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基本现状、面向描画与取向刍议
——基于CNKI 2011—2021年的研究文献分析

2022-07-27 08:47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历史研究

孙 娜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历史虚无主义伴随虚无之声走进中国学界,起初借着无政府主义等西方思潮对中国一切传统文明进行否定,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又借用网络新媒体死灰复燃,通过一种更加柔性化的手段进行思想侵袭,诉说自己的政治企图,试图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作为一种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的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消解主流意识形态,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为祛除思想毒害,消弭话语虚声,有关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和批判从未停止脚步。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在2011—2021年这十年间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爬梳,本文归纳整理出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梳理出相关研究中存在的缺位之处,需要在宏观上不断扩大研究范围,微观上深挖研究领域,从而揭开历史虚无主义的伪装,肃清其危害。

一、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基本现状

近十年有关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获得较多的成果,涌现出一批历史虚无主义方面的研究专家。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整理,能够帮助我们从一个宏观的角度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进展。

(一)期刊文献主题分布

明晰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主题,可以大体把握目前的研究动向,预估未来的研究范畴。通过中国知网(CNKI)高级检索功能针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一关键词就近十年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检索出有关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期刊文章总量有1 827篇,硕博论文有161篇。根据CNKI可视化研究分布图可知,近十年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本身的研究,此外,从思潮的影响与对策开展研究、从唯物史观和中共党史的角度进行路径的探索也是重要的研究主题。唯物史观是我们破解历史虚无主义的一把钥匙,对中共党史的研究是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重要一环。厘清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错误思潮的危害,能够坚定破解的立场,探索出切实的批判进路。

图1 “历史虚无主义”研究主要主题分布

(二)文献发表数量趋势

文献的发文数量可以以一种直观的样态呈现相关的研究进度和总体研究历程。通过发表年度趋势图可见,近十年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在数量和时间分布上有着明显的特点。

首先,就发文的数量来看,在2011年到2013年段,相关的研究文献都在100篇以内,但在2014年突破一百篇以后就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每年发表的文献从未跌破200篇,在2016—2018年、2021年,年度研究文献超过350篇,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从整体的发文数量可以看出,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一直保持较高的热度。

其次,从相关的时间节点看,2013年前的研究相对比较缓慢,但是在2013年以后开始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尤其在2014—2016年间,基本以每年近百篇的趋势增长。这一研究热度,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的讲话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就需要明确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所在,把握住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在于“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2020年研究进入一个相对较缓的阶段,这与2020年全球遭遇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突袭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这一年公共健康的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抗疫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为迅速控制和稳定国内疫情作出突出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021年研究峰值的出现则与百年党史的庆祝活动密切相关。从时间分布的节点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与社会发展的进程相联系,与时代前进的脚步相一致,这说明我们已经意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所在,认识到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并祛除其思想的余毒对于时代发展的重要性。

图2 2011—2021年“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发文年度分布

(三)文献来源分布

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在这十年里受到广泛的关注,研究成果颇丰,从文献的来源分布看,发文量占整个文献来源分布前五的有中国社会科学报(21.06%)、思想教育研究(8.74%)、红旗文稿(7.96%)、中华魂(4.84%)、世界社会主义研究(4.21%)。(括号内表示该期刊整体的发文占比情况)这五大期刊都是相关方向的核心刊物,由此可知,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质量呈现出可喜的态势,整体发文期刊的综合实力都较高。

图3 “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文献来源分布

二、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面向描画

历史虚无主义与虚无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关于虚无主义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雅各布处。他发表的关于人生无意义的言论中就饱含着虚无主义的色彩,但对虚无主义进行比较具体研究的却是尼采。尼采的名言“上帝死了”,真正敲开了虚无世界的大门。对学界近十年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进行整理,我们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虚无主义的缘起、具体表现、基本特征和危害、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以及批判方向。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缘起

