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开发和弘扬

2022-07-25 02:55钟文洋蒋婧婧曲耕渔苗志刚胡栌心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弘扬

钟文洋 蒋婧婧 曲耕渔 苗志刚 胡栌心

承载千百年历史足迹且融入现如今社会现状的大运河文化亦是一种独特的“活”文化。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虚拟现实技术对大运河在虚拟网络中更加生动的展现是现实文化和现实技术相结合的最好表达。数字运河公园主要通过AR、VR、Unity3d、Unreal Engine4等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与运河相关的承载了数千年文化历史的文物建筑进行建模还原,呈现出其三维立体虚拟场景,重现运河昔日风采,旨在让更多的人全面领略大运河的智慧与魅力,在沉浸体验大运河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

舟楫千里,纵览千年。把大运河文化保护好、开发好、传承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通信较为闭塞,数字媒体发展尚未起步的年代,文化的开发和弘扬主要通过在教室里老师的描述、家庭中长辈的口口相传、社会中各种标语标牌上展示的标语、各个文化研究者的实地考察、查阅文献。现如今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想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需要与时俱进,简单地复原曾经的文化样貌是不足的,毫无目的的撰写,生硬的照搬古籍来进行文化的传承是没有价值的,文化的传承需要有新鲜活力的注入,是古为今所用、结合时代社会的发展,进而有效地实现中华优良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拓展性发展。在现今虚拟现实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世界的各个领域,为传统的数字化媒体提供了更多发展的可能。近年来,随着AR和MR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于不能亲眼所见的景观事物有了更加深切的了解与观景。通过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大运河景观的重塑是人们的一个视觉享受更是对大运河文化开发与弘扬的有效方式。

1 发展现状

大运河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活”文化。大运河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不仅加强着我国各地域间的物质地理联系,更是不断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它带来运输,供水、灌溉、防洪、贸易等多种效益的同时,也使中原,江南,华北等地区文化差异减少,趋向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将大運河列为内河航运主干线发展重点之一。 改革开放时期更是大力发展,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这都使古老的大运河焕发了新的活力,不断地调整和发展让运河有了更多新的可能,促进生态方面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市化进程,由于运河的所处的地理位置,其中的人文环境,带来的经济贸易,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更加重视,但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文化方面也会遇到更多的问题,运河区域的石拱桥,相关建筑,遗迹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但如今,有许多人不知道运河文化的重要性,不清楚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缺少了对大运河文化的敬畏和尊敬,何谈保护发展,开发弘扬。在早年间,大众对大运河的认识,可能仅仅停留在隋炀帝大肆修建大运河的初步认识上,对于大运河文化可能更是闻所未闻,更谈不上对于大运河文化上的传承,直到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才慢慢开始广为人知,老一辈申遗工作者,文化研究员用一步一步的脚印和汗水实地考察,撰写相关文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

在运河文化发展的同时,新媒体时代也悄然而至。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1]。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通信和交通的不断发展使各国之间的交流往来日益密切,未来更将会以迅速和广泛信息通讯技术进行交流。在当今全球化加剧的时代,信息化早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一大主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早已成为了各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在推动信息社会发展方面,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 项目特征

2.1 AR、Unity3d、3ds Max、SketchUp 等技术相结合

就目前来看,几乎世界无处不被虚拟网络所覆盖,可见虚拟网络应用的广泛即人们能够从中获取到利益来满足自身需要。文化需求是必不可少的,是人类精神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所以本项目采用AR、Unity3d、3ds Max、SketchUp 等技术相结合来实现对大运河千百年蕴含丰富历史韵味的建筑进行等比还原,具体实现方面有:利用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叠加起来让使用者更加便利,将真实世界存在的事物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出三维视频使其建筑物增加可视性,在一些建筑的虚拟模型构建过程中先使用SketchUp技术对建筑物进行平面建模再利用3ds Max技术制作其3D专业模型,利用功能更为强大的增强现实技术(AR)为还原的虚拟世界增加交互性,以及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产品的可用性,加强用户对产品的体验感[2]。解决了人们因为距离、金钱、时间等因素而无法亲身前往大运河所在地去实地领略大运河的美丽风光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大运河文化的多层面、多角度的开发与弘扬。

2.2 功能多样性

本项目是通过计算机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对大运河古建筑进行三维模型构建的方式来进一步有效开发与弘扬大运河文化。项目将围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所指出的,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迹保护、研究及利用,建设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来进行创建数字化的、虚拟的数字运河文化主题公园。本项目目标产品投放于市场的主要用途有许多,例如园林绿化行业、文化旅游产业、房地产业等都对此类即具有较强真实实践意义又具有强烈的中华千百年文化底蕴的项目产品。本项目目标产品做到了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大运河文化,更加多功能性的开发和弘扬大运河文化,已达到增强大众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3]。

2.3 真实可靠性

本项目在新媒体背景下开发和弘扬大运河文化时不忘结合时事、求真务实、做到每一步每一个画面有理有据,字字属实。项目所研发的内容是创新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而拓展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现的。其可靠性,真实性更加需要经得住考验,本项目开发结合以往传统媒体报道的信息出发,翻阅大量书籍,得到运河建筑的相关信息及用途,并且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走访,拍摄照片来辅助项目相关产品的开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来开发产品,目的就是为了带给用户更为真实的产品体验,真正能够从本产品中了解中国大运河文化,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 优势分析

