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县级融媒体中心信息扶贫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2-07-26 06:48杨心玥许焕枫
今传媒 2022年7期
关键词:广东省中心群众

朱 颖 杨心玥 许焕枫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一、研究背景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尽管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我国的乡村振兴工作仍任重道远。受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文化构成等因素影响,我国乡村信息贫困现象较为严重,是乡村振兴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途径,更是当今时代信息扶贫的必经之路和回归点之一,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应成为乡村信息扶贫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

本研究以粤西地区的湛江市雷州县、云浮市郁南县、茂名市信宜县和粤北地区的韶关市翁源县、清远市阳山县五地县级融媒体中心为调研对象,经过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和信息扶贫实践,通过深入分析其扶贫报道、访谈县级相关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梳理了广东省县级融媒体中心信息扶贫实践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二、广东省县级融媒体中心信息扶贫实践现状

2021年5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笔者对广东省五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微信公众号和APP发布的所有内容进行了统计,并对其报道主题、报道形式、信息来源和表达特色进行了文本分析。

(一)报道主题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将广东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报道主题分为以下5类:党建引领、产业振兴、乡风文化、生态环境和民生新闻。具体数据如表1、表2所示。

表1 报道主题分布数量

表2 报道主题分布占比

1.党建引领类主题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据统计,6个月内,五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共发布党建引领类主题内容2016条,发布数量在5个主题中排名第一,由此可见,广东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对主流舆论宣传尤为重视。

在党史知识方面,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均开设了党史学习版块,聚合了当地“学党史”会议或活动的新闻报道,方便人民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在政务公开方面,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做到了政务公开透明,及时发布本县内的扶贫工作动态、扶贫会议等信息,为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事业提供了服务;在基层选举方面,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均呈现了选举现场的真实情况,传达了上级领导的相关指示;在政府公告方面,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及时传递信息,承担起了基层信息枢纽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社会责任,在信息传递中回应、关照人民群众,提高了县域党委和政府的沟通能力。

2.民生新闻类主题

民生新闻聚焦百姓生活,是最受关注的报道题材。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在6个月内共发布民生新闻类主题内容1717条,数量在5个主题中排名第二。这类报道紧跟新农业、新农村的发展,弥补了农村的数字鸿沟,及时解决了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推动了乡村发展。

例如,“雷州发布”的 《台风肆虐,雷州北运菜种植遭重创》及时报道了雷州台风对当地农业的恶劣影响,使人民群众在短时间内获取到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信息,便于采取措施、降低损失。这类报道的内容能够及时向人民群众传递基层信息,增长人民群众的知识和经验,有助于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

3.其他主题

产业振兴、乡风文化和生态环境三部分内容聚焦于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和生态保护三个主题,是乡村振兴报道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对产业振兴的内容报道,聚焦于优势产业的发展成果和政府对当地产业的发展规划与指示,这些报道内容能够展现乡村经济的发展成果,提振农民的信心,并且,通过解读相关产业政策,能够使当地群众更加了解产业的发展趋势,增强地区的内生动力。例如,《一村一品:富硒大米助新江镇太坪村以粮富农》等推文,聚焦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及时报道当地产业新闻,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信息支持和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对乡风文明的内容报道主要聚焦于乡村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比赛,这些内容能够展现新时代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例如,《“绿韵青云山”文学创作大赛颁奖暨庆祝建党百年活动举行》等推文,能够及时报道当地的文化活动,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兴趣,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对生态环境的内容报道主要聚焦于环境治理,通过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建设意义的知晓率、对生态建设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逐步引导人民群众端正价值观念,增强资源危机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例如,《【跟着河长去巡河】江尾镇村级河长:细心呵护“家门口”每一条河》等特色专栏,通过视频、图片、新闻稿等全媒体形式场景化地引导人民群众保护绿水青山,珍惜生态资源,从而推动乡村生活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报道形式

各县级融媒体中心所发布的新闻作品的形式呈现出单一化的特征,视频作品和H5作品的原创力不足。除翁源县融媒体中心外,其余四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报道都以图文形式为主,占比高达85%以上,视频形式和H5形式的作品过少。

表3 报道形式

(三)信息来源

各县级融媒体中心所发布新闻作品的原创性较强,原创内容占比均超过50%以上,其中,信宜融媒体中心原创新闻占比高达90.9%。

表4 信息来源

各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重视原创新闻作品的生产,还注重多方信源的重要性,转载新闻几乎都来自权威媒体平台。例如,国家级媒体平台:“学习强国”、新华社和中国政府网等,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政策,并将相关信息及时传播至基层;省级媒体平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和“广东发布”等,强化了本省范围内地区间新闻信息的传播,具有强烈的省内媒体共同体意识。

信息接近性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独特优势。各县级融媒体中心较重视地域性信息的采集和传播,转载自市级媒体平台和同级县级媒体平台的新闻报道,内容上都非常贴近当地民众生活。此外,还特别强调对新冠肺炎疫情实时信息、疫情防控建议、重要提醒进行及时报道,内容多转载自国家卫健委官网、广东省疾控中心和各县疾控中心网站等发布的信息。

