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皇帝讲道理

2022-08-16 01:32善俊
小学生必读(高年级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尧舜狄仁杰皇上

○善俊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在唐朝,大理寺相当于最高审判机构,大理寺丞只是个从六品的小岗位,负责的工作主要是翻卷宗,然后根据案情对案子进行判决、量刑。

狄仁杰在一年的时间里加班加点处理了大量积压的案件,涉及人员多达一万七千余人,但神奇的是,这些人当中竟然没有一人冤诉。一时之间,狄仁杰“神断”“工作狂”“平恕”的美名便传开来。“平恕”就是公平正义、宽厚仁慈的意思。可见狄仁杰不仅秉公执法,而且宽容厚道,深受百姓的爱戴。

在大理寺期间,狄仁杰处理的最棘手的一件案子恐怕就是“将军误斫(zhuó)陵柏案”了。《旧唐书》里记载:有一次,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不小心误砍了昭陵的一棵柏树。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周围松柏环绕。

这个案子证据确凿、案情明确,按照当时的大唐律法,权善才应该受到开除官籍的处分。但唐高宗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勃然大怒,直接下了一道指令要判处他死刑。

狄仁杰见到这个情况,就去给皇帝上奏:按照律法权善才罪不至死啊。唐高宗怒气冲冲地说:“这个人让我背上了不孝的罪名,我一定要判他死刑。”眼见皇帝生气,左右的人都给狄仁杰使眼色,让他差不多就得了,千万别得罪皇帝惹出大麻烦。

狄仁杰却脑子一转,思索了一下对唐高宗说:“臣听有的人说违抗皇上意旨自古就是一件难事,在愚臣看来却不是这样:如果遇上了桀纣这样的昏君这自然是危险指数极高的事,但是遇上了尧舜这样的明君就是容易而且安全的事了。”

听了狄仁杰的话,唐高宗稍微冷静了些,想看看狄仁杰卖的什么关子。眼见皇帝情绪渐缓,狄仁杰又说:“如今臣有幸遇上了尧舜这样的明君,自然不必担心自己像比干那样忠心耿耿地劝谏主公却还会惨遭杀身之祸,所以才敢跟皇上说道说道呀。”

唐高宗一听狄仁杰说自己是尧舜之君,心情一下就好多了。狄仁杰又趁热打铁地说:“汉文帝时期,有人偷了高庙玉环,文帝想将其诛族,后来张释之劝谏,文帝只将主犯处死了。魏文帝曾经打算迁徙百姓,辛毗拉着他的衣袖谏阻,魏文帝也采纳了。这说明明君都是明白事理的,忠臣是无惧恐吓的。皇上不听臣的意见,臣就算死了,也无颜见张释之、辛毗这样的忠臣呀!”

这下,唐高宗终于明白了狄仁杰的用意:原来狄仁杰是要说服自己按照律法规定来处置这件事。狄仁杰说皇帝是明君,他自己是忠臣,唐高宗一时也不好再发作,便不搭话。

眼见局面出现转机,狄仁杰语重心长地说:“皇上制定法令并公之于天下,法令本来就规定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等次,现在有人没犯死罪却被处死了,就说明法律不循常规了,以后天下的人恐怕就只能人人自危了!”唐高宗听了之后默然不语。

狄仁杰最后还不忘补充一下自己的良苦用心:“汉朝人曾经发问‘假如有人偷了长陵一把泥土,皇帝会怎么处治呢?’如今,皇上为了昭陵一棵柏树就处死了一位将军,后世的人会怎么看待皇上呢?微臣之所以不敢奉命判处权善才死刑,都是为了皇上好呀!”

唐高宗自然愿意和尧舜站在一起,而不想和桀纣同伍,听了狄仁杰的话之后只好服软,免去了权善才的死罪。

从狄仁杰劝谏唐高宗的经过可以看出,狄仁杰是非常讲究策略的,不仅跟皇帝摆律法条文,而且先褒扬皇帝是尧舜这样的明君,之后才开始摆事实、讲依据,引经据典,详细陈述了皇帝按照自己想法处理这件事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后果,最后用深刻的道理让唐高宗无话可说,从而回心转意、收回成命。

过了几天,唐高宗缓过劲儿来,想到狄仁杰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要不是他,自己差点儿就和桀纣并列了。于是就给狄仁杰升了官,任命狄仁杰为侍御史,让他去督察百官。由此看来,唐高宗打心眼儿里也是非常认同狄仁杰的道理的。

猜你喜欢
尧舜狄仁杰皇上
误 会
拔刺
否认“尧舜”,民国教科书被查禁
尧舜禅让(上)
尧舜禅让 (下 )
国庆七十周年有寄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
人小鬼大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