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春小麦新品种银春11 号选育报告

2022-08-19 12:39俞华林杨继忠罗健科魏孔梅师学豪赵宝勰
甘肃农业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白银市旱地甘肃省

俞华林,杨继忠,罗健科,魏孔梅,师学豪,赵宝勰

(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 白银 730900)

小麦是世界上第一大粮食作物,其面积、总产量和总贸易额均居各类作物之首,全世界约有40%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作物[1-3]。小麦也是甘肃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67 万hm2左右[4]。作为白银地区最重要的口粮作物,小麦年播种面积约6 万hm2左右,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5]。白银市降水稀少、土壤瘠薄、气候干燥,小麦生育期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小麦灌浆期间常受干热风危害,影响籽粒灌浆,造成小麦减产[6]。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严重,绝大多数小麦品种不适应这种严酷生态条件,农业生产中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普遍缺乏,集抗旱、优质、丰产与一体的小麦品种则更少。因此,如何提高白银市小麦单产,对于实现当地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7-9],选育和推广丰产性好、抗旱性强、适宜性广的优质小麦新品种是当前小麦育种研究工作面临的紧要任务。为此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自育品系0636 为母本、西旱1 号为父本通过杂交选育而成抗旱、优质、丰产春小麦新品种银春11 号,并于2021 年4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省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麦20210010)。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旱地春小麦新品种银春11 号(原代号0731-1)是2007 年以自育品系0523 与选4 的杂交后代0636 为母本、西旱1 号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历经12 a(2007—2018年)选育而成。2008 年收获穗行F1代,编号为0731。经过连续3 a 对杂交后代材料进行种植选择,根据育种目标,于2011 年选出整齐一致稳定品系出圃,定名为新品系0731-1。2012—2013 年参加品鉴试验,2014—2015 年参加品比试验,2016—2017 年参加甘肃省旱地组春小麦区域试验,2018 年参加甘肃省旱地组春小麦生产试验(图1)。2018—2020 年进行抗病性鉴定、品质分析、转基因检测等。

图1 银春11 号选育过程

2 产量表现

2.1 品鉴试验

2012—2013 年参加在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河靖坪试验基地进行的品鉴试验,其中2012 年银春11 号平均折合产量为2 784.0 kg/hm2,比对照品种银春9 号增产12.40%,居15 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 位;2013 年银春11 号平均折合产量为2 913.0 kg/hm2,比对照品种银春9 号增产19.90%,居15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 位。

2.2 品比试验

2014—2015 年参加在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河靖坪试验基地进行的品比试验,其中2014 年银春11 号平均折合产量为2 375.4 kg/hm2,比对照品种西旱2 号增产15.50%,居12 个参试品种(系)的第2 位,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2015 年银春11 号平均折合产量为2 455.6 kg/hm2,比对照品种西旱2 号增产18.14%,居12 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3 甘肃省旱地组春小麦区域试验

2016—2017 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黄羊试验点、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点、古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点、甘肃农业大学旱地小麦试验点、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点进行的甘肃省旱地组春小麦区域试验中,银春11号2 a 10 点(次)有9 点(次)增产,平均折合产量为2 810.4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 号增产11.60%,增产显著。2016 年5 点(次)折合平均产量3 019.6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 号增产13.20%,居6 个参试品种(系)第2 位,增产极显著。其中在古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点和甘肃农业大学旱地小麦试验点表现高产,平均折合产量分别为4 806.7、1 905.0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 号分别增产32.40%、10.30%。2017 年5 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2 296.1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 号增产10.10%,居6 个参试品种(系)的第3 位。其中在古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点和甘肃农业大学旱地小麦试验点表现高产,平均折合产量分别为2 433.4、1 621.5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 号分别增产24.40%、17.60%,增产显著。

2.4 甘肃省旱地组春小麦生产试验

2018 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黄羊试验点、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点、古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点、甘肃农业大学旱地小麦试验点、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点进行的甘肃省旱地组春小麦生产试验中,银春11 号在5个试点的产量水平为732.0~3 168.0 kg/hm2,均较对照品种西旱2 号增产,增幅3.10%~72.30%;平均折合产量为2 107.1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 号增产10.10%,居5 个参试品种(系)的第3 位。

