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建构与路径

2022-08-08 02:30叶茂洪晔邓正琴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劳动教育语文教学

叶茂 洪晔 邓正琴

摘 要 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劳动意识的引导十分关键。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要求语文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实现有机融合。二者的融合可以在语文教材的创新使用过程中,通过群文阅读、思维导图、读写结合、实践活动四个实施路径进行,实现劳动教育的情感、美育、道德价值。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劳动教育 融合建构 实施路径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1]意见从宏观层面对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课程整合的视角,实现语文与劳动的跨学科融合,提升渗透劳动教育的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成为新时代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教学新课题。

1.生活与文化 :对中国劳动教育的文化探求

劳动教育是自人类社会诞生起就存在的特有的教育活动,并因循人类的文化活动而成为传统文化的灵魂。《礼记》中就有关于鸡叫起床,完成分内工作,并使之成为制度、习惯的劳动教育要求:“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2]《论语·子张》中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3],《围炉夜话》主张耕读传家,“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4]《孟子· 梁惠王上》中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5]《左传·宣公十二年》中主张“商农工贾,不败其业。”[6]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形成中国劳动教育的文化探求。

2.生产与教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深入剖析人类历史发展最关键的一个要素。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完整性,人类的进化发展过程就是在劳动中获得技能、情感、道德、素养教育,并实现个人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背景下,劳动渗透于学科教育并实现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促进全面发展教育观的落地是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

3.素养与发展:教育方针的历史演变

教育方针是根据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政治体制、治国理念、经济规模和水平、科技实力和发展态势、社会构成和需求制定出的教育政策总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教育方针在三个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7]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指示》明确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8]的教育思想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更加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强调了劳动教育在学生素养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021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为国家法律规范。2022年4月出台《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劳动课程教育目标,同时要求“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其他课程所学的知识进行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强调劳动教育與其他学科教育的融合性。教育方针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教育策略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教育目标从“为政治服务”到“培养劳动素养”,体现了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以劳促全”的历史演变过程。

1.挖掘文本的劳动情感价值:以情感人

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不同于以思想教育为内容的思品课,也不同于劳动技能培训的劳技课,而是通过文本的梳理探究,鉴赏劳动产品、培养劳动情感、体悟劳动精神、培育劳动素养。如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故乡》通过旧时代劳动者闰土形象的描写表现生存的艰难,可以启发学生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介绍中国石拱桥的巧妙绝伦,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赞美情感;七年级下册《老王》中三轮车夫老王以劳力为生计,展现了动乱时代善良人劳动的艰辛。这些文章或通过显性的劳动行为描绘,或通过隐含的劳动价值观,彰显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意蕴。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文本的劳动情感价值,就能给予学生强有力的情感触发与思想引领,达到语文教学以情感人的教学目标。

2.开发文本的劳动美育价值:以劳溢美

“劳动创造美。”劳动教育与美育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二者育人目标一致、育人目标协同、育人方式融通。在劳动教育中,开发美育价值,会充实劳动教育的美学内涵,促进劳动教育的顺利推进,增强学生的美学体验,达到以劳溢美的教学效果。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劳动者形象。这些劳动者形象是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开发劳动美育价值的丰富资源。如统编版九年级下册《溜索》中写瘦小汉子溜索:“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作者运用“站”“弹”“迈”“扯”“跃”这些动词,把溜索跨江这一劳动场面艺术化了,不仅刻画出人物优美的劳动姿态、矫健的身影,而且也表现出马帮汉子战胜艰难险阻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这种外在美和内在美相结合的人物能给人以愉快享受和极大教益,这就是最形象具体的以劳溢美的劳动美育教育。

3.提炼文本的劳动道德价值:立德树人

道德价值是最重要的劳动价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德价值核心是立德树人。渗透劳动教育的语文教学必须要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新时代教育的精神核心,提炼教材文本的劳动道德价值因素,并使时代精神具化为劳动精神,发挥语文文本劳动教育的道德价值功能。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劳动教育的选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材编写思想。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讲述了杨利伟敏锐分析,精准操作,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作为航天科技工作者对航天事业以及祖国的热爱之情,表现了科研劳动务必要精确且分秒不差。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通过艾芙·居里的视角形象地描述了居里夫妇通过千辛万苦发现钋和镭的过程,展现居里夫妇作为劳动者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高贵品质和高尚人格。人教版高中选修篇目《平凡的世界》通过孙少安、孙少平两人不同的奋斗经历讴歌了中国普通劳动者的奋斗人生。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着物质价值,同时也创造着精神价值、道德价值。

语文教学重视提炼文本的劳动道德价值,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劳动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1.以群文阅读为基础,感悟劳动真谛

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走进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视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劳动为内容、主题的文本散落于各学段的教材中。教师教学可以引入全域教学理念,以群文阅读教学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搭建知识认知与教学实践的平台。具体可以有两种方式。

其一,课文群组整合。整合不同学段的有关劳动教育的文章,组成群文,通过分析、比较体会劳动的意义。如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渗透劳动教育的文章有4篇:《邓稼先》《老王》《卖油翁》、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教师教学时可以以“劳动与价值观”为议题,将这些文章整合起来,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奉献、感恩、朴实、生存等不同的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新时代的劳动观。

其二,课堂内外整合。如七年级上册的《植树的牧羊人》选取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用劳动改变生活环境,换来安居生活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植树老人的辛苦坚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劳动改变世界的真谛。教学本文,我们就可以以“劳动与美”为内容,选择《习近平在正定》《黄文秀:扶贫路上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牧羊人”的辛勤坚守,习近平总书记的坚持奋斗,扶贫干部的执著奉献。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深深体会只有个人劳动融入时代发展,才能彰显自己的价值。无论哪个行业,要想有所成就与发展,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再如教学《太空一日》,可以组织学生收看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回家”的新闻回放,将课內文本与电视新闻整合,帮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的的科技价值。