表5 转载来源

(四)表达特色

各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报道的标题制作和语言表达都具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不一样的视野,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标题制作上,通过句式变化、谐音梗、网络词使用、拟人比喻、排比手法的使用等,使标题更具趣味性,突出报道重点,激起人民群众的阅读兴趣。比如,阳山县融媒体中心发布的 《牛入牛群后如何确定归属?太平镇的网格员有办法》,该标题以先问后答的方式,既点出了新闻报道的主题,也点出了解决牛归属问题的主体——太平镇网格员。

在语言表达上,结合当下热门网络用语以贴近群众心理,提升传播影响力。比如,信宜县融媒体中心新闻报道的内容:“勤劳的茂小布马上为大家播报秋天的第一条天气预告”,与热门网络语“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相呼应,更能引发受众的共鸣。

三、广东省县级融媒体中心信息扶贫实践存在的不足

五地县级融媒体中心都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媒体传播矩阵,在整合县级新闻资源的同时,也积极开拓了各种业务,真正做到了为人民群众服务。但是,从调研数据和结果来看,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生态环境报道有待提升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摆脱乡村环境危机,不仅要在技术上努力,更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环境责任意识,促使人民群众深刻反思自身价值观念,调整自身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树立起追求良好生态环境和优美生活环境的价值理念。

从调研数据来看,各县级融媒体中心生态环境类报道占比为3%,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且报道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多为对领导督查的报道,较为细致地展现了现场情况和领导发言,却缺乏对基层人民群众需求的报道,与人民群众的贴近性还需提升;二是缺乏将生态环境报道与乡村产业相结合的意识。在五个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报道中,仅阳山县融媒体中心和翁源县融媒体中心有意识地将生态与文旅相结合,并持续性地报道了当地的生态旅游发展,其余县级融媒体中心仍需提升挖掘生态环境资源的宣传意识。

(二)本土文化资源有待挖掘

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通了连接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具有本土性与在地性的特点。因此,相比于其他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具有挖掘本土资源和报道本土故事的天然优势,可以对本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幸福进行宣传报道。通过挖掘乡村本土优秀文化资源,能够激发优秀文化的生命力,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价值,激发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自发自觉地尊重和传承优秀的本土文化。

从调研数据来看,五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布的原创内容最高占比为70.5%,最低占比为54%,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具体报道来看,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大多停留在对当地文化活动和比赛的报道上,报道形式也多为消息稿,缺乏聚焦本土文化和本土故事的深度报道。对传统建筑和红色地标的报道,通常只聚焦于在这一地点举办的活动,没有对其背后的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做更多的延伸报道。

(三)沉浸式互动报道有待增强

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发挥引导群众、团结群众、凝聚乡村振兴向心力的作用,就要做到报道内容贴合群众、吸引群众关注,并得到群众的喜爱和支持。因此,提升报道内容的质量与吸引力,开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省县级融媒体中心信息扶贫实践的重要内容。

“沉浸式体验”以视觉、听觉为主要路径,以交互性为亮点,通过音乐、图片等各种载体进行呈现,沉浸式新闻报道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兴趣,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引导。从调研数据来看,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图文形式的报道平均占比为83.52%,沉浸式互动报道还有待增强。

四、广东省县级融媒体中心信息扶贫的改进策略

(一)宣传乡村生态文明,推动生态振兴

为解决五地县级融媒体中心生态环境类报道数量较少和主题单一的问题,增强乡村生态文明报道的宣传力度,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报道内容的拓展:

1.增加环境治理的连续性报道。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水整治、化肥处理、垃圾分类”等主题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连续性报道能够呈现乡村环境治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加强环境治理的社会监督,增强人民群众治理环境的参与感,加深人民群众对所处乡村环境的认识,提升其保护生态文明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科普生态种植,减少农业污染。在乡村发展农业和养殖业,易造成土壤和水污染,因此,建议采用生态种植模式,有效减少污染。广东省各县均有其特色产业,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因地制宜地向当地群众科普生态种植的方法,使产业振兴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

3.将生态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相结合。广东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应提升对当地生态美景的宣传意识,采用新闻稿、图集、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展现特色美景,将生态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传播乡村文化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广东省各县均有其特色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比如雷州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雷剧、翁源县的客家文化、郁南县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等。因此,广东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开辟文化专栏,对当地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报道,梳理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挖掘其独特魅力,讲述动人的本土故事,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深挖当地的红色基因,采访报道老红军与新时期党员的先进事迹,善于发现纳用地方“能人”,让当地人讲好当地事。

(三)制作多模态化报道,善于“借船出海”

首先,应进一步探索新的报道形式,采用新的报道手法,努力做到主题好、内容新;其次,立足县域实际,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优势,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再次,除传统图文形式外,应尝试加入条漫、视频、播客等多模态化报道,为受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并利用VR、H5等技术提升新闻作品的交互性,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最后,还可利用优质的多模态新闻作品,在大流量的媒体平台为乡村争取更多的关注度,提高乡村知名度,推动乡村和外部环境的沟通交流以及文旅发展,吸引更多商机和投资,助推乡村产业发展。比如,广东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可借鉴成都、西安等“网红城市”在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上的宣传策略,用优质作品宣传当地美景、美食与文化,利用天然优势挖掘乡村的个性化特点,“借船出海”,对广东各乡村做个性化宣传。

猜你喜欢
广东省中心群众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藏清代铁锚的保护与修复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先定中心后搭配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站在世界中心感受 Thinkpad T400s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