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传播中用户把关主体的责任、意识与自觉

2022-07-25 14:11卜新章徐辰
中关村 2022年7期
关键词:头条社交公众

卜新章 徐辰

基于社交网络和算法推荐的平台媒体已然成为大众获取信息主要来源,更是大众用户信息生产与传播的重要路径。平台传播时代万物互联、众声喧哗,人们可以看到世界任意角落的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平台媒体去中心化、智能化的多向互动传播,颠覆了自上而下、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的传统把关逻辑,平台用户日益成为重要的把关主体,用户把关主体的责任、意识与自觉亟待加强。

早期平台不生产新闻,是“新闻的搬运工”。在引发诸多版权诉讼后平台方极度重视自媒体内容生产,如百度“百家号”、腾讯“企鹅号”、微信“公众号”、字节跳动的“头条号”等,均开辟出空间以吸引用户入驻进行内容生产。自媒体信息源于公众、贴近公众、服务公众、信息海量,是平台方极为依赖的信息资源,有统计称,今日头条的“头条号”每天的文章虽然只有总数的30%-40%,但在其日均5.1亿次阅读数中,“头条号”贡献了3.7亿次,占比73%。这意味着平台拥有的自媒体资源在吸引公众注意力方面意义重大,这必将给平台带来广泛社会影响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平台方竭力培训、奖励、激励自媒体做大做强。今日头条的“头条号”在2015年推出“千人万元计划”,宣布至少保证1000个优质“头条号”每月从平台上获得不低于1万元的收入。2017年今日头条推出“千人百万粉”计划,一年扶持1000个100万粉丝的账号。2020年11月的今日头条生机大会,启动“头条行家计划”,计划帮助1万名专业创作者收入10亿元,同时声称过去的一年中平台创作人数突破1566万人,拥有职业身份认证的创作者超过13万人,30个垂类内容曝光量超10亿次。自媒体内容成为平台吸引和驻留用户进行二次售卖实现盈利的基础。

(三)自媒体内容对平台传播的负面影响

自媒体内容生产的无门槛、全民化、大众化,虽然繁荣了平台传播的信息内容和生态,但公众媒介素养的高低不等、自媒体生产内容的良莠不齐。虽然平台媒体不断加强自媒体账号管理与内容的把关,进行禁言、封号等处理,但效果并不理想。平台媒体鼓励用户创作多采取流量刺激,点击量、转发数、粉丝数是平台经济的基础,是平台传播中创作者获利的评价指标,也是平台方售卖注意力获得广告收入的源泉。

自媒体传播解构了自上而下的单向把关控制模式,传统沉默的受众变成了积极的、无限量的传播者,大众单纯接受信息的把关对象角色发生了翻转,在平台传播中成为传受自主的把关主体,需要履行传播把关的主体责任,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责任意识。自媒体作者需要主动承担内容生产传播的把关责任,对自己发布的内容真实性、价值导向、意识形态等负责,不能将平台传播作为个人情绪发泄的窗口,要充分认识平台传播的公共事业性质,不断提高新闻专业素养,以期对公众、社会和国家产生积极影响。

2.加强道德自律。自媒体创作要抵制点击量、粉丝量和流量诱惑,拒绝唯利是图,自觉摒弃低俗、媚俗、标题党等内容,加强传播伦理道德的认知,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和平台监管。

3.遵守传播规制。自媒体创作需要遵守平台的规章制度,不违规发布信息,要遵守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坚守公共利益、舆论导向,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确保社会稳定、国家安全。

平台传播中算法智能推送已经成为主流的信息分发模式,算法把关替代了传统编辑,实现对全网海量资讯信息的抓取、过滤、分类、聚合和推送,算法根据用户画像为信息找到合适的用户,为用户找到合适的信息,大众无需网上冲浪、寻寻觅觅即可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算法”推送主导的价值观是“去中心化、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从编辑思维向自我选择的价值观过渡”。算法把关既实现了个性精准、高效智能的信息推送,也二次重构了人类的意识环境。

1.智能推送限制了公众的视野。用户在兴趣和偏好的支撑下喜欢的内容自然看的多一些、阅读得仔细一点、停留的时间长一点,算法据此不断学习和改变推送策略,基于用户兴趣和偏好的推送内容会越趋频繁,同时会忽略其他内容的推送,用户认可、愉悦、熟知的内容会不断增多、密集推送,算法逐渐将个人裹挟,久而久之会将人们桎梏于“信息茧房”,从而造成用户在认知、思考、想象、创造上的封闭和僵化。

2.智能推送剥夺了公众的选择。算法推送的平台传播生态为用户营造了一个安逸、闲适、被动的信息接受环境,用户无需搜索、选择即可自动获得自认为需要的信息,被动接受算法推送的投喂成为日常习惯,沉迷其中而不自觉,潜移默化地形成对算法推送的依赖,大众逐渐变成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与社会现实的沟通被阻隔,从而形成沉溺媒介、忽略现实的行为习惯。算法选择和排序迎合用户潜在兴趣、爱好和需求,在行动上剥夺了用户主动选择的机会、能力和权力,在意识形态上剥夺了人们的否定性和批判理性,从而导致公众演变为“单向度的人”。