中国人对于“史”一直保持着赤忱,史官和史书典籍在中国历史上带有特殊的分量,中国的土壤上注定结不出“虚无”的果子。作为一个舶来品,虚无主义在20世纪初进入中国大地,开始不断否定中国的一切,演变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泛起的思想基础和缘由,有利于我们从本源处把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崭露的思想根基。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缘起,“舶来品说”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但是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理论渊源,学者观点却发生了分化。首先是民粹主义和庸俗社会学论。马龙闪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民粹主义和庸俗社会学。民粹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是水乳交融的关系,而历史虚无主义与庸俗社会学则互为表里,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形式,两者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庸俗社会学坚持狭隘、绝对、夸大阶级的原则,认为传统文化是剥削阶级的产物,应该全面地否定和抛弃,而这在本质上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2]其次是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徐家林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在西方最初的缘起是因为一股怀疑历史的风气。他们否认历史的客观性,进而演变成历史虚无主义。因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形成的思想根源在于个人自由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盛行,致使随意解构历史成为常态,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3]

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泛起的缘由。历史虚无主义一直以来都不是中国思想研究和西方史学研究中的主流思潮,究竟历史虚无主义因为什么泛起,学界的研究成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国际说。上个世纪苏联的解体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极大的阵痛。西方借助苏联的瓦解大肆宣扬社会主义“终结论”,致使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根基开始动摇,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借此泛起。此外,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袭来,使得全球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增加了经济的风险度和不稳定性,同时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滥觞。[4]第二类是国内说。历史虚无主义泛滥与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有着重大的关联,尤其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带来了西方的思潮。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都在不断冲击着中国人的价值观,给历史虚无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思想支撑。刘亚男、王跃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开始出现杂音,开始动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此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摸索中对很多社会问题目前难以提交出确切的答案,这就给了历史虚无主义渗透的机会。[5]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

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眼中,历史并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进行有意识的话语重组,一言以蔽之,历史是可以随意装扮的。历史成了玩物,所谓的历史真相、历史事件、历史意义也就失去了价值。历史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进行“重组”“重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6]531历史成了人的主观选择和服务于自己的诉求的产物,是编织出来的。历史的客观性与整体性在历史的随意性和片段性面前一文不值,政治、经济、文艺等其他具体领域都泛出虚无的“蓝光”,试图将历史变成抽象性的存在。

其一,政治领域虚无革命说。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更重要的是虚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根本目的在于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首先将目标对准中国近代的革命,认为革命是残暴的、破坏的,改良才是上策。[7]437近代中国的落后,根本在于没有抓住“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个鬼怪,这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常常挂在口头的说法。其次是瞄准社会主义革命,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尤其是 “三大改造”,本身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三大改造”枉顾客观现实,进行“一刀切式”的改造,根本上就是一种“剥夺”“强占”和“打压”,使得新中国成立前的一切积淀全部白费,真正是“一夜回到解放前”。[8]

其二,经济领域虚无经济体制说。在历史虚无主义的眼中,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就需要一心一意学习西方,经济要腾飞只能从西方的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中汲取经验,跻身自由市场。因此,经济体制改革中市场地位的不断提高其实就是在补资本主义的课,是全面开放市场的前奏。甚至忽视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将中国特色看作是一个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塞。提倡经济自由化、私有化的休克疗法毁灭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现在历史虚无主义又想借此摧毁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新自由主义沆瀣一气,试图搅乱经济领域的改革和正常的经济秩序,破坏中国经济的稳定性。[9]

其三,文艺领域虚无客观历史说。历史虚无主义者眼中,文艺领域中追求“研究范式”的创新,完全从个人的主观判断出发去研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进行所谓的“艺术创造”。董学文认为文学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看似是将历史进行艺术手段的创新,实则是将历史进行主观上的拆解与重组,进而颠倒历史真相,搅乱人们的历史认知。文艺领域的虚无主义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问题,而是有着明确政治诉求的一种错误思潮。[10]在徐恒兵看来,历史虚无主义借着“重新评价”的口号进行历史研究,本身就体现出明显的主观性色彩。评价势必要基于一定的“先见”展开,这种“先见”和“预设”就使得历史难以成为客观性的存在。[11]

