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材切分机用高速钢轧辊的生产

2022-07-31 02:51孙衍国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棒材贝氏体耐磨性

孙衍国

(山东广富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滨州 256217)

0 前言

目前,国内轧钢企业棒材K3 切分机普遍使用针状贝氏体球铁轧辊,受其基体组织限制,贝氏体轧辊存在耐磨性差、切分崩刃现象,严重影响轧钢效率。高速钢轧辊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和耐磨性,因极低的磨损率和出色的轧钢表面质量深受轧钢厂家的青睐,用高速钢轧辊替代常用的贝氏体球铁轧辊,可以解决贝氏体球铁轧辊硬度低、耐磨性差的问题。为提高棒材切分机用轧辊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效率,公司决定采用高速钢轧辊代替针状贝氏体球铁轧辊。常规高速钢材料虽然耐磨性优良,但抗事故能力比贝氏体球铁轧辊差,K3 机架轧制过程中,切分刀刃时刻包裹在炽热的钢材中,冷却水达不到切分刀刃的根部,这种状况会引起高速钢切分刀刃的崩裂,材料的耐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性价比得不到体现,有时甚至不如贝氏体球铁轧辊。因此需要通过优化高速钢工艺,增强高速钢轧辊的工作层硬度和韧性,提高抗热疲劳性能,确保轧辊在整个工作层内都具有极好的耐磨性和热疲劳性。

1 生产工艺

1.1 技术路线

工作层:1t 中频炉熔炼→离心浇注,见图1、2。

图1 工作层熔炼

图2 工作层离心浇注

图3 芯部熔炼

图4 芯部静态浇注

芯部:5t 中频炉熔炼→静态浇注,见图3、4。

1.2 成分设计

常规高速钢轧辊化学成分一般组成见表1。

表1 常规高速钢轧辊化学成分 w/ %

该成分具有较高的W、Mo 含量,钨当量W+2Mo=8.5%~14.5%,表明该材料具有很高的红硬性,在棒材K1 轧机上使用,单槽过钢量达到贝氏体轧辊的三倍以上,显示出超强的耐磨损性能。但随着W、Mo 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导热性能将显著下降,会影响材料的热疲劳性能,而棒材K3 轧机在轧制过程中,切分刀刃时刻包裹在炽热的钢材中,冷却水冲不到刀尖和侧部,这种状况会引起高速钢切分刀刃处金属流动结瘤或崩裂,导致切分锲提前破坏,轧辊的耐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适用于棒材轧机K3 机架轧辊化学成分需要重新设计。

Cr 是增加基体抗氧化和热稳定性的最主要元素,研究证实,当马氏体中溶有3.5%以上的Cr,会使材料的抗热疲劳能力显著提高,但Cr 的碳化物Cr7C3显微硬度不如V、Mo 形成的VC、M2C 高,在成份设计中加入一定量的V、Mo、Nb 元素,增加耐磨质点VC、M2C,使材料在优异抗热疲劳能力基础上具有较强的耐磨损性能。

经反复论证,将切分机用高速钢轧辊成分设计见表3,提高Cr 含量,并加入稀土和氮、钛等微量元素,细化凝固组织,减轻元素偏析,提高轧辊的力学性能、热疲劳性能和耐磨性。

表2 不同合金共晶碳化物显微维氏硬度数据(负荷10g)

表3 常规高速钢轧辊化学成分w/%

1.3 主要技术措施

(1)优化材料工作层凝固技术,减小元素偏析。钢水进入铸型后,立即喷水冷却铸型,通过实时监控铸型和型腔温度,控制喷水强度,保证铸型内高速钢钢水的凝固冷却速度控制在(18~32)℃/s,钢水浇注完毕3~5min 后,用非接触式测温仪测量高钨高速钢外层内表层温度,当温度为1220~1280℃时,停止铸型的喷水冷却,离心机停转,热开箱装炉退火处理。

(2)采用Re-Ti-N 复合变质剂变质处理技术,控制奥氏体结晶晶粒度保持在8 级以上,保证高速钢材料金相组织为:(5%~10%)MC+M6C+(8%~15%)Cr7C3+高硬度和适度韧性的隐晶马氏体,确保碳化物呈颗粒状、小型鱼骨状、菊花状断网分布。颗粒尺寸控制在10~40μm 左右,隐针马氏体常温显微硬度HV550~700。

(3)控制高速钢切分轧辊强韧化热处理工艺。首先将高速钢轧辊加热至1030~1050℃,目的是使基体奥氏体化,有利于随后冷却过程中获得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轧辊经保温后置于控冷装置中,并使轧辊冷却过程中以25~35rpm 的速度旋转,有利于轧辊辊面冷却均匀,对提高辊面硬度的均匀性有利。同时在轧辊辊颈表面涂敷隔热材料,且辊颈置于控冷装置以外,可确保辊颈冷却缓慢,有利于提高辊颈强韧性,防止辊颈使用中出现断裂事故。

轧辊在控冷装置中,先喷雾冷却5~15min,然后气冷20~60min。喷雾冷却速度快,有利于促进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提高轧辊淬硬层深度,但是喷雾冷却时间过长,辊身内应力大,易萌生裂纹,因此,将喷雾冷却时间控制在5~15min,然后降低冷却速度,采用气冷20~60min。最后空冷至辊面温度低于300℃时入炉回火处理。回火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组织,消除应力,确保轧辊使用安全可靠。

2 结果分析

2.1 工作层组织

通过Re-Ti-N 复合变质剂变质处理技术,使高速钢材料在≥80g 离心力的作用下结晶,外层组织晶粒度达到8 级以上,成品状态下基体组织为隐针马氏体+(5%~10%)MC+M6C+(8%~15%)Cr7C3碳化物,见图6 所示。

图5 高温电阻炉加热

图6 工作层淬火回火后的组织

2.2 辊颈组织

辊颈采用高强度球墨铸铁材料,其金相组织为珠光体+5%左右渗碳体,见图7 所示。

图7 辊颈组织100×

2.3 轧辊实测指标

轧辊的力学性能、晶粒度等测试指标见表4。

表4 轧辊各项测试指标

2.4 使用效果

通过使用,新生产的棒材K3 切分机用高速钢轧辊寿命是原贝氏体轧辊的4 倍,以螺纹∅12mm×4 切分为例,使用贝氏体切分辊每天换4 次槽,单组槽过钢量800t 左右;使用高速钢切分辊后每天换1 次槽,单槽过钢量超过3500t,减少了换槽次数,提高了轧机作业率,产量每天提高300t 以上。

3 结论

(1)通过提高轧辊的Cr 含量和采用Re-Ti-N复合变质剂处理技术,提高了轧辊工作层的抗氧化和热稳定性。

(2)通过优化基体组织中VC、Mo2C 碳化物的形态、分布和数量,使轧辊工作层兼具高铬钢的抗热裂性和高速钢的耐磨性能,提升了轧辊使用寿命。

(3)研发的棒线材切分机用高速钢轧辊经用户使用,表现出良好的强韧性和耐磨性,应用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棒材贝氏体耐磨性
Mn-Cr-Mo系贝氏体轨钢连续冷却转变的原位观察
轧钢棒材机械设备的维修维护及质量控制
La2O3含量对气压烧结Si3N4陶瓷耐磨性的影响
贝氏体对复相钢机械性能的影响
棒材车间集中监控系统优化及应用
时效处理对钛合金棒材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新书《贝氏体相变新论》简介
铜合金模具材料电子束选区熔化成形件耐磨性及机理分析
贝氏体组织的回火转变
一种Nb—Ti—Ta—C合金棒材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