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构建“一体两翼”云端心理育人体系的思考

2022-08-12 00:54苏梦霞
科教导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一体两翼育人心理健康

苏梦霞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1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已成为国家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在发展快节奏、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成为当前社会亟须关注的问题之一。2018 年7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高校应加强宣传,组织开展各种心理活动,拓宽传播渠道,创新宣传方式,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因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顺应时代潮流,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样化,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1 “一体两翼”云端心育体系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1.1 符合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

从学生心智发展的阶段来看,高职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和逐步完善的关键阶段,此时的他们心理矛盾明显,没有形成科学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不少心理问题亟待解决。另外,在当前全球多元文化的激烈交锋中,互联网正在不断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体系。因此,高职院校要顺势而为,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改革。

1.2 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

面对高职学生由于压力所产生的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仅靠心理课程教学是无法解决的。调查发现,当高职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心理困扰时,他们更愿意在互联网虚拟世界寻求安慰、理解及情绪发泄。网络由于私密性强、互动及时等先天优势,让学生更愿意放下心理防御、敞开心扉。因此,心理育人工作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化的优势,以大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走进他们的内心。

1.3 符合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要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网络和工作体系;充分利用宣传媒体、第二课堂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党的十九大以来,各高校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构建。“心理育人”作为育人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覆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整合校内外资源及教育力量,逐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 “一体两翼”云端心育体系的构建

2.1“一体两翼”云端心育体系的总体设计(见图1)

“一体两翼”云端心育体系基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整合课程教学、心育活动、家校合作、医校合作、网络平台等教育资源,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双力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心理育人网络平台,创新心理育人工作方法,探索“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

2.2 立足“一体”:以学生为主体,让育心落到实处

2.2.1 课程引领

“一体两翼”云端心育体系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牢牢坚守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基于学情分析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育人目标,制订科学严谨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全覆盖,积极发挥课程引领心理育人的作用。此外,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问题,并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将育心与育德有机结合起来,筑牢学生心理防线。

2.2.2 多维互动

“一体两翼”云端心育体系注重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活动体系,创新心理辅导、校园心理活动等多维互动模式。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社群等,搭建心理育人“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快速有效的心理服务。

第一,心理辅导体系。心理辅导主要分为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两种形式。个体心理辅导,是指对出现不同心理冲突或问题的学生提供个性指导,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分为电话咨询、线上咨询、线下面询等多种形式。团体辅导是指以具有共同心理问题的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发挥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悦纳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部分学生出现的焦虑情绪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学会理性应对疫情,合理调适情绪。

第二,校园心理活动体系。校园心理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可分为校内心理活动和校外心理社会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又培养了他们的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心理调适、助人自助等能力,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内心理活动要充分利用校团委、学生会、心理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力量,举办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如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嘉年华活动、心理微视频评比等。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校园LED、QQ 群、微信群等新媒体载体进行活动宣传、在线互动、志愿者招募、活动满意度测评等。校外心理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实践活动。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心理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对某一心理现象或心理问题进行社会调研,进社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为农民工孩子提供心理支持和陪伴等。

图1

2.3“两翼”联动:以家校、医校合作为抓手,促成育人合力

2.3.1 家校之翼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和个人成长史密切相关。分析家长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后发现,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些盲目乐观,68.86%的家长认为孩子在上大学前并没有心理问题,只有23.34%的家长表示知道或非常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客观的认识。此外,家长对学生心理压力的认识也比较单一,在对孩子心理困扰类型的调查中,有76.39%的家长选择了学业、就业压力,只有8%的家长选择了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恋爱压力等方面,这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元化趋势不符。所以,学校要整合和优化教育力量,发挥家庭在全员育人中的关键作用,形成育人合力。

一是建立家校联动的评价和监督制度。班主任、辅导员等要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情况,对于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要求每月至少联系其家长一次。学校要定期对各学院进行检查,通过材料审查等方式,对家校联动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二是开展家长心理活动。学校大力推广家长学校项目,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线上家长心理活动,如运用中国大学MOOC 网络平台,向家长推荐心理及家庭教育课程,邀请家长参加心理讲座或沙龙,传递心理健康理念,为家校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注重个性指导。针对学生和家长的不同需求,学校开展个性化心理健康指导服务,建立家校联合心理育人台账,家校双方对学生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将心理疏导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实行“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的符合个性化需求的心理指导模式。

