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近亲结婚为何屡禁不止?

2022-08-03 01:54那日苏
中外文摘 2022年14期
关键词:达罗血亲种姓

□那日苏

在南亚,近亲结婚可以说是“老传统”了:孟加拉国父拉赫曼13岁的时候,在祖父授意下娶了自己3 岁的表妹;印度南部的达罗毗荼人中,一个女孩配偶的首选,是她的舅舅。

早在1955 年,印度《婚姻法》就已经禁止了近亲结婚。但时至今日,这种有悖人类繁衍规律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印度缔结的婚姻关系中,16%属于近亲婚姻,这一比例在全世界看都算高的。

印度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血亲婚姻呢?说到底,这与其特殊的立法规定、社会构成和人口宗教息息相关。

首先是立法。由于印度有多种宗教和复杂的地域文化,强推一部统一、普适性高的法律基本不可能。于是印度法律对于近亲结婚的规定便因地区和文化而异了。

印度的婚姻法中,对穆斯林和基督徒只做了年龄规定:基督徒男性必须年满21,女性必须年满18;穆斯林男性必须年满18,女性必须年满15。另外,在穆斯林和基督徒的传统习俗和教法当中,表亲结婚并不受到禁止,所以印度法律也没有做出规定。

在印度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和锡克教徒中,婚姻法规定婚姻双方不能是“受禁止的关系”,也就是3 代以内的血亲。但是,这条法律也有补充条款,即“除非地区习俗允许”。这就给南印度很多地区提供了灵活执行的权利。

比如,印度南部的达罗毗荼人——泛指南亚南部高加索人种和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混血的种族,其中包括了泰卢固、泰米尔等民族——就是最典型的利用该补充条款的族群。

达罗毗荼人中许多民族的语言都不区分亲兄妹与表兄妹,也不区分母亲和姨妈,在这些达罗毗荼人的习俗中,同辈堂亲、表亲之间结婚一般是不可以的,但差一辈就行。比如泰卢固人就认为,一个女人出嫁之后,她最小的弟弟有娶她女儿的优先权。而在泰米尔人中,则有叔叔娶侄女的传统。

这种婚俗,在印度南部根深蒂固,甚至体现在他们的语言当中。比如一个女孩嫁给了她母亲的弟弟,她就成了自己实际上的舅妈,那她的姥姥也就成了自己的婆婆。在泰米尔语中,这种关系的儿媳妇应该称婆婆为“Mamiyar”,这个词既可以表示婆婆,也可以表示姥姥。

经济是另一个导致印度盛行血亲婚姻的原因。

众所周知,中国有些地区的小伙子们想要结婚,家里一般都要掏出大笔钱财做彩礼。印度也是,只不过钱需要由女方支付。这是因为印度女性就业率极低,而且社会极端轻视女性做家务、管教孩子的价值。

据相关学者研究,如今一位印度女性出嫁,家庭要付出的彩礼置办费可高达13 万美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绝对是一笔极其沉重的负担。

这种情况下,血亲婚姻几乎就成了应对高额彩礼的唯一方式。因为女孩嫁的是同一家族的亲戚,彩礼金额相对好商量,就算给了,也相当于左手倒右手。

此外,印度家庭暴力问题也较为严重。于是,印度父母自然会倾向于让女儿嫁给自己的兄弟,这样一来,既能保护家里的财产不被外人分割,也能保障女儿的婚后生活过得相对安全,减少遇到家暴的可能性。

最后一个主要原因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如今,印度虽然明面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和许多习俗一样,种姓观念仍然根植于民间。为了防止“上迁婚”导致高种姓的扩大,印度社会的潜在观念仍然普遍不允许跨种姓婚姻。这种禁忌在印度不同的地方程度也不同。

在印度,几乎所有地方的男女都不能跨大种姓结婚,而能否跨小种姓(四大种姓下的细分)结婚,得看当地习俗。有的是男女双方只要同属一个大种姓就好,有的是男方不能娶比自己小种姓高的女人,还有的地方则是跨一个小种姓都不行。

如此严苛的种姓观念下,跨种姓结婚是极小概率事件,在南印度更是如此。这就让适婚男女青年的择偶选择面极为狭窄,血亲婚姻至少能保证双方在任何标准下都是同一种姓。

近年来,印度政府在消除种姓意识、普及近亲结合的遗传危害方面确实做出了许多努力,但近亲婚姻的社会基础依然强大,想要彻底修正,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达罗血亲种姓
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内婚制
浅谈印度种姓制度
60年前的梦想
金爵士,从职业顶峰跌落
如何区分印度高、低种姓人群?(答读者问)
AnAnalysisoftheFeminismAwarenessinMrs.Dallo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