1.开拓视野、主动获取。大众的自我兴趣、选择判断具有自主性,在平台传播中是懒惰、被动的隐性把关主体。个人在获取新闻信息的传播实践中,需要充分发挥个人把关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需要打破被动接收的常规设置,在算法推送权力绑架的媒介生态中实现自我救赎。用户可以经常变换自动推送的类别设置,可以主动关注、订阅相关信息,在海量资源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积极拓展获取信息的途径,拓宽知识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不能任由惰性发展和兴趣支使被动地接受算法推送,这样才能自觉地将算法推送的偏狭资讯叠加进全景社会的观照。

2.积极思考、明确目标。被动接受算法推送的上网行为是一种漫无目的的网上冲浪,轻松愉悦、不知不觉的历时过程常常不假思索、一无所获,甚至回想起来不知看了什么。平台传播的算法主导中,用户尤其需要积极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是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社会发展动态,还是影音娱乐享受,或是学习日常生活小妙招等,在明确的需要支配下确定自己的上网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主动选择,才不会被动地任由算法推送所摆布,从而增强公众用户的自主意识。

3.学会拒绝、预防沉迷。随着算法的公开与迭代更新,从“没有立场和价值观”到“充满责任感和善意”导向中,努力让人们看到更大的世界,希望带来更好的社会信息结构,但在确定信息重要性、价值导向、推送优先等过程中,算法的迎合用户、利益至上仍不可避免。为此,用户可以主动屏蔽自动推送功能,甚至卸载某些令人沉迷“算法”推送APP,做自己的主人,避免成为平台传播的盈利工具,以及被算法推送所绑架的奴隶。

1.非理性与集体无意识。社交传播是非组织成员之间自发进行的去中心化、缺乏管理主体的信息流动,社交成员的构成多元复杂,具有轻信、易变、同一共振的心理趋向,个体一旦加入群体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情感强化和智力压抑,变成“一个不再受自己支配的玩偶”。社交圈群内部的情感和行为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暗示性和冲动性,在社交圈群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人们可能突然发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变得积极亢奋、干劲十足,甚至为集体而献祭自己。群体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暗示传染,加强了暗示的本能接受和主动传播,个体本能在群体中的无意识扩散,瓦解了个体的意志和“责任感”,促成了非理性的集体无意识。

2.形成“后真相”的传播景观。社交传播的自发性、平等性、感染性、去中心化等特点促进了个人主体性意识的崛起,但其盲目性、情绪化、非理性、信源不确定性、非制度化等特征也带来了虚假泛滥、谣言蔓延、舆论误导等“后真相”传播风险,公众在没有获得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受情绪煽动而积极参与传播,情感态度的影响胜过对事实的认定,优先得到广泛传播而刷屏的往往不是事实,真相在集体非理性情绪的裹挟下总是迟迟到来,反转新闻让很多积极参与传播的公众深感受骗。

平台传播的社交关系网络中,公众自发及时播报身边发生的事成为一种常态,事件的发现和影响扩散极为迅速,复制转发便捷、人际关系无所不及,使得发酵事件能以几何级数的倍速实现病毒式传播,在到达率和接受率方面实现高效的把关控制。为避免情绪裹挟所导致的“后真相”传播,社交扩散中用户把關的个体自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认知社交传播影响。社交群体传播中用户把关的个体自觉极为重要,作为社交传播的一分子,需要增强群体把关意识,提高对个人传播行为的认知,认识到群体传播中个人情绪传播的暗示性、影响力和破坏力,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2.追问传播事实真相。新闻的生命在于事实,事实的传播应该高于一切。为此在社交传播的转发、评论中首先要明确对传播事实的认定,要提高媒介素养,加强信息获取与传播的理性思考,增强对信息来源、新闻事实的核查意识和质疑精神,从而提高信息权威性、真实性的认知、辨别、判断能力。

3.加强传播情绪控制。令人震惊的爆炸性事实首先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公众的同理、愤世、嫉恶等情绪能在第一时间被激发出来并传播出去,情绪的传播已经超越了事实本身,用户在面对惊爆眼球的信息时要控制好个人传播情绪,需要对事实和情绪加以思考和分辨,冷静思考、慎重转发,不要被情绪传播所支配。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平台传播的内容和功能得到极度拓展,不但为公众带来了平台传播的生存依赖,而且解构了自上而下、层层控制的传播框架,公众由传统被动的把关对象突然转变成传受自主把关主体,虽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权力,但是在算法推送和社交圈群的传播生态中,公众的传播权力不是被算法所绑架,就是被社交情绪所裹挟或欺骗,最终导致“信息茧房”“群体极化”“后真相”的普遍存在,公众在平台算法与社交传播生态中的把关主体责任、自主意识和个体自觉具有迫切的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闻‘算法’推荐的社会治理困境与破解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TQB00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头条社交公众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社交距离
头条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