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背景下城市树木降温效应的变化研究

2022-07-24 08:32佟欣羽曾令辉
科学技术创新 2022年20期
关键词:运城市热浪襄阳

佟欣羽 曾令辉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1 概述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浪的发生更加频繁,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严重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1]。目前,大多数研究将气温作为定义热浪的唯一变量[1],但湿度同样直接影响人体对热的感知[2]。因此,近年来学者探究热浪问题时开始同时考虑气温和湿度[3],但已有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干、湿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不同类型热浪对生态环境影响尚不清楚。绿色植被尤其是城市树木,通过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以及遮荫作用降低城市温度,形成独特的降温能力[4],可以有效缓解热浪。因此,学者们开始关注热浪-植被关系[5]。研究表明,当气候条件在植被适应范围内,植被降温效率随气温、湿度的升高而增强,但当气温、湿度过高时,植被气孔闭合,抑制光合及蒸腾作用,降温效率下降[6]。因此,基于气温和湿度划分不同类型热浪,并探究干热浪、湿热浪对植被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北京市、西安市、运城市和襄阳市4 个典型城市为研究区,基于2015~2020 年的气象数据以及遥感数据,筛选研究区的热浪事件并判别其类型,计算树木的降温效率,定量评估干热浪与湿热浪环境时树木降温速率的变化情况,分析树木降温速率对气候条件的响应机制,探讨不同类型热浪对树木的影响。为合理规划城市绿色植被缓解热浪、提高城市气候适应性提供参考。

2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的选择主要考虑了城市规模、气候特征、城市内树木面积等因素,选择4 个典型热浪城市进行研究。其中,北京市(39°56′N,116°20′E)、西安市(34°16'N,108°57'E)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运城市(35°1'N,110°59'E)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襄阳市(32°5'N,112°12'E)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均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但西安市和运城市在7~8 月存在夏伏旱期,此时降雨较少,天气炎热干燥,如图1。

图1 研究区概况及城市树木覆盖度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气象数据来自中国气象数据网,选取2015~2020 年夏季7、8 月最高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值数据。结合前人研究[3]和研究区气候特征,本文的热浪识别方法为:当城市内气象站点的日最高气温超过35℃且持续3 天及以上为一次热浪事件,此时,若气象站点相对湿度的均值小于60%为干热浪,反之为湿热浪。遥感数据包括MOD44B 逐年植被覆盖度产品以及MYD11A1 逐日地表温度产品,均来自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树木覆盖度数据选取MOD44B 的树木覆盖度图层,空间分辨率为250m×250m,为了保证MODIS 影像空间分辨率的一致性,重采样为1km。地表温度数据选取MYD11A1 的白天地表温度和夜间地表温度图层,空间分辨率为1km×1km。以上数据QC 图层进行质量控制,得到高质量影像。

3.2 树木降温效率计算方法

树木降温效率(CE)由树木覆盖度(TC)及地表温度(LST)计算得到。以TC 为自变量,LST 为因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拟合,所得斜率的负数即为CE,代表树木覆盖度增加一个单位时地表温度降低的幅度,以此量化城市树木的降温能力[6]。

4 结果分析

4.1 热浪环境下城市CE 的变化

表1 为2015~2020 年各城市热浪基本情况,西安市和运城市为干热浪频发城市,北京市和襄阳市为湿热浪频发城市,西安市、运城市的高温日次数、热浪次数及最长热浪持续时间显著多于北京市、襄阳市,故干热浪的发生频次高、持续时间长。热浪发生时,西安市、运城市日间CE 均值分别上升了0.0589℃/%、0.0703℃/%,而北京市、襄阳市的日间CE 均值分别下降了0.0319℃/%、0.0562℃/%。可见,干热浪对日间CE 具有促进作用,而湿热浪对日间CE 具有抑制作用。从城市角度观察,热浪时期,日间CE 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安市、运城市、北京市、襄阳市,即干热浪频发城市日间CE 显著高于湿热浪频发城市。而非热浪时期,日间CE 由高到低依次为北京市、西安市、襄阳市、运城市,即湿热浪频发城市日间CE 略高于干热浪频发城市。但总体来看,西安市CE 最高。对于夜间CE,无论是否发生热浪,4 个城市夜间CE 均较为稳定且差异较小,其中西安市夜间CE 略高达到0.09℃/%左右,其他城市均在0.07℃/%上下浮动,都远远小于日间CE。

