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怪兽”的秘密

2022-08-03 01:54刘宗迪
中外文摘 2022年14期
关键词:鼯鼠穿山甲博物

□刘宗迪

一、集异形之大成

其实,《山经》中没有怪物。那些所谓怪物,原本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平常动物,书中那些如同异形般的怪兽,你在今天的动物园、水族馆中大都能看到。比如,一种见于《南山经》的名叫“鯥”的怪兽,可谓一身集异形之大成。书中对鯥的描述是: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亦作胁)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明明是鱼,却身形如牛,长着蛇的尾巴、鸟的翅膀,双胁(魼)之下长羽毛,兼具飞鸟、走兽、游鱼、爬虫类动物的特征,是完全违背动物分类学规律的怪物。此物不仅长相离奇,习性也怪异:明明是鱼,却住在山上,在冬天死去,到夏天复活。它不仅打破了动物分类的边界,而且还打破了空间(水与陆)和时间(生与死)的秩序。此等与自然秩序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怪物,似乎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中,而只能存在于科幻电影里。

其实,这怪物不是别的,就是今天仍能看到的穿山甲。

穿山甲,古书中称为“鲮鲤”或“龙鲤”。《山经》说,“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留牛”的发音近似于“六”,可见,穿山甲被称为“鯥”,即因为其叫声大概类似“留留留”的发音,“鯥”“留”音通。古人根据穿山甲的叫声为之命名。很多动物的名字都源于其叫声,小鸡叫起来“叽叽叽”,故名为鸡;鸭子叫起来“嘎嘎嘎”,故名为鸭;狐鸣“呱呱”,故名为狐;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故名为鹅……

《山经》常说某某动物“其鸣自号”“其名自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南山经》说:“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鸣自号也。”这种鸟的名字叫颙,“其鸣自号”,说明它的叫声与“颙”的发音相近。《北山经》说:“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斯,其鸣自呼也。”这种鸟的名字叫竦斯,“其鸣自呼”,说明它的叫声跟“竦斯”的发音相近。大自然中的生灵千腔百调,古人根据它们各自的腔调给它们命名,每种生灵因此才拥有了自己的名字。

《山经》关于“怪异”的记述,都是基于对穿山甲的细心观察和客观记述:穿山甲的个头固然与牛相去甚远,但穿山甲身大头小,背部隆起,确与牛的体形有几分相似,故书中谓之“其状如牛”;穿山甲尾巴修长,故谓之“蛇尾”;穿山甲周身披甲,鳞片重叠,有似鸟翼,故谓之“有翼”;穿山甲鳞片间生有硬毛,身体两侧硬毛尤多,像是细密的羽毛,故谓之“魼下生羽”;穿山甲像鱼一样,周身生鳞,还能下水游泳,故谓之“鱼”;穿山甲有冬眠的习性,还有装死的本事,且见到人就卷成一团装死,故谓之“冬死而夏生”。

可见,《山经》关于鯥的记述,对照穿山甲,可谓无一字无根据,无一字无来历,完全是源于对穿山甲的实际观察。

穿山甲以蚂蚁为食,因此善于打洞,即使坚硬的山岩都难不倒它,故俗称穿山甲。《山经》说“食之无肿疾”,意为吃了穿山甲可以消肿。古人觉得穿山甲既然善于打洞、吃蚂蚁,那么,自然可以靠它来打通身体中的堵塞,吃掉身体里的虫,故中医经常用穿山甲作为消痈化肿的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穿山甲“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意思是:经脉不通,吃穿山甲;产妇奶水下不来,吃穿山甲;消痈化肿,吃穿山甲;疮疖里的脓血排不出来,吃穿山甲;肚子里有虫,吃穿山甲……最终把原本到处可见的穿山甲,吃得几乎断子绝孙,以至于国家不得不把穿山甲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禁止入药。

二、“制造”怪物

穿山甲这样一种司空见惯的动物,现在更是成了人见人爱的网红动物,为什么到了《山海经》中,就成了天字第一号的怪物了呢?道理很简单。《山经》是博物之书,旨在记录各种动物、植物和矿物资源,它记录动物,不仅要说明某某山有什么动物,叫什么名字,而且还要对动物的长相详加描述,这样才能让人将其记录的名字与其所指的动物对号入座。

上古博物学尚未建立像现代博物学这样标准的分类体系、形态学术语体系与描述方式,更没有博物绘画术和照相术,要用文字记述向人们介绍一种陌生动物的长相,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借人们熟悉的动物对之进行比方形容。说它的脑袋像啥,身子像啥,尾巴像啥……如此这般,就“拼凑”出了形形色色、兼具多种动物特征的异形“怪物”。

