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条件下铁将军番茄果实生长发育特性

2022-07-29 11:16刘登宇李魁印余颖利薛小花黎显钏程遥遥姚玲萍覃春实龙慧李伟
长江蔬菜 2022年12期
关键词:果柄露地栽培露地

刘登宇,李魁印,余颖利,薛小花,黎显钏,程遥遥,姚玲萍,覃春实,龙慧,李伟,4,5

(1.贵州大学农学院,贵阳,550025;2.三穗县滚马乡人民政府;3.安顺学院;4.贵州大学蔬菜研究院;5.贵州省设施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番茄为茄科植物,在中国南北方广泛栽培。不仅营养丰富,还可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1]。番茄果实具特殊风味,食用及加工方式较多,有很高的栽培价值。因各地区气候条件因素不同,番茄品种铁将军在贵州地区栽培果实品质不一[2~6],种植面积难以扩大,本研究在钢架大棚和露地同时种植,通过观测铁将军果实生长发育进程中外观性状与内在品质的变化,比较铁将军果实在2种栽培模式下的生长发育特性差异,以期为贵阳地区番茄果实生长、成熟特性及引种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前人对番茄已有大量研究报道[7~13],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大棚与露地栽培条件下,番茄的性状、果期与气候的相关分析对比也有许多研究[14~24]。邹波[25]、刘以前等[26]、东惠茹等[27]对不同时期各物质变化相关关系进行了探究,认为番茄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机物变化具有2个基本阶段,第1阶段从受精到定型青果期,第2阶段从定型青果期到完全成熟。叶绿素的分解、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乙烯的释放高峰期及呼吸的跃变都发生在第2阶段,但第2阶段更加详细的划分研究较少,番茄果实生长发育有机物变化的阶段并未明确。因此,研究番茄果实生长各生育阶段与果实外在特征、内在品质的变化,有助于进一步阐明番茄果实生长、发育机理。因此,分析比较大棚、露地2种栽培条件下,番茄果实发育进程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可有效探明大棚的设施增温性、促长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番茄品种为铁将军,购自贵阳花溪农资经营部。该品种无限生长型,植株长势旺盛,坐果能力强,果实扁圆形,果色鲜红亮丽,果实坚硬,货架期长,抗TY病毒病、枯萎病及根结线虫病等,适合南北多地栽培。

1.2 试验方法

①试验设计 本研究于2017年在贵州大学南校区蔬菜园和西校区崇学楼一楼园艺实验室进行,试验地位于蔬菜园北部,土壤为黄壤,腐殖质含量较高。试验设置大棚栽培区、露地栽培区,以露地栽培为对照,大棚栽培区与露地栽培区相邻,大棚栽培区搭建常用钢架塑料大棚。4月3日对番茄种子进行消毒、浸种与催芽,12日将发芽种子播入装有育苗基质的72孔黑色塑料育苗盘穴孔内,进行大棚常规育苗。当幼苗长至7~10片真叶时,于5月28日移栽至大棚栽培区、露地栽培区,2个栽培区面积均为100 m2,2个栽培区均设置3次重复,每个小区约33 m2。每小区均按畦宽70 cm、高15 cm、长10 m及沟宽40 cm、深20 cm作高畦,均按行株距55 cm×45 cm进行移栽,1畦种植2行,每穴1株,覆膜栽培。

当植株甩头时,搭建“人”字形竹架,并引苗上竿,用塑料绳以“8”字形绑蔓,各小区均采取单秆整枝法,正常肥水管理,防治病虫草害。当植株进入开花结果期,适当加强肥水,以植株第3穗为对象,从该果穗中选取对应着生位置的单个花朵,于花柄处挂牌标识,记载该花开放日期,之后对该花花后果实生长、发育动态进行连续观察,在果实绿熟期、白熟期、转色期、粉红期、亮红期和红熟期进行果实外观指标的观测,同时摘取各主要发育阶段的果实,迅速带回实验室进行生理指标的测定。均在吊牌植株中随机选取果实6个,重复3次。

