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以榆林市榆阳区为例

2022-08-09 08:00刘秋月
贵州农业科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榆阳区融合农业

张 燕, 刘秋月

(延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0 引言

2015—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反复指出要推进和实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大力发展三产融合。如何开展三产融合发展,前人进行大量研究,在理论方面:姜长云[1]从融合方式角度研究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江泽林[2]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生产要素在不同融合模式中对产业融合贡献率不同,对农民在融合主体中参与的收入分配影响也不同,并提出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涵机理,据此给出了农村三产融合的政策建议。肖卫东等[3]阐述了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发展现状及构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体系的未来思路。姜涛[4]基于社会再生产的视角对农村三产融合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并通过案例分析概括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村三产融合的模式和对策。赵霞等[5]通过借鉴三产融合的基本理论和日本第六产业的概念得出了农村三产融合的概念,并分析其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刘海洋[6]从产业振兴的视角出发,指出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为农业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刘永焕[7]对农村三产融合与农民增收的互动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以及农民增收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机理,提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唐芳[8]基于三产融合的视角对农村流通体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面向三产融合的农村流通体系优化策略。郭俊华等[9]以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两者相结合为背景,总结全国各地探索产业兴旺的五大模式,并且结合产业扶贫中的问题,提出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路径。林娜等[10]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了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三产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实践方面:通过梳理现阶段国内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发展好的典型案例,总结出以“三瓜公社”“互联网+三农”“莫干山”为代表的电商特色产业模式、外部资金撬动模式、民宿发展模式3种三产融合促使产业振兴的发展模式。由于我国地域特点不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模式,关键要结合实际,选准方向。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地区开展研究,到目前为止,关于陕西省榆阳区农村三产融合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以陕西省农村三产融合试点区榆林市榆阳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在农村三产融合理论和各地三产融合实践的指导下,分析榆阳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指导榆阳区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以及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1 榆阳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现状

1.1 发展概况

榆阳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中心城区,总面积7 053 km2,耕地总面积8.6万hm2,占全榆林市的15%,以“粮薯菜羊猪杏”六大主导产业为主。近年来,榆阳区全面构建起以10万亩优质果树、10万亩优质饲草、10万亩大漠蔬菜和10万头优质肉牛、100万只榆阳湖羊为主导的“3+2+X”的现代农业新兴主导产业发展格局,这为三产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榆阳区政府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具体来说,是以榆阳中心城区为依托,以河流和交通为骨架,结合榆阳区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城乡空间发展布局、旅游空间布局,围绕农业做转型、围绕转型做规模、围绕规模促融合,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一核三板块”升级版。即:“一核”指主城区布局农产品物流集散配送交易中心;“三板块”指根据榆阳南北自然地理地貌,形成北部风沙草滩区苜蓿饲草产业、南部丘陵沟壑区果树产业和中部川道区设施蔬菜产业三大板块,集中打造三产融合榆阳品牌,现已建成了3个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15个三产融合发展示范村。榆阳区积极争取项目投资,加大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项目的包装、整合、宣传,目前,已有上河集团、新中盛集团、陕果集团、榆林象道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三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榆阳区进行项目投资。

1.2 发展主要模式

1.2.1 龙头企业带动型 龙头企业带动型融合模式实际上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加快农产品种养殖业、加工业、销售服务业等一体化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能够促使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这种模式对于龙头企业的管理能力、资金、技术、风险意识等要求相对较高。

榆林市三农养殖服务有限公司是陕西上河集团旗下的提供绿色安全产品和餐饮服务、以农促牧、以畜养农的大型养殖企业,创建于2012年10月,总投资500万元,占地4 hm2。现已建设成圈舍、检疫防控、屠宰室冷库等基础设施,为加快种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司主要饲养云南乌骨羊和肉牛、陕北白绒山羊,现存栏1 000只羊仔,30只乌骨羊,60只肉牛,成立乌骨羊培育基地和高产型绒山羊培育基地,同时,引进英国紫花苜蓿作为养殖场的优质饲料,种植面积超过20 hm2,全面提高三农养殖场的科学管理与科学养殖水平。2019年,公司又投资4.5亿元在常乐堡村建设10万只现代化湖羊养殖繁育基地,项目规划占地66.7 hm2。该基地以榆阳湖羊产业为核心,按照全产业链总体布局,统筹延伸至有机肥加工厂、饲草料加工厂,以及羊胎素、血清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等配套项目,以期形成“全国最大的湖羊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创业创新驱动、联农带农互动的运行机制,推进榆阳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1.2.2 数字农业渗透型 数字农业渗透型融合模式实际上是利用数字技术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结合起来,使农业资源高效配置、农业降本增效。数字农业的发展能够直接带动农业产业链进入智能化生产、电商化销售、信息化管理的智慧形态[11],使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向农业渗透,有效解决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2020年来,榆阳区与华为、阿里合作,启动数字化建设,已经建成投运了智慧环保、智慧能源、智慧农业等多个数字化平台和应用场景。特别是智慧农业方面,榆阳区已经创建了“数字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上河湖羊的智慧牧场推出了全国示范样板,在2021年5月召开的2021阿里云峰会上作为第1个典型案例进行推介,中央电视台跟进专题报道榆阳区数字农业的创新实践。

