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种养结合发展模式的现实诉求及实施路径研究

2022-07-25 11:21吴奇隆宋保胜刘梦瑶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5期
关键词:种养河南省农场

吴奇隆,宋保胜,刘梦瑶

(1.河南农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模式,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也必然成为农业政策新的风向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曾经明确提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种养结合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还提出了“推动农业向规模化、绿色化发展”的理念。此后,为了推进实施种养结合模式,持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 年—2020 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 年—2030 年)》;2021 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通知》,支持17 个省份试点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农业政策的新目标,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面临着承担起实现农业政策新目标的主要任务。

2015 年—2018 年,河南省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面积由7.73×104hm2增长到14.84×104hm2,3 年期间增长了近2 倍,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势头正猛。但据农村农业部门统计,河南省家庭农场中,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仅占4.09%,这也表明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种养结合模式存在一定的困境。文章以家庭农场发展种养结合的必要性为基点,深入探讨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种养结合面临的困境,进一步分析家庭农场发展种养结合的优化路径。

1 家庭农场发展种养结合模式的必要性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应当承担起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担。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而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兼顾经济、生态、社会三方效益。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家庭农场的经营绩效,发现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绩效最突出,并主要表现为经济绩效和生态绩效较高(关迪,2021)[1]。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一方面能够通过多元化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当前土地流转后的综合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能量互换不仅能减少化肥及农药的使用,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降低粪污、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1.1 种养结合发展模式可提高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

首先,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能够通过多元化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当前土地流转后的综合利用率。目前,河南省家庭农场普遍存在土地流转成本差异过大、土地经营权不稳定等现象,这也是阻碍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对于纯种植型家庭农场而言,由于粮食等作物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粮食等作物的单位面积价值较低,必须扩大经营面积才能够保证一定的收益水平。但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并不支持经营主体不断地扩大经营面积,因此必须在有限条件下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而畜禽养殖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单位面积养殖价值较高,不需要太大面积就能获得较高的农场收益。

其次,种养结合能够通过种植与养殖的能量互补,提高家庭农场在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种养结合发展模式地养殖产生粪污,通过回收建立沼气池,将沼渣和沼液施用在农田,能够节省化肥费用支出,达到降低种植成本的目标,同时一部分作物以及秸秆被作为养殖阶段的饲料,节省了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成本。

1.2 种养结合发展模式可提高家庭农场的生态效益

长期以来,由于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大型机械的碾压,加之人们对耕地质量的漠视,导致了土地酸化、土地盐碱化、土地硬化等一系列耕地质量问题。现阶段,耕地质量下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据2022年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河南省局部地区土壤酸化问题突出,豫南和豫西地区土壤酸化有加重和扩大的趋势[2]。根据有关研究发现,我国使用农家肥的农户不足15%,长期不施用农家肥是土地有机质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司学祥,2016)[3]。而在家庭农场经营过程中采用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耕地质量。一方面,家庭农场通过使用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其中大量的活性菌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壤中腐殖质的分解与转化效率,增强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土地酸化和土地盐碱化,同时还能够解决农作物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另一方面,畜禽粪便还可以改变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等。此外,根据统计,《河南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在水污染物排放量中,农业源污染占比平均为52.27%,其中包含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而农业源污染中,平均75.22%的水污染物来自养殖业,这表明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而畜禽养殖带来的水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而在种养结合发展中,将经过发酵后的粪便作为肥料施用于农田,能够有效地缓解畜禽粪污排放对地下水等的污染。一方面畜禽粪便的污染排放严重破坏了环境,另一方面耕地又因缺乏农家肥而处于“饥饿”状态,而种养结合发展模式能够有机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提高经营主体的生态效益。

1.3 种养结合发展模式可提高家庭农场的社会效益

农牧分离使农民难以分享畜牧业的利润,工商资本主导的“种养分离”的规模养殖,剥夺了农民主导的“种养结合”的家庭养殖,使原本属于农民的畜牧业收益被“市民”占有了(孙世刚等,2020)[4],而脱离“农牧结合”的发展模式,规模化养殖也就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在传统农业社会,畜牧业不仅以自给形式满足农户对畜产品的需求,也是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多种经营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家庭畜牧业几乎是除了种植业之外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增加农户收入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根据2017 年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畜牧业经营人员仅占全国农林牧渔经营人员的3.5%。畜牧业与农户的分离事实上排斥了农民在畜牧业中的就业,从而排斥了畜牧业作为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村人口众多、耕地稀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在较长时间内,农业、农村都是农民就业的主渠道。而家庭农场在自身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还会影响带动周围农户纷纷加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建设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不仅能够推动畜牧业和种植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能够带动一大批农户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迈进,实现农村种养一体化,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和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2 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种养结合面临的困境

