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和淋巴管密度对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

2022-08-23 09:09陆厚良乔莎莎韦有亮陈琼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淋巴管微血管胰腺癌

陆厚良 乔莎莎 韦有亮 陈琼

1来宾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来宾 546100 ; 2来宾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来宾 546100

胰腺癌具有症状隐匿、手术切除率低、易复发转移等特点[1],据报道我国45.8%~51.5%的胰腺癌患者术后1年内出现复发或转移[2]。研究发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在肾癌和肺癌患者癌组织中增高,与肿瘤术后复发转移和不良预后相关[3-4]。但MVD、LVD与胰腺癌术后肿瘤远处转移的相关性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探讨胰腺癌组织中的MVD和LVD对肿瘤术后1年内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旨在为识别和筛查肿瘤转移的高危患者提供临床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广西来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14例,年龄42~67岁,中位年龄52岁。纳入标准:(1)均为无远处转移的胰头癌患者;(2)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术后接受规律随访1年。排除标准:(1)术前接受抗肿瘤治疗;(2)术中发现胰头癌伴远处转移者;(3)既往患过其他恶性肿瘤;(4)存在严重心、肝、肾、肺基础疾病;(5)失访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随访和分组

术后1年内常规每3个月复查血清学肿瘤指标,胸、腹部增强CT或MR。若有不适即随诊。随诊时怀疑肿瘤远处转移(除胰腺外的其他组织器官转移),行穿刺活检或PET-CT明确诊断,并记录肿瘤远处转移时间。根据术后1年随访期内肿瘤是否发生远处转移分为无转移组和转移组。

三、MVD和LVD检测

分别取癌组织及其匹配的距肿瘤2 cm以上并证实无癌细胞的癌旁组织蜡块标本,4 μm 厚度连续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微血管上皮细胞CD34表达,淋巴管上皮细胞D2-40表达,染色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CD34、D2-40即用型抗体购于福州迈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MVD、LVD分别参照Weidner等[5]、Nakayama等[6]报道的方法计算。CD34染色阳性为血管内皮细胞膜或细胞质呈棕黄色或棕褐色着色;D2-40阳性染色定位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胞膜。染色后的切片置100倍视野下观察,排除切缘出血区域,寻找微血管或淋巴管的分布区域,然后在400倍视野下随机选取5个视野,计数CD34表达阳性血管数或D2-40表达阳性淋巴管数,取其均值作为MVD或LVD。

四、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长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肿瘤分期、术后化疗等指标。

五、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一、一般资料

47例胰腺癌患者中3例术后出现胰瘘,2例出现肠瘘,经非手术治疗后均好转出院。24例(51.1%)术后1年内未发生肿瘤远处转移(无转移组),23例(48.9%)在1年随访时间内出现肿瘤远处转移(转移组),转移时间为3~12个月,中位时间9个月,其中14例出现肝转移,8例出现腹腔转移,1例出现肺转移。

二、胰腺癌组织和正常癌旁组织MVD、LVD

转移组和无转移组胰腺癌组织的MVD分别为(72.52±9.73)、(63.20±6.52)个/400倍视野,显著高于正常癌旁组织的(51.73±7.95)、(54.79±5.80)个/400倍视野(t值分别为9.34、7.16,P值均<0.001);转移组和无转移组胰腺癌组织的LVD分别为(23.78±6.87)、(16.25±5.15)个/400倍视野,显著高于正常癌旁组织的(14.00±5.66)、(13.62±5.03)个/400倍视野(t值分别为8.66、5.71,P值均<0.001);转移组胰腺癌组织的MVD和LVD分别高于无转移组癌组织的MVD和LVD(t值分别为6.75、6.99,P值均<0.001);转移组正常癌旁组织的MVD和LVD与无转移组癌旁组织的MVD和L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3、0.74,P值均>0.05)。

三、胰腺癌组织MVD、LVD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肿瘤长径≥2 cm、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TNM高分期患者癌组织的MVD较高(P<0.05,表1);肿瘤长径≥2 cm、肿瘤中低分化、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TNM高分期患者癌组织的LVD较高(P<0.05,表1)。

表1 胰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和淋巴管密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个/400倍视野,

四、MVD、LVD对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

ROC曲线分析显示,MVD对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预测的临界值为70.5个/400倍视野,AUC值为0.799(95%CI=0.659~0.939),灵敏度为73.9%,特异度为87.5%(图1A)。LVD对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预测的临界值为20.5个/400倍视野,AUC值为0.803(95%CI=0.676~0.929),灵敏度为69.6%,特异度为83.7%(图1B)。

图1 微血管密度(1A)、淋巴管密度(1B)预测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的ROC曲线

