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后谥字“孝”英译的文化自洽研究

2022-08-12 08:53王晓惠李淑薇
贺州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谥号皇后英译

王晓惠,李淑薇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引 言

习近平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1],唯有如此,才能“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2]。近年来,跨文化交际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古籍文本被译介到西方。古籍外译,“由于译为同一现代外语,原有语言层面的差异几乎消失,而原有的内容层面差异也会被弱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同质化”[3]98-109。比如,儒家经籍中的“德”译为“virtue”,“天”译为“heaven”,“仁”译为“benevolence”,“礼”译为“ritual”,这些译文引入西方文化元素,将西方观念强加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权弱势、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失真”[4]1-6。如果译介“失语”,可能会对翻译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削弱中国传统文化外译传播的效果。

古籍文本以文言文形式呈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特定时期的文化。如何准确诠释古籍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达到语言和文化的默契阐释,这就要求译者“必须积累丰富的百科知识,用准确的历史事实全面、准确地解释、传播各种中华典籍”[5]83-88,而这就及到“文化自洽”问题。“汉典”将“自洽”释义为“自相一致的”[6],换言之,译文要与原文自相一致。在实现文本“文化自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所想加以重构的问题首先并不涉及作者思想上的体验,而完全只涉及文本自身的意义”[7]526,因此“要回到中国典籍话语产生的文本之中,深究文本、阐述关键词,从意义中考察文本话语的内在体系及其话语机制”[8]55-60,简言之,译文的产生需建立在理解和表达之上,译者只有在充分理解原文本的意思上再进行表达,才能把“要说的东西转换进自己陈述的意向中”[9]192。

中国古代谥法源远流长,经数年演变终定型于明清。谥法是一个具备逻辑的、完整的、自洽的系统,译者在具备文化“自知”的情况下,探究谥字自身的意义,是实现文化自洽的过程。寻求文化自洽,不仅仅是为了向目的语读者输出中华文化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充分尊重中华文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播,提高读者的接受度,谋求价值观的多元化。本文以明代皇后谥字“孝”为例,解读明代以皇后为代表的女性孝文化,回顾“孝”的相关作品英译,进而基于明代皇后谥字“孝”的多元内涵,提出在文化自洽视角下的英译,以期对今后相关翻译有所启示。多元文化时代,在文化自洽视角下对明代皇后谥字进行英译研究,正确诠释“孝”所蕴含的文化与历史信息,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一、明代皇后谥字“孝”的文化自洽之内涵

做到文化自洽,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精准理解。明代皇后谥字“孝”文化由来已久。早在周代至春秋时期,“孝”从道德范畴推及至政治范畴,即被赋予社会政治功能,“孝死”也向“孝生”转变;战国时期,“孝”的观念开始转变。“孝”从“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向“善事父母”转变,从“追孝”向“孝养”观念转变;秦汉时期,“孝”由个人推及家族,转变为家族与国家、君主与臣民之间的行为准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盛行强化了人们对“孝”的认知,统治者也奉其为治国之本;隋唐时期,孝道之风深入人心,人人皆守之,导致“愚孝”行为开始出现;宋元明清时期,“孝”逐渐沦为统治者的治国工具,使孝德空前强化。

明代皇后谥号是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谥号的颁布过程相较前朝更加成熟,其谥号字数和格式都有固定模式,皇后谥号用字体现了明代价值评判标准。

(一)皇后谥号溯源

《逸周书·谥法解》规定:“谥者,行之迹也”[10]150,按照封建礼法的标准,帝王以谥法作礼,又以之为赏惩工具,以此评判逝者的生前行为,“一字之褒”[11]4786便是荣宠,“一言之贬”[11]4786便是贬驳。对德才兼备者加以褒奖,对行为不端者加以惩戒,这样的盖棺定论定可以达到“彰善恶、垂劝诫”[11]4786的目的。长此以往谥法不仅可以达到维护封建礼教的目的,也能促进明代社会风尚的树立。

