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

2022-07-25 03:54张瑞琪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谚语英汉汉语

英语和汉语是所属两种不同的语系的语言,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种语言差别很大。而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各个国家的语言里最具文化特色的一部分,也最能体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谚语文化色彩浓厚,民族内涵丰富,是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因此,本文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文学名著等角度,比较了英汉语言中谚语的文化区别和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语言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中之重,而谚语更能反映语言的精髓所在。谚语是指流传于民间的短小精练的短语,一般形式严谨,常常展现鲜明的形象和吸引人的韵律。谚语必须精炼,方可经得起时间长河的淘洗,从而代代相传。谚语是人们对生产生活实践做出的生活经验概括,因而谚语在产生发展过程产生了具有意义的影响。人们由于身处于不同文化背景,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认识。虽然中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谚语是人们共同表现的一种形式,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1 地理位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地域差异体现在语言文化也是同样的道理。由于地域不同,自然环境、物产、气候也相应地有所差异,语言文化相应地会反映出该地域的自然特色特征。每个国家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当地谚语的形成也与国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潮湿,航海业和渔业发达,因此,大量谚语都不可避免地来源于日常的航海和渔业中[1],比如“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大海练不出熟练的水手)”;“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没有目标,就像海航没有方向。)”[2]。

而中国地处于东半球,气候是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名山大川众多,而海上交通不够便捷人们的生活就在土地上。因而其与海洋相关的谚语较少,而“有眼不识泰山”之类的谚语较多,这些表达了中国特定区域的丰富谚语。此外,获利于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发展基础,因此漢语中有很多谚语表达的农业类型的,比如农业生产、农业经济以及农作物的生长等[3]。

当然,英汉两种语言中也有文化相通的地方。比如,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影响了物产资源。在英国,地形多为丘陵,而且气候条件较为潮湿,这样环境条件有益于蘑菇的大量繁殖;但是在中国,春雨过后,迅速钻出土壤的不是蘑菇,而是生长在竹林之中的春笋。因而,英国人常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 用来形象地描述新的东西集中而丰富地出现,但是在汉语里,则用“雨后春笋”来表达这一意思的。曾经,英国呈现一种“黑莓各处,俯拾都是”的状况,因而有谚语plentiful as black berries,与之相对应在汉语中往往是“多如牛毛”这一词语。

2 风俗习惯

谚语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东西方两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极具民族特色,其习惯、礼节和风尚极富有个性,因而两个民族对于各种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比如中国人形容人多,场面十分拥挤的话,会用“下锅煮饺子”来表达。这一习语很地道,很有当地特色,同样也通俗易懂,新颖别致,但是由于很多西方人并没有品尝过“饺子”,更没有见过“煮饺子”的过程,因此并不能体会到这一比喻的巧妙之处。在西方文化之中,人们会说,“It was crowded like sardines”(人们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沙丁鱼罐头是又小又扁的罐头盒,里面紧紧塞满整齐的手指长的沙丁鱼才是他们生活中常常看到的场景。此外,西方的饮食文化里,三明治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因此他们会说To be one sandwich short of a picnic.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野餐时没有三明治,指的是生活中不可思议的事情。It is unbelievable that she accepted his proposal. Mary is definitely one sandwich short of a picnic. 还有,英国人喜欢打棒球,所以很多英国数字谚语与棒球相关,比如,if you have three strikes, you are out. 意思是在棒球比赛中三次出局,引申意思就是一个人同样的错误犯三次,用“if you have three strikes you will be out.”有时甚至会用one strike, two strikes来表达犯一次错误和犯两次错误。比如会这样用,You had two strikes against you. 你已经犯两次错误了。而在汉语中,数字谚语则主要来源于其典型的文学作品,比如,源自《红楼梦》的这样一句话“明是一盆活,暗是一把刀”,“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就是源自《三国演义》。

