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化工类专业“校企合作、精准育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2-08-16 09:38张军科
云南化工 2022年8期
关键词:化工校企实训

曹 赟,张军科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校企合作是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将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并实现双方资源整合,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进而提升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合作模式[1]。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精准对接市场、对接岗位、对接应用型就业的需要[2]。

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表明了其显著的专业特色。职业教育是连接产业界和教育界的重要桥梁。从经济成本和合作效果来看,借助产教融合的方式,通过因地制宜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精准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

1 高职化工类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化工产业发展为专业群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供了新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与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竞争,人们不断地创新能源化工技术,继而推动能源化工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趋增长。根据陕西产业发展规划,陕西省将继续大力推进化工产业的发展,对化工类人才的需求量将大幅增加。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和输送一批素质高、技术精、用得上、能操作、留得住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1.2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为专业高质量发展及引领提供了新机遇

《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明晰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双高计划”引领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职教本科学校及职教本科专业的创新改革与发展将为学院化工类专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4]。

1.3 化工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对高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5G、AR/VR等新技术的出现,能源化工产业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需要专业群紧跟新技术、新工艺,引入绿色工艺、循环利用、智能控制等相关课程,完善共享课程体系,满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如何精准把握专业内涵,提升专业人才定位(化工智能制造人才),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新时期化工类专业转型升格发展,培养“懂原理、精操作、能创新”且掌握绿色化、智能化制造技术的化工产业人才是化工类专业面临的新挑战[5]。

1.4 校企合作持续深化,对服务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提出了新挑战

陕西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在能源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重点产业创新链工程,在煤油气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新材料制备加工等方面实现关键环节技术突破。如何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接产业链,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企业元素,彰显能源化工职业特色,实现校企双赢,充分发挥专业群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服务区域经济是专业发展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2 高职化工类专业校企合作精准育人的探索实践

2.1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索

通过调研行业专业协会及相关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企业信息库,寻求“门当户对”的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合作对象。在学院国防职教集团平台下,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功能,深化校企合作工作站机制建设,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制定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深度推进校企合作。

1)人才共育: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实训基地,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促进校企文化建设。

2)过程共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日常管理、教学工作主要由学校负责,企业协助;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期间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企业负责,学校协助;校企共建的针对企业产品的课程,在企业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其他合作项目,校企皆有监管的责任和义务。

3)责任共担: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就业质量、实习安全,以及学生实习期间的企业生产、质量、设备管理、校企形象和企业文化等负有共同的责任。

4)利益共享:校企双方在技术科研、仪器设备、软件资源、各类人员培训、技能鉴定等方面共享资源。企业对共同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师的技术研发成果及专利等方面具有优先选择和使用权。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2.1 校企合作,创新“素能并重,工学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图1 “素能并重,工学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图

充分考虑能源化工产业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工艺复杂且具有特殊性,以及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等特点,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引入能源化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校企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设计、制订、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素能并重,工学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图1)是以企业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典型能源化工产品为载体,教学过程全程融入行业文化,强调精益求精、质量第一、安全保密等职业素养教育,坚持“育训结合,德技并修”[6]

2.2.2 书证融通,开展能源化工“1+X”证书制度试点

依托学院共享型多功能实践教学平台和国家级化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校企联合开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开展化工精馏安全控制、化工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开展职业资格标准调研,引入专业化、标准化的技能认定程序,校企开发培训课程、培训体系、培训标准,共建化工总控工、有机合成工、化学检验员等技能认证站点,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及评价;制订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教育课程学分转换办法,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根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工作需求,积极取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就业创业本领。

2.2.3 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构建基于化工产品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

以面向智能控制与操作岗、现场操作岗、工艺技术岗、安全管理岗、研发助理岗和质量控制岗等六大类岗位专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按照“以企业调研定岗位、以岗位定能力、以能力定课程”的思路,结合能源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合行业、企业标准,校企共同开发与专业岗位相对接的基于化工产品生产过程的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融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图

2.3 建设校企共享型能源化工实践教学示范基地

2.3.1 功能升级,提升校内实训基地装备水平

瞄准能源化工产业升级及区域人才培养需求,考虑能源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包括物理因素、安全因素、投入因素等),依据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在原有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升级“实训设备+虚拟仿真+生产性基地+研发中试车间”实训内容及功能,重点在化工安全、虚拟仿真车间投入,建设具有“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技术服务”七位一体多功能实践教学平台。

2.3.2 功能拓展,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内容

在原有校企合作工作站及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开发校外实训基地,与能源化工企业强化合作,拓展合作内容,除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及教师企业实践外,校企共同开发数字化实训资源、新型合页式及工作手册式培训教材、企业真实生产线仿真系统等,实训基地双方“共建、共管、共享”,以“订单式”保证学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

2.3.4 文化引领,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校内外实训基地全面引入能源化工企业文化及管理制度,引入企业HSE及6S管理体系,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建设标准化的安全、卫生和环保的实训环境。聘请企业能工巧匠现场示范指导,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实训设备管理办法;完善学生校内外实训实施细则,建立相应的监控体系及评价体系,细化实训考核办法及考核标准;完善外聘及专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建立外聘及专兼职实训指导教师资源库。

2.4 锻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2.4.1 以“四有”“六要”为标准,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标准,通过内培外聘、校企双挂、下企业锻炼等有效途径,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内外兼修、双师双能”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创新、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能力,引领教学模式改革,实现育人质量和技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2.4.2 主动融入“三方”,培养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依托陕西国防职教集团及校企合作工作站,鼓励教师主动融入行业、融入企业、融入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开发、成果转化、产品推广等工作,充分挖掘教师科研潜力,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将科研项目成果转变为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博士团队”“青杰团队”及校级“创新研发团队”科研力量,组织开展学生“第二课堂”及“兴趣小组”活动,创新科研反哺教学手段与路径;与国防科技企业建设创新教学实践基地,全面提升教学团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队伍,打造高职卓越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2.5 构建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针对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发展变化,定期组织行业、企业专家进行产业分析,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其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需求,动态调整群内专业组成、专业方向及人才培养规格;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将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确保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岗位要求,教学内容体现主流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与时俱进,形成循环改进、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发展模式。

3 高职化工类专业校企合作精准育人的实施效果

3.1 专业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取得优异成绩。建成国家骨干(示范)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优秀专业2个,省级资源库1个,国家级资源库1个,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1人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能手”称号,20人次获全国信息化教学能力及省级教学能力大赛奖。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应用化工技术教学团队”获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3.2 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

我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就业率连续5年高于98%,88.4%的毕业生在科研院所、国有大型企业或世界500强企业就业,涌现出以“四川工匠、省五一劳动奖章”华坤为代表的省市工匠和岗位能手11人。在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52项,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11项。其中在A类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校企合作精准育人,学生就业优势明显。

3.3 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依托陕西国防职教集团,与能源化工企业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技术指导与服务、项目孵化等,建成国家级化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近五年,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服务项目23项,科技成果转化12项。

4 结语

区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职业教育又须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走产教融合道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深化校企合作,强化精准育人,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通过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师资培养、机制建设等环节,创新探索与人才培养精准对接相统一的人才培养实施路径,培养更加契合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多方共赢。

猜你喜欢
化工校企实训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OBE理念的工程造价实训课程教学探索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