“数字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首先应用在榆阳羊产业和马铃薯产业,并进行数字化系统建设,如榆阳羊产业,通过数字技术对每只羊植入电子耳标,可以监管羊子喂养、屠宰、出售等主要环节,利用强大的互联网数据库技术对羊产业进行大数据分析,将这些数据信息整合分析,能够使榆阳羊仔的各环节标准化,形成榆阳湖羊的全产业链生态闭环,促进了榆阳区三产融合的发展。现阶段,榆阳羊仔年饲养量已超过200万只,已跃居陕西省第一,入驻的互联网企业包括淘宝、天猫、饿了么等平台,这些电子商务平台使榆阳农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驱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通过农产品的加工生产吸引和保障了更多当地居民就业,并且通过“抖音”“快手”“微电影”制作提高榆阳品牌效应。榆阳区2018年新建10个电商服务网点,培训300人次以上,到2020年电子商务合作点乡镇全覆盖。目前,榆阳湖羊已经响彻三秦大地,榆阳优质羊肉已经远销20余个省市及港澳地区,真正实现农民群众增产又增收。

1.2.3 农文旅一体发展型 农文旅一体发展型融合模式实际上是以农业为基础,同时结合了休闲、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如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形成了休闲农业或观光农业,是由文化旅游业促进农业发展,挖掘农业潜力,提升农业价值,以此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

榆阳区大力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南部杏树文化旅游线、东部人文自然景观旅游线、北部农牧风情旅游线、西部大漠生态休闲旅游线。榆阳区每年持续开展杏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白绒山羊赛羊会、沙漠主题运动会、金秋赛马会等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活动,引导活动内容从自然观光逐步向工业观光、特色农业、民俗文化等领域推广,建设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文化旅游,大力构建文化旅游产业与一二产业有机融合的发展体系。2011年榆阳区投资文化建设359万元,2020年投入3.7亿元,增长103倍,榆阳区A级以上景区由3个增至15个,文化旅游项目由3个增至44个,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达35.7亿元,成功创建了全国农文旅融合示范县区和中国民歌之乡[12],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2 榆阳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

2.1 初步效益

榆阳区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对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作用已经逐渐显现。利用相关数据及三产融合效益指标从榆阳区农业总产值、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农民就业、农民增收和工业总产值等5方面对三产融合的效益进行分析。第一,农业总产值有较快的增长。“十三五”期间,榆阳区农业总产值由50.39亿元增至82.09亿元(图1)。第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增长迅速。在“十三五”期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由13.67亿元增至35.73亿元。2019年榆阳区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0.4亿元,全年累计接待游客量突破1 000万人次,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接待游客量以及乡村旅游综合收入与2019年相比,也只是小幅度缩减(图1)。第三,农民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带动当地居民就业,榆阳区乡村从业人员数达15万人,其中从事农业人员达11.8万人。“十三五”期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7.13%升至43.53%,可见,榆阳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三产融合的作用已经显现。第四,农民收入持续增收,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十三五”期间,榆阳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 200元增至22 260元,增长约2倍,集体经济收入从53万元增至310万元,增长约6倍,可见三产融合带动农户增收的效果明显(图2)。第五,工业总产值总体呈上升趋势。榆阳区的工业总产值从2016年的530.17亿元增至2020年的830.69亿元,工业发展带动了周围门店的经济收入,减少了农村人口的外流,同时也促进了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图3)。