皇后有谥始于西汉时期,产生之初随帝谥,如汉高祖刘邦谥“高皇帝”,皇后吕雉即谥“高皇后”。史载:“皇后之尊与帝齐体,供奉天地,祗承宗庙,母临天下”[12]9,皇后可以同皇帝一样,生前得尊号,死后获谥号。古人制谥,谥分美平恶,以示公义,谥号不仅代表皇后生平的所作所为,也体现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若皇后获美谥则“彰显其柔贤恭懿的内职之德”[13]76。明代皇后有谥始于洪武朝,且出现了“本朝之谥,有美无恶,所谓谥者,特为褒美之具而已”[14]512的局面,帝后谥号有美无恶,只褒不贬。《明谥纪汇编》中记录了十九位皇后谥号,每位皇后谥号必含一“孝”字,如表1 所举之例。“孝”字的选择反映出明代社会所认同的妇女道德规范,亦是明代统治者极力宣扬的统治意识,当统治意识转变为制度实践时,就会对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孝”文化深入人心。明代皇后谥号在继承前朝谥号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朝皇后个性化特征的谥号,不仅体现了皇帝对皇后的评价和期望,也反映了明代统治者的政治思路。

表1 明代皇后谥号举隅

(二)明代皇后谥字“孝”的多重文化内涵

“孝”文化自周代演化至明代,具体内涵因时而变。明代女性之孝可从女训和母训中谈起,具体表现在室女、妇人以及母亲的角色上。女训主要是对在室女和妇人的具体训诫。《内训》有载:“女子六岁,始习女工之小者;七岁诵《孝经》《论语》;九岁讲解《孝经》《论语》及《女诫》之类,略晓大义”[15]1515。女子从小接受四书五经的教育,培养贤良淑德的秉性。嫁为人妇,就需“致孝于舅姑”,仁孝文皇后提出“舅姑者,亲同于父母,尊儗于天地”[16]478,孝敬公婆应如同孝敬父母一般,敬孝并行,专心竭诚。若舅姑病“则必焚香所以身代,夜不交睫,衣不解带”[17]1054,尽心侍奉、毋敢有怠。母训则是对人母的具体训诫。从妇人到母亲,角色的转变意味“孝”的转变,为人母需承担起“教育”之责。若子幼夫在,则需辅助丈夫教育孩子;若子幼夫逝,妻子不仅要独自教育抚养,还要为夫守节。皇后谥字“孝”的内涵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明代皇后谥字“孝”按《谥法》谥解为“慈惠爱亲”[18]650-651“尊仁安义”[18]650-651,意指其生前孝敬长辈、爱护臣民,尊尚仁德、行事正派。

1.个人观之孝

皇后谥“孝”字,从个人而言表现在“自重自爱”“以礼待人”,礼是孝的表现形式,孝是礼的内涵。《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9]221;仁孝文皇后认为“女子守贞,如持玉卮,如捧盈水”[15]1466,保护身体、珍视个人名誉是孝行之一,这是明代女性的孝的伦理规范。贵为皇后生平理应嘉言懿行,视听言行皆合乎礼,守礼是其安身立命之本,亦是孝行之二。

2.家庭观之孝

皇后谥“孝”字,从家庭层面表现在敬孝父母、为帝分忧、孕育子嗣,维持家族和睦。仁孝文皇后提出“孝敬者,事亲之本也,养非难也,敬为难”[20]659,说明皇后对待太后需敬且孝,从每日晨昏定省、问安侍膳做起,以恪尽子妇之责。面对皇帝,皇后表现孝的角色规范是善解人意、知大局、懂谦让,除了顾全身体健康,还要体察皇帝的心思,为君分忧。在家庭层面上,皇后谥“孝”须有子嗣,若无子嗣,则为大不孝。明代历经十六位君主,先后有四位皇后被废,皆因无子。明朝奉行“内和而外和,一家和而一国和,一国和而天下和矣”[21]20,皇后是维系家族关系的重要人物。皇后谥“孝”生前需奉行“慈惠爱亲”[18]650-651“尊仁安义”[18]650-651,那么皇后不仅要孝敬尊长,以慈惠之心善待亲属,也要礼贤下士、体恤臣民。作为后宫之主,拥有管理后宫事务、维护后宫等级秩序的权力,其言行举止是后宫嫔妃的表率,因此皇后成为后宫“贤德”的楷模也是孝行之一。