2.3.2 医校之翼

学校要与精神卫生专科医校联合构建长效合作机制,遵循“预防、预警、协调、监测”的基本原则,探索“医校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模式,充分发挥专科医院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从精神疾病的转诊“绿色通道”、精神卫生知识科普、学生心理危机评估与干预、教师心理专业能力提升四个方面着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精神疾病的转诊“绿色通道”。对于疑似精神障碍的学生,经学校心理中心评估,应当及时转介至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转介流程为:第一步,各学院及时向心理中心上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名单。第二步,心理中心对学生进行初步精神状态评价,如需转介,则填写“学生就诊转介单”,提交医院联络人,确定就诊时间和信息。第三步,学生所在学院辅导员填写“心理危机事件家长告知书”,交给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学生在监护人的陪伴下按时就诊。第四步,如果学生确诊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无法正常学习,则根据医嘱住院治疗或回家休养治疗。学生请假或休学期满前,需去专科医院复查,并向学校提供医生开具的康复证明,以作为返校学习的重要依据。

二是精神卫生知识科普。精神卫生知识科普是普及心理疾病防治知识,消除学生病耻感的重要手段。在“医校结合”的心理指导模式下,可采取如下三种方法进行科普:第一,聘请精神科专家来学校开展以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等精神障碍为主题的精神卫生知识系列讲座。第二,举办“525 大学生心理健康月”“世界精神卫生日”“春季心理保健”“新生心理适应”等心理健康或精神卫生主题宣传活动。第三,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心理健康理念网络宣传主阵地,科普心理健康常识,开设专家在线答疑、心理测试小程序等模块。

三是学生心理危机评估与干预。对学生的心理危机状态以及自杀、自伤风险进行评估和干预是“医校合作”的一个重要功能。当学生因刺激事件导致出现强烈的情绪、行为反应需要进行即时危机干预时,可将学生送往专科医院接受干预以防范意外事件发生;对存在高自杀风险或精神疾病发作的学生,也可以安排住院治疗。

四是教师心理专业能力提升。利用“医校融合”平台资源,帮助高校教师提高心理专业能力,是“医校结合”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学校可邀请精神科医生到校为专、兼职心理教师、学院辅导员等教职工提供专业的精神病学基础知识培训;聘请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进行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并定期开展案例督导。通过这一系列的专业学习和培训,逐步打造专业能力强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团队。

2.4“云端”助力: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创新心育工作方式

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必须学会运用信息化手段引导学生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高职学生电子心理档案。新生入学之后,可通过新生信息采集的方式为每个学生建立电子心理档案,由心理中心专职教师统一管理,为辅导员和班主任开通部分权限。在日常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及时关注并记录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同时报送心理中心。心理中心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类型和危机风险等级,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干预。

二是构建健康教育层级网络互动平台。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优势,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各层级网络互动平台。如组建各层级QQ群、微信群或钉钉群,在群内平台发布通知、组织培训、进行信息传递和反馈等。也可组建一个由心理学爱好者、心理协会成员等组成的朋辈心理互助社群,进行专业性、系统性的心理培训,推荐优秀成员成为朋辈心理辅导员,为学生提供网络心理疏导。

三是依托微信平台,拓展心理服务通道。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心理文章,开设互动评论区,让学生和教师进行线上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通过自己的微信运用、感知觉察等“微”能力,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主动进入他们的网络主阵地,让他们体会到来自教师和同伴的关心和爱护,真正实现全方位心理育人。除此之外,学校也可开通线上心理咨询通道,方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求助方式。

四是开展有效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部分高职学生由于自身个性、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较为依赖互联网,习惯于在网络上与朋友交流,而不喜欢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一旦受挫,就会躲进网络世界逃避现实。此外,他们在互联网上有固定的朋友圈和活动群,这也使得他们更难以融入现实集体活动之中,往往在集体活动中少言寡语。这样不仅无法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还会加大其罹患心理障碍的风险。学校要主动组织开展线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如定期开展线上心理话题专题研讨,或组织线上心理读书会,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在微信群分享和打卡,每周进行一次线下读书见面会,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3 “一体两翼”云端心育体系的成效、反思和展望

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一体两翼”云端心育体系取得了以下育人成效:一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得知,学生校园心理活动满意率达98%;56%的家长表示在家长心理讲座、家庭教育心理沙龙中收获丰硕;90%的教师表示通过专业心理培训学到了心理知识,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二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电子心理档案,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网络心理咨询通道等,很好地拓展了心理育人渠道,为更好地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短时间内往往难以有效转变心理育人成效,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改革。“一体两翼”云端心理育人体系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校后勤保障教辅人员对心理工作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有待提高,主动参与心理育人的意识不足;信息化技术还不成熟,几个心理网络平台相对分离,缺乏进一步整合等。

正是这些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有理由和动力进行心理育人模式的改革。笔者将在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更完善的心理育人模式,设计更受欢迎、更符合学生特点的校园心理活动,打造更有利于推进“一体两翼”云端心理育人模式的信息化平台,建立更加有效的育人成效评价机制,逐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时,继续秉持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即“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健全人格优化自我,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健康第一”的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过程,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一体两翼育人心理健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一体两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之“冠名培养”模式
浅析一体两翼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课程中的作用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