图1 “十三五”期间榆阳区农业总产值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变化趋势

图2 “十三五”期间榆阳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集体经济收入变化趋势

图3 “十三五”期间榆阳区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

2.2 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力量。随着榆阳区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基础的产业联合体兴起。“十三五”期间,榆阳区家庭农场数量从51家增至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从103个减至97个、养殖有限公司的数量在“十三五”期间虽上下波动较大,但2016年和2020年相比趋于平稳值,而农牧科技型企业数量却有较大幅度增长,由32家增至75家(表1)。说明,榆阳区在引进农牧科技型企业方面制定了有利政策,越来越多的企业可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实现引领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表明龙头企业对榆阳区农村三产融合的带动作用明显。而作为三产融合发展主力军的家庭农牧场(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则为构建产业联合体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表1 “十三五”期间榆阳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工商局的注册量

2.3 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

由图4可知,榆阳区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超过全年生产总值的90%,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比较少。榆阳区2020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比较2012年增加0.1百分点,即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变化小。2020年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分别较2012年增长35.6百分点和减少35.7百分点,表明,近年榆阳区的发展逐步向第二产业即向工业和建筑业倾斜,通过工业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周围居民的就业,减少了农村人口的外流。2020年第三产业占比仍相对较高,说明服务业如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物流等第三产业为全年的生产总值贡献大。2012—2020年榆阳区一二三产业正在按照其地域特点和资源条件逐步优化,产业结构更合理。

图4 2012年和2020年榆阳区生产总值构成

2.4 创建农产品品牌

榆阳区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推出“榆阳湖羊”“榆阳肉牛”“榆阳饲草”“山地苹果”等一些区域品牌。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宣传榆阳品牌,线上引入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商资源开展网络营销,开设网上旗舰店、品牌店,推动榆阳优质、特色农产品“上云进城”;线下充分利用了区委和区政府、龙头企业和各地农投公司的资源进行宣传。区委、区政府适时在中央媒体集中宣传造势,一举将榆阳农业品牌推向全国;龙头企业也发挥生产积极性,在“沙地上郡”区域品牌下打造企业自主品牌;农投公司在榆林中心城区和北京、西安、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建设了一批榆阳优质农产品品牌形象店,全面扩大了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农产品品牌不断创建。

3 榆阳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多功能开发不足

第一,榆阳区农村三产融合倾向于形成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智慧农业、工厂化农业等新业态,产生了文化、旅游、教育、生态等新功能。但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榆阳区多以农产品采摘、餐饮、民宿为主,而农耕文明展示、农事体验、文化娱乐、技艺传承等体现地方特色的项目较少,经营形式简单雷同,经济效益较差,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创新。第二,榆阳区在乡村旅游的运营管理、品牌营销和全产业链业态开发上,在引导城市居民消费下乡和消费群体上,在提升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上不够重视,导致对农业各环节功能开发不够,农村三产融合难以高效推进。

3.2 龙头与农户利益耦合度低

榆阳区在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过程中,农投公司、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农垦总公司等各类龙头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呈现低耦合。第一,龙头经营主体作为三产融合的重要主体之一,如榆阳区的上河集团、新中盛集团等龙头企业,大部分仍处于发展初期,依旧沿袭过去乡镇企业的做法,和农户间仅简单地买卖关系或单纯投资参股,因此农民的产业发展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彰显,农民获得的收益有限,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也尚未完全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参与三产融合的积极性。第二,农民作为三产融合的参与主体之一,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参与意识弱、契约意识欠缺、知识文化水平不高,未深入理解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及意义,导致农民很难融入到农村三产融合的链条中。

3.3 产业基础设施薄弱

第一,相关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且投入不足。农民的饮水安全、电力及天然气使用保障力度小,农村公路的维修养护管理重视度不够。第二,信息化通讯设施落后。在互联网的应用上,主要以手机为主,通讯信号较差,不利于农村电子商务和智慧农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互联网+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第三,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还存在着薄弱环节。榆阳区部分旅游景点景区和示范村镇服务水平和标准低,管理粗放,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公厕、标识系统、导示系统、讲解系统等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规范,特别是代表地方旅游市场成熟与否最起码的游客集散中心严重缺失。

3.4 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

榆阳区多数相邻村庄自然资源类似或共享,相互之间存在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现象,不利于区域协同发展,共同富裕。榆阳区部分地区针对当地特色产业的差异化创新管理不足,不利于长远的发展。从第一产业看,榆阳区种养方法差异小,若不利用品牌无法获得持续性收益。从第二产业看,大部分表现为初加工产品同质化严重,精深加工产品缺少。从第三产业看,大部分是农家院及旅游民宿等,缺乏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4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建议

