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生物农药防治云南绿春县茶毛虫的效果研究

2022-08-16 01:25白阿先卢木朴
昆明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苏云金虫口苦参碱

马 蕊,白阿先,卢木朴

(1.红河州植检植保站 药械科,云南 蒙自 661100;2.绿春县农技推广中心 技术推广股,云南 绿春 662599;3.绿春县植保植检站 药械科,云南 绿春 662599)

茶叶产业是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该县茶树种植历史悠久,全县茶叶生产经过20世纪70年代初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及近5年来的4次发展高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曾荣登“2019年中国茶叶百强县”榜单.截至2020年底,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为 16 200 hm2[1].茶叶产业对绿春县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以及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玛玉茶”“绿春绿茶”“七子饼生茶”“哈尼秀峰”“哈尼龙井”等绿色有机茶叶的品牌效益,绿春县大力推广绿色有机茶叶生产技术,在每个乡镇建立了1~2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引领全县茶叶绿色有机种植技术全面提升.

茶毛虫(EuproctispseudoconspersaStrand),又名茶毒蛾、毛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是茶园的主要害虫之一.绿春茶毛虫对4—5月的春茶和8—9月的秋茶危害较大,幼虫喜欢咬食叶片,且3龄前群聚性较强,其会将茶树芽叶、嫩梢甚至树皮啃食殆尽,严重影响茶树的生长,导致茶叶严重减产、质量下降.

目前,国内茶叶生物防治手段主要包括,天敌捕食、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性信息化合物等[2].其中,苏云金杆菌是较早应用于防治茶毛虫的一种微生物源农药[3],其不仅具有良好的防效[4],还是目前登记数量最多的茶毛虫生物防治农药[5];印楝素[6-8]、苦参碱[9-10]等植物源农药也是茶叶虫害生物防治报道较多的植物源农药,如陈官菊等[11]、刘源等[12]均报道了1%苦参·印楝素对茶毛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因此,本试验拟通过比较0.5%苦参碱AS、0.3%印楝素EC、1%苦参·印楝素EC和 16 000 IU/mg 苏云金杆菌WP这4种生物农药对茶毛虫的防效差异,筛选出防效更优的高效生物农药,以期为当地有效防治茶毛虫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骑马坝乡玛玉茶厂基地,101°48′~102°39′N,22°23′~23°08′E,海拔 1 887 m.试验地(区)面积为 0.1 hm2,土质为棕黄壤土,pH值为6.3,土壤碱解氮为 158.9 mg/kg,有效磷为 47.3 mg/kg,速效钾为 112.8 mg/kg,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为1.63%.

1.2 试验材料

试验对象为茶毛虫(EuproctispseudoconspersaStrand).试验茶树品种为玛玉特大叶种,茶树树龄12年,植株长势基本一致.

供试药剂为0.5%苦参碱AS(江苏省南通神雨绿色药业有限公司,登记证号:PD20101283);0.3%印楝素EC(成都绿金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登记证号:PD20101580);1%苦参·印楝素EC(云南绿戎生物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登记证号:PD20110336);16 000 IU/mg 苏云金杆菌WP(山东省青岛好利特生物农药有限公司);化学对照药剂为 25 g/L 联苯菊酯EC(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股份有限公司,登记证号:PD20097050).

施药器械:使用新加坡利农HD-400背负式喷雾器(新加坡利农私人有限公司),工作压力0.2~0.4 MPa,平均流速 12.3 mL/s.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4个生物农药处理、1个化学农药对照和1个清水对照.每个处理设4次重复,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面积 15 m2(1.5 m×10.0 m).隔离带设置为试验区共13垄茶树,6垄为药剂处理区,7垄为隔离区(即每垄药剂处理区间隔1垄作为隔离区),每垄药剂处理区分为4个小区,每个小区留 2 m 长的保护区.试验期间,试验区不再施用其他防治虫害的农药,病害防治及水肥管理按照茶厂茶叶生产管理规范进行.

1.3.2 施药方法

各处理药剂均施用1次,即于茶毛虫虫卵孵化盛期或低龄幼虫期(2021年4月21日)施药1次.施药方式为常规喷雾法.各药剂理论用量见表1.为确保各小区药液量充足,施药时按照理论用量的120%量取药剂配制药液.

表1 各供试药剂及理论用量

1.4 试验调查

1.4.1 虫口数调查

于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 3 d(2021年4月24日)和施药后 7 d(2021年4月28日)分别调查活虫数,并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1.4.2 调查方法

每个小区标记2个调查点,每点标记 1.5 m2(1.0 m×1.5 m)面积的有虫茶树,调查茶树上的活(幼)虫数.每次调查时,观察茶树梢、叶等变化情况.

1.4.3 虫口减退率和防效计算

使用Excel对原始数据统计,虫口减退率和防效的计算公式如下:

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基数-药后虫口基数)/药前虫口基数]×100%;

防效=[(Tn虫口减退率-CK虫口减退率)/(100- CK虫口减退率)]×100%.