其四,具体领域虚无党史说。历史虚无主义将触角延伸至各个具体的领域,试图从具体事件中逐个击破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首先,质疑长征,抹黑红军。2003年,英国人李爱德和马普安在重走长征路以后提出长征根本没有两万五千里,最多只有六千公里的言论。历史虚无主义以此为契机,大肆炒作,怀疑长征的真实性,进而怀疑整个战略转移的重要历史意义,从而否定红军在革命中的重要贡献。[12]其次,否定抗战。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时间短,躲在敌后抗击,作战的范围十分有限,认为游击战根本上是为了抢地盘,游而不击,做面子工程,共产党大战没参加几场,却在宣传自己的抗战功绩,无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突出贡献。[13]最后,否定抗美援朝。“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在历史虚无主义的眼中变成了一种策略手段,变成满足毛泽东个人国际主义情怀的一个借口。质疑朝鲜战争的胜利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中国并没有实现将美军赶出朝鲜的军事目标。[14]历史虚无主义者从各个具体领域选择大型的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进行所谓的“驳斥争议”的研究,说到底就是企图在虚无大型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虚无党史、新中国史,建构出党史、新中国史不可信、不能信的言论。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特征

有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特征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甚至对一些基本表征已经达成研究共识,但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特征的研究,大致可以从三个向度进行梳理。第一是政治化意图明显。梁柱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看似是在诉说自己对于历史的“赤忱”,实则是在表达颠覆历史的政治诉求。历史虚无主义试图通过重新解构和编排历史,解构唯物史观,最终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5]第二是具有“学术化”倾向。关峰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在不断发展中试图借助“学术”的外衣、借“专业”的话语行“虚无”之实,设置“学术陷阱”,使其更加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16]第三是现代化手段的趋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载体也从以往的书籍和报纸转变为新媒体,传播手段日益现代化。在周玉看来,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媒体手段,搅乱舆论生态,钻过人们思想的漏洞,渗透到人们的历史观中,迷惑大众。[17]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呈现出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话语转向论或叙事转向论。新时代的维度下,历史虚无主义开始转换自身的话语方式或叙事方式,改变传统的显性灌输,话语表达变得更加隐性化、柔性化,更加具有诱导性。首先是话语更加具有隐匿性和暗示性。历史虚无主义以前习惯用犀利的言辞来陈述观点,但是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借用一些反讽或者具有暗示性的言语表达观点,从“大直男”变成一个“暖男”,用“温柔的言语”渗透自己的话语主张,“PUA”人们的思想。[18]其次是更加聚焦琐碎的小事件。郑志康看到历史虚无主义将话语主题转向生活中的小事件,改变以前非宏大不说的话语习惯,试图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中找到得以颠覆政权的“大道理”。[19]最后是形态更加复杂化。历史虚无主义不再像从前一样只是单纯地诉说自己的主张,而是更强调与其他的思潮进行合流,试图在为其他思潮提供历史依据的同时找到自己的思想根基。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普世价值都是它的“盟友”,话语形态更加具有杂糅性和复杂性。[20]另一方面,话语表达新空间论。网络与自媒体的发展,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新的传播空间。栗蕊蕊和闫方洁认为,在网络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又重新包装出一套新的话语方式,以一种更不易察觉的方式试图争夺话语权。首先是利用碎片化的“历史事实”去裁剪大的历史真相,意图稀释主流价值观念;其次是借用一些看似科学的网络数据,利用自媒体进行炒作,从而击碎已经达成的历史共识;再者是用暗喻、戏谑等手段恶搞历史,宣泄情感,蓄意抽空历史价值内涵;最后借用一些低俗的段子,采取媚俗的手段,窥探私生活,将历史英雄人物去除光环,贬为俗人。[21]

