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中西方行为礼仪的差异分析

2022-07-25 03:54吴娅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西方人礼貌礼仪

本文基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从社交礼仪、公共礼仪、礼貌语礼仪、身势礼仪四个方面来比较中西方行为礼仪的不同,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价值观差异、文化模式不同以及宗教观念不同,最后得出启示。

文化是一个群体精神文明的标志,富有多样性和差异性。跨文化交际是指有着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交际,中西方行为礼仪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1 中西方行为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所处的文化圈不同,这种不同首先体现在行为礼仪上。

1.1 社交礼仪的差异

社交活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固有的、被大众接受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1]。社交礼仪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不同

中国人在与比较亲密的人打招呼时,一般会问对方“上课吗?”“去哪儿啊?”“干啥去呀?”“吃了吗?”,但是并不需要对方做出回答。如果关系不亲密,见面时则会微笑或点头示意;如果双方关系非常亲密,在打招呼时会一直询问对方,并且要求对方做出回答。其次,如果对方是长辈或者上级领导,在见面时晚辈或者下级会微微弯腰,主动伸手请求握手,招呼语正式严肃。在西方国家,人们在见面时都会互相拥抱,甚至还会亲吻对方的脸颊,一般会问对方“天气怎么样”。在西方人看来,询问对方“去哪儿”“吃了吗”这样的询问方式不仅不礼貌而且有侵犯的意味,西方人非常注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强调对等的交往。同样,中国人认为西方见面打招呼的方式过于亲密,不符合公共规范。

1.1.2 宴请方式与用餐礼仪不同

中国人在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时比较随意,一般会提前一两天邀请对方,以口头或者电话信息的形式通知,吃饭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双方的意愿调整,安排较灵活。西方人在宴请朋友时会提前一个星期或更早的时间通知客人,时间和地点都会提前确定好,如果是重要的朋友还会有请柬,相对更正式一点。在用餐方面,中西差异也很大。在中国人的宴席上,主宾或长辈未动筷,其他人都不可先动筷,中国人吃饭讲究热闹,饭桌被视为聊天办事的好地方,人们会边吃饭边说话,还会给别人夹菜,互相劝酒,以显出彼此的热情与关心。西方人吃饭时比较喜欢安静,讲究一人一份,饭菜简单,注重营养搭配,吃饭时说话声音小,嘴里有东西时不说话,不允许吸烟劝酒,比较讲究。

1.1.3 时间观念不同

大部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比较强,赴约时一般会提前半个小时或几分钟到达目的地,以表示重视;而西方通常会迟到几分钟或更长的时间去赴约,但是迟到并不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相反,早到则是不礼貌的。在中国,如果在重要的场合迟到则被视为不真诚,比如在开会的时候迟到,会给领导或上级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如果与朋友约会时迟到,则会影响彼此的感情以及下一次的交际。

1.2 公共礼仪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往中,了解和遵守不同文化的公共礼仪有利于避免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2]。中西方行为礼仪的差异也体现在公共礼仪上。

1.2.1 优先性原则

“Ladies first”根植于西方人的观念里,在公共场合男士都会遵守这个规则,这是“绅士风度”的体现,比如在走路或乘电梯时让女生先走;吃饭时,为女生拉椅子;进门时,男士主动为女士开门,让女士先行等。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男尊女卑”“尊敬长者”思想的影响以及有着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在一些场合,女性甚至要为地位高的男性开门,男性走在女性的前面;在长者面前,“男士优先”更加明显,在吃饭时,男性长者先坐,女性才坐。随着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女士优先”的思想也开始被中国人接受和吸收,在公共场合中,很多中国人也会遵守“女士优先”的原则,这也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带来了优秀文化的交融。

1.2.2 付小费

在西方,付小费是习以为常的公共礼仪,如乘车时司机帮忙搬行李,吃饭时餐馆服务员的悉心服务等,人们都会在付钱的时候多给点额外的金钱,或者吃完饭将小费放在碟子或者酒杯下面,以示感谢。而中国人认为去吃饭或者住酒店,服务人员的服务是他们自身工作的一部分,自己付的钱已经包含了给服务人员的薪酬,不需要再给小费,甚至有些服务员认为付小费并不表示对他们服务的感谢和认可,而是带有一种瞧不起的含义。

1.2.3 交通礼仪

在西方,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都有着一些明确的交通规则,比如在地铁上、公交车上禁止吃东西和大声交谈,为老弱病残孕人员设置的“优先座位”一般乘客不會去坐,并且在座位很紧张的情况下,男士会遵守“女士优先”的礼貌原则让座,主动让座是一种必要的礼貌行为。在中国,特别是一些不发达的城市,人们会在公共汽车上大声交谈,甚至“优先座位”也会被一些“非优先人员”占用,男士也一般不会为女士让座,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1.3 礼貌语的差异

1.3.1 告别语

西方国家在告别时习惯使用“see you!”“bye!”“see you soon”“Have a good day!”等,很少考虑到对方的身份以及其他因素。中国人习惯根据交际对象、交际场合选择合适的告别语。如果交际双方不分主客,可以直接使用汉语中表示告别意义的词语,如“再见”“明天见”等;如果是主人送别客人,会使用表达叮咛、再次邀请以及祝福意愿的告别语,如“请慢走”“以后常来玩啊”等,此时客人也会以“别送了”“请止步”回应;如果是客人向主人辞别,一般会说“我先走一步”“告辞了”“失陪”等告别语。总之,汉语的告别语比西方的告别语更注重语言形式的表达。

