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呈现方式 促进“学力”提升
——“搭配”教学片段与思考

2022-07-30 03:19胡华珍福建省上杭县实验小学福建龙岩364200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学力数学过程

胡华珍 (福建省上杭县实验小学,福建 龙岩 364200)

伴随着当下社会对于中国青少年身心发展所提出的主要教育目标与实际教学内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视野投入通过教育教学的优化与呈现方式,来有效实现学生“学力”的提升.对于身处社会水平飞速发展时期的学生来说,实现教育目的的高效实现是各个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学习力提升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重点采用哪一种教学手段来实现学生学习力的强化也是十分关键的.因此在小学实际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并以实际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教育开展的基础来进行课堂环节的设置,并根据实际课堂教学的内容进一步设计出能够深入引导学生思维的教学思路,从而做到真正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来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化与促进.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策略有效实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当展开深入思考及探究的关键教育问题.

一、为实现学生“学力”提升需掌握的方式特征

教师想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方式的呈现实现学生“学力”的提升,就需要在设置教学方案的同时牢牢掌握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

学生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个体性.根据对于学习这个行为过程的客观性分析来具体分析,每一名学生都是这个世界上具有自己独特优势与魅力的个体,当每一个人在面对相同的事物时,内心都会产生不同的思考与认知感受.因此由学习行为的本质特征展开深入的分析,教师在引导学生设置实际的学习方式时应当充分关注学生个体所存在的鲜明个性差异.同时也需要根据每名学生所具备的不同知识储备、情感认知情况以及个人学习习惯这一系列会对学生学习接受度产生实际影响的关键来展开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拥有完全相同学习方式的学生,但是最适合某名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会是能够与众多学生相契合的.

同时学习方法的设定需要满足强烈的稳定性.稳定性具体是要求学生的实际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具有相对持续不变的学习习惯,需要学生对于当下一系列知识的持续性学习具有系统性的认知及行为习惯,也是需要学生在长期持续性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养成符合自己认识思维及发展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相对的学习稳定性,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学习与发展条件下,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能够找寻到真正适合自己以及能够实现高效学习的方式,进而能够实现高效学习成果的获取.

二、为实现学生“学力”提升的实际策略与方法

数学作为一门需要针对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数量逻辑关系以及空间科学思维等一系列理性思维展开深入研究的学科,无论是根据教师展开实际教学的基本形式还是由实际的教学内容来深入分析,数学这门学科都具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数学这门学科具有其独特的抽象化、思维的严谨以及语言的简洁,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语言的简洁美自然成为数学学科的一个关键特征.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于学生理性审美观念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相关数学基础问题及基本性质的渗透,并且能够实现学生后续自主学习兴趣及学习欲望的激发.

(一)通过实际课堂中对于兴趣性教学情境的设置实现“学力”的提升

针对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及课堂氛围的调用是十分关键的.对于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开展来说,良好的课堂教学开端就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的关键一步.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十分关键的,能够在帮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同时实现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强化,并且也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课堂学习过程中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因此,教师通过对于日常教学活动中高质量激发兴趣性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的自主探索欲望,进而能够达到实际教学开展的目标并且获取到事半功倍的实际教学成果.

(二)通过学生学习毅力的引导实现数学基础知识的有效巩固

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数学知识的扎实学习与深入积累必须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学生想要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的达成就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意识及坚定的学习毅力.但是由于每一名学生都是居于这个社会中的一个个鲜活且独特的个体,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以及个人学习方法的不同逐渐造就了每名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然而正是因为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不同,存在部分学生会对数学的深入学习过程产生畏惧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可以在课程内容的规划阶段通过将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个基础问题作为实际教学展开的起点,并且进一步深入地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概念进行具体且精简的概括总结,从而能够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用较为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对较难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及进一步的学习巩固,通过这样一系列具有目的性的实际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进行数学学科的有效学习并且在巩固新知的同时获取到数学学习方法.通过这样一系列教学方式与课堂环节的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极大的自信,并能够在学习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学习毅力的有效锻炼.