(四)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进行有所选择地虚无,根本在于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历史选择论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将历史发展的支流看作主流,将片段的、孤立的历史事件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全程,将细小的历史史实进行过分夸大,试图用明显的具有主观性的历史否定客观史实,别有用心地歪曲和编造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就在于从主观性的历史中否定唯物史观,瓦解思想根基。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本质的讨论,学界基本上已经有了一个共识: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思潮,从产生的那一日起,就将目标瞄准社会主义的制度,试图推翻社会主义。苏联的瓦解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杰作”,西方在为自己的分化图谋喝彩之余,又将目标转向了不断崛起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不断实现新的历史突破,完成新的历史转变,眼看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西方国家明白在全球发展大势下武力解决中国这个“威胁”已经不太可能,于是就采取“攻心战”的形式,企图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张峰从四个“自信”的角度盘点历史虚无主义的“四个否定”,提出其根本意图在于通过否定四个“自信”,否定社会主义道路,鼓吹全盘西化的资本主义道路。[22]王广认为,我们与历史虚无主义主义最大的分歧在于政治层面的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分歧。历史虚无主义的叫卖,根本上就是一种政治陷阱的兜售。[23]63-67刘亚男和王跃更是从根本上揭示出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实际是“中国向何处发展的问题”,即要不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5]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在于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和平演变,达到“西化”与“分化”的图谋。对于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研究,总体上有一个明确的共同点,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首先,共同之处指的是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冲击。历史虚无主义采用解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方法,直接对主流价值观念进行冲击,破坏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凝练。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历史虚无主义的眼中是“蓝色文明”的衍生物,这将会直接动摇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削弱文化自信。失去文化自信将直接影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建构,最终将撼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石。其次,不同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诱导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刘亚男和王跃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消解主流价值观会直接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政治信仰的缺失必然会导致立场的不坚定、行动的滞后性与消极性。在此基础上历史虚无主义再辅以放大失误的诡计,必然会让人民对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度产生怀疑,随即陷入“塔西佗陷阱”。[5]另一方面,陷入唯心史观的窠臼。历史虚无主义从主观臆断的角度对历史进行裁剪,认为历史史料组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迎合人的主观需要,枉顾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并用一种调侃的方式肆意抹黑历史人物,此番行径必然会贬低历史的价值,落入唯心主义的陷阱,进而在人们思想的内部模糊中国的历史,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根基。[24]

(五)历史虚无主义与其他思潮的关系

历史虚无主义与其他的西方思潮一样,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诉求之上的思想结果,因此从这一共同的特质来说,历史虚无主义可以与其他西方思潮进行合流,试图达到一个共同的思想追求。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以及普世价值的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开始与他们进行搅和,不仅可以在其他思潮中找寻话语发展的依据,也能为其他思潮提供历史支撑。

与后现代主义黏合。后现代主义解构一切价值、怀疑一切历史真相,这一逻辑起点与历史虚无主义不谋而合。后现代主义去理性化,认为任何“理性”都是虚构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着“不确定”与“假象”的集合体;历史总是带有一定主观色彩,因此历史并不具有客观性;否定权威的存在,怀疑历史学家对于历史本身和历史意义的陈述。人人都有权力诉说、解读历史,历史的连续性被撕裂,这就增加了历史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历史没有规律性,只不过是当前事件的“在场”,失去了严肃性和真实性。此外,历史虚无主义辅以娱乐化口吻嘲讽、戏谑历史,丑化历史人物,使历史彻底失去感召力。[25]

与新自由主义耦合。新自由主义主张市场的自由和经济的私有化,历史虚无主义者摘取这一观点解读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认为中国正在走资本主义道路,宣扬“市场万能论”。新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市场的开放,改造了国际社会的秩序。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不仅被纳进全球化进程之中,还要承接西方经济波动的影响。全球化的格局之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波动归结为制度因素,使得在面对国内经济发展遭遇挫折之时,人们就开始怀疑、批判社会主义制度,甚至在港台地区出现“去中国化”的倾向。“去中国化”就意味着虚无中国,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形式渗透在人们的意识中,意图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随心所欲地恶搞和娱乐历史,消解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26]209-218

与普世价值掺和。普世价值强调的“自由、平等、人权、博爱”,实质上是一种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试图以西方的价值观来颠覆我国的主流价值形态。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从不同的向度以一种隐蔽性的手段试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两者可谓是“殊途同归”。鉴于目的的相通,两大思潮在某些领域呈现出合流之势。其一,历史虚无主义试图在社会历史中为普世价值找寻历史论证的依据。历史虚无主义以现代化为出发点否定革命和改革,试图将中国引到西方的价值体系中去,为普世价值提供了可以生存的理论空间;肢解历史,娱乐英雄人物,否定现有的价值观念,又为普世价值提供了可以发展的价值空间。其二,普世价值也试图在价值阈值内为历史虚无主义寻求“价值支撑”。历史虚无主义迷惑大众需要借助一定的价值理念,而普世价值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价值庇护,同时普世价值获得生存空间以后,又能够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提供心理基础。[27]

