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伊堪舞的文化内涵探究

2022-07-23 08:01樊敬岩
轻音乐 2022年7期
关键词:鄂温克族鄂温克内涵

樊敬岩

一、走进鄂温克族伊堪舞

伊堪舞又称“篝火舞”,其中“伊堪”是“火神”的意思,也可以说无篝火不“伊堪”,且一般都是在傍晚时分点燃篝火载歌载舞,因此有人也把伊堪舞称为“欢乐的火舞”。作为一种男女老少皆可参与的群众性舞蹈,主要流传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左旗鄂温克族猎民乡,又称“敖鲁古雅部落”。每当丰收或节庆之余,抑或举办婚宴时,古老的鄂温克人民便聚集于河边或森林的空地,点燃篝火拉手围圈,载歌载舞。最初篝火舞只在夜晚时分才跳,发展到后来这种古老的舞蹈已经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了,男女老少手拉手从右向左顺时针行进,通常由一人领唱,余下成员合唱,歌词内容大多为歌颂当地的自然风景以及美好生活,且多为即兴填词。伊堪舞表演形式一般分为快板和慢板两段,在第一段慢板时人们拉手围圆,自右向左顺时针移动,伴随着脚下“跺步”的同时与上身平稳的移动;到了快板伴随着节奏的加快,脚下由较为缓慢“跺步”变为“跳踏步”或“快跳步”[1]。在逐渐加快的唱词与步伐中把舞蹈推向高潮,使人们的情感得到宣泄。如果没有尽兴也会从头再来,反复多次直到尽兴为止。

伊堪舞作为鄂温克人民众多艺术中的一种群众性舞蹈,是以展示鄂温克族的社会风貌,当地人民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期许和古老鄂温克人民为保证丰收消灾去祸的美好心理为主题的。作为鄂温克族人民民间活态传承的文化形式,不仅记载着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承载了其民族丰富的历史信息。作为一种文化的物质形式,从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伊堪舞,遗留了鄂温克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其风格特征也与鄂温克族人民日常生活及生产劳动有着紧密的关系。通过对鄂温克族伊堪舞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地人民曾经的文化结晶,同时也能清晰的了解到从远古走来的鄂温克族同胞们在适应自然和社会变迁方面的无穷智慧。这对于伊堪舞将来的发展方向,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伊堪舞保留了鄂温克族人民以生产生活方式及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是研究鄂温克族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传承的重要依据,在舞蹈学乃至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承载鄂温克族历史的伊堪舞流传至今也绝非偶然。

二、伊堪舞中的文化内涵探究

作为存在于鄂温克族人民重大节庆表演中的伊堪舞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拉手为圆这一极具形式性的舞蹈调度,从而连接起鄂温克族人民的族群认同和群体凝聚。在鄂温克族历史不断发展的洪流中,从众多舞蹈艺术形式中脱颖而出的伊堪舞也逐渐成为鄂温克族人民维系其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也正是有此种媒介才恰如其分地将鄂温克族人民古老的价值观念体现出来。作为当地人民娱乐形式的伊堪舞,在其人民群众的观念中有着较强的象征意义,也正因为鄂温克族人民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所致,使得其部落人民少有机会能聚集交流,而正是通过伊堪舞这一独特的艺术媒介为其良好的交流与互帮互助提供了渠道,也承载了鄂温克族人民美好的情感和愿望。作为鄂温克民族古老文化艺术的伊堪舞,在发展之中逐渐形成属于自身的鲜明个性,作为鄂温克族人民民间活态传承的文化形式,不仅记载着本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承载了鄂温克族丰富的历史信息。

(一)伊堪舞中的篝火文化

“伊堪”意为“火神”,一方面是由于夜晚的森林难以看清,人们通过点燃篝火照明可以补充视野,另一方面是由于鄂温克人的原始宗教信仰——萨满教,萨满教信奉火神,认为火来源于天界,最神圣、洁净,也最亲切,能够洗涤一切污秽、驱赶鬼怪。所以萨满教对火神的崇拜使鄂温克人在漫长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宗教观念。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火对于鄂温克人来说具有神奇的力量,将其作为死亡与生存的象征而存在,被火吞噬的东西会化为灰烬,也正因如此,在他们的观念中逐渐将火神秘化。

伊堪舞中体现了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对火的崇拜之情,同时也记载着其民族特有的歌舞艺术形式。伊堪舞的文化象征意义依赖其特定的身体动作表达方式以及圆圈调度的形式。历史上由于居住地域的关系,鄂温克人没有固定的住处,“撮罗子”是他们传统的居所。它的外形是一种圆锥形,是非常简单的帐篷。从生活中就可以看出鄂温克人对圆圈文化的钟爱,就连他们的建筑都是以圆圈为基础的,所以圆圈对于鄂温克族人民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鄂温克族原始先民认为“天圆地方”信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鄂温克人每年都会叩拜太阳神,祈求一年的平安。他们还认为北斗星能赐人长寿,理应叩拜。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敬仰,对日月星辰的崇拜使得鄂温克族人对圆圈广泛使用。