防效公式中,T代表药剂处理,n为1,2,3,…,CK表示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安全性

试验期间观察发现,各试验药剂处理区的茶树叶片生长正常,无药害症状,见表2.

表2 药剂安全性调查结果

2.2 气象数据

试验期间的气象数据见表3,表中的相对湿度为茶园内监测数据,其他气象数据为天气预报数据.施药后 7 d 内,除4月25日有小雨外,其余 6 d 均无雨,试验期间温湿度和风力风向均属正常,较适宜试验开展.

表3 试验期间气象数据

2.3 各处理的虫口数和虫口减退率

由表4可知,各处理的药前虫口基数基本接近,且各处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后 3 d 和药后 7 d,5种药剂处理的活虫数均极显著低于清水对照,但4种生物农药处理的活虫数均极显著高于化学对照药剂处理.药后 3 d,1%苦参·印楝素EC和 16 000 IU/mg 苏云金杆菌WP的活虫数极显著低于0.5%苦参碱AS和0.3%印楝素EC.药后 7 d,1%苦参·印楝素EC的活虫数极显著低于0.5%苦参碱AS,显著低于0.3%印楝素EC;16 000 IU/mg 苏云金杆菌WP的活虫数极显著低于0.5%苦参碱AS,但与0.3%印楝素EC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4 各处理虫口减退率及防效

药后 3 d 和药后 7 d,5种药剂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均极显著高于清水对照,而4种生物农药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则极显著低于化学对照药剂处理.药后 3 d,1%苦参·印楝素EC和 16 000 IU/mg 苏云金杆菌WP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49.08%和49.03%,极显著高于0.5%苦参碱AS和0.3%印楝素EC.药后 7 d,1%苦参·印楝素EC的虫口减退率为75.73%,极显著高于0.5%苦参碱AS和0.3%印楝素EC;16 000 IU/mg 苏云金杆菌WP的虫口减退率为73.67%,极显著高于0.5%苦参碱AS,显著高于0.3%印楝素EC;1%苦参·印楝素EC和 16 000 IU/mg 苏云金杆菌WP的虫口减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各处理对茶毛虫的防效

表4中5种药剂处理对茶毛虫的防效数据显示,药后 3 d 和药后 7 d,4种生物农药处理对茶毛虫的防效均极显著低于化学对照药剂处理.药后 3 d,1%苦参·印楝素EC和 16 000 IU/mg 苏云金杆菌WP对茶毛虫的防效分别为56.58%和56.54%,极显著高于0.5%苦参碱AS和0.3%印楝素EC.药后 7 d,1%苦参·印楝素EC对茶毛虫的防效为79.61%,极显著高于0.5%苦参碱AS和0.3%印楝素EC;16 000 IU/mg 苏云金杆菌WP对茶毛虫的防效为77.88%,极显著高于0.5%苦参碱AS,显著高于0.3%印楝素EC;1%苦参·印楝素EC和 16 000 IU/mg 苏云金杆菌WP对茶毛虫的防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中,0.5%苦参碱AS施药7 d后对茶毛虫的防效为60.73%,在4种生物农药处理中表现最差,显著低于苏云金杆菌的防效,与孙光忠等[10]的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异.1%苦参·印楝素EC和 1 6 000 IU/mg 苏云金杆菌WP施药7 d后对茶毛虫的防效分别为79.61%和77.88%,但两者对茶毛虫的防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陈官菊等[11]、刘源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

对于4种生物农药,施药后 7 d,1%苦参·印楝素EC和 16 000 IU/mg 苏云金杆菌WP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75.73%和73.67%,防效分别为79.61%和77.88%,其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均显著高于0.5%苦参碱AS和0.3%印楝素EC.虽然1%苦参·印楝素EC和 16 000 IU/mg 苏云金杆菌WP对茶毛虫的防效虽不如化学对照药剂 25 g/L 联苯菊酯EC,但施用1次后,其防效已接近80%.在实际生产中,间隔第一次施药 7 d 后,再施用1~2次1%苦参·印楝素EC或 16 000 IU/mg 苏云金杆菌WP,则防效可达90%以上.换言之,上述两种生物农药可以作为茶毛虫防治药剂替代化学农药,且能够有效控制茶毛虫的增殖和危害.综上所述,筛选出防效更优的高效生物农药,对于提高绿春县的茶叶品质,以及夯实有机茶叶种植技术体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苏云金虫口苦参碱
虫口夺粮早行动 科学防控保丰收
统防统治“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省“虫口夺粮”保丰收暨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现场观摩会在洪洞召开
山西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天津植保在行动
16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对桃树梨小食心虫的田间防效
苦参碱对乳腺癌Bcap-3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32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氧化苦参碱对SGC7901与ECV304的体外活性比较研究
氧化苦参碱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飞机喷洒苏云金杆菌(Bt)防治美国白蛾效果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