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布展的思维开展撤展工作
——以博物馆展览提升改造为例

2022-08-03 06:33李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1期
关键词:展柜大纲器物

李芳

(大同市博物馆,山西 大同 037006)

0 引言

博物馆展览以基本陈列为主,基本展览不论内容还是形式角度分析,都存在相对陈旧、固化的问题。基本展览运用新方法、新材料、新技术能力不足,它对于本地游客而言容易出现审美疲劳的问题,对于外地游客而言可能由于陈展方式相对陈旧造成历史文化信息传达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博物馆基本陈列每隔5~7年需要进行一次提升改造。提升改造过程涉及前期调研、大纲撰写、形式设计、撤展、展厅施工、布展等环节,前三个环节不影响展厅对外开放,很少接触文物,后三个环节需要暂停展厅对外开放,将文物打包回库再出库,涉及博物馆短期闭馆以及文物安全等问题。因此,撤展、展厅施工、布展需要考虑时限性和安全性。在展览提升改造过程中,撤展与布展一头一尾将写在纸上的抽象大纲、图纸转化成具象的展览。如何安全、高效地完成撤、布展工作呢?从撤展到提升改造后的布展,需要全局意识贯穿始终。不考虑布展的撤展,必定事倍功半;不遵循撤展规律的布展,必定举步维艰。

1 展厅施工前的撤展工作

撤展是将文物从展线上取下进而打包回库的过程,在整个提升改造过程中它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举足轻重,既需要统筹兼顾的全局意识,又需要慎终如始的深入细致。博物馆展览提升改造过程中的撤展工作通常是由陈列部、保管部牵头进行的,参与人员除了陈列部、保管部人员以外还包括安全保卫人员、科技保护部人员以及办公室人员等。由于参加撤展的人员来自不同的部门,人员的文化背景、专业方向不同,对新展览的了解程度不同,在撤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撤展人员应带着布展的思维开展工作。

1.1 撤展人员应熟悉不同文物的保护要求和打包方式

撤展人员不熟悉各种类型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要求以及打包方式,造成预防性保护实施力度不到位,文物打包效率低,返工率高。石质文物、金银器、瓷器、纸质文物、丝织品等不同类型的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目的不同,简单来讲,镇墓兽、镇墓俑在打包时需要注意躯干与四肢分离、断裂问题,金银器防锈,瓷器防碎裂,纸质文物防潮防虫,丝织品防潮防虫防褶皱防褪色。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物需要采取不同的打包方式,使用不同的打包材料。

撤展人员不了解预防性保护的不同要求,在打包镇墓兽(图1)、镇墓俑(图2)时未单独加固颈部、尾部以及四肢,导致返工;打包金银器(图3)时未同时放置铁块预防生锈,导致返工;打包瓷器、陶器(图4)时未对口沿处及颈部做保护措施,导致返工;在打包纸质文物时,未在正面放置绵纸,导致返工;打包丝织品时未在折叠处放置纸筒以预防褶皱问题,导致返工。

图1 釉陶镇墓兽

图2 釉陶俑

图3 波斯银币

图4 青釉罐

1.2 撤展人员应充分了解文物信息,掌握打包文物转运箱的方法

打包装箱时,撤展人员未充分掌握文物信息,导致返工。将很重的石质墓砖(图5)打包装满60厘米×60厘米×120厘米的文物转运箱,导致转运箱超重,无法抬离地面。打包好的形状规则的墓砖按照编号整齐摆放,互相依靠,是有利于文物安全以及方便布展的,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文物转运箱的承载重量以及搬运难度,导致最终开箱将一半的墓砖取出放入另一个文物转运箱内。

图5 双鸟莲花忍冬纹墓砖

1.3 应提前确定待修复文物,确保文物安全

未提前确定待修复文物,导致打包文物时未将待修复文物集中放置,待文物回库后需从大量转运箱中寻找待修复文物,徒增工作量又造成文物安全隐患。在展厅提升改造之前,应先由保管部、陈列部、科技保护部三部门一同去展厅确定需要修复的文物,分类型整理并提前告知撤展人员,将待修复文物单独放置于指定箱内,或将放置待修复文物的箱子做好标记,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后期定位、提取待修复的工作量,更能确保文物安全。

