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阿甘”:活成一束光,把他人照亮

2022-08-06 07:41通讯员傅宏波
杭州 2022年13期
关键词:在押人员感谢信阿甘

通讯员 傅宏波

杭州上城区看守所,是罗万甘从部队转业后工作了14年的地方。身处高墙之内,罗万甘既是有胆有识的“心灵导师”,也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以“工匠”之心开展管教工作,让在押人员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今年5月25日,罗万甘获“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荣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与众不同的“阿甘”

罗万甘,杭州上城区看守所管教民警(一级警长)。2008年12月,从军18年、36岁的罗万甘从部队转业到公安队伍,从事新入监所和最复杂监室在押人员管教工作。平时,大家亲切地称呼罗万甘为“阿甘”。这一声“阿甘”,形象又贴切地揭秘了罗万甘在平常时间、在平凡岗位上的各种不凡。

14年来,罗万甘养成了一个习惯:默默记住每一名在押人员的生日,再为他过一个有仪式感的监室生日,准备一个苹果,因为“苹”象征着以后的人生路能平平安安,“果”则是在监所里能收获悔悟的硕果。他总是亲自为每名新入监的收押人员理发,“头发一理,精神面貌就好多了,从‘头’开始,学会面对新生活”。

在罗万甘看来,“哪怕是在押人员,也必须先尊重他的生命,关心他的健康,进而才能改变他的思想”。作为管教民警,他认为与在押人员谈话要做好三点,即表达要准确凝练,语言要规范严谨,风格要刚柔并济。谈话前要充分准备,谈话中要察言观色,谈话后要归纳总结,他始终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守正创新的“阿甘”

守正创新,是罗万甘最显眼的“标符”之一。

振臂、下蹲、纵跳,是罗万甘原创的每日进监“三操练”,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对新入监的收押人员在七日内进行体表检查,发现既往伤情、病史等。除了原创“三操练”,阿甘还有两项“发明”,即“阿甘咬嘴”和“阿甘帽”。其中,“阿甘咬嘴”是癫痫发作防咬舌工具,已获得外观设计专利。

2019年5月,一名涉嫌妨害公务的嫌疑人范某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范某有20多年的癫痫性精神病史,在关押的33天里,发病9次。第一次发作时,罗万甘接到求助警报后,和医护人员火速赶到监室,看到手脚抽搐、失去控制的范某,他赶紧拿来空矿泉水瓶让范某咬着,很快,范某的病症得以好转,情绪渐缓。

正是这样一个细微的动作和一次急救经历,触发了罗万甘的灵感。考虑到咬合实际和呼吸流通问题,他查阅大量资料,撰写了一份发明思路提交给看守所。这份报告得到了看守所的重视,经过详细研究,看守所在原有矿泉水瓶版咬嘴的基础上,不断改良版本,最终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癫痫发作防咬舌工具。

这些年,罗万甘负责的监室,在各项评比中名列前茅。为了让监室纪律更加严明、管理更加民主,他在征询、收集监室在押人员意见后拟定了《监室公约》。他还引导和鼓励在押人员每月写心得体会,自我剖析并敞开心扉与管教民警分享。“一个意志坚定、敢作敢为的人,永远信任自己。”这是罗万甘在一名重刑犯写的心得体会上留下的批注。

面对聋哑在押人员,阿甘更是自学了手语。碰到用手语交流不了的问题,阿甘就拿出一张纸,一个人写,一个人回答。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让罗万甘走入了在押人员的内心。

14年500多封感谢信

“尊敬的罗管教,您是个好人,您平易近人,和您说话没有压力、没有距离……我从来没有想到人与人可以这么交流,人与人可以相互信任……虽然与您相处只有6个月,这其实是我活了25年来最快乐的时光,我想我知足了,至少生命的最后时光我是快乐的!再次谢谢您罗管教,好人一生平安!”一封来自死刑犯王某的感谢信,让罗万甘潸然泪下、难以忘怀。

25岁的王某因致人一死一重伤,被判处死刑。在罗万甘管教的六个月中,王某共写了三封感谢信给罗万甘,吐露心迹,表达谢意。罗万甘认为,从法律角度看,做了错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从情理角度看,25岁的王某性格内向,眼神纯净,如果有一位人生领路人帮他纠偏,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 罗万甘

14年,500多封感谢信,是罗万甘在高墙之内创下的“信任之最”。这500多封感谢信,都来自在押人员及家属。上城区公安分局以罗万甘的名字命名成立了“阿甘工作室”,工作室的标识为“牛”形“甘”字,这是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的象征,更是罗万甘的真实写照。

50岁的“阿甘”,不再年轻,但警察梦下怀揣的那颗勇敢的心,永远年轻。他将继续带着“阿甘”精神,向阳而行,奔跑向前。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代表的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14年,500多封来自在押人员和家属的感谢信,见证了杭州“阿甘”的用心和付出。从原创“三操练”到发明“阿甘咬嘴”和“阿甘帽”,从创新《监室公约》到成立“阿甘工作室”,罗万甘让在押人员感受到生命的真诚与希望,也真正践行了新时代“监所枫桥经验”。

猜你喜欢
在押人员感谢信阿甘
先有美丽心灵,才有美丽人生
感谢信的写作方法
英文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你会写感谢信和通知吗?
一封感谢信
藏在心底的自责
浅议监所在押人员的心理状态及预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