2.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具化文本的劳动教育资源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运用于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突破思维限制。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也特别适合于渗透劳动教育的语文教学,运用得当,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教学文本中的劳动态度和情感,达到具化文本劳动教育资源的教学效果。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的《范进中举》描写了一个热衷科举、轻视劳动的下层知识分子范进。由于四体不勤、鄙视劳动、无劳动本领,导致不会营生。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中举后,又一步登天。教师教授这篇课文可以组织学生画思维导图,以中举为中心,梳理出范进中举前后人物态度、形象变化、 命运改变、 劳动意识等思维点,让学生理解范进命运的变幻,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识。

3.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深化劳动认知

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渗透劳动教育理念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学生在文本学习中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强化劳动认知。文本阅读是感性的,给予学生的劳动认知只会停留在表象、感性层面,并形成生存、辛苦等这些浅层的劳动认识。这就需要教师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结合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要求,进行写作训练,帮助学生深化劳动认知。如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选择了4篇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均渗透了劳动教育资源。本单元作文教学板块是《抓住细节》,教学这一单元,教师就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仔细分析教学文本中的劳动细节,引导学生以“劳动与美”为话题,从“劳动”视角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并走进生活,观察普通劳动者的千姿百态,通过对劳动现象的解读,提炼出新时代的劳动观。

这种阅读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思想已经在中高考作文命题中得到了体现。湖北省鄂州市2021年中考作文命题就明确出现了“劳动”话题,要求学生阅读材料,以“劳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劳动教育渗透于中考作文命题无疑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风向标:语文教学要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深化劳动认知。

4.以实践活动进行教学拓展,体会劳动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出:“如果概括性的结论不是从生活实践中抽取出来的,不是建立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的,那么识记和背诵它们的结果,就是学生并不能运用他们花了许多劳动而得来的知识。”这种教育思想也适用于渗透劳动教育的语文教学。劳动生活与语文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劳动的体验中体会劳动价值,这也是语文教学实用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拓展可以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和劳动写作教学得到实现。

其一,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强化劳动教育体验。跨学科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跨学科学习”理念并强调学科融合、拓宽语文实践途径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成为语文教学学科融合的重要课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实施劳动教育是十分有效的方式。比如结合传统节日“植树节”,设计“古诗词收集”“伟人的劳动观”“我和小树共成长”等教学环节,开展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习得劳动技能,获得劳动体验,产生劳动感悟,抒发劳动情感,强化劳动认识,认同劳动价值,从而潜移默化地养成爱劳动、会劳动的意识和能力。

其二,加强劳动写作教学,拓展劳动教育内容。文化源于劳动并在劳动中得到升华。语文教师要有将劳动纳入作文课教学内容的意识,以劳动生活为内容丰富作文教学素材,通过写作深化劳动认识,形成劳育、智育的有机关联,赋予劳育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融合性,反助语文写作教学活动的科学发展。写作教学渗透劳动教育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一是以人为本,实现家庭劳动与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家庭劳动具有鲜明的可感性,通过家庭劳动实施劳动教育具有方便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家庭劳动,并描述劳动过程及感受,达到“以文促劳、以劳促学”的目标。

二是价值驱动,实现社会劳动实践与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切身的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有非常大的帮助,教师可以适当组织一些劳动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真正体会劳动的辛苦,以及劳动带给人的成就感。例如,教师可从社会劳动入手,安排学生描写一次有意义的社会义务劳动,比如义务植树、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帮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巩固课堂所学,体会“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指引学生在自身经历中探寻写作支点,保障学生作文情感充沛、内容真实、思路清晰。

三是技能培养,实现劳动教育与写作教学的真实融合。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给中小学作业布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也为劳动教育与写作教学的真实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结合写作教学安排实践性劳动活动,如采茶、种菜、收割、编织、做饭、喂养小动物,并要求学生记录劳动实践过程,表达劳动感受。这是一种“先做后写”的作文教学方式,运用得当,会起到充实写作内容,强化劳动实践技能,拓展劳动教育途径的多重功效。

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润心无声。在新时代劳动观的引领下,语文教学、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缩短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经验、语文与实践的距离,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目的。 让学生在立体、生动的语文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激活生命潜质,获得劳动素养,达成“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05):4-7.

[2]转引自:冯芳芳.试论朱熹“洒扫应对”的劳动教育观[J].劳动教育评论,2021(02):38-53.

[3]转引自:马晓雅.辨析“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31(01):89-91.

[4]转引自:刘学军.“耕读教育”:让学生成长在希望的田野上[J].教育视界,2021(34):47-50+46.

[5]转引自:郭齐勇、陈乔见.孔孟儒家的公私观与公共事务伦理[J].中国社会科学,2009(1):57-64.

[6]转引自:黄圣松.《左傳》“荆尸”刍议[J].经学文献研究集刊,2020(02):69-81.

[7]转引自:梁媛.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J].教师,2013(35):88-88.

[8]轉引自:张雨强、张书宁.新中国成立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基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9(10):61-67.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J].辽宁教育,1996,0(Z1):4-8.

[10]转引自:黄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要略[J].河池学院学报,2021,41(04):77-82.

[作者通联:叶茂,安徽六安市金寨县桃岭实验学校;洪晔,安徽六安市金寨县桃岭实验学校;邓正琴,安徽六安市金寨县桃岭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劳动教育语文教学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