1.4 撤展人员应提前统一规范打包方式

撤展人员未提前统一打包方式,导致后期核对文物数量时出现问题,通常是数量变多。特别是对成套文物的定义以及对成套文物的打包方式。因为撤展人员来自不同部门,这些人对于文物了解程度不同,所以有必要提前统一打包方式。后期核对文物数量出现问题通常是因为一个编号的一套器物以多件器物的方式装箱,要核对出这一问题,需要逐一打开文物转运箱,一件件取出、拆包查看,工作量极大。还有一种情况是器物编号不统一。一件器物由于来源不同,有时在器物内壁会出现不止一个文物编号,打包人员如果不明确选取编号的规则,那么在布展寻找对应文物时就犹如大海捞针了。

1.5 撤展人员应了解新展览大纲,考虑就近撤展装箱

撤展人员不了解新展览大纲,导致撤展时仅考虑就近撤展装箱,未将布展需求贯穿始终。撤展工作做得好坏对布展工作的效率影响很大,带着布展的思路撤展,按照新展览的大纲调整撤展的顺序,调整装箱归类方式。例如大类可分为瓦当、俑、墓砖、陶罐,再次细分可将瓦当分为文字瓦当、兽面纹瓦当、莲花纹瓦当等,细分陶罐可以分为灰陶罐、釉陶罐、青釉罐。主导思想是充分了解新展览大纲,将展览中放入同一展柜的文物归为一类,尽可能放入同一转运箱中,方便布展。如果撤展时能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考虑到布展需求,体现这一主导思想,那么这样的撤展是高质量的撤展,是提高展览提升改造整体效率的撤展。

1.6 撤展后应对已有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整理和深挖

撤展后缺乏对已有数据及时有效的整理和深挖,导致布展时撤展数据使用效率不高。撤展时对数据的记录属于简单记录,如果对数据的整理加工工作没能及时跟进,那么数据的可使用性便大打折扣。撤展数据加工精确到转运箱内每件器物对应的展柜,例如1号转运箱内有30件器物,其中5件(器物编号)在一号展柜,13件(器物编号)在二号展柜,12件(器物编号)在三号展柜。这样的数据才是有效的数据,并且只需将大纲、设计、一手数据三方核对,就能得出需要的有效数据,操作简单。

2 展厅施工后的布展工作

展览提升改造的目的是将更好的展览呈现在观众面前,因此布展工作是最终环节,布展的效果检验着前期大量工作。布展时需要了解撤展时的思路,需要借鉴撤展时的数据记录,通常布展撤展时使用同一批工作人员。除此之外,布展中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例如展柜设计不合理、文物摆放效果不佳、灯光效果不佳等。

2.1 撤展与布展人员对布展过程应高度统一,提高布展效率

撤展与布展人员没有实现高度统一,造成布展过程中需要频繁沟通,影响布展效率。撒布展虽然使用同一批工作人员,但是工作分配未精确至同一箱文物由同一组人员撤与布,实现人员的高度统一是一项没有成本的简单操作,但是对于布展而言,意义重大。人员的高度统一代表着明确的责任、熟悉的情况、高效的配合。此外,布展时还需要修复技师现场配合,处理一些虽紧急但简单的粘接、清理等工作;布展时需要一名陈展负责人在现场跟进布展工作,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实时对展品摆放进行微观调整,力求呈现最佳效果。

2.2 布展人员应提前解读撤展数据,做到心中有数

布展人员没有提前解读撤展数据,对于展品拆包、摆放没有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影响布展效率。经过分析、加工、整理的撤展数据,对布展来说有着巨大的使用价值和辅助意义,布展人员需提前熟悉这些数据,对于文物装箱情况、文物摆放情况、展厅布局情况做到了然于胸。这样的准备工作,能确保布展顺利、高效、高质进行,进而缩短展厅关闭时间,提高文物展示效果,提升游客观展体验。

2.3 布展人员应科学把握展览的整体环境设置

器物的摆放只是布展工作的一半,要想呈现出高质量的展览,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调整光源。众所周知,博物馆里的展览是在特定光源下进行的,所以器物摆放完毕后,关掉工作照明,打开展柜射灯之后的灯光调整也尤为重要。灯光调整一方面调整射灯角度,使光线充分聚焦于器物,另一方面调整器物阴影,避免阴影影响展览的效果。灯光聚焦器物相对容易,调整阴影却不易实现。有时,平面设计未考虑或者未充分考虑器物阴影对展览的影响,布展现场仅靠调整灯光解决阴影问题通常是行不通的。解决阴影问题一般需要通过更换文物展托、支架的方式,但是文物展架通常是订制的,需要很长的周期,这与展览改造提升的时效性要求不符,因此,需要迅速制定一个临时解决方案——权宜之计,保证实现展厅的如期对外开放。之后现场测量、调整以确定最终解决方案,重新制作展托、展架,待所有材料到位后整体更换。