3 特征特性

3.1 生物学特性

春性,幼苗直立,叶片深绿,田间表现叶片上举,穗层整齐,株型紧凑,穗下茎细长,穗头匀称,叶功能较好,群体长势较好。平均生育期106 d,平均株高88.1 cm。穗型长方形,长芒白穗,白壳。籽粒浅红色、长方形大粒、角质,饱满度较好。平均穗粒数30.2 粒,平均千粒重47.72 g,平均容重801.0 g/L。该品种丰产性一般,抗旱性较好,中抗条锈病,适应性较好,成熟落黄好。

3.2 品质

2020 年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化验分析,银春11 号容重801.0 g/L,蛋白质(干基)含量154.7 g/kg,降落值118 s,湿面筋(以14%水分计)含量336.0 g/kg,赖氨酸(干基)含量4.6 g/kg,蛋白折算系数5.70。Zeleny 沉淀值33.5 mL,吸水量63.2 mL/100 g,面团形成时间4.5 min,稳定时间4.5 min,弱化度155 F.U,粉质质量指数71 mm,评价值50,最大拉伸阻力244 E.U,延伸性167 mm,能量54 cm2,R/E 比值1.5,硬度指数66.0。

3.3 抗病性

2018—2019 年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兰州温室对条锈病进行苗期混合菌接种鉴定和在甘谷试验站小种圃对条锈病进行成株期分小种及混合菌接种鉴定和自然诱发鉴定,银春11 号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中感,成株期对供试小种及混合菌均表现中感,但严重度和普遍率较低,具有慢条锈病特性,对条锈病中抗。2018—2019年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兰州温室对白粉病进行苗期混合菌接种鉴定及在甘谷试验站进行成株期混合菌接种鉴定和自然诱发鉴定,该品种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中感,成株期对接种及自燃诱发的白粉病表现中抗-中感。该品种总体抗病性表现较好,可在适宜地区推广种植。

3.4 转基因检测

2020 年经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态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合肥)检测,银春11 号未检测出CaMV35S 启动子、NOS 终止子、bar 或pat 基因和NPTII 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

4 适宜区域

适宜在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区年降水量200~400 mm、海拔1 600~3 000 m 的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兰州市榆中县及生态条件相似的周边地区种植。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适期早播,适量播种

春季气温稳定通过1~2 ℃时,考虑当地农户播前施肥的种植习惯,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区播期以3 月10—20 日为宜,播量为150.0~187.5 kg/hm2,保苗300 万~450 万株/hm2,保持成穗360 万穗/hm2以上,以构建良好的群体结构,达到产量构成因素的最优化,从而获得高产优质。

5.2 充分发挥地力,提倡配合施肥

前茬以豆类或肥力较高的地块为好,避免重茬,建议实行豆类—小麦—马铃薯(胡麻)的轮作。一般结合整地基施尿素150~225 kg/hm2,播种时施磷酸二铵150~225 kg/hm2作种肥。提倡施用节本长效的农家肥,如结合秋耕施农家肥37 500 kg/hm2作底肥。

5.3 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

春播后遇雨雪等倒春寒影响,要及时耙耱破除板结以确保苗全、苗齐。分蘖前锄草松土,争取苗壮、苗匀。拔节孕穗期进行中耕培土,增加土壤通透性。抽穗后应注意防治蚜虫,灌浆期前应防止条锈病感染,确保叶片功能完备强壮。坚持科学使用农药,尽量选用低残留、低污染的农药。

5.4 适时收获

在小麦蜡熟后期及时收获。

猜你喜欢
白银市旱地甘肃省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旱地冰球运动开展价值的研究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一中学师生优秀书画作品选登
以石育人 润泽生命——走进白银市白银区第五小学黄河石画工作坊
席晓辉作品
旱地冰球运动推广及发展策略
少林功夫拳(二)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