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

2022-07-25 14:11肖娟
中关村 2022年7期
关键词:陆羽君子孔子

肖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的开篇,倡导谦谦君子当勤勉学习,修身齐家,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著作,时隔2500多年,仍如一颗璀璨明珠,照亮世人的前行之路,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的处世格言。

以学习为乐事,古之读书为己;学习是涵养充实自己的情操道德,与他人何干?人不知而不愠,自然乐得清静。整日里若是宾客盈门,何来功夫温故而知新,一个注重自我修为的人没有谁会愿意一天到晚忙于应酬,陪吃陪玩。但若遇见生命中的知己,不辞辛劳千里万里前来看望自己,那就另当别论。“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志同道合的知己不会在乎“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精神上的契合与胆肝相照能抵得过任何花团锦簇的光鲜排场。

有朋自远方来,这位朋一定是生命中的知己、知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友情深厚,江山难阻,自古送别难舍难分,可诗人王勃却一改悲凉凄苦,朗声叮咛“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令人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音不在堪谁听,焦尾声断斜阳里,寻遍人间已无琴。”伯牙弹琴,子期听音,心心相印,惺惺相惜。高山流水既在伯牙的指间缠绕,亦在子期的胸襟飘摇。子期未必是一介山野樵夫,古代文人多在壮志未酬、才华难以施展开时,会选择归隐田园、放浪江湖并藉此坚守气节,不随波逐流,更不同流合污。

孔子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颜回是安贫乐道的典范,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贡辩才无碍,善做生意而且富而有礼。某次跟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同框探讨,孔子最喜欢的弟子究竟是颜回还是子贡?从史料中的文字来看颜回出现频次最多,可子贡在孔子逝世后守孝六年,执子嗣之礼!是子贡一直在资助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躬行富而有礼的美德。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外部条件不尽人意之时安贫乐道,有了条件则心怀天下,富而有礼。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者充满慈爱之心,具有智慧与人格魅力,哪怕一时遭遇坎坷磨难,最终会是人生赢家。“巧言令色,鲜矣仁”,若是以花言巧语去迷惑、取悦他人,伪装出一副和善、谄媚的面孔,就算一时得逞,也不会长久。“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能包罗万象,一视同仁,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小人则会徇私结党,利益至上,因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新冠疫情让世界骤然放慢了脚步,足不出户惟有安心读书、喝茶,突然觉得生活在没有人去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它的价值恰恰就是你选择的那种意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互联网时代信息透明、共享,有资料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时一致认为:“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孔子智慧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岁月沧桑,星转斗移,孔子的思想不知不觉已浸润、渗透至世人的思维里和血液中,成为精神魂魄。人生命长度有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余生做一个道德、修养达标的谦谦君子,回归内在精神自觉,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尔后笃行之。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朋友见面开怀畅饮,除了喝酒还能饮茶,我没有酒量,更喜喝茶;“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成,居林间之草木,听溪涧之潺潺。“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冬夜围炉煮茶,浅吟低唱,云水造化不弄人,闲心只在天地间。夜半无人,星光点点,一杯茶暖身,入口的微醺,回归的甘甜。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被誉为“茶仙”、“茶圣”的陆羽是唐代复州竟陵人,他博学多闻,著述颇多,中年以后专注茶事。唐朝天宝年间,与一位官场失意的挚友崔国辅一起出游巴山峡川,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品茶鉴水,谈诗论文,逍遥惬意。“身披纱巾短袄,脚着藤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大约唐朝760年,隐居苕溪,闭门著书,这本书便是《茶经》,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宋陈师道为《茶经》作序:“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茶经》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和贡献极大,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项重大贡献。

《全唐诗》中刊载陆羽一首《六羡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由此可见陆羽豪放不羁的个性,他鄙夷权贵,不重财富,崇尚自然,终生不仕。从小在寺庙长大,熟悉佛门梵音与青灯黄卷,精通佛典却不愿皈依佛门,终以一部享誉世界的《茶经》将茶之事、茶之出、茶之器、茶之煮等一一辑录,著书立说,并主张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稿,张贴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其品茶之味、明茶之理,自然神爽怡人,与端来一瓢一饮几口灌下,不可同日而语。

陆羽为撰写《茶经》隐居苕溪,把家搬到了郊外,一条小径通向农舍,篱笆旁种下的菊花到了秋天也不见开花。皎然禅师,这位唐朝著名诗僧,遍访名山、大德,四处参学,他与陆羽是忘年交,两人在文学、佛学、茶学方面均颇有造诣,彼此视为同道知己。某个秋日的午后,他独自前来寻访陆羽,虽不遇,却也兴冲冲留下踪迹:“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待到农历九月九这天,陆羽带着好茶来寺庙回访皎然禅师。以茶待客,以茶代酒,禅师与茶仙,一老一少,一缁一素,把话桑麻,聊天玩耍,皎然禅师随口吟道:“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茶香宁静可致远,茶人淡泊可明志,叹人生虚幻,物我两忘。

在苍茫的人世中,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融入这变化纷杂的大千世界。曾读过一副对联,功力十分深厚: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若”字的一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各”字的捺笔只有收得住才是“名”。一撇一捺即“人”字,“人”字两笔:一笔写得到,一笔写失去,没有永久的得到,也不会永远失去。有人说孔子是人類历史上第一个觉悟者,孔子第一次提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第一次把人神作以分别,把神送归西天,进而明确国学经典体系中之如何为人?“上至天子以至于庶人,一以贯之当以修身为本。”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孔子他评论自己,实际上是为了劝勉他人,循循善诱,是祖圣先贤留给后世的智慧和慈悲。时下有些礼崩乐坏、世风日下,如果孩子从幼稚园就接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教育,中小学的孩子别光顾追捧明星,每日里诵读“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深意;成年人遇到事情勿须怨天尤人,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尔后身体力行“泰而不骄”、“矜而不争”的古训,待以时日,一定可以芳华待灼,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从来佳茗似佳人,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人生就像一杯茶,杯里的茶因遇到水而上浮,杯里的茶因为遇到水而清香,空杯以对,才有喝不完的好茶,才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品茶、学茶、辨茶、存茶,细致的玩味,让人沉浸其中。一直想做一个淡泊之人,在自己的花田里,种一片悠云,伴一缕清风,繁华中自律,低谷中坚强,即便在平凡单调的日子,亦能在生命的罅隙中找到非凡之美。有待一日携琴访友,重温《茶经》的故事,抑或去寻觅陆羽当年的足迹,品茗访古,风雅醉人。

猜你喜欢
陆羽君子孔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茶圣”陆羽:煮茶走天涯
君子无所争
陆羽弃佛从文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第一次放孔明灯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