五、高、低MVD组和高、低LVD组胰腺癌患者术后1年内累积肿瘤远处转移率

以MVD、LVD预测术后1年内远处转移的临界值70.5、20.5个/400倍视野为界,将患者分为高MVD组(17例)和低MVD组(30例)、高LVD组(18例)和低LVD组(29例)。高MVD组术后1年内累积肿瘤远处转移率显著高于低M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P<0.05,图2A);高LVD组术后1年内累积肿瘤远处转移率也显著高于低LV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0、P=0.003,图2B)。

图2 高、低微血管密度组(2A)和淋巴管密度组(2B)患者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累积率

六、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长径≥2 cm、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术后无化疗、高MVD和高LVD患者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的发生率较高(表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长径≥2 cm、淋巴结转移、高MVD和高LVD是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表3)。

表2 47例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表3 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 论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5%[7-8]。胰腺毗邻多处重要脏器和血管,解剖位置特殊,约50%的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机会,而手术患者中约80%术后随访中出现远处转移,胰周血管和淋巴管丰富,为肿瘤远处转移提供解剖路径。胰腺癌细胞可以通过胰周淋巴结上行至肝门淋巴结,最终发生腹腔或者肝脏转移[9];还可以通过肠系膜上静脉回流至门静脉,发生远处转移[10]。本研究纳入47例胰腺癌患者,共有23例术后转移,其中60.9%(14/23)发生肝脏转移,34.8%(8/23)发生腹腔局部转移,4.3%(1/23)发生肺转移。

MVD是评价肿瘤中单位面积内血管数量常用指标,MVD增高提示新生血管增多。新生血管可以为肿瘤细胞恶性增殖提供大量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尚不完整,肿瘤细胞容易突破基底膜发生血管浸润和远处转移。研究发现MVD与肝癌、肾癌和食道癌术后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11-13]。LVD是指实体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分布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肿瘤组织毛细淋巴管的形成速度和密度,而淋巴管密度增加为肿瘤细胞发生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提供有利的微环境[14]。胰头周围淋巴交通复杂,侧支循环多变,对于淋巴管微转移术前常规MR和PET-CT检查无法发现。所以淋巴管密度增加很可能是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前提条件。在肝癌研究中发现,LVD与患者不良病理特征和预后密切相关[15]。

本研究结果发现,胰腺癌组织MVD和LVD显著高于正常癌旁组织,随访结果显示肿瘤1年内远处转移组患者癌组织中MVD和LVD也高于无转移组患者。这提示胰腺癌患者术后发生远处转移可能与MVD和LVD有关,癌细胞可能通过微血管和淋巴管通路发生远处迁移和种植,而单位组织内MVD和LVD增高,为癌细胞远处转移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分析胰腺癌组织中MVD和LVD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发现,肿瘤长径≥2 cm、肿瘤中低分化、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等患者癌组织中MVD和LVD增高。而这类病理特征被认为与胰腺癌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16-17]。有学者通过基础研究证实了MVD和LVD与胰腺癌远处转移的相关机制。血管生成基因CXCL 1和CXCL 8受IL-8和IL-35表达调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上调,促进血管生成,单位组织内血管密度增加,促进肿瘤远处转移[18-19];胰腺癌组织中低氧环境促进淋巴管迷路生成,LVD增高,通过上调染色体中非编码基因BANCR表达进一步促进淋巴管生成和肿瘤细胞转移[20]。根据本研究随访结果,23例患者术后1年内发生肿瘤远处转移,MVD、LVD对术后1年内发生肿瘤远处转移有预测作用,最佳预测界值分别为70.5个/400倍视野和20.5个/400倍视野。同时高MVD和LVD也是胰腺癌术后1年内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可以通过分析癌组织的MVD和LVD预测患者的预后,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适合的术后复查随访方案,密切跟踪随访肿瘤转移情况,为胰腺癌患者术后制定复查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胰腺癌组织MVD和LVD增高,是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可用于预测患者术后1年内有无肿瘤远处转移,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但仍需大样本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陆厚良:设计实验、文章撰写;乔莎莎:实验操作、数据整理、统计学分析;韦有亮:参与手术实施、数据收集;陈琼:实验设计指导、论文修改

猜你喜欢
淋巴管微血管胰腺癌
房水排出系统与眼淋巴引流通路的新认识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基于OCTA图像分析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病变观察
胰腺癌治疗为什么这么难
有用的关节“下水道”
——淋巴管系统
血管病,“大河小溪”一起治
胰腺癌的“非典型”症状
微血管心绞痛:没有冠状动脉狭窄的心绞痛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与微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
VEGF与胃癌侵袭转移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