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2022-07-25 14:11杨艳梅
中关村 2022年7期
关键词:枪炮大炮兵器

杨艳梅

“我们都是神枪手……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是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歌》中的歌词,我们都耳熟能详。当我们说到枪支和大炮时,往往是以“枪炮”并称。笔者在大学当辅导员时,曾经参与组织大学新生军训,有一些机会近距离触摸到枪炮。最近,笔者又拜读了茅昱先生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枪炮技术的发展与战例》一书,简单谈谈阅读此书的感悟和对武器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感悟。

《枪炮技术的发展与战例》一书的特色之一是作者善于还原到历史的场景中去解读兵器是如何在作战时发挥作用的。作者先介绍枪炮的性能,再结合战例用通俗的文字讲故事,把枪炮技术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演化有机结合在了一起。该书前6部分一共介绍了10个战例,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例。

比如,“一、前膛炮”部分中的战例1是发生于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攻城战”。现在这个城市的名字是伊斯坦布尔,仍然是个大都市。当时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中心,建有“全世界最坚固的城墙”。纵然拥有如此坚固的城墙,在遭到重型大炮的不断轰击后,君士坦丁堡还是被攻破了。这使土耳其人的大炮也出了大名。这些大炮是匈牙利的著名工匠乌尔班主持铸造的,又由于组织和领导攻城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所以大炮也被称为“穆罕默德大炮”或“乌尔班大炮”。这种大炮全长29英尺(8.8米),每次射出的石制炮弹重约半吨,射程达1英里(1.6千米),装填一次炮弹就要两个小时。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也算是“超级大炮”了。攻陷君士坦丁堡这一事件非常有名,中学历史课本都提到了这次攻城战。作为一个象征,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中世纪的终结。通过这个战例,人们对于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这些大炮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第一部分中的战例2记录的是1571年发生在地中海的一场大海战——勒班陀海战。在此战中,“神圣同盟”一方的胜利有赖于巨型战舰。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列举其有关的具体性能数据了。因为在这场海战中巨型战舰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此后各国海军都格外重视巨型战舰。这样的巨型战舰通常配备50门大炮,甚至分上下几层配备上百门大炮。世界外交活动中出现的“炮舰政策”,就和坚船利炮的战斗力有直接关系。行文至此,笔者想到彭德怀元帅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报告》中说的一句话:“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也打破了西方列強的“炮舰政策”。

《枪炮技术的发展与战例》一书的特色之二是作者善于在书中插入很多“冷知识”,并结合插图讲述枪炮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比如,书中的“八、闲话引信”部分。其实,要讲清楚引信的话题并不容易,时间引信、触发引信、近炸引信的科技含量都很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带有近炸引信的炮弹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新式引信使德军损失惨重。因此,无线电近炸引信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四项武器发明之一。无线电近炸引信在控制引爆时机时竟然用到了物理学上的多普勒效应,可见其科技含量之高。

再如,“十、弹道学和精确射击”部分。这部分从题目上看,就知道包含一些力学和控制技术的知识。意大利数学家塔塔里亚以善于解方程名留青史,他也是研究弹道学的先驱。塔塔里亚认识到理想的弹道是一条抛物线,而射角为45度角时射程最大。瑞士数学家欧拉对弹道学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弹道计算太复杂,美国为此专门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以精确计算弹道。

《枪炮技术的发展与战例》一书的特色之三是作者善于抓取读者的兴趣点。比如,枪械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的自动程度,为此作者在“五、自动武器”部分进行了专门介绍。所谓“自动”是指,当把弹匣、弹盒等供弹具装到枪上后,只需拉动一次枪栓,顶上第一颗子弹,然后扣住扳机不放,就能自动地发射子弹,直到弹匣内的子弹打光。为了让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作者还介绍了“自动”的3种原理,其中一种是“导气式”自动原理。著名的“五六式”冲锋枪采用的就是“导气式”。这一部分的战例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壮举,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战斗英雄黄继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战斗中,志愿军战士使用最多的是手榴弹和冲锋枪,冲锋枪就是著名的“波波莎”冲锋枪,这种冲锋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大量装备苏联红军,在志愿军中也大量装备。另外,我们经常看到的雷锋的照片中,他手持的冲锋枪也是“波波莎”。

《枪炮技术的发展与战例》的特色之四是作者并不回避枪炮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过的缺点。比如,虽然在火绳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燧发枪在射速、射程和精度上就有了提升,但在横列步兵“排队枪毙”标准战术成熟前,仍不足以使步兵在面对骑兵时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在“二、滑膛枪”部分看到索莫谢拉战役中那些飞奔而来的骑兵砍杀手持燧发枪的步兵的场面时,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在介绍线膛枪和线膛炮的“四、线膛革命”部分,作者还介绍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著名的葛底斯堡战役,读者读到此处,也许会想起英语课本上林肯总统那段简短的著名演讲。

“国虽大,好战必亡”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演讲中多次论及这一富有东方智慧的观点。笔者阅读《枪炮技术的发展与战例》后,不仅对战争与兵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的“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领会也更加深刻。《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中国的古代先哲对战争的论述已经非常深刻。自古以来,战争就是人类历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兵器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符号。人们凭借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很早就意识到拥有兵器有助于战胜赤手空拳的对手。兵器分为冷兵器与热兵器。冷兵器时代,兵器还不是取胜的决定性因素。枪炮等热兵器从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枪炮技术在战争需求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可以说枪炮技术是人类智慧的典型代表之一。毋庸讳言,战争是综合力量的竞赛,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作战双方综合力量的对比。但是,在具备一定物质力量的条件下,积极的战争态度和主动的战斗精神,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归根结底,战争胜利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毛泽东同志关于人与战争胜负关系思想的精华。毛泽东同志认为,战争是力量的较量,但敌我双方力量的强弱对比,往往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可以通过正确的主观指导而加以转化的。通过阅读《枪炮技术的发展与战例》一书,我对上述思想理解得更加全面。

一言以蔽之,《枪炮技术的发展与战例》一书通俗易懂,可以为兵器爱好者提供一些枪炮的基本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加专业的武器知识打下基础。这本科普图书结合经典战例讲述兵器的故事和兵器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使读者能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中去回味体会,文化的味道自然要浓一些,科学与文化的结合也更自然一些。

猜你喜欢
枪炮大炮兵器
凭吊滑铁卢
小兵对抗“大炮”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新年礼炮
文化战线上的“枪炮”
明星画报:枪炮与玫瑰
声波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