3.1 与新媒体背景有机结合,传播更加广泛

当今世界也称网络的世界,人们通过虚拟的网络即新媒体背景下的技术来获取无形的知识进而增加知识储备量。本项目通过在新媒体背景下使用AR、Unity3d、3ds Max、SketchUp 等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出独特的大运河3D模型,使千百年来的大运河文化传播更加广泛,让人们更加了解大运河、熟知大运河、喜爱大运河从而其大运河文化也深入人心,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开发与弘扬[4]。大运河有关文物的传承与利用水平并不是很高。大运河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且颇具韵味的古迹,总体来看,大运河及其有关历史文化的傳承与利用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于大众传媒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团队想到通过新媒体作为媒介的方式来广泛拓展大运河文化的开发与弘扬。

3.2 给人深刻的观感

在新媒体背景下,“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难能够从传统的大众传媒中简短的几行文字,三十秒左右的短视频中脱颖而出。其实也不难想象,乏味的文字、没有新意的视频确实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观众很难有较强的吸引力。这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新型大众媒体时,相较于传统媒体所具备的天然优势。正是大众对传统媒体进行文化输出时所产生的审美疲劳,带给了虚拟现实技术独特的竞争力。数字运河文化主题公园从新媒体出发,观念在对文化传承进行创新,利用新兴科技,造福文旅产业传播。在大众看见本团队研究的产品时,让其有一种天然的新颖的感受,激发好奇的本能,打破大多数人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固有观念,不再是简单的建筑,而是能够在研发的产品中,亲身体验到大运河的风采,逼真的还原大运河的景象,切实的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独特的魅力[5]。配合虚拟现实技术其本身局限性小的特性,带给观众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上的冲击与刺激,给人以深刻的观感,让观众能够自发的被中华文化所吸引。

4 重要意义

增加人们对运河文化的认识及了解,对一种事物的保护的基础首先是对其认识并了解,才能进一步的保护与发展,运河文化也是如此。但是现在许多人,尤其是不在运河流域之外的人,不仅是对运河文化不了解,甚至还有不知道运河文化的人存在,现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成熟我们应该抓住这次让人们认识运河的机会,让运河文化方便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同时使其更加真实生动,这次突破就是虚拟技术、增强技术、交互技术等部分地充分融合,它打破时间与空间上限制的同时,使人们先接触到运河文化,再通过上述三部分充分了解运河文化,当大众了解到了运河文化真正的魅力后,自然而然就会对其进行重视和保护,同时也会促进运河流域周边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周围经济增长,我们不仅仅要使国内的人们认识它,更应让国外的人们也领会到中国运河文化的精彩,这也是强化我们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一小步,增强中国文化实力软输出,让运河文化展站世界的高度上,不断发展[6]。更是要打破多数中国人的文化自卑感,要让中国人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而产生的自卑感就更加需要通过文化的传承来打破人们的固有印象,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感,让人们自发的感受到中国骄傲。

保护运河文化遗迹,大运河贯通南北,来往的不仅仅是货物,还有南北之间的文化思想、风俗习惯。在大运河沿岸,更是有着无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围还有许多的建筑,比如桥梁码头,漕运衙门,船闸,会馆河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筑都会一点点的老化,失去这些建筑原有的风貌,甚至会应为自然或人为等不确定因素而毁坏,而一些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加以重视,也会逐渐的消失,这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是不小的打损失。我们利用新媒体的手段,首先是可以保护大运河沿岸的文物信息,使之得到生动真实的保存,使运河文化的载体保持现在的情况或者加以修整,为研究运河文化提供详细的资料信息,如果能够运用到更加先进的数据采集设备,利用好数字孪生,利用传感器更加精确的采集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将数字化信息保存,对于未来古建筑,古物的保存以及复原则有更加举足轻重的意义。除此以外,利用计算机模拟出大运河的千年发展史,在搭配上虚拟现实技术的可塑性,复原出古运河的样貌也成为了可能。其次,越来越多的人都可以通过线上的形式来参观运河周围,在游戏中随自己的视角来参观运河周围的建筑,高自由度让我们比实地游玩更自在,而且还可以在其他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人们会以游戏的形式在运河中徜徉,不仅真实地重现了运河文化,让人们切实的体验到运河文化的魅力,加深人们对运河文化的印象,更是给人们带来了更好的体验。

引用

[1] 付春明.数字人文视域下宿迁运河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J].今古文创,2022(12):75-77.

[2] 陈萍.“新运河时代”工商建筑遗产的文化构建与再生解析:以无锡西水东片区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2-14.

[3] 胡梦飞,王雪莹.聊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策略探究[J].济宁学院学报,2022,43(1):51-56.

[4] 张煜鑫,姚孺婧.后疫情时代运河文化智慧文旅的机遇与挑战:以隋唐大运河安徽段为例[J].旅游与摄影,2022 (4):56-58.

[5] 赵建中.国内外运河保护与开发利用典型案例探讨(下):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参考研究[J].江苏地方志,2022 (1):24-29.

[6] 刘鑫.新媒体背景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1(24):166-168.

基金项目: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11420005),项目名称:智慧文旅-数字大运河文化主题公园

作者简介:钟文洋(2000—),男,四川成都人,本科,就读于河北金融学院;蒋婧婧,女,河北沧州人,本科,就读于河北金融学院;曲耕渔,女,黑龙江黑河人,本科,就读于河北金融学院;苗志刚(1977—),男,满族,河北保定人,硕士,副教授,就职于河北金融学院;胡栌心,女,河北沧州人,本科,就读于河北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放歌大运河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