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霍煤矿水体下安全开采可行性研究

2022-07-25 09:03孙殿宇
煤炭与化工 2022年6期
关键词:电阻率裂隙顶板

孙殿宇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潞安煤炭事业部,山西 长治 047500)

0 引 言

煤矿浅部开采会受地表水体影响,地表河流若通过裂隙带与井下采掘工作面存在水力联系,则会给矿井安全生产造成威胁。下霍煤矿二采区综采工作面位于田良河及其支流下方,矿井开采煤层厚度大、开采强度高、覆岩破坏剧烈,田良河及其支流以及第四系松散含水层水体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煤层开采造成充水威胁,因此生产过程中,必须查明地表水体对工作面是否有水患威胁。

1 矿井地质概况及充水因素分析

1.1 矿井概况

下霍煤矿位于长子县东南部,井田面积约为40.812 3 km2,设计生产能力为2.40 Mt/a,全井田采用单水平开拓,采用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矿井目前开采3 号煤层,3 号煤层赋存于山西组下部,煤层厚度为3.68 ~6.75 m,平均为5.21 m。顶板一般为砂质泥岩、泥岩或粉砂岩;底板为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细粒砂岩。煤层厚度稳定,结构简单,全区可采,井田地质构造简单。

1.2 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矿井在正常条件下开采3 号煤层,充水水源主要为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充水通道为采动裂隙及构造破碎带,因都属弱含水层,充水量有限,正常情况下对矿井生产影响不大。矿井全区奥灰水带压开采,但3 号煤层底板隔水层厚度116.27~144.80 m,突水系数0.026 MPa/m,正常情况下发生突水的可能性小,但在地质构造破坏区,特别是在导水陷落柱或断层附近,仍有产生异常突水可能性。

2 田良河概况

下霍井田位于奥灰辛安泉域南部长治盆地水文地质单元内,区域地表水属海河流域漳河水系,漳河分清漳河和浊漳河两支。流经下霍井田的田良河为浊漳河南源的支流,发源于丹朱岭北麓,全长18 km。目前田良河主干流流经下霍煤矿2306、2307 和2308 工作面,河床宽度10~20 m,最大水深1.2 m。田良河流量稳定在2 500 ~ 4 500 m3/h,水流量较小,受大气降水影响,随季节变化较大,历史最高洪水位为+926.70 m,下游最低,侵蚀基准面为+919.30 m。地表田良河周边多为耕地,河床基底为砂砾石,地表无基岩出露。

矿井生产过程中,降水量与矿井涌水量无相关关系,降水量增减情况,矿井涌水量相对稳定。

3 综放开采覆岩破坏及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

为分析下霍煤矿工作面在地面田良河下安全开采的可行性,对该矿区3 号煤层顶板上覆岩层形成的“三带”发育高度(主要为垮落带和导水裂隙带) 进行研究。将3 号煤层开采顶板覆岩“三带”观测布置在2303 工作面,采用电阻率测试法进行观测。通过在工作面布置观测钻孔,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观测不同位置不同标高的电位变化情况,通过反演技术得出钻孔控制区域的电性特征分布情况,得出客观的“三带”高度发育规律。

3.1 观测钻孔布置及参数

(1) 测试地点选取。

根据2303 工作面顶板覆岩破坏特征及工作面构造发育情况,选择煤层厚度稳定、产状变化小的区域,综合分析将观测钻孔布置在2303 工作面回风顺槽,观测钻孔开孔位置位于X22Y2 导线点前27 m 处。

(2) 钻孔参数。

工作面平均煤厚为4.9 m,按采高4.9 m 计算,根据《煤矿防治水细则》,结合本工作面煤层顶板岩性,预计垮落带最大高度约20 m(3~4 倍采高),最大裂隙带理论高度约71 m 和76 m累计采高),因此设计观测钻孔的终孔距煤层顶板最大垂高为90 m。依据施工条件,确定孔径94 mm,钻孔仰角60°,孔深124 m。

3.2 钻孔电极系统参数

实际施工的钻孔观测系统以监测孔开孔位置为坐标原点(0,0,0),垂直巷道指向顶板上方为Z轴正向,沿钻孔测线在2303 回风顺槽投影指向切眼方向为X 横正向。观测钻孔内共安装58 个电极,电极距2.2 m,孔顶为1 号电极。

3.3 “三带”高度实测

2021 年6 月29 日进行了背景值的采集,自6月29 日开始进行“三带”观测孔动态观测,至2021 年9 月11 日采集完最后一组数据,当日工作面回采到距离钻孔孔口30 m 位置(到达停采线位置),现场共采集有效电法数据11 组。

对于采集的数据首先采用仪器配套软件系统进行解编,再利用电法处理系统进行电阻率反演。根据三维电阻率数据体进行钻孔与巷道所在剖面切片,通过切片的对比进行顶板覆岩破坏发育特征分析。

选取有变化规律的图像剖面进行对比,当煤层开采时,顶板岩层受采动影响导致岩层变形与破坏,岩层变形与破坏程度越大反映出的电阻率值越高,从而根据电阻率值的高低进行顶板岩层变形与破坏的规律解释,如图1~图5 所示。