实际上,不管古今中外,人类一直就是用这种方式介绍、描述陌生动物的,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博物志》中,都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描述异域动物。考证这些动物究竟是现实中何种动物,成为后来西方历史学家和博物学家的难题。其中很多被后人当成了怪物,正如《山经》中的动物被后来的中国人当成怪物一样。

法国学者埃里克·巴拉泰在《动物园的历史》一书中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的探险家、旅行者和博物学者在美洲、大洋洲等地发现了大量前所未见的动物,他们为了向欧洲民众介绍这些异域动物,不得不采取比拟的方法,借助欧洲人熟悉的动物描述异域动物的各个部位,于是,在欧洲人的想象中,新大陆成了怪兽出没的世界。

为了满足欧洲人对于异域怪兽的好奇心,大量异域动物或动物标本被带回到欧洲的动物园、博物馆、珍宝馆,并在博览会、展览会上展出。在18 世纪的欧洲,有些骗子甚至利用地理大发现而激发的公众对于异域怪兽的好奇心,故意用这种描述方法“制造”怪物,招徕观众。比如说,在1774 年的巴黎,有一只名为“冈冈”的怪兽就激发了人们巨大的热情。据说这只怪兽有着俄罗斯人的脑袋、大象的眼睛、犀牛的耳朵、蛇的脖子和海狸的尾巴。公众纷纷前来看稀奇,结果看到的是一头骆驼。

用《山经》的记述办法,你可以把任何动物瞬间变成怪物。比如说猫,猫长啥样,地球人都知道,但是,如果一位外星人来到地球,第一次见到猫,他该如何用语言向其母星人介绍呢?他也许会说:这个星球上有一种野兽,长相似老虎,面孔像人类,身上长着豹子的斑点,尾巴摆动起来像蛇一样,叫声像人类的婴儿哭泣,人类根据它的叫声称之为“猫”,还养它来捕捉老鼠。用《山经》博物学的语言翻译过来就是:“有兽焉,其状如虎,人面豹身蛇尾,其鸣如婴儿,其名曰喵,其鸣自呼,养之可以避鼠。”

三、平凡的动物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不难看穿《山经》中种种“怪物”的本来面目。我们再来看看《南山经》记载的几种怪物。

柜山,“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这是一种长着人手的怪鸟。其实就是鸱鸮,也就是猫头鹰。猫头鹰的爪子确实形同人手,吃过鸡的都知道,胖胖的鸡爪看起来也跟人手差不多。

尧光之山,“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这是一种长相像人一样的怪兽,脑后长着野猪一样的鬃毛,住在洞穴里,到了冬天就睡大觉。其实就是熊,熊喜欢像人一样直立,故说它“状如人”。

鹿吴之山,“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这是一种角雕,一些雕、猫头鹰在眼睛上方长着长长的两簇羽毛,看起来就像长了两只角,由于这两簇羽毛看起来又像是长在脑袋上的两只耳朵,故今人称之为耳羽。

再举一个例子。《北山经》的丹熏之山上,有一种怪兽,“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御百毒”。此兽样子像老鼠,脑袋像兔子,身体像麋鹿,叫声像狗嚎,最奇的是,它飞行不用翅膀,而是用尾巴。乍看委实奇陉,其实,这种动物就是鼯鼠,亦即飞鼠。

鼯鼠头部像兔子,故谓之“菟首”;所谓“麋身”,当指鼯鼠身体的颜色而言,麋鹿为红褐色,我国常见的复齿鼯鼠颜色与之相近。鼯鼠不会飞,但它四肢间生有飞膜,飞膜张开可以从高处向低处滑翔,滑翔时蓬松的尾巴也张开,故谓之“以其尾飞”。鼯鼠还有一种特别的习性。一般的动物都是在春暖花开时发情求偶,鼯鼠却是在寒冷的冬天过“情人节”,公鼯鼠在发情时会发出“咕—咕—咕”的叫声,母鼯鼠则发出“空—空—空”的叫声,所谓“其音如獋犬”,说它的叫声像狗叫,大概就是指它的这种叫声。

据说,鼯鼠能够一边飞一边产子,根本不把生孩子当一回事,因此古人认为产妇临产时,手里拿一块鼯鼠皮,就不会难产。《山经》也记录了鼯鼠的药效,即“食之不䐆,又可以御百毒”,“䐆”是胀肚子的意思。《本草纲目》说鼯鼠的肉可以治疗腹疼,大概就是由此而来,不知道古人所说的胀肚子是不是也包括难产。

