及录音机。这个时期,作为韩起祥的弟子张俊功对横山说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在说书形式上他把“坐场”改为“走场”,“一人坐唱”改为“一人站唱”、多人伴唱;在说书内容上增加了具有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在乐器上增加了二胡、笛子等伴奏,并将他的说书曲目《快嘴》《武二郎打会》《卖婆姨》等作品录制成磁带,这些盒带一上市便立即售空,他的说书录音带迅速传播到横山城乡及全国各地,影响深远。张俊功的名声在当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录音机逐步被手机所取代,横山说书可以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韩起祥、王学师、张俊功都是横山人,他们也是陕北说书的杰出代表,为此民间有“韩起祥的帅,王学师的才,张俊功的怪”之说。

近年来,横山说书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贴近百姓生活、塑造新区精神,一批文艺精品纷纷登上国家级、省级大舞台,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目前,横山说书从艺人员达300多名,其中民间说书演出团队35个,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10名,陕西省曲艺家协会会员28名,陕西省曲艺家协会理事2名,省级说书传承人1名,市级说书传承人5名,县级说书传承人22名,曲艺纪念馆2个。横山因横山说书的创新发展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横山说书更是持续推出精品,屡次摘得荣誉。《看今朝》登上了2018年中央新春团拜会和2018年央视元宵晚会,受邀参加“巴赫希国际艺术节”暨“乌兹别克斯坦首届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节” 获得国外友人赞誉。横山说书《咱是说书唱曲的人》的演员熊竹英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了曲艺界最高奖项实属荣幸。横山说书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横山说书人的不懈努力,他们是陕北说书艺术的脊梁。

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各种民间艺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冷落,横山说书也不例外,不再是广大人民群众仅有的娱乐方式了,由于经济收入的微薄,年轻一代也很少有人愿意学说书,横山说书的发展面临困境。新时代横山说书应该从内容、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狠下功夫,高质量发展。

(一)说书曲目创新紧跟时代发展

横山说书的曲目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是在剧(书)场进行,当时为了占领演出市场,侧重于靠创作和演出长篇曲目来吸引观众。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变革,生活节奏的加快,观众欣赏品位的变化,单一的长篇曲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普通观众的审美需求了。因此,就要采取长、中、小段一起上的办法,既坚持创作、改编有艺术生命力的传统中、长篇曲(书)目,还要不断创作一些适应各种场合演出的现代短篇曲(书)目。在内容上多选取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题材,瞄准青年普遍关注的生活热点,捕捉容易使观众在感情上产生共鸣的典型事例,再进行艺术加工来激荡起观众的心灵。如何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对横山说书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获得更丰富的内涵与更鲜活的生命力,无疑才是未来正确发展途径。

(二)多方位加大扶持力度培养说书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说书艺人还是受众群体都对说书的发展前景缺乏信心,他们认为如今的人们都不喜欢说书,经济收入微薄,与其他的娱乐比起来,吸引力逐渐减弱,这是横山说书在今后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横山说书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和重中之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说书队伍的演员年龄已日趋老化,很多老艺人不能再从事说书,年轻人又不乐意学习这门艺术。虽然有几位拔尖的青年演員出现,但从表演力度、演唱水平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个体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压力。

为此,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下,政府应多方位加大扶持力度,对代表性传承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鼓励政策,大力扶持非遗项目参加国内外各种交流展示,扩大其艺术品牌影响力,从而激发年轻人去学习、参与、保护和传承。

一方面,要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的教育培训。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既赋予了传承人个人荣誉,同时又赋予了他们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然而,部分代表性传承人综合素质偏低,缺乏明确的目标方向或有些人追求片面的利益,导致不能正确传承发展艺术。因此,我们怎么针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引导性培训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明确国家的政策法规等,正确引导他们树立高尚的艺术理想,培养后继人才,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后辈,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有人。

