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肌肉刺激联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疗效研究

2022-08-10 12:19李泓钰
宁夏医学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外展肩部上肢

李泓钰,陈 静,李 娟,熊 婷,朱 宁

肩手综合征(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发病率为1.5%~61%[1]。SHS严重影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康复预后及生活质量,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深层肌肉刺激(DMS)能够松解痉挛组织、降低肌肉张力、加速肌肉周围血液循环、控制局部炎症反应缓解疼痛[2]。肌内效贴(KT)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延伸到神经康复等领域,可缓解疼痛、减轻水肿、改善循环、增强或抑制肌肉功能,支持关节结构以及提供本体感受反馈等[3]。本研究采用DMS联合KT的治疗方法,旨在观察对脑卒中后SHS患者上肢局部肿胀、疼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脑卒中后SHS偏瘫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平均年龄(60.95±8.46)岁,平均病程(42.85±17.16)d;对照组平均年龄(57.90±8.47)岁,平均病程(40.10±20.18)d,2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1.1 纳入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诊断标准[4];②经CT或MRI确定为脑卒中;③年龄45~75岁;④首次发病;⑤病程≤3个月;⑥偏瘫上肢确诊为SHS;⑦临床状况稳定,能够耐受康复治疗。

1.1.2 排除标准:①伴有认知障碍或合并感觉性失语,不能配合检查及治疗;②有癫痫病史或病情不稳定的心脑血管疾病;③存在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等;④其他原因引起的肩痛,如肩关节半脱位或软组织拉伤;⑤患侧肩部有皮肤相关性疾病;⑥既往进行过KT治疗及对KT有过敏反应者。

1.2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传统康复治疗等,如良肢位摆放、神经发育疗法、关节被动活动训练、痉挛肌肉牵伸训练、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物理因子治疗、气泵治疗、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和针灸等。均为每天1次,每周5 d,共4周。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KT联合DMS的治疗。

1.2.1 DMS治疗:DMS振动头敲击频率为60 Hz,伸缩距离为6 mm。治疗时让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上肢取伸展位,肌肉放松,在其肩部垫2~3层厚毛巾,治疗师站在患侧,分别对肩袖肌群4组肌肉进行治疗;将DMS振动头至于每块肌肉起点处,沿着肌肉走行方向缓慢移动至肌肉止点处,移动速度不宜过快,治疗总时间为15分钟[5]。每次贴扎前及贴扎结束后进行治疗,共持续4周。

1.2.2 KT治疗:使用5 cm宽的肌内效贴,治疗前先对患者进行过敏试验,测试不过敏者方能进行治疗。减轻肩部疼痛的贴法[6-7]:用X形(自然拉力)贴扎方法,患者坐位,肩自然下垂,屈肘90°,前臂旋前;中部“锚”位于肩部痛点,尾部向两端延展。促进肩部肌肉收缩使用I形(15%~25%拉力)贴扎方法,患者坐位,肩关节外展45°,屈肘90°,“锚”位于肩胛上角内侧,“尾”经肱骨大结节,延展于三角肌粗隆。减轻手部水肿使用爪形(自然拉力)贴扎方法,患者坐位,手臂旋前放于治疗桌上,取屈腕屈指位,“锚”位于尺桡骨远端,“尾”以自然拉力沿手指远端漂流延展贴扎。以上贴扎1次持续2 d,2次之间休息1 d,共持续4周[8]。

1.3 评估方法:在入组时和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单盲评定。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对患侧上肢进行综合评估,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上肢疼痛,Fug1-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水肿、肩部外展等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感觉、水肿、肩部外展和肩部外旋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干预4周后,试验组感觉、水肿及肩部外展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仅水肿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试验组水肿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水肿等的比较[M(QL,QH)]

组别n治疗前4周后肩部外旋 对照组202.00(1.00,2.00)1.00(1.00,2.00) 试验组201.50(1.00,2.00)1.50(1.00,2.00) Z值-0.03-0.03 P值>0.05>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FMA-UE和MBI评分比较:试验组干预4周后与对照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2组治疗后FMA-UE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FMA-UE和MBI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SHS是影响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之一,患者会出现患手骤然肿胀,伴有皮温及皮色变化,腕关节及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若不及时干预,其疼痛加重,关节活动度受限,手部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产生永久性畸形[9]。本研究结果显示,DMS联合KT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感觉及肩部外展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UE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上肢功能整体有所提高,这可能与DMS通过机械振动击打深部肌肉组织,对局部的韧带、肌腹、肌腱和关节囊产生持续的感觉输入有关。

SHS的发生还可能与反射性交感神经受损,产生一系列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区域性组织营养障碍等有关[10]。本研究结果显示,经DMS联合KT治疗后,患者水肿评分及上肢疼痛评分VAS均降低,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T可通过其黏着性和延展后的回缩力来扩大皮肤和肌肉的间隙,并通过“锚”和“尾”的确定,形成通路,引导组织液及淋巴液的流动方向,从而将组织液及淋巴液引流到最近的淋巴结,增强淋巴及血液循环,从而减轻水肿。KT缓解疼痛的机制可能为增加Aβ类触觉传入神经纤维,抑制Aδ和C痛觉传入神经纤维,关闭疼痛闸门[11],并通过其本身的张力减小疼痛感受器的压力,活化内在的止痛系统,提高痛阈,从而缓解疼痛[12]。KT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领域中,多项研究显示KT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SHS患者患肢疼痛并减轻水肿症状[13-14]。KT还具有稳定关节,通过减少异常肌张力,进而重新调整关节,促进筋膜和肌肉功能正常化,预防肌肉疲劳及痉挛的作用。本研究在DMS治疗之后对患侧上肢进行贴扎,对DMS缓解疼痛的作用进行维持与增强。

综上所述,DMS联合KT对于患者上肢水肿、疼痛改善显著,可作为常规康复治疗的辅助干预方法。但在改善肌肉功能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并没有优势,个体疗效也有差异[15-16]。 本研究时间为4周,在结束后未进行跟踪随访,DMS联合KT对患者的长期疗效以及后续效应尚不明确。今后应设计更加规范合理的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探讨DMS联合KT对SHS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外展肩部上肢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活动颈部时有响声是怎么回事?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外展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初探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郑州市出重拳打击“会外展”
乳腺癌根治术后家庭功能锻炼
促进青少年体力恢复的再生练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