2.4 规范文物说明牌的摆放环节

文物说明牌的摆放,需要策展人员亲自分类、分柜后,由陈列部工作人员测量距离、对号位置后统一摆放。这一环节容易影响效率的地方在于文物与说明牌的对应。同一展柜的文物基本类似,布展人员有时需要通过测量文物尺寸之后才能准确与文物说明牌对应。如果柜内设计图纸能将说明牌也包含其中,那么后期放置说明牌的时候就简单多了。

3 布展与撤展相辅相成

重要的展览甚至需要在6~9个月前就进行准备,对一系列的展览前期准备、展台工作、展后工作要系统规范地开展。带着布展的思维撤展,利用撤展的数据布展,布展与撤展密不可分。倘若撤展时不为布展收集、汇总、深挖、整理数据,则布展时寻找文物犹如大海捞针;倘若撤展时不了解新的展览大纲,不做倾向性的倾斜,那么布展时就会举步维艰。撤展与布展浑然一体,密不可分,需统筹兼顾。如何确保高效、安全、有序的展览提升改造,建议如下。

3.1 事前准备

第一,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动员,培训动员时重点强调不同类型文物预防性保护的要求,不同类型文物的打包方式、打包材料、注意事项以及易犯错误,并细化责任。每组人员熟悉一个单元的陈列大纲,跟进相应部分器物的撤展以及布展工作;细化责任到人,撤展与布展人员分工相同,即撤展时负责哪个环节,布展时仍然负责哪个环节,统一打包方式以及器物编号选取规则;提前确定待修复文物,以便打包时做好记录工作,方便提取。

第二,应与设计公司沟通,细化柜内设计,确定器物摆放方式、位置、方向,确定展架、展托尺寸以及固定方式等,确定说明牌的对应关系以及摆放位置、方式。

第三,准备数量充足的打包工具、材料,包括转运箱、海绵、无酸纸、马克笔、剪刀、封条、胶带纸等。在文物撤展、打包回库以及布展的过程中,耗材的使用量巨大,切不可根据平日正常办公耗材的使用数量估算。

3.2 事中应对

第一,撤展时做好数据记录、收集、整理工作,以期为布展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选取适当的分类方式,做好分类装箱工作,以降低布展难度;需再次回库的文物及时打包、装箱、记录,避免与未拆包文物混淆;将待修复文物单独打包、装箱、记录,以方便提取修复。

第二,布展时做好现场调整方案的准备,实时调整由于展品摆放方式、数量、展品灯光阴影等问题引起的展陈效果不佳的情况,根据解决问题时限分别制定长短期方案。短期方案尽快实施,长期方案制定时间表,后期定时跟进进度,确保效果同时保证高效。

3.3 事后总结

第一,应深入分析整合撤展数据是实现高效布展的数据支持,在整个展厅提升改造过程中意义重大,离开它的支撑,布展工作除了效率低下外还会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因此,撤展数据记录、整合工作是展厅提升改造过程中的第一环,也是需要延续到撤展后、布展中,甚至布展后的重要一环,事关重大。

第二,要深入解读展览大纲是顺利开展布展工作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布展效率的至关因素,它对于参与人员专业要求相对较高,他们在需要了解展厅布局、了解展览大纲、了解展品的基础上,做到对于展品与展柜对应关系的心中有数。

4 结语

不影响或尽可能少影响博物馆正常开放的提升改造,是当下建设服务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保证文物安全的同时提高展览的可观赏性、提高展览信息传达能力是建设博物馆之城的首要目标;提高游客观展参与度,打造沉浸式体验对博物馆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带着布展的思维撤展,运用撤展的数据辅助布展,是有利于提升改造效果、提高工作效率的思维方式。只有带着这样的思维模式进行提升改造,才能建设出服务型社会背景下的博物馆,才能打造出博物馆之城政策下的博物馆,才能全方位提升游客参观体验,实现博物馆社会功能。

猜你喜欢
展柜大纲器物
博物馆临时展览中的展柜优化设计思考
中华传统器物制作文明的现代创造转换与现代美育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身如器物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超越“展”与“藏”
邮票藏在哪?
应试良方
显示或隐藏“大纲”或“幻灯片”选项卡
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