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赛事、展览、培训、交流活动。横山说书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地开展横山说书项目的宣传,让广大群众对横山说书项目了解,建立横山说书艺术开发机构,举办横山说书创作表演比赛,使说书艺人在竞争中不断吸取其他人的优秀成果,吸引更多的观众欣赏传统文化艺术。同时,加强对民间曲艺演出团队、传习基地、传习所的管理。通过组织培训班、现场考察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经常对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文化馆或文化站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做好辅导培训的普及工作,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各类创作表演培训讲座等活动,不断地普及曲艺。为了使新一代群体了解横山说书,可以与教育部门合作,邀请著名的说书艺人将横山说书内容和曲调进行改编,将传统说书有关的知识纳入大、中、小学校的相关课程或教学内容,推进横山说书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使说书教学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这样既能介绍横山说书相关理论知识和演唱技巧,又能培养学生对横山说书的兴趣和保护意识,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横山说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起学生们学习横山说书的积极性,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渐开展横山说书教学试点工作,让横山说书成为大、中、小学校的课程,在学校设立专门培训横山说书的课后辅导班,全面普及横山说书的教育,使横山说书这一古老的艺术,从娃娃抓起,让他们热爱上说书,学习说书,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三)通过大众媒体探索发展新空间,广泛宣传横山说书

横山说书曾在过去被人们所喜爱,给人们单调枯燥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在红白喜事、庙会、开业庆典、孩子满月等活动中都少不了它。可如今,随着信息的多元化和多种多样的娱乐形式的兴起,加上横山说书表演单一、内容陈旧、说唱的大都是传统书目,说唱形式单一不变等,使得横山说书没了用武之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很多年轻人又对横山说书这一传统文化无从了解,也不感兴趣。人们对横山说书缺乏了兴趣,影响了横山说书艺人的生存状况。

那么横山说书该如何发展,面对这一困境,應该在继续保留原来演出场所的前提下,还是要合理利用横山曲艺的特点,积极地寻求和探索更多的新活动空间。目前,说书艺人不得不走向农村或者更偏远的地方,只有这些地方才有生存发展的空间。过去下乡演出,通常由集体经济支付演出费,现在很多演出都是个人出资包场,目的很明确,无非就是贺寿、婚嫁、乔迁新居等,这种近乎于堂会式的演出市场也应该积极地去占领。

随着科技手段的日益发展,当代曲艺的发展一定不能忽视现代传媒技术手段的变化。在这个网络传播时代,曲艺的主要传播媒介也必然会由网络所取代。因此,我们要利用地方传媒中心和各大广场电子显示屏来播放以横山说书的表演形式为主的宣传片、说书的经典片段。这样使说书能得到更好的宣传,让广大群众对横山说书更加了解。还可以在网络上发布关于横山说书的相关信息,制作小册子免费发放给广大市民。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使横山的曲艺置身于互联网。这些宣传措施可以使广大市民真切地感受到横山说书就在自己的身边。

横山乃至整个陕北的民间曲艺的生命力并不是今天的人们强行灌输给它的,而是它本身的一种自然原生状态。横山说书要想在我国的艺术百花园中争奇斗艳,就必须坚持扎根于民间,在保留横山说书的鲜明艺术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地对曲种的表演形式、说唱语言、配乐、唱腔、曲目等进行改革与创新,积极发展演出新市场,努力适应迅速多变的生活和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样才能赢得新时代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跟上新时代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李醉海:《陕北说书的文化变迁与艺术重构》,榆林学院学报,2021年第31期,第35—39页。

[2]吕青、宋亚萍:《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特色与价值的文化生态探析》,《求索》,2014年第11期,第175—179页。

[3]张统宣:《互联网时代陕北民间艺术的传播—以陕北说书为例》,《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年第2期。

(作者: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文化馆馆员、工会主席)

(责任编辑/陈琪颖)

猜你喜欢
横山陕北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情暖横山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大观的艺术 艺术的大观——小记横空出世的横山大观
《曲艺泉城》
红楼遗梦在常州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