鼯鼠的粪便在中医眼里也是一件宝。如果你去看中医,在郎中先生给你开的方子里看到“五灵脂”,千万不要认为那是山上的灵芝草,那其实是鼯鼠拉的屎。《本草纲目》说五灵脂能够解毒,包括毒药中毒以及毒蛇、蝎子、蜈蚣叮咬中毒,《山经》说鼯鼠“可以御百毒”,大概那时候的人们已经用鼯鼠屎解毒了。

上面说的都是一些多种动物的形体组合而成的怪兽,我们姑且称之为“组合兽”,它们原本并非怪兽,其实都是我们熟知的动物,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古代博物学的记述方式,不再用跟古人一样的目光看待这些动物,才把原本平凡的动物看做了怪物。

四、想象和夸张

《山经》中还有一类怪兽,就是那些长着三个脑袋、六个翅膀、九个尾巴之类的怪兽,不妨称之为“畸形兽”。走兽四足,飞鸟双翼,鱼蛇不长腿,牛羊两只角。不管什么动物,都只有一个脑袋、一条尾巴,这是今人皆知的常识,《山经》中却记载了大量的多足、多翼、多尾、多目、多角或少足、少目的怪物,那么,对《山经》中这些畸形怪兽,又该如何解释呢?

诸如此类的记述,有些可能是源于古人博物学观察的局限性。古代没有动物园,没有自然博物馆、标本陈列室,将五湖四海的物种收集、陈列其中,让动物学家或公众就近仔细观察动物的长相。野兽飞鸟隐于密林茂草,出没无常,行踪诡秘,人们往往唯闻其声,不见其形,即使偶尔目睹其形,也无法细致观察,因此难以准确描述其形态、长相。加之野兽出没,往往给人带来恐惧,因此人们在描述其形象时也难免夹杂想象和夸张的成分。

《东山经》有一座山叫葛山,澧水流经此山,汇入余泽,澧水中有一种珠蟞鱼,“其状如肺而四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这是一种生着四只眼、六条腿的怪鱼,在明清时期的《山海经》插图中,就把它画成了一条头长四只眼、身体两侧各生三足的鱼。乍看这段文字,无疑胡说,世界上哪有长四只眼、六只脚的鱼?但《山经》既然称“其味酸甘,食之无疠”,可见古人确实吃过这种东西。其实,如果你早些年在广东、福建、海南生活过,逛过那里的鱼市,也许就见过这个怪物,甚至还可能吃过,它就是被称为“生物活化石”的鲎。

《山经》记载了多种多首、多身、多肢的鱼类,再来看几种。

《东山经》有一座东始之山,泚水流经此山,东北流注于海,泚水中有漂亮的贝类,还有一种茈鱼,“其状如鲋,一首而十身”,这是一种一个脑袋上长着十个身子的怪鱼。这种鱼名叫茈鱼,“茈”即“紫”字,茈是一种草的名字,根和皮都是紫色,古人用它制作紫色染料,故称紫草,“茈”是“紫”的本字。古人称此鱼为“茈鱼”,当是因为此鱼的身体是紫颜色的。紫颜色的鱼很少,但常见的章鱼,其身体通常就是紫红色的,茈鱼很可能是章鱼。章鱼的身体呈卵形,头部与躯体分界不明显,长有八条长而粗壮的腕足,因此又称八爪鱼、八带鮹。由于章鱼腕足粗壮,且头与躯体无明显区别,与其长长的腕足相比,显得较小,因此其身体会被视为头部,腕足则被视为身体,茈鱼“一首而十身”大概就是这样来的。章鱼生活在海洋中,淡水中无章鱼,《东山经》说泚水流经东始之山后注于海,说明东始之山滨海,泚水与海相通,故章鱼可由海进入泚水中。

海洋动物跟人们经常见到的陆地生物相比,大都长相相去甚远,往往体形特殊,多腕足,多尾多鳍,因此天生就让人觉得怪异。古人很难对活着的海洋生物进行直接观察,因此在对其进行形态学描述时,就难免失真和误解,并且难免用其熟知的陆地生物的样子进行比拟。后来的读者,没有亲见其物,仅据其文字而悬想,难免根据古人原本质朴的描述凭空造出了许多怪物,于是,汪洋大海就成了各种海怪、水妖潜藏的渊薮,被笼罩上一层浓重的神秘色彩。

猜你喜欢
鼯鼠穿山甲博物
小鼯鼠学本领
我要学飞
穿山甲
灰头小鼯鼠
羊绒鼯鼠新物种被发现
还有多少“穿山甲”需从药典除名
山猫和穿山甲
Forbidden Money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