1.3.2 道歉语

西方人在公共场合若发生失态行为,如打喷嚏或者不小心碰到别人会说“sorry”“excuse me”,而中国人在这样的场合下一般不会道歉,只有在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或者对别人产生了伤害,如踩到别人的脚等会说声“对不起”“不好意思”等道歉语。中国人会根据交际对象使用不同的道歉策略。如果双方是长辈晚辈的关系,长辈道歉比较直接简单,而晚辈向长辈道歉时,则会解释原因,承担责任,充分表达自己的歉意并请求原谅。如果双方是上下级的关系,道歉的方式也会不同。一般而言,上级很少对下级抱歉,即使是道歉,也是用简单的道歉语表达;下级向上级道歉,首先态度要诚恳,其次要有充分的理由说服上级,最后需要对自己的不当行为做出深刻的反思。西方人不会过多地考虑对方的社会地位以及亲密距离,而是直接使用道歉语。

1.3.3 感谢语

西方人在表达感谢时同样直接简单,经常使用“Thank you”“Thanks”等感谢语,而中国人会根据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感谢策略。

(1)A、B为朋友,关系亲密,感谢方式简单直接。

A:“今天的早餐我给买了,快吃吧。”

B:“谢啦,明天我给你买。”

(2)A是老师,B是学生,感谢方式较正式。

A:“我把你写错的这道题的原因注释在旁边了,回去再重新做一遍吧。”

B:“非常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辛苦老师了!”

(3)A是上级,B是下级,感谢方式较谦虚。

上级:“这个月你的工作表现不错,下个月可以加工资了。”

下级:“谢谢领导的夸奖,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还需要继续学习!”

1.4 身势礼仪的差异

身势礼仪是指利用肢体动作或身体姿势等非语言形式来进行交际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身势会比语言更能直接地表达说话者的意图,但必须建立在交际双方文化背景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否则会产生误解。比如中国人在感到“一切都好或夸奖”的时候会竖起大拇指,美国人认为“没问题”的时候竖起大拇指,如果是站在马路边竖起大拇指则表示想要打车;再如,蹲着的姿势在西方人看来是非常不礼貌的,然而在中国却是很正常的行为,甚至在公共场合如果感觉累了都可以蹲下来,不会觉得不文雅。

2 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

2.1 价值观的不同

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3]。价值观反映了主流文化的特征,是人们用来衡量各种行为的标准。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也反映在行为礼仪上,这体现在两者深层文化的差异性上。中国人崇尚集體主义,强调整体意识,如吃饭的时候认为人越多越好,也会考虑别人的喜好;而西方人崇尚个体主义,强调个体意识,一般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再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与西方人不同,这也说明中西方对隐私的重视程度不同。中国人时间观念比较强,而西方人时间观念不强,这样不同的价值观使得中西方对行为礼仪的理解产生了差异。

2.2 文化模式不同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模式的特点除了集体主义外,比较典型的特点就是等级观念强、重视血缘和亲属关系、崇尚和睦相处;而西方文化模式的典型特点除了个体主义外,还追求平等,强调独立自由,注重物质精神享受等。中国人尚“和”的精神反映到行为上就是不善于拒绝别人,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与西方表示拒绝的态度截然不同;中国人尊重长辈、上级,而西方这种“敬老”“等级分明”的观念较为淡化。

2.3 宗教观念不同

中国曾经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国人深受“三教九流”思潮的影响,形成了“诸教并存”的局面,没有一种宗教信仰占统治地位,因此中国人的行为礼仪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西方国家宗教色彩比较浓厚,基督教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这也对人们的行为礼仪产生了影响[4],比如尊重女性,人人平等,乘车时会给女性让座等。而在中国,特别是落后的地方,女性的地位还是很低,比如吃饭的时候,女性甚至没有入座的资格等。

3 启示

文化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尊重文化差异。每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不能以本民族的文化为标准,带着“有色眼镜”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而是应该用包容和欣赏的态度去接纳外族文化,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文化冲突,这样才能使本族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此外,提高移情能力,提高文化敏感度。一方面,在进行跨文化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不同的行为礼仪,了解这种差异所体现的文化背景是什么、所遵守的礼貌原则有什么不同,并为下一次交际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注意留意身边跨文化交际的事例,提高自己的敏感度,主动接触不同的文化,并将中国的行为礼仪文化与其他国家的行为礼仪文化进行对比,从而找到更好的交际方式去适应文化差异。

4 结语

行为礼仪是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中西方行为礼仪的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对两种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深层内涵有更深入地了解,同 时也指导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何做到得体礼貌,从而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行为礼仪所包含的内容远不及此,要想全面了解中西方行为礼仪的差异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对差异形成的原因还需进一步挖掘。

引用

[1] 黄艳丽.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J].邵阳学院学报, 2005(3):103-104.

[2] 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162.

[3]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10-17.

[4] 张宇琪.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及成因[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4):195-196.

作者简介:吴娅(1996—),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就职于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西方人礼貌礼仪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小猴买礼貌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