②测定指标与方法 测定植株中部(根部距地面50 cm处)果实。

a.果实主要生长指标。从番茄开花、授粉、受精后,肉眼可见果实约1 cm大小时开始观察、测定,用游标卡尺(0~150 mm,下同)测定。结合果高、果横径计算果实纵径与横径的比值即果形指数。果柄长、横径,用游标卡尺测定。于果实(带果柄)从果柄与茎枝连接处分离前测定。单果鲜质量(去果柄),用电子天平(Mettler AE 200)称取。果柄鲜质量,用电子天平(Mettler AE 200)称取。单果体积,用排水法测定。果实硬度,用果实硬度计(GY-1)测定。果实、果柄含水量,果实、果柄称取鲜质量后,置入105℃烘箱内杀青30 min后,于80℃烘干36 h至恒重后,用电子天平(科达FA-1004精密天平)称取两者干质量,计算两者的含水量。记载、拍摄番茄果实各发育阶段果实颜色、外形等。

b.果实主要生理指标。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手持测糖仪(HT212ATC)测定法。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MicroSmart离心机、712型分光光度计)。果实VC含量,用2,6-二氯酚靛酚法(MicroSmart离心机、科达FA-1004精密天平)。果实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红色素含量,用95%乙醇浸提法(712型分光光度计、科达FA-1004精密天平)。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用人工滴定法。

③数据分析 利用Excel 2010进行试验数据的统计、整理、分析和作图,并且使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处理间的显著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多重比较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番茄果实发育时程的比较

由表1可知,不同处理栽培条件下番茄果实发育进程不一,绿熟期露地栽培为7月15日,即7月15日开始挂果,大棚栽培为7月22日,较露地栽培晚7 d。白熟期、转色期,露地栽培分别比大棚栽培早7、5 d。但粉红期后大棚栽培条件下的果实发育迅猛,最终与露地条件下在8月9日同时进入粉红期,但粉红期后大棚果实成熟进程持续加快,亮红期较露地栽培早2 d,红熟期较露地栽培早3 d,即相较于露地栽培提早3 d进入采摘期。

表1 不同处理番茄果实发育时程的比较 月/日

2.2 不同处理番茄花萼及其含水量的变化

由图1A可知,花萼长度的变化随生育期的改变而变化,随着果实的发育,花萼长度逐渐增加,不同时期大棚栽培的花萼长度都大于露地栽培,绿熟期至转色期两者长度存在显著差异,而后粉红期至亮红期无显著差异,但红熟期时差异显著。

图1 不同处理番茄花萼长度(A)及含水量(B)的比较

由图1B可知,露地栽培的花萼含水量前期高于大棚栽培,呈现先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受天气影响二者在粉红期和亮红期存在显著差异,在红熟期后无显著差异。大棚栽培花萼的含水量变化相对平稳,不因时期的改变而存在差异,红熟期含水量最高,为84.49%。

2.3 不同处理番茄果柄及其含水量的比较

由图2A和2B可知,果柄长度、横径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稳定增长,露地栽培的果柄长度和粗度均大于大棚栽培。2个处理的果柄长度在绿熟期至转色期差异显著,但果柄横径仅在转色期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时期无论是果柄长度还是横径均无显著差异。

从图2C可知,不同条件下二者果柄含水量在绿熟期和粉红期存在显著差异,粉红期的果柄含水量差异最大,果柄含水量露地栽培为42.52%,大棚栽培为88.08%,大棚栽培高45.56个百分点。

图2 不同处理番茄果柄长度(A)、横径(B)及含水量(C)的比较

2.4 不同处理番茄果实性状的比较

①果实体积变化和果形指数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条件下果实宽度在白熟期、粉红期、亮色期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时期差异不显著。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条件下果实高度仅在转色期存在显著差异。