(三)通过借用现代教学技术对教学形式的丰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加强

由于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仍不全面,且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存在部分难以理解且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如果教师在针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引导过程中,仅仅依靠学生自身的想象与感知很难实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强化,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环节中通过一系列现代教学技术的引用,则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的问题.由于现代的教学技术通过一系列动画、丰富的图片以及视频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生动形象、感染带入力强等特点,能够在深入挖掘学生数学学习好奇心的同时,实现学生课堂活跃思维的强化与课堂氛围的调动,从而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强化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成果.

三、“搭配”教学的具体片段分析与深入思考

“搭配”是学生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初步认识,更是后续学习可能性、概率等知识的基础.由具体的、可视的形状、实物过渡到能抽象出随机事件组合的模型,受到定式思维的影响,学生建立这样的数学模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往往依靠语言去反复讲解,再提炼出公式让学生背,最后通过大量的练习记忆公式.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的记忆停留在浅层面,时间一长很容易遗忘.为避免这种“快餐式”教学现象的发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等,优化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将普通的学习场景转化成游戏场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动力,将同类的知识结构化呈现,优化学习方法;最后在变式训练和同构练习中,让学生自主经历搭配数学模型建立的全过程,学习效率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也得到全面的淬炼和提升.

片段一:活化学习场景 激发学习动力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的观察力怎么样?

生:我们的观察力非常好!

师:看看一共有几个饼干?(出示两秒,饼干随意排列)

生1:没有看太清楚,可能是8个.

生2:我也不太确定,9个?

师:那现在呢?(屏幕出示每行5个,有两行的饼干图片,两秒后消失)

生齐:是10个!

师:怎么这次那么快就发现一共有10块饼干?

生1:这次排得很整齐,一排5个,二五一十就是10个.

生2:这次有顺序,一眼就看出来是10个.

师:那你们认为有顺序的排列好不好?

生:好,可以看得更清楚,更方便观察.

师:看来有序很重要.(板书:有序)我们继续,猜猜看,这两幅关于帽子的画,哪一幅是美术老师画的?哪一幅是数学老师画的?

生:数学老师画的比较简单,美术老师画的比较复杂.

师:其实数学老师画帽子还可以这样画……(出示表格,表格里展示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字母等不同方式表示帽子)说说看,这些表示方法和原来画帽子的方法比,有什么优势呢?

生:更为简单,节省时间.

【思考】数学游戏“比比谁的眼力好”巧妙地将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情境之中,在生动有趣的游戏里学生体验到有序的重要性,同时初次完成了从“实物”到“符号”的过渡.首先通过前两次的猜测,不按常理出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接着“数饼干”这一个小游戏,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了有序的重要性,最后借由“数学老师可以这样画帽子”,打破了学生以往的固化思维,初步感受到了符号化的优势.

片段二:同化知识结构 优化学习方法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件上装搭配三件下装一共有几种方法?那两种主食搭配三种配菜,可以有几种搭配方法?两种蛋糕搭配三种鲜花有几种搭配方式?都是6种.

想想看,这三次搭配的内容都不同,怎么搭配的种数都相同呢?

生1:因为都是两个东西搭配三个东西.

生2:因为都是上面两种,下面三种,这样进行搭配.

生3:因为都是可以用A1,A2表示上面两种东西,用B1,B2,B3表示下面三种东西,再连线,发现它们的连法是一样的.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都忍不住为你鼓掌了.

大屏幕动画演示:三种搭配情况都变成符号,上面A1,A2,下面B1,B2,B3,再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线连起来,发现它们完全相同,最终三合一,变成图1.

师:看完这个,你有什么感受?

生1:不一样的事情里面可以有相同的东西.

生2:它们的关系是一样的.

师:是呀,看似不同的事物之间,其实暗藏着相同的东西,它们的结构是相同的.

【思考】在衣服上下装的搭配、主食和配菜的搭配、鲜花和蛋糕的搭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经历了从实物图表示到文字表示再到符号表示的过程,明白了它们都有6种搭配方法.紧接着马上将这三种情况摆在一起,以“这三次搭配的内容都不同,怎么搭配的种数都相同呢”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尽情表达.学生通过表达、倾听、评价,逐步明白了这三种搭配的内容虽然不同,但是结构都相同.最后,以“你有什么感受”问题为导向,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为以后学生能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看待世界奠定基础.