3.国家观之孝

皇后谥“孝”字,从国家层面表现为忠于君主、母仪天下、不预朝政。谥字“孝”体现了“三纲五常”的古代伦理道德观念。从孝敬父母、侍奉夫君的孝悌推移到忠于君主,将孝道与治国联系起来,建构“忠贞一体”的社会风尚。君主通过“立纲陈纪,首严内教”[22]2313,使皇后为天下昭示母仪,即母仪天下,其表现出来的孝道能够为天下女性树立楷模。所谓“母仪天下”,其一,行为母之道,为天下妇女做出表率;其二,爱护臣民、福泽百姓。皇后以孝慈之道教化天下子民,德加百姓,以一人之孝推及天下之孝,如此臣民便会忠君爱国,从而有助于统治者加强集权统治。《典故纪闻》中有载:“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预焉。”[23]32。明太祖朱元璋及后继者建立了后宫管理体制,严防后妃干政,这也说明了皇后虽身居高位,却不可干预政事。

二、明代皇后谥字“孝”的文化自洽之表达

(一)“孝”之英译回顾

本文选取了五名译者对“孝”的英译,见表2。裨治文版《孝经》将“孝”译为“filial duty”[24]345-353;理雅各版《论语》将“孝”译为“be filial”[25]和“filial piety”[25],理雅各版《孝经》将“孝”译为“filial piety”[26];辜鸿铭版《论语》将“孝”译为“dutiful”[27];安乐哲版《论语》将“孝”译为“be filial”[28]和“filial conduct”[28],安乐哲版《孝经》将“孝”译为“family reverence”[29];韦利版《论语》将“孝”译为“be filial”[30],“utmost devotion”[30],“behave well towards one’s parents”[30],“treatment of parents”[30]。笔者分析众多英译本对“孝”字的翻译,以“filial”相关搭配译法最为常见,“filial duty”与“filial piety”将“孝”的范围限制在家庭,“孝”的对象为父母。“duty”体现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尊重与敬爱;“piety”则具有宗教色彩,表现对上帝的虔诚之心。安乐哲译法“family reverence”中的“reverence”含有对指代对象的崇敬与敬佩之意,从“家国一体”的角度看,这种译法不仅包括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奉养与尊敬,更包含了帝王治理国家、当家女性维护家族和谐方面的孝道。综上所述,从“孝”文化内涵来看,以往的翻译指代对象多为“父母”“家族”,对于孝的实行者(如儿子、女儿、小辈等)并无明确规定,且有个别词汇含有宗教色彩。明代皇后谥号中的“孝”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从文化自洽的角度看,如直接照搬上述译文,则无法完全传达明代皇后谥字“孝”在个人、家庭、国家层面上的文化内涵。如在个人层面上,上述的译文均无法传达皇后自重自爱、以礼待人之意;在家庭层面上无法传达皇后作为贤内助对丈夫的照顾、对后宫的管理与表率之意;在国家层面上无法传达对君主的忠贞、后宫不干政事、对天下百姓的母仪之意。此外,如不加以理解,照搬前人译者们的译法也会弱化其外译效果。

表2 译者对“孝”的英译

(二)明代皇后谥字“孝”的文化自洽之英译

方梦之指出:“翻译中的文化如影随形,有时可以认为翻译就是翻译文化”[31]110。明代皇后谥字的英译,应该通过理解封建礼制、还原历史事实、探究时代背景阐释谥字中的“孝”文化,根据其文化内涵和意义进行英译,实现文化自洽之表达。

1.理解封建礼制

《礼记·礼运》云:“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32]154。封建礼制一直被统治者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通过一系列的教化、礼制可以维护社会秩序、规范民众行为。在此基础上,礼制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成为治理社会的根本。因此,在个人层面上,理解封建礼制,正确理解明代皇后谥字“孝”,是译者需要妥善处理的文化自洽问题之一。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9]221,女性珍爱身体发肤是尽孝的起点,是贯穿一生的孝行。从明代礼制出发,皇后的声誉不仅取决于朝廷官员系统的认可,也取决于民间百姓的评价,如明仁宗张皇后,不仅得到了大臣的认可,也深受百姓爱戴。保护身体、保护名誉都是从自身出发的,“self”便解释了这一词,此处笔者译为“self-protection and self-respect”。