4.1 突出特色,拓展农业功能

榆阳区对于农业多功能的开发要坚持“多点开花、乡为主体、区域联动、彰显特色”的思路,加大投入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第一,将民宿经济作为旅游产业的重中之重,打造更多小而精、原生态的民宿客栈、农家乐、度假酒店。第二,进一步完善露头的旅游业态,打造自己的特色,提升发展空间。第三,建立适应市场、充满活力的市场机制,旅游活动和旅游景区建设,让企业、旅行社走进来,搞好文创产品和旅游相关业态开发,抓好旅游宣传策划营销,引导线上流量,激发线下消费,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体。

4.2 多方联动,建立紧密耦合

在推进榆阳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各类龙头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要多管齐下、竞争发展。第一,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一是各类龙头农业经营主体间要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格局。如农投公司深化与陕果、中盛、三科等龙头企业的合作,将龙头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市场体系、品牌优势转化为增收业态和发展成果。二是各类龙头农业经营主体要积极引领、带动普通农户,明确所有龙头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耦合机制,不能带动广大农户增收不予扶持,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三产融合过程中来,并分享三产融合所带来收益。如农垦总公司争当三产融合发展的排头兵,积极推进农垦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户形成紧密型利益耦合机制。第二,对农户进行培训。一是培养农民主动参与的意识。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三产融合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网络等大力宣传三产融合的意义,使农民对农村三产融合的实质有正确的理解,培养农民主动参与的意识。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农民培训支出,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培养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扩大培训人员范围,将一些农村实用人才、返乡大学生、技术能手等逐步培育为专业种养殖大户。

4.3 统筹规划,完善基础设施

榆阳区应按照全域覆盖、城乡一体、普惠共享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加快补齐乡村路、水、电、气、讯等方面短板。第一,全面实施路长制,注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创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全面强化河(湖)长制,严格水源地保护,巩固提升榆阳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工程;加快实施“气化榆阳”工程,同步推进沿线重点村庄管网接入,实现农业资源信息共享。第二,完善景区基础设施。规范景区标识系统、讲解系统、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步道、旅游停车场等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方便游客。开展旅游厕所革命,确保厕所保持卫生清洁,放置卫生纸张,采用细节彰显榆阳区全域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科学规划建设和改造景区水路电气讯等基础设施,优化重点旅游线路交通环境,提升景区接待能力。加快大区域组团式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健全旅游公共交通体系,串联城市、田园、乡村、景点等多种核心资源,覆盖全域。

4.4 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

榆阳区应按照“南苹果、北粮菜、东红枣、西洋芋、全域畜牧业”的布局,打造一批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家庭手工作坊专业村。第一,北部草滩区村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发展适度规模种养业,重点发展优质马铃薯、玉米、大漠蔬菜、优质牧草和食草性畜牧业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化发展。第二,南部山区村要重点抓小杂粮旱作丰产、杏树生态旅游态,并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发展山地苹果、核桃等特色林果。第三,川道地区村要改良盐碱地和土壤,统一机械化集中打造水产养殖、富硒大米和富硒杂粮,重现“鱼米之乡”风貌。

4.5 质量先行,实施品牌战略

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将现代农业品牌建设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榆阳区应结合当地特色强化主导产业的品牌建设,对主导产业的生产线加以引进,提升竞争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一,大力宣传“沙地上郡”区域公共品牌,打造“榆阳苜蓿”“榆阳湖羊”“榆阳肉牛”等一批地理标志品牌,加快马铃薯、芝麻香瓜、绿色蔬菜、富硒大米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推动“三品一标”和区域公共品牌融合发展。第二,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品牌营销行动,引入阿里巴巴、京东等线上平台资源开展网络营销,加快拓展农村电商和直播营销渠道,在榆林中心城区和北京、西安、深圳、上海等地建设一批榆阳优质农产品品牌形象店,全面扩大榆阳区特色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4.6 加强信息化,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体系

加快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订单农业等新业态,提高流通能力,推动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借助榆林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基地、京东榆林馆、陕北优选、供销e家、百度外卖等电商平台,展示推广榆阳特色农产品,努力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注重培养农民互联网应用能力,乡村基层应利用“互联网”将所在乡村的优势资源与现代化农业连接起来,将信息化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农业政务管理等各环节。

猜你喜欢
榆阳区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陕西榆林榆阳区:盘活伙场资源 拓宽增收渠道
榆阳区文化馆:“魅力榆阳 多彩非遗”榆阳区首届泥娃娃节系列活动
《融合》
破次元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追赶超越看榆阳
榆阳区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