为深入了解河南省家庭农场农牧融合程度和发展种养结合的制约因素,课题组以河南省部分地区为调研对象,在平原、丘陵、浅山等不同地形区域分别选取40个家庭农场,共计120个家庭农场,发放问卷共120份,回收问卷117份,剔除无效问卷5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12份。其中,62个为种植型家庭农场,占比55.34%;39个为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占比34.82%;11个为养殖型家庭农场,占比9.82%。

2.1 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概况

目前河南省家庭农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剧小贤,2017)[5]。2021 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河南省将加大家庭农场培育力度,新培育1×104个家庭农场。而整体来看,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态势良好。

2.1.1 农场数量增加显著但行业分布不均匀

自2013 年中央1 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家庭农场发展以来,截至2018 年底,河南省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数量由2014年的3 974个增长到10 342个,5年间增长了1.6倍,年增长率27%。在调研的18个市县120个家庭农场中,有89个家庭农场成立时间在7~9 年,即大部分家庭农场成立于2012年—2014年。总体来看,河南省家庭农场数量增加显著。但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分析,河南省家庭农场行业集中于种植业,占比89.41%,养殖型和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数量甚少,分别占比4.26%和4.09%,见表1。其中的原因除了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农户对土地质量的漠视之外,主要是现有的环保支持政策和畜牧业支持政策很少支持种植业家庭农场发展畜牧业。

表1 河南家庭农场经营类型分布Tab.1 The distribution of family farm management types in Henan Province

2.1.2 经营规模扩大趋势明显但存在碎片化经营

河南省家庭农场在数量增加的同时,经营面积也随之增长。数据显示,河南省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由2015 年的7.73×104hm2增加至2018 年的14.84×104hm2,4 年期间经营面积增长了近2 倍(见图1),平均每户家庭农场经营面积14.35 hm2,显著大于普通农户。在调研的117个有效样本中,家庭农场平均经营土地面积为15.3 hm2,家庭农场平均经营用地最大的为信阳市(约55.90 hm2),最小的为许昌市(约4.91 hm2)。家庭农场平均拥有地块数量21.33 块(集中连片算一块)。这说明,河南省家庭农场的经营土地集中程度较差,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的规模化作业和统一管理,生产经营成本也随之偏高,严重阻碍了家庭农场前进的脚步。

图1 2015年—2018年河南省家庭农场土地经营面积Fig.1 The land management area of family farms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15 to 2018

2.1.3 经济收益增加趋势明显但生态效益不高

数据显示,河南省家庭农场农产品销售额从2015 年的17×108元增长到2018 年的33.44×108元,4 年期间销售额增长了近2 倍,年均增长率24%。117 个有效样本中,家庭农场平均经营收入为140×104元,其中最高的为南阳市邓州市一家从事桃树种植的专业型家庭农场,2017 年净收入为516×104元。对比不同类型家庭农场的经营收入,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的平均收入略高,为183×104元;种植型家庭农场的平均经营收益为114×104元;养殖型家庭农场的平均经营收益最低,为98×104元。此外,在分析经营成本时发现,种植型家庭农场的成本占比中,有近28%的成本来自于购买农药、化肥。进一步调查发现,在117 个有效样本中,化肥平均施用量为78.9 kg,显著高于全国23.49 kg的水平。不仅如此,对于“三品一标”产品的认证,117 家家庭农场仅有1.53%的家庭农场通过了“三品一标”的认证。河南省家庭农场的化肥、农药高施用量,“三品一标”认证低,反映了河南省农业生态环境较差,生态效益低。

2.2 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种养结合模式的困境

虽然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迅猛,但总体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河南家庭农场在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要素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家庭农场发展种养结合模式。

2.2.1 土地要素匮乏

根据河南省农村农业厅数据统计,河南省家庭农场的土地有近80%是来自土地流转,转入土地租金平均为909.72元/0.067 hm2,显著高于中部六省的平均流转价格(中部六省平均土地流转价格为427 元/0.067 hm2),并且由于区位影响,地区间租金差异较大,最大可达2 300 元/0.067 hm2,最小为150 元/0.067 hm2。由于熟人社会的存在,多数家庭农场直接通过与农户口头约定的方式获得土地,土地流转期限短,严重影响了家庭农场经营的持续性。此外,乡土社会内生决定了土地市场流转不规范,经常会有转出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中途收回土地的情况。而当前由于大多数家庭农场是通过口头约定和签订流转合同的方式获得土地,代际流传、亲朋好友的非市场化为当前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不定期限、零租金是非市场化流转的主要特征,而这种非市场化流转所表现出的经营权不稳定会严重阻碍农户进行耕地质量保护的投资,进而影响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的发展。