古代的“礼”可阐释为礼制、礼仪、礼义等。从微观角度看,“礼”可指外在礼节、行为规范;从宏观角度看,“礼”是一种社会制度。皇后以“礼”为向导,这是约束古代女子视听言行的体系,既是制约其思想行为的礼仪,又是封建社会的礼制。关于“礼”一词,有“propriety”“ritual”“rites”“ceremony”四种译法。根据牛津学习者词典(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propriety”一从个人角度表示行为规范(the rules of correct behaviour[33]),二从社会角度表示言行举止符合社会准则(moral and social behaviour that is considered to be correct and acceptable[33]);“rite”表示宗教性或非宗教性的仪式(a ceremony performed by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often for religious purposes[34]),可上升至国家层面。“ceremony”和“ritual”两者意思相近,意为“仪式”“典礼”“祭祀”。“ceremony”主要是指典礼、仪式(a public or religious occasion that includes a series of formal or traditional actions[35]),“ritual”则偏向宗教或民俗仪式。从自洽的角度看,用“the rules of propriety”翻译“礼数”更贴近原文,具体释义及建议译法详见表3。

表3 个人层面——谥字“孝”英译建议译法

2.还原历史事实

所谓历史事实,“指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或过程,它是不以历史学家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36]104。文化自洽正是以历史为参照,还历史之本来面目,为如何英译定下基调。在家庭层面上,还原历史事实,使史实、译者、读者三者紧密相连,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当时皇后的生存情境。

据《芜史》记载,明代皇后与皇帝同住交泰殿,交泰殿即为皇帝和皇后休息之处。按明代理学观念,“无子”即不能实现“下以继后世”,为大不孝。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皇明祖训》,详细规定了明朝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皇后若能孕育多子,不仅能传承血脉,对稳定封建等级秩序也有积极作用。因此“孕育子嗣”重点在“子嗣”,“sons”和“offspring”也重点体现了“多子”与“传宗接代”。

皇后不仅需要关注帝王的日常起居,更要体察丈夫的心思,做好贤内助。笔者开始将这一层译为“be a good wife”,但“good”的定义过于宽泛,且东西方对此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从史实来看,“照料”与“内贤”是重点,英译也需要把重点放在这两个方面,“in service to husband and be a helpmate”。明太祖朱元璋以六言“圣喻“教化子民,要求“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37]3677,身为皇后,更要以“孝顺父母、尊敬长上”为金律,此处的“孝”的对象是父母,因而可以借鉴表 2 译者的译法“filial”,将此译为“serve parents in filial ways”。

所谓“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22]535,夫妻关系是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关键一环。对于百姓而言,齐家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适当的夫妻伦理,而对于皇后而言,齐家需要正视自己在家、国中的位置,其行事作风对政治具有重大影响。因而皇后谥“孝”,生前既要妥善管理家族,又要维护家庭和谐,维护帝王的封建统治秩序,这就是“齐家”之“孝”。用“manage”和“harmonize”正好解释了“管理家族”与“维护和谐”。

皇后作为后宫之主,还需管理后宫事务,皇后需成为“贤德”的楷模,成为后宫女性的表率,引后宫嫔妃学习,据牛津学习者词典,“worthy”有值得尊敬的(having qualities that deserve your respect or attention[38]),意为“贤”,更能实现与原文意义的自洽,未尽详述及英译,详见表4。

表4 家庭层面——谥字“孝”英译建议译法

3.探究时代背景

谥字“孝”的内涵与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息息相关。在国家层面上,探究明代的时代背景及社会背景,有利于在英译时回归“孝”之语境,即将社会背景及相关文化因素纳入考量,进一步做到文化自洽。

明朝建立之初,出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奉为安邦治国的正统思想,作为理学经典的《孝经》也得到了明朝统治者的推崇。明朝统治者秉持汉代孝道的基本精神,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方针。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思想家对儒家纲常伦理进行批驳,统治者意识到文化冲击的潜在影响,进一步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即使是在明末中西文化的碰撞期,传统的孝道伦理道德依然根深蒂固。