表1 城市热浪基本情况

4.2 气候条件对城市CE 的影响

由图2 可知,对于干热浪频发城市,当日最高气温(T)增加1℃时,日间CE 上升0.0132℃/%,当相对湿度(RH)增加1%时,日间CE 下降0.0028℃/%,总体呈现出日间CE 随T 的升高而上升、随RH 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从城市角度观察,西安市、运城市存在理论上的气温阈值,当T 达到阈值时,日间CE 处于最大值。西安市气温阈值在46℃左右,运城市气温阈值在42℃左右,表明西安市、运城市树木均具有一定的耐热性,但西安市树木对高温的适应度更高。RH 对西安市、运城市日间CE的影响一致,均为RH 增加1%时日间CE 下降0.003℃/%。但西安市、运城市夜间CE 与T、RH 均并无明显相关性,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小。由图3 可知,对于湿热浪频发城市,当T 增加1℃时,日间CE 下降0.0106℃/%,当RH增加1%时,日间CE 下降0.0028℃/%,总体呈现出日间CE 随T、RH 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从城市角度观察,北京市存在理论气温阈值,但在34℃左右就达到了气温阈值,襄阳市日间CE 随T 升高1℃下降0.014℃/%,因此,北京市与襄阳市对高温的适应性较差。RH 对北京市、襄阳市日间CE 的影响存在差异,当RH 增加1%时,北京市日间CE 降低0.0012℃/%,襄阳市日间CE 降低0.0031℃/%,故襄阳市日间CE 更易受RH 影响。与干热浪频发城市类似,北京市、襄阳市夜间CE 与T、RH 不存在明显相关性,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小。

图2 干热浪频发城市T、RH 与日间CE 的拟合关系散点图

图3 湿热浪频发T、RH 与日间CE 的拟合关系散点图

5 结论

本文基于气象数据识别了4 个典型城市的热浪事件并判别类型,基于遥感数据计算CE,探究了干热浪和湿热浪环境下CE 的变化,以及气候条件对CE 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西安市和运城市频发干热浪,北京市和襄阳市频发湿热浪,干热浪的发生频次更高、持续时间更长。(2)干热浪和湿热浪对树木日间CE 都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趋势存在差异。干热浪发生时,日间CE 升高,树木降温能力增强,而湿热浪发生时,日间CE 下降,树木降温能力减弱,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树种导致的。(3)热浪时期,西安市和运城市日间CE 显著高于北京市和襄阳市,故此时干热浪频发城市树木降温能力更强;而非热浪时期,西安市和运城市日间CE 略低于北京市和襄阳市,故此时湿热浪频发城市树木降温能力更强。(4)不同城市日间CE 对气候条件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西安市和运城市的日间CE 随T 的升高、RH 的降低而增加,而北京市和襄阳市日间CE 随T 和RH 的升高而减小。故RH 对城市日间CE 的影响趋势相同,但T对日间CE 的影响趋势相反。(5)城市夜间CE 的变化并不显著,且各个城市的差异较小,均远远小于日间CE。因此,夜间CE 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弱,对热浪环境不敏感,夜间树木降温能力稳定。

猜你喜欢
运城市热浪襄阳
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双减双抢”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运城市:有机旱作农业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清凉一下
运城市盐湖区:“三抓三消除”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神秘的包裹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热浪侵袭
热情与热浪试比高 2017年8月三大电影排行榜及预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