(六)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许多学者和专家都提出了明确的批判理路,首先要求从思想上解构历史虚无主义,其次在方法衡量的层面选择恰当的方式推翻历史虚无主义,再次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刨去历史虚无主义赖以依存的支撑,最后进行具体领域针对性的批判。

思想理论层面的批判。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拆穿历史虚无主义唯心史观的面具。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随意解构和虚无,从根本意义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唯心史观相对于唯物史观而言,一方面看不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坚持“历史选择论”,不能正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的客观性,要求“重写历史”,将历史按照主观目的进行肢解和重组。因此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最首要的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坚持唯物史观,把握科学的历史发展方向。[28]蒋明伟以集体主义为新的视角,认为要切实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在思想层面就需要坚定集体主义的基本准则,学会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斩断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29]

方法选择层面的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的主要方法就是借助片段化的历史,将历史随意地解构和重组,蔑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方法论。历史虚无主义者擅长将历史事件按照主观的意愿进行随意地编排,试图从一些偶然性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虚无主义的叙事方法与看似客观的方法论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悖论。[30]因此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这种解构的叙事符号,首先需要克服虚实相间的叙事方法,某些看似是符合历史的“真”,实则是模糊历史逻辑的“假”;其次看透以偏概全的研究方法,要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坚持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的方法研究历史;最后要抓住历史发展的主流,克服主次不分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31]

新媒体视域下的批判。互联网为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便捷,但同时也为错误思潮的泛滥提供了温床,鉴于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者从规范网络使用和网络治理两个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抵御措施。一方面,从规范互联网的使用角度思考。一是针对互联网传播的内容而言,要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内容,增强影响力和辐射面,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引导力,获取信息传播的主动权。[32]二是规范网络媒体自身的行为。网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动摇,采集真实的舆论素材,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33]另一方面,从网络治理的角度思考。一是注重网络“文化论坛”的建设,维持网络历史的正常对话秩序。二是加强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督,将网络信息困在“法律”的笼子里,才能刨去历史虚无主义立在网络世界的脚跟。[34]

具体领域的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质疑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奋勇杀敌、无畏牺牲的历史,毫不掩饰地质疑长征、怀疑抗战、否定抗美援朝,企图从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史实中否定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虚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这一领域的虚无,最好的批判方法就是针对具体的言论,拿出真实的史实进行各个击破,用史实打虚无者一个响亮的“耳光”。卢毅、陈元明、齐德学分别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对长征、抗战以及抗美援朝中歪曲历史的言论进行逐一回答,并拿出具体的历史数据和历史时间线进行回复和验证,进而推翻历史虚无主义看似“科学”的结论。

三、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取向刍议

总体上探赜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研究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沿革、特点、本质、危害和抵御路径,并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共识。但是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探索之路仍然有可待拓展的空间和可待深化的领域,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讨。

(一)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成果审思

近十年有关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成果卓著,为人们看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嘴脸、撕开历史虚无主义的丑陋面纱给予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方法鉴戒。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存的空间,因此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更加深入的钻研十分必要,从整体的研究现状看,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尚存一些不足之处。

其一,侧重理论阐释,实践探索较少。整理和推敲有关历史虚无主义的文献,我们会发现,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讨论,更多的是从其理论层面展开,因而对于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也是针对理论领域的研究提出实施进路,侧重于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党史、新中国史中找寻克服方法,对于在实际操作层面的抵御路径探讨的相对较少。

其二,注重整体研究,分领域探究不足。爬梳有关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文献大多是将历史虚无主义的整体内容作为研讨的出发点,针对具体的领域进行商酌的文献虽然有,但是总体不多。例如,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我们已经基本形成研究共识,知道其根本上是为了达到推翻共产党合法地位的企图,但是就政治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有哪些主张,有哪些渗透方法,是如何实现混淆政治史实的意图,我们往往琢磨得较少。与政治领域的研究境遇相似,其他领域的研究亦存在这类问题。