在英汉风俗习惯中存在大量迥然不同的差别。其中较为有趣的是人们对于不同种动物的态度,特别是狗。在汉语文化中,狗地位很低,因而与狗相关的词语一般都是不好的意思:“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宠物狗了,狗也成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毛孩子”,但是关于狗的贬义却深深留在人们的心中。如汉语的俗语“狗盗鸡鸣”“狗仗人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相反的是,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则认为狗的地位很高,因为狗对人类非常忠诚[4]。在英语中,关于狗的词语,只有一小部分是受外来语的影响而呈现贬义,其余大部分词语都是好的意思。比如人们常常用狗的形象来描述我们的生活。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出头日),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幸运的人),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老者学不了新知识)等。如果形容人生病“病得严重”的话,用as sick as a dog 来表达,表示“累极了”是用like a tired dog。恰恰相反,在东方文化中,中国人则更倾向于用“馋嘴猫”来表述人的贪嘴,但由于中国人对于猫的喜爱,这一词语常常带一丝宠爱的意味,而西方社会中,人们则用“猫”来表示“心眼不好的坏女人”。

3 历史文化

英汉两种文化中,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具特色的语言和历史文化,很多的谚语都是来自于各自文化中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文学作品等。在中国古代,常年都是战争,因而许多谚语是出自于国家之间的征战,比如“卧薪尝胆”“四面楚歌”“三顾茅庐”等。而在英语中,很多谚语是源自于《伊索寓言》、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当中,比如,“the bear and two travelers”(患难之中见人心)、“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寓意是“灾难和麻烦的根源”)、the wolf and the lion(半斤八两)、“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汉语的谚语中,有“不到长城非好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等,这些都反映出东西方民族的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如果人们缺乏对这些背景的了解,理解其中的真实意思就会有困难。

东西方人因为在社会物质文化方面有差异,他们对待生活的角度和感受也就有所不同。在中国人心中,龙是神灵的代表,因此常常以“龙的传人”自诩。古代,帝王也常常称自己为龙子,民间还有赛龙舟。很多词语是与龙相关的,比如:车水马龙、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相反,龙在西方人眼中是罪恶凶残的不祥之物,代表了长相恐怖且带有磷的大怪物。有一则发生于公元700年的历史故事,讲的是“奥武尔夫”的事迹,说奥武尔夫打赢了格化代尔,但是没有停止战斗,反而与恶龙展开斗争,最终共同战死沙场。这就是“亚洲四小龙”翻译为“four tigers”的原因。

4 文学名著

文化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文化是坐落在语言基石上的大厦,倘若脱离了语言,大厦将会不复存在。中西方文学艺术的差异来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有很多谚语是来自于文学名著,来进行文学描述。杰弗雷·乔叟是英国诗歌之父,首先使用谚语的人,其诗歌中有很多如今盛行的谚语。比如“light come, light go容易得到容易失去”。威廉·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戏剧是谚语产生的沃土,比如,“Silver will have a silver sound. 银子发出银子的声音”。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远在周朝时期,对中国文化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儒家思想。而后,道教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两大模式。根据古代中国的记载,谚语大多出现在诗歌、传说以及其他历史典籍中。就具体而言,汉语中的谚语首先出现在《左传》当中,但在其之前,就有具有教育启迪性的句子流传出来。比如《周易》中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于中国人而言,背诵诗歌、散文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许多其中的诗句自然而然就连成了谚语。比如,“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失足成千古恨”“每逢佳节倍思亲”。而一些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也衍生出不少谚语来,比如小说和散文。四大名著文学价值极高,广泛流传,也是谚语的珍贵宝库,比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和“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5 结语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而重要的关系。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语言的精髓,最能体现出一种文化的特征,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性。谚语主要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工作发展中,在历史的脉搏中跳动。谚语是语言的精髓,广泛适用于社会实践,即可作为个人的座右铭,也可用于人们之间的交流。由于英汉民族在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文学名著等方面有差异,因而英汉谚语表达和内容也有差别。通过对英汉谚语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熟悉了解英汉文化并且准确理解谚语内涵。

引用

[1] 陈莉.浅谈英汉谚语衍射出的东西方文化差异[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7):64-65.

[2] 颜云燕.略谈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92-96.

[3] 李琼,黄晶莹.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及对策——从文化学视角探讨谚语翻译[J].海外英语,2019(2): 33-34+39.

[4] 许晖.试谈英汉成语、谚语、习语的文化对比[J].中州学刊,2002(5):95-97.

作者简介:张瑞琪(1995—),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就讀于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谚语英汉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说说谚语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谚语趣画(一)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