片段三:深化应用模式 提升学习效率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刚刚的主食和配菜,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一看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你还能看见主食和配菜吗?(逆时针旋转90度后)还能分得清吗?继续变形、变形,直到变成了两段路.从李丽家到学校,有几种走法供李丽选择呢?

图2

生异口同声:6种.

师:谁能上来连连看?(打开希沃白板,学生在白板上操作连线 )

师:你们的想法也跟他一样吗?你有什么发现?

生1:其实这个问题跟刚才的搭配是一样的,都是两种搭配三种的问题.

生2:虽然不是上下连线,换成左右连线,但其实本质是一样的.

生3:这题虽然没有说明是搭配,但是其实也是搭配的问题.

师:说得真好,老师也听明白了.

接着,大屏幕先出示图3.

图3

师:图3中,可以有几种搭配方法?(学生说出4种后,出示图中的连线.)

师:(继续动态出示图4)图4这种刚刚我们学习过了,一共是?(生说6种)

图4

图5

师:那此时呢?(出示 A1, A2, A3和B1,B2,B3)

生1:一共可以有9种.

生2:9种,因为3乘3就等于9.

师:你是怎么想到用乘法算式帮助解决问题的?

生:前面两种搭配两种,就是2×2=4,两种搭配三种就是2×3=6,我发现就是有几种搭配几种就是几乘几.

师:你的回答太精彩了,同学们都自发给你送来掌声.你能从前面几种的搭配中发现规律,并且把发现的规律应用在新的问题中,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

生:从A1出发有三种,从A2,A3出发分别也有三种,三个三相加,就是三三得九.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有没有发现其中的规律呢?老师一试便知.请听题:3种搭配4种呢?4种搭配4种呢?6种搭配6种呢?10种搭配8种呢?……看来同学们真的懂了.

【思考】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到搭配方法的数量和搭配物体的种数有关.这里设计了两个层面的练习:首先设计变式练习,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处发展,深度建构搭配的数学模型,接着通过由简到难的几种搭配模型的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应用,真实地经历了规律形成、规律运用的全过程.在精准把握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的前提下,教师并没有过多强调公式或者规律的规范表达,而是以“会用就说明懂了”为标准,学生能真切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即可.

四、深入思考与总结

三年级的“搭配”是二年级搭配的延伸课,也是后续学习排列组合的起点课.通过“比比谁的眼力好”这一游戏出其不意地引入新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题组的形式呈现“两种事物搭配另外三种事物”的例题,在一次一次的横向深度对比、纵向深度思辨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仔细观察,深度思考,同时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现学生的内在思维过程,增进数学理解.整节课通过优化呈现方式,活化指导行为,强化对话活动,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在实际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与教师、与同学一步步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不断为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新的教学切入点与发展探究关键点,从而能够为教师带来一系列高效的并且值得深入推敲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时刻观察与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关键,通过展开深入教育教学的过程来意识到课程教学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进而通过及时有效的引导来为实际教学带来超乎想象的教学成果.

与此同时,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的开展应当是充分为学生深入考虑与服务的,教师具体对于“教”这一过程的展开需要围绕学生“学”的整个过程,所取得的最终效果应当最终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所发挥的成果之上.然而如果想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的过程而取得丰富的收获,就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当下的学习基础以及实际学习能力,通过深刻地认识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学习能力,以学生的角度作为实际教学展开的出发点,并通过教学开展过程中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观察来及时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情况展开全面准确的把握与确定,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的全方位规划来进行实际教学成效的充分估计,从而能够灵活应对教学开展过程中多变复杂因素的出现,通过课堂各个环节的灵动调控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最终实现“学力”的促进与提升.

猜你喜欢
学力数学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学历与学力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论”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大学生学力评价的问题与改革路径分析*
圆满的过程
以实验促进学生学力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