其三,着眼传统探讨,新变化关注不够。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目光大多还是放在传统的揭示其本质,分析其内容,阐明其危害,找寻批判进路这几个方面进行,对历史虚无主义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新的传播特点、新的传播理路的思考尚有可开拓的空间。对传统研究的深度挖掘的确可以加深我们对于这一思潮的把握与研读,但是陷入传统视角的桎梏,研究就难有新的进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的话语主张呈现出软性、柔化的特征,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进行散播,更加具有渗透性,在不知不觉中对大众的历史观进行瓦解。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新的转变需要不断拓宽关注广度,深入多角度剖析。

其四,聚焦文献研究,系统著作缺少。历史虚无主义的讨论由来已久,有关这一思潮的研究文献在中国知网的检索也接近2 000篇,尤其是在2013年以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但是即使有关历史虚无主义的探求仍处于一个火热的状态,可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系统研究与阐述的著作文献依旧屈指可数。目前所能检索到的书籍大多是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论文集,仅有的部分书籍基本是几年前的作品,与时俱进的研究明显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未来取向

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结果的审思,知悉现在相关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新的研究取向的探讨,以期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钻研提供一些新的思索理路与方法鉴戒。

首先,找寻实证的武器。从相关文献的梳理看,有关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角度进行剖析,对实证的切入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研究实际,在实证中找寻批判的武器,结合不同的途径进行方法的输出。实证研究的首要就是要加强相关理论的完善,经历理论的淬炼,实践的武器才能摧锋陷坚。加大有关历史虚无主义的哲学根源的剖析、理论脉络的研究,增强透视历史虚无主义的学理性支撑。在理论奠基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实践,提出具体的批驳主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就目前部分学生对某些历史的真实性产生疑问的现象,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参观展示这段历史的陈列馆或纪念馆,让学生深入到这段历史场景中去感知历史、诉说历史,塑造正确的历史观。

其次,深入微观的探视。从整体上进行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对这一思潮进行把握,但对宏观的过度追捧必然会导致微观的缺位。因此,就这一研究现实而言,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具体领域渗透的伎俩进行说明,细化、微化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明确有哪些渗透伎俩,从而在具体领域砌起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城墙,让其无可渗透之缝。就拿影视作品中的“手撕鬼子”“子弹绕弯”的演绎闹剧来说,加强对影视行业的监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让历史在影视行业中“说话”,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蒙太奇”处理,让观影人在倾听历史的“诉说”中,不自觉地攻陷虚无历史的“城池”。

再次,揭开伪善的“新装”。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渗透的一个重要载体。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包裹、伪装自己的话语主张,以达到话语目的。针对历史虚无主义话语主张呈现出柔性转向这一特点,相关的研究可以深入话语主张的流变探析,以此为切入点,将关注点放在揭示历史虚无主义从原来灌输式的话语向柔性、渗透式的话语主张转化的原因及表现,揭开话语“新装”的掩饰,深度批判。

最后,系统科学的研究。研究历史虚无主义的期刊文献硕果累累,但是对这一思潮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却相对不足,可供参阅的文本资料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因此,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系统化科学研究的空缺亟待弥补。对于这一缺位,需要相关的研究学者,在整体把握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对历史虚无主义“戏说”、篡改历史的行径进行驳斥。只有揭开历史虚无主义“虚”的伪装,暴露其“实”的企图,才能从根本上完成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抵御。

纵观近十年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有对这一思潮进行深度剖析的历史收获,当然也还有可待探寻的新空间。质言之,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伎俩各个击破,就能够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与侵害。在历史这条长河中,汇聚了千姿百态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有五千年璀璨文明的融汇史,有革命英豪奋勇杀敌、大义凛然的救国史,有雄赳赳气昂昂的抗美援朝史,有唱响东方的奋斗史,有荟萃英才的开放史。中国的历史从没有“虚无”的种子,中国的土壤上结不出“虚无”的果子,虚无历史的丑相终会暴露,虚无历史的行径终会被唾弃,中国的未来将在苍茫浩瀚的历史积淀中走向广阔的星辰大海。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历史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越是在历史前进的路口,越是不能彷徨——《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观后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