(二)伊堪舞中的狩猎文化

鄂温克人在狩猎丰收的时候才会聚在一起欢歌起舞,平日里都是分散开居住的,因此伊堪舞在狩猎丰收的时候跳起来。由于鄂温克族先祖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整个部落的生存都围绕着狩猎生产进行,单一的个体成员不足以捕获野兽,围猎便成为当地人民重要的生产活动方式。围猎时由多个村落进行联合,将小山丘用栅栏围住,在缺口处下套子或挖陷阱,由名叫“阿围达”的部落首领来负责指挥,集体以敲盆、呐喊、跺地来轰赶野兽[2]。因此在狩猎中用来驱赶野兽的跺脚动作,在漫长的发展之中也就成为了鄂温克族伊堪舞乃至众多风格舞蹈中典型的特征动作。

古往今来,无论是原始社会的巫术舞蹈,或是古代的礼乐、祭祀制度,都会有舞蹈的直接参与,而舞蹈这种艺术形式也正是远古先民抒发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原始社会时期狩猎活动作为原始部落人类生存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狩猎时以及归来后的庆祝活动也正是人类历史早期的狩猎舞蹈形式,在现今发现的许多文物以及崖画中,都有原始先民狩猎方式以及舞蹈动作的记载。虽然在现代社会,我们早已脱离了这种原始的捕猎生活,但是作为文化遗存的伊堪舞,则依然在古老的鄂温克族人民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伊堪舞作为一种非物质形态的存在,离不开当地生活环境的影响,它包含着狩猎文化并在其不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伊堪舞蕴含了古老的鄂温克人独特的狩猎文化气息,并赋予了其独特的风格特点。

(三)伊堪舞中的宗教文化

古老的鄂温克族人民主要信奉萨满教,在伊堪舞中的队形变化上与萨满舞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如:跳萨满舞的时候他的队形变化始终离不开圆圈的调度。伊堪舞的队形变化中也吸取了这一点。在信奉萨满教的鄂温克族人民眼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充满灵性的,山水树木以及花鸟鱼虫等都是他们所崇拜与保护的对象,这一点可以从伊堪舞的音乐唱词中得以体现。伊堪舞的音乐唱词中有这么几句词:真奇异鸟在湖面上飞翔,大雁湖好风光﹙哦哈嘿﹚;雪白的天鹅在水中荡漾,乌兰泉好地方。这两句唱词充分体现出鄂温克族人民对万物的崇拜和万物具有灵性的宗教文化特征。此外鄂温克族人民还有对于太阳、月亮以及星星的崇拜,如:鄂温克人民相信月亮能够带给他们食物与光线,因此每次在捕猎前他们都会请求萨满跳神,祈求月亮神赐予他们食物。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也就是汉族的元宵节,整个部落的人都要一起祭拜月亮。

而在上面提到的万物有灵的崇拜中,萨满作为仪式中的关键人物是不可或缺的沟通神与人之间的媒介。萨满作为鄂温克人宗教文化的核心,也间接传承着鄂温克族人民的宗教文化。萨满文化深深的烙印在鄂温克族人民的精神文化之中,并渗透在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作为鄂温克族人民原始先民信仰的萨满教,不仅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还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萨满舞便是这一文化的艺术体现。因此在对鄂温克族伊堪舞的研究过程当中,对其宗教文化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伊堪舞文化内涵的传承

鄂温克族人民通过其在伊堪舞的亲身参与来加强鄂温克族人民的共同文化内涵,他们用伊堪舞这一独特的文化记忆来表达鄂温克族人民的深厚历史底蕴,同时也藉由这一拉手围圆的舞蹈艺术形式将过去的历史与当下的文化连接起来,以此来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提供一个肉眼可见的记忆形式。鄂温克族人民的这种文化内涵是由当地人民对于历史本身的建构,也是鄂温克族人民对其历史文化与特有环境的特定表达。而在原始社会时期,这种特定的表达方式往往以舞蹈、仪式以及壁画等媒介作为直接或间接的体现。那么我们可以将伊堪舞作为一种当地人民文化内涵的媒介形式,以鄂温克族人民特定的身体来将伊堪舞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进行延续与发展,鄂温克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隐性的文化内涵也都藉由这种特定的媒介来显现出来,成为一种有迹可寻的显性文化,而这种文化也对伊堪舞这种舞蹈形式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下舞蹈创作百花争鸣的社会环境中,对于伊堪舞的文化内涵的探究,也将推动伊堪舞抑或是整个鄂温克族文化内涵的发展与延续。这种文化渗透在每个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并不断地将这些内涵世代传承下去,将其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神存续于年轻一代的鄂温克族人民的观念之中,从而进一步加强作为群体的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纽带,使其具有跨越时空的特性,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性,使得鄂温克族人民文化内涵的延续成为必然。伊堪舞作为存在于鄂温克族人民精神世界中的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与其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商品经济与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民族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下面笔者对伊堪舞的继承与发展提出三点拙见:

