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牙与齿

2022-08-08 04:06苏芃
阅读时代 2022年8期
关键词:主帅晋国黄龙

苏芃

牙齿是人类和很多动物口腔内高度钙化的组织,是人类身体中最坚硬的器官,具有撕咬、咀嚼等功能,是天生的自衛武器。

牙和齿

人人都有牙齿,也都认得“牙齿”这个词。在我们的印象中,“牙齿”里的“牙”和“齿”是一回事儿。不过,古人所讲的“牙”与“齿”,意义是有区分的。

牙本来指臼齿,也就是两排牙齿中靠后的磨牙。从早期的象形字形看,这个字就像交错咬合的大牙。

齿本来指门牙,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西周时期的金文都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这一内涵。后来在此基础上加了个声符“止”,表示读作“止”音,演变成“齒”,再后来简化成我们今天的“齿”。

牙齿和嘴唇

和牙齿有关的词语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唇亡齿寒”,是春秋时的故事。

晋国是个大国,大概在我们今天的山西省一带。它附近有两个小国家,一个叫虢国,一个叫虞国。虞国在晋国南面,虢国在虞国南面。若从晋国去虢国,虞国是必经之地。

有一天,晋国的大臣荀息向国王晋献公建议,拿晋国特产的骏马和玉璧向虞国示好,借路去攻打虢国。晋献公有点舍不得自己的宝贝。

荀息说:“如果能从虞国借到路,把宝贝给了他们,也等于是放在了我们的仓库里。”暗示晋献公可以借机也灭了虞国。晋献公却担心起来,他知道虞国有一位叫宫之奇的大臣。这个大臣深谋远虑,很有可能识破他们的诡计。

荀息又说:“虞国的国王贪恋财宝,宫之奇即使去进谏,他也未必会听。”于是晋献公就派了荀息去跟虞国借路,虞国国王果然爽快地答应了,并且主动请求一起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他也不听。结果晋国很快就攻下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运城平陆县一带)。

过了不久,晋献公再次向虞国请求借路攻打虢国。这次宫之奇又去见虞国国王,强力阻止他说:“虢国在虞国外围,一旦虢国灭亡了,我们必定也被晋国灭掉,不能再让晋国的军队来了。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啊!”

然而,虞国国王却认为他们和晋国是同一个祖先的后裔,晋国绝不会伤害虞国。只要虔诚祭祀祖先,神灵就可以保佑虞国平安。宫之奇陈词力辩,告诫说国家存亡在人而不在神,没有德行和正确的判断,神灵也不会帮忙。可是国王听不进去,最终还是借路给了晋国。不久,晋国真灭了虢国,回师途中在虞国驻扎时,又乘机灭了虞国。

宫之奇所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是指密切的利害关系,谁也离不开谁。“辅”是指古代战车轮子上用以加固的两根横木,也有学者认为是车辖(车轴两头起固定作用的配件,用以挡住车轮,不使脱落)。这个装置一旦坏了,车子就坏了,所以“辅车相依”。嘴唇和牙齿也是一体的,一旦没了嘴唇,牙齿就会冷,这就是“唇亡齿寒”。后来又引申出一个词“唇齿相依”,也用来形容密切关联的事物。

不仅仅是牙齿

“牙”除了指牙齿,还可以指将军之旗。因为这种旗杆多用象牙装饰,所以叫牙旗,有时用作主帅标识,有时用作仪仗。如果古人说“大牙”,可能并不指牙齿,而是指这种专用的旗帜。比如《三国志·吴书》记载:“黄武八年夏,黄龙见夏口,于是权称尊号,因瑞改元。又作黄龙大牙,常在中军,诸军进退,视其所向。”这是说黄武八年夏天,吴国夏口(今武汉)出现了一条黄龙,这是祥瑞。于是孙权称帝,根据这种吉兆改年号为“黄龙”,又制作了黄龙大牙旗,常立在军中。各军的进退,都看着牙旗的指向。因为牙旗往往是军中主帅所在,所以“牙”也可以指军中主帅的驻地,比如“牙城”就是主帅所住的地方。“牙”由此又引申出古代官署的意思,就是官员上班的地方。这个意思大家很熟悉,因为我们至今还在用,比如“衙门”,只是后来写法变了,把“牙”写成了同音字“衙”。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因此称为“牙门”,这个词也可以作为将军的名号,三国时的赵云,就曾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不过,我们今天使用现代汉语写“衙门”时,必须用“衙”,不能再用“牙”了,因为语言文字要符合规范才便于交流。

(源自“七彩语文融媒体中心”)责编:何建娇

猜你喜欢
主帅晋国黄龙
等价转化
师旷劝学
特约撰稿专家 黄龙光 编审
翳桑之报
黄龙河川道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黄龙核桃
美国第一位黑人三军主帅——鲍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