2.2.2 劳动力要素匮乏

有关研究表明,由于人口流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或从事非农产业,我国农业劳动力成本从2004年开始就已经呈现位数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化肥、农药等其他要素成本的增长速度。同样,劳动力作为家庭农场必不可缺的要素,在获取过程中也普遍面临着劳动力成本高、雇工困难等难题。据统计,2015 年河南省家庭农场劳动力数量从58 989个下降到2016年的46 402个,下降了21.33%。家庭农场面临的雇工难一方面体现在劳动力数量下降上,另一方面还表现为缺乏技术人员、劳动力年龄较大等。以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海豪家庭农场为例,该家庭农场是一个以“立体种养、生态观光”为经营理念的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为了迎合其经营理念,海豪家庭农场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生产指导,但是目前该农场种植和养殖人员的年龄多为45~60岁,所掌握的技术较为落后,加之当前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高学历人才往往不愿意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技术人员的匮乏严重阻碍了海豪家庭农场的发展,河南省许多家庭农场都面临与海豪家庭农场相似的困境,因此,劳动力要素的匮乏将会是家庭农场面临的重要难题。

2.2.3 资金要素匮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家庭农场融资渠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随着家庭农场的不断发展,有限的金融供给不能够满足规模不断扩大的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总体来看,河南省家庭农场融资规模集中在10×104~50×104元,融资规模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呈倒U 型分布,融资规模并未随着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大而增加,融资规模与经营规模扩大趋势不同步。主要原因是,首先,家庭农场不能够提供传统的抵押物,无法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较大规模贷款,再加之金融机构基于信贷风险控制的需要,往往不会将资金过度集中于某一农场;其次,民间借贷资金供给能力有限,并且主要满足家庭农场短期、小额及应急性资金需求,但民间借贷往往成本较高,从而抑制了农户借款的需求。

2.2.4 政策支持缺失

农业作为弱质性产业,经营风险高,经营周期长,农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比一般农户要更大,政策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户的经营决策,采用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正是农户基于各方面条件考虑后做出的战略决策。而我国在养殖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选择上,往往在大规模养殖上显示了强烈的偏好。例如,生猪养殖场排污治理政策支持的起点是5 000 头以上的养殖企业,以农户为主体的小规模养殖场则被排除在外。

3 家庭农场种养结合优化路径分析

3.1 完善种养布局规划

20 世纪90 年代末以来建设的牧业小区,解决了农村居住环境的污染问题,但无法适应种养结合的需要,这是当时的畜牧业发展格局所致。当家庭农场成长起来之后,需要考虑与这一新型经营主体相适应的种养结合的畜牧业布局。为满足粪肥的就地消化,应当将农牧之间的空间分离转变为空间融合。在符合适养区要求的条件下,支持家庭农场在经营的耕地上建设畜舍。在粮食主产区,特别是粮食核心产区,分布着大量的基本农田,应在满足国家基本农田保护要求的前提下,为家庭农场发展种养结合的畜牧业创造设施条件。在畜舍建设的用材和标准上,可以规定相应的技术要求,以不增加今后土地复耕的成本和障碍。

3.2 改善家庭农场融资困难

对于家庭农场而言,经营性土地和农产品无疑是其最具价值的抵押物,但这类资产却往往难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认可,因此,应对相应法律法规制度进行改革,促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更加合理,建立经营性农用地抵押融资体系,使经营性农用地能够成功地作为抵押物,帮助农场主获得银行贷款;通过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网络,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降低金融机构与农业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借助利益集体分享和风险共同承担的创新性云融资模式,打破传统的融资方式,构建云融资机制和云融资体系,设置灵活的农业经营者获贷条件。

3.3 健全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交易制度

家庭农场投资数额较大,需要以稳定生产经营预期作为前提。因此,应完善农村“三权分置”制度,健全土地交易流转违约惩戒机制,加快土地经营权交易流转市场建设。加大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交易流转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土地生产资料流动效率,降低流动成本,保障正在经营用地的家庭农场的优先续租权;此外,各级政府应积极开展对农民群体的普法教育工作,培养农民群体的法律意识,从而减少“毁约”等不规范土地交易现象的发生,提高土地经营权的稳定性,降低家庭农场经营者的投资顾虑,保障家庭农场的长期经营权,充分调动家庭农场对绿色生态的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投资的积极性。

3.4 加强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人才培养

家庭农场经营者综合素质提升能够帮助其掌握相关实用技术,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益。因此,要着重培养农场经营者的环保健康理念,树立生态农业市场意识,增强种养结合的绿色生产行为。一方面,要促进技术进村进农场,就要抓住农技人员这一关键要素,鼓励农技人员下乡进田,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支撑。畅通农科院所、农业高校人才输送路径,采取定期下乡讲座、帮助农业专业学生走进家庭农场等方式,确保农业技术落地应用,做到及时、高效地解决家庭农场发展种养结合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益。另一方面,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家庭农场劳动力素质。采用“线上、线下”同步教学模式,线上定期开展视频授课,线下定期开展农业院校集中培训,建立技术交流平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公布全国典型案例,使农户能够借鉴多种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为自身发展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提供可行的实践经验。

猜你喜欢
种养河南省农场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稻-鳖-鱼生态种养技术要点总结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农场假期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快乐农场
农场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