表2 不同处理番茄果实果宽 cm

表3 不同处理番茄果实果高 cm

由图3可知,露地栽培条件下,果实在转色期前体积增长速率小于大棚栽培,但是2种栽培条件下果实进入转色期时体积增长都有所变缓,由于大棚栽培果实在转色期前干物质积累速度大于露地栽培,导致转色期后大棚栽培果实稍大于露地栽培,红熟期时二者体积无显著差异,露地栽培、大棚栽培条件下,果实体积变化与前人研究[18]相似。

图3 不同处理番茄果实体积的变化

②果实鲜果质量和含水量 由图4A可知,不同栽培条件下,大棚栽培果实鲜质量都大于露地栽培,转色期至粉红期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进入亮红期后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由图4B可知,露地栽培、大棚栽培番茄果实都存在1个含水量下降点,大棚栽培果实在粉红期降低,露地栽培果实在转色期降低,这可能与当地气候变化存在联系,但大棚内部气候变化没有露地条件下的剧烈,从而导致了果实含水量相对露地条件延缓了1个时期降低。

图4 不同处理番茄果实鲜质量(A)和含水量(B)的比较

③果实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由图5A可知,6个时期大棚栽培番茄果实硬度均小于露地栽培,2个处理的果实硬度均在绿熟期最大。在果实整个生长发育时期中,二者果实硬度均无显著差异,在绿熟期至转色期果实硬度降幅降大,而到了转色期之后,果实硬度降幅较缓。红熟期露地栽培的果实硬度大于大棚栽培,在保鲜和运输过程中,露地栽培的果实相对于大棚栽培的不易受到机械损伤,有利于长时间运输。由图5B可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棚栽培与露地栽培的变化不同,露地栽培在粉红期达到最大值(4.93%),二者仅在此时期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大棚栽培在亮红期才达到最大值(4.28%)。

图5 不同处理果实硬度(A)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B)的比较

④果实色素含量 由图6A可知,露地和大棚栽培番茄果实叶绿素含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与前人研究结果相同[15]。露地番茄果实叶绿素含量在白熟期最高,为2.94 mg/L,而后下降,大棚番茄果实叶绿素含量在转色期最高,达3.69 mg/L,而后下降。虽然二者变化趋势相同,但在番茄果实发育的整个时期,大棚栽培下果实在转色期后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露地条件,至红熟期时露地果实叶绿素含量已经较低,下降到了0.14 mg/L。

图6 不同处理果实主要色素含量的比较

由图6B和6C可知,在番茄果实发育历程中,果实类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含量处于一直增长的状态。红熟期,大棚栽培番茄类胡萝卜素含量为683.80μg/g,显著高于露地栽培的246.50μg/g。露地栽培下番茄类胡萝卜素含量增长相对平缓,白熟期后,大棚栽培番茄果实类胡萝卜素的积累速度明显大于露地栽培,从粉红期开始,大棚栽培番茄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露地番茄。番茄红素含量在整个果实发育时期逐渐增加,到红熟期达到最大值,其中大棚栽培达到0.005 9%,露地番茄红素达到0.003 4%。果实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两者都在红熟期达到最大值,并在粉红期开始表现出显著差异,红熟期时差异较为明显。

⑤果实可溶性蛋白和可滴定酸含量 由图7A可知,2种栽培条件下,番茄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不同发育进程呈波动变化,二者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在绿熟期最高,露地栽培番茄可溶性蛋白含量为9.89 mg/g、大棚番茄为9.34 mg/g,2种栽培条件下,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粉红期开始存在显著差异,红熟期差值最大。大棚栽培番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红熟期有所增长,而露地栽培并未出现这一现象。

由图7B可知,2种栽培条件下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总体都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大棚栽培在粉红期达到最高,可滴定酸含量为5.70%,而露地栽培在转色期达到最高,可滴定酸含量为3.78%。不同条件下果实可滴定酸含量仅在粉红期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时期无显著差异,最终均在红熟期降至最低。