图1 探测电阻率背景值图Fig.1 Background value of detection resistivity

图1中,回采工作面距监测孔终孔投影位置216 m,以当日测得的视电阻率值作为背景值,为后续探测剖面对比提供基础。总体上,孔内观测区域岩层电阻率值在380 Ω·m 以下,为正常砂岩层的电阻率。

图2 工作面距观测孔84 m 电阻率结果Fig.2 Resistivity result with distance 84 m from working face to observation hole

图3 工作面距观测孔60 m 电阻率结果Fig.3 Resistivity result with distance 60 m from working face to observation hole

图4 工作面距观测孔40 m 电阻率结果Fig.4 Resistivity result with distance 40 m from working face to observation hole

图2表明,工作面切眼距观测孔口距离84 m,水平方向20 m 位置处电阻率值逐渐增大,表明该区域受超前支承应力应力影响,最大影响距离64 m,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超前影响区域的电阻率继续升高,表明裂隙继续发育。

图3表明,随着工作面回采位置推进高阻区范围和电阻率值逐渐增大,表明受采动影响,顶板上方岩体破坏明显。测线下部高阻区变得不均匀,表明受应力作用岩体结构破坏的同时,也导致其它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

图5 工作面过孔口30 m 探测电阻率结果Fig.5 Detection resistivity result with distance 30 m from working face to observation hole

图4表明,工作面切眼距孔口距离40 m 时,整个观测剖面主要为高电阻率值分布,电阻率值显著升高到600 Ω·m 以上,电阻率值呈现明显的分带现象。且在剖面下部高阻区比较集中,表明在老空区形成一定步距后,应力集中破坏程度高,顶板近煤层岩体冒落,垮落带发育充分,顶部岩体位移量较大,裂隙区进一步发育。

图5表明,工作面推过钻孔30 m 后,高电阻率值分布广,表明该观测范围内顶板岩层破坏严重,为垮落带;巷道顶板垂高20~70 m,电阻率值变化大、分布不均匀,为裂隙带发育的反映;垂高70 m 以上,电阻率值相对最低,分布均匀,对比背景值,可得出无较大变化。

综合分析电阻率值变化特征,判断垮落带高度为工作面顶板上方0~20 m,导水裂隙带高度为工作面顶板上方20~70 m,弯曲下沉带为工作面顶板上方70 m 至地表,垮高/采厚比为4.08,裂高/采厚比为14.28。

4 综放防水煤岩柱尺寸与开采可行性

4.1 防水安全煤岩柱

本区新生界松散含水层厚度28~126 m,富水性弱—中等,基岩风化带发育较深,一般为60 m,富水性弱,属于典型的复合水体下采煤。根据“三下”采煤规范相关规定,水体下开采留设防水煤岩柱时应考虑基岩风化带深度,不允许导水裂缝带波及复合水体。

防水安全煤岩柱垂高按下式计算:

式中:Hsh为防水安全煤岩柱垂高,m;Hli为导水裂缝带高度,m;Hb为保护层厚度,m;Hfe为基岩风化带深度,取60 m。

根据上文实测成果,在正常地质条件下综采工作面的垮落带高度为20 m,导水裂隙带高度为70 m,3 号煤层平均厚度5.15 m,采厚取5.5 m,故保护层厚度为16.5 m,综上通过计算,防水煤岩柱高度为146.5 m,为安全起见取150 m 作为留设防水煤岩柱高度。

4.2 田良河下安全开采可行性评价

下霍煤矿开采正常地段导水裂隙带高度70 m,河下开采留设防水煤岩柱尺寸为150 m,田良河正河床下基岩最薄处基岩柱厚度为395 m(此处第四系厚度约126 m),在保护层上、基岩风化带下尚有185.8 m 岩柱保持原始渗透性。

通过二采区2306 工作面田良河下开采实践,该工作面河床下煤层顶板最小采深452 m,回采过程中工作面正常涌水量15~30 m3/h,水质化验结果为顶板砂岩裂隙水。因此在正常条件下,田良河水体下采用综采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是安全可行的。煤层开采不会改变矿井充水条件,地表水体不会进入井下工作面。

5 结 论

(1) 通过对下霍煤矿2303 工作面覆岩破坏现场实测、理论研究综合论证分析,下霍煤矿3 号煤层综放一次采全高开采条件下顶板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70 m,裂高采厚比约为14 倍。计算得出田良河水体下采煤防水安全煤岩柱高度为150 m。

(2) 结合下霍煤矿2306 工作面田良河下开采实践,工作面充水以顶板裂隙水为主,河流不会通过地表采动裂缝对井下工作面充水产生直接影响,表明在田良河下综放开采是安全可行的。

猜你喜欢
电阻率裂隙顶板
CT扫描的煤岩面裂隙椭球模型重构与张量表征及其应用
基于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农田土壤表面干缩裂隙成像
掺杂半导体硅材料电阻率测量的光电效应和热效应
黄土区坡地和坝地土壤电阻率分布特征及应用*
地下室顶板施工通道结构加固模式探究
煤矿顶板事故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基于CT扫描的不同围压下煤岩裂隙损伤特性研究
地铁勘察中电阻率的测试方法
七煤顶板离层界限值的确定
浅谈地质条件回采工作面顶板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