首先,只有身体力行地去参与、去体验,才能让身体真实的记住伊堪舞的动作,如果将伊堪舞看作一种文化,那么这种文化一定是要通过鄂温克族人民的身体实践来延续和发展的。而在这种伊堪舞的整个表演过程中,也只有通过鄂温克族人民长期的身体实践才有体会,才能印刻在鄂温克族人民的骨血之中。如脚下的“快跳步”和“跳踏步”,这些动作的发生就指向了古老的鄂温克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强化了鄂温克族人民对于伊堪舞的情感体验。古老的敖鲁古雅文化影响了鄂温克族人民,也直接影响着伊堪舞的记忆与传承,也正是在这种身体的记忆之中体现出了鄂温克族人民豪放、乐观的民族性格,展现出了鄂温克族人民在历史长期沉淀中的文化内涵。伊堪舞的身体实践把其文化自然的内化到世代的部落群体之中以至于当地人民已经习惯了这种身体文化。换句话说,对于伊堪舞表演方式的记忆,既取决于鄂温克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同时也使得伊堪舞在这种记忆中得以延续和传承。因此强调身体记忆记录的不仅仅是伊堪舞的动作程式,更重要的是将其文化写入到鄂温克族人民的身体之中,而正是这种身体才使得伊堪舞这种古老的舞蹈艺术形式,至今依然展现在世人眼前。

其次,应鼓励传承人进行挖掘,从中提炼出具有当地村落特色的典型动作,在最大限度的保证其民族属性和宗教文化不变的条件下进行广泛传承,同时当地的专业舞蹈工作者应积极创作出能形象反映当下鄂温克人民日常生活、宗教信仰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舞蹈作品,创作出得到鄂温克人民认同的作品。伊堪舞的传承与发展,并不能单单停留在身体动作的层面上,而是要在尊重了解其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去鼓励传承人乃至艺术工作者去不断地创作出反映时代生活而又不失民族文化内涵的伊堪舞作品。当然这里所说的创作并不是一味地创作作品或一味地追求数量和形式上的创新,这样创作出来的伊堪舞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被民族认可的。伊堪舞的发展一定是要建立在鄂温克族人民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在保留其原始风格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其相关文化传统以及现代美学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也可以从舞台艺术的角度出发加入其民族文化故事素材等方面进行加工整理。在保留民族文化传统风格基础上同时进行想象创新,也可以从当地民间文化中捕捉创作灵感,以传播学或艺术人类学的角度来推动其舞蹈作品的创作与发展。

最后,随着现代媒体传播与科学技术的不断更迭,视频技术被人们广泛应用,而这种技术也让艺术工作者大为重视。一改以往口传身授的学习方法。现代技术不仅可以记录其舞蹈动作、服饰、音乐等内容,也可以将当地的民族文化包括地理环境等一并记录。这种记忆方式也逐渐在取代传统的文字记忆渠道,成为新时代舞蹈工作者更为便捷、高效的田野文件,这也间接使得一些即兴的动作或稍纵即逝的情感得以保存下来,且便于分析与整理,使得其他的艺术工作者可以反复地学习观摩研究。而这些保存下来的材料作为一种虚拟的文化,不但与鄂温克族人民的身体相分离,也使其文化进入到了一个永恒的新的保存领域,成为一种具有可以随时支配的媒介形式且不受时空环境的制约可以随时来重温和感受这种特有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加强对传承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借用互联网平台来传播其民族文化强化民族情怀。与此同时也可由高校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或专业舞蹈团体的编导,对伊堪舞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加工,创作出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跳的普及性鄂温克族舞蹈作品,并且利用媒体进行推广,让社会各界了解到鄂温克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从而激起社会人民对其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结 语

对自然的敬畏、热爱生活是古老的鄂温克族人民跳伊堪舞的初衷,伊堪舞中蕴含着鄂温克民族的社会风貌、文化历史、社会变迁、民风民俗等。鄂温克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但由于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发展的局限性,伊堪舞也尤为自然,自然的才真实,而伊堪舞从古至今朴实是其最大的特点,也正是因此才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在发展的同时也必须保证其古朴自然的民族特点,从其文化的“根”去发展、去创作,同时对伊堪舞的传承与发展,应理性看待自身具有的特点优势,借鉴并吸收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以完善伊堪舞的发展。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的背景下,鄂温克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鄂温克族每一个人共同去传承记忆。

注释: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古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78.

[2]栾延琴.呼伦贝尔民族民间[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79.

猜你喜欢
鄂温克族鄂温克内涵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鄂温克民族造型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鄂温克的驼鹿
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美容文化研究
鄂温克姑娘
内涵漫画
鄂温克族之柳条包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