图7 不同处理果实可溶性蛋白(A)和可滴定酸含量(B)的比较

⑥果实可溶性糖和VC含量 由图8A可看出,露地果实可溶性糖的积累在白熟期较为迅速,在红熟期达到最大值(15.48%)。而大棚可溶性糖的积累较为平缓,在亮红期与红熟期可溶性糖含量相差甚微,在红熟期时达到最大值(15.30%)。红熟期露地栽培果实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大棚栽培,但在果实整个发育期中二者可溶性糖含量均无显著差异。

由图8B可知,不同栽培条件下番茄果实VC含量变化明显,二者VC含量在白熟期、转色期存在显著差异,粉红期无显著差异,亮红期后表现出显著差异,不过二者果实VC含量均在红熟期最高,大棚栽培为15.75 mg/kg,露地栽培为19.28 mg/kg,存在显著差异。

图8 不同处理果实可溶性糖(A)和VC含量(B)的比较

3 讨论与结论

在番茄果实生长发育过程各组分含量变化中,大棚内果实果柄含水量变化有所不同,且由于设施保护,大棚栽培番茄果实含水量变化平缓,而由于无设施保护,露地栽培下番茄果实含水量在白熟期至转色期变化强烈。而此阶段露地果实叶绿素、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均与大棚栽培果实表现不同,因果实水分胁迫下,大棚栽培番茄果实含水量减少,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变化明显大于露地栽培,呈上升趋势,当含水量增加时,两物质含量又呈下降趋势,这与前人研究相似[28~30],而白熟期阶段因水分的缺失,露地番茄果实的硬度显著大于大棚栽培的,同时导致露地果实体积的增长速度变缓,在果实外观品质上小于大棚栽培。大棚与露地栽培下果实VC含量变化不同,露地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大棚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前人研究表明[31],VC含量在绿熟期至白熟期明显升高,之后趋于平缓,转色期略有下降,到完熟期达到最高。本试验中,露地栽培番茄果实VC含量在绿熟期至转色期上升,在粉红期略有下降,而大棚栽培下果实VC含量在绿熟期至粉红期上升,亮红期下降明显,这可能与贵阳当地气候变化存在一定关系。

露天栽培与设施栽培的差异,导致了番茄果实发育过程中外在特征、内在品质变化幅度差异明显,果实在白熟期之前各项品质变化差异不明显,但是转色期之后,2种栽培条件下的品质变化明显不同。果实色素和可滴定酸含量在转色期后迅速增加,红熟期都高于露地栽培,VC含量在绿熟期高于露地栽培,后期有所增加,在粉红期接近露地栽培,但粉红期后都低于露地栽培。大棚栽培条件下,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的曲线有别于露地栽培,叶绿素变化在白熟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转色期,大棚栽培条件下变化趋势较露地栽培晚1个时期,营养物质含量的积累有所变化,但最终时期的含量都高于露地栽培。番茄红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趋势相同,最终大棚栽培条件下都高于露地条件。大棚栽培果实VC和可溶性糖含量在红熟期时均低于露地栽培,但其他内在、外观品质都高于露地条件,使得最终大棚栽培果实产品优于露地栽培。本试验研究条件下,转色期后大棚有效促进了番茄果实的生长、发育进程,不仅影响了果实的外观特征,还影响了果实的内在品质。

猜你喜欢
果柄露地栽培露地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福建主栽花生品种果柄节点强度分析*
饥饿胁迫对澳洲坚果早期果实及果柄能量代谢的影响
不同花生品种果柄节点强度的差异分析
露地荠菜有机栽培技术
不同栽培方式对太湖莼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掖市无公害露地西瓜高产栽培技术
绿色农产品露地黄瓜三大病虫害防治技术
杨梅种植的实践与研究
果实成熟后为什么会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