普通百姓对丈夫的忠贞属于家庭层面,皇后作为一国之母,对丈夫(皇帝)的忠贞需要上升到国家层面,相当于臣民对君王的忠。正所谓“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对男性而言,对国家要忠;对女性而言,对丈夫要忠。皇后的身份有两重,既是下属也是妻子,所以,此处译为“be loyal to and devoted to”(见表5),符合两个角色的定位。对于君主一词,笔者试译选用了“superior”与“emperor”两个词,“superior”有层级上的大小,皇帝的确是“上”,但一般的官员对于一般百姓来讲也是“上”,没有至高无上的意思。根据牛津学习者词典,“emperor”意为“the ruler of an empire”[39],有统治者之意,更能实现原文本的自洽。

表5 国家层面——谥字“孝”英译建议译法

明朝统治者吸取前朝外戚干政的教训,加强后宫制度管理。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下令杜绝后妃干政,他认为“历代宫闱,政由内出,鲜不为祸”[22]3503。因此,皇后谥“孝”,就必须不预政治,自觉抑制外戚势力。马皇后曾言,“国家爵禄,宜与贤士大夫共之,不当私妾家”[22]7659。张皇后曾辅佐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功高劳苦,但她抑制外戚势力,坚决不预朝政,并告诫族人“凡朝政弗令预”[22]7664。此处的“不预朝政”与现代汉语的中的“干政”意思略有差异,特指皇后对本国政事的处理,因而不能翻译为有干涉他国内政之意的“intervention”,而是处理为“non-interference in political affairs”。根据牛津学习者词典,“interfere”表示干涉、介入他人之事(to get involved in and try to influence a situation that should not really involve you,in a way that annoys other people[40]),该词带有负面含义,更能突出“皇后预政”这一行为的不孝。

“天子之与后,犹父之与母”[41]1625,皇帝为天下之父,皇后就是天下之母。母仪天下,即教化天下子民,恩慈黎民。马皇后和徐皇后是母仪天下的典范,她们整肃后宫、垂范令则。明成祖皇后徐氏“尝采女宪、女诫作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嘉言善行,作劝善篇,颁行天下”[22]3509-3510,对女教做出较大贡献。明太祖皇后马氏施民于仁慈,福泽百姓。“每年春天,马皇后率领宫内妃嫔和官员命妇到北郊采桑叶,行“先蚕”礼,“先蚕”礼是鼓励民妇勤于纺织的礼仪”[42]185。皇后的“母仪天下”亦体现在以身作则。遇天旱无雨,皇帝求雨,皇后需率领妃嫔到祭坛进行为期三日的举炊。举炊结束,皇后还需素服斋戒、诵经祈福,直至天降大雨。通过皇后的言传身教,身边的妃嫔宫女以及天下妇女皆受到教化,因而称皇后为“天下女性之典范”。笔者将其译为“a model mother of the nation”,“model mother”有为天下女性做榜样之意。

结 语

本文通过讨论明代皇后谥字“孝”的英译,在实现谥字“孝”的文化自洽中,从个人、家庭、国家层面重构谥字“孝”的文化语境,在理解的基础上阐释了明代皇后谥字“孝”的不同维度。实现谥字“孝”自洽的英译过程需要在个人层面上理解封建礼制,在家庭层面上还原历史事实,在国家层面上探究时代背景。这不仅体现在理解阶段,更体现在表达阶段,即译者如何理解原文,又如何选择译词进行表达。这种理解与表达不只是语言的转化,更是译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跨文化交际的认识以及翻译实践的反映。现代社会已不再使用谥号,但谥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所涵盖的史实、所代表的时代背景,仍值得探讨。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之下,习近平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所以,当我们翻译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必须用中国腔调讲中国故事,如此的翻译才能信达雅兼备,实现文化自洽,更好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译介,增强文化自信,与世界各类文明互惠互鉴。

猜你喜欢
谥号皇后英译
为何隋之前皇帝多称“帝”,唐之后皇帝多称“宗”
全方位满足客厅娱乐需求 派对屋5.1皇后系列加强款
皇帝谥号“放飞史”
摘要英译
谥号
为什么皇后镇被称为“冒险之都”?
漫话谥号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古代哪位“高富帅”生了3个皇后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