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秦土情》中气韵的运用

2022-08-27 08:58王嘉慧
黄河之声 2022年7期
关键词:快板乐句弹奏

王嘉慧

一、《秦土情》作品简介与音乐特点分析

(一)作品简介

《秦土情》是周展先生2008年创作于香港,周展先生出生于古城西安,从小跟随父亲周延甲先生习筝,而周延甲先生也正是陕西筝派的领军人物,所以周展先生深得秦筝演奏的精髓。《秦土情》这首乐曲是陕西筝乐的代表曲目之一,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故土的思念之情,以秦腔、碗碗腔与西安鼓乐为源头,结合古筝演奏技法中苦音、颤音等技法,流露出西北曲风的豪迈气概与乐曲本身的婉转凄凉。

(二)音乐特点分析

《秦土情》是一首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分为散板、慢板、快板、再现四个部分。

散板旋律运用了陕西风格非常浓郁的上行跳进与下行跳进的表现手法,开头上行四度,烘托气氛,伴有强有力的大撮指法后转入酣畅淋漓的长摇,音乐情绪达到第一次顶峰。第二句运用了模进手法,再次挑起情绪,左手从沉重的低音刮奏至高亢的高音,音乐的嘹亮仿佛北方人民豪爽的性格,为我们拉开了八百里秦川呐喊的交响序幕。

慢板部分开头为下行级进,带有一种娓娓道来的诉说感,抒情演奏的同时也要注重力度与音色上的变化,尤其是当旋律进行至34-39小节时,乐曲主题分为三次变化重复发展,右手采用摇指技法演奏,左手弹奏柱式琶音进行伴奏,仿佛在耳边如泣如诉。旋律进行至sol音时,左手按至fa音后往上小二度快速滑音,情绪推进后缓慢滑到二度至mi音,当右手弹奏35小节si音时,情感应更加浓郁,快速下滑至la音。第36小节的旋律是动机的第二次重复,演奏时力度稍稍加强,通过长摇la音表达出作者内心的苦楚。第三次旋律动机重复发展是第38小节,情绪爆发到顶点,最后在苦音si音上进行情感的收缩,旋律在苦音的装饰下显得更加悲切凄凉,接着左手缓慢下滑回la音,最后下行到sol音结束。整个乐句此起彼伏,由弱渐强递进式发展。

快板是由49至157小节组成,音乐整体旋律紧张将激昂,开始发展于碗碗腔的过门音乐,由上行的四度模进大撮展开,演奏时注意颗粒感分明。在快板部分大多运用了托劈、快速指序短摇扫摇等技法,丰富了乐曲的演奏形式,其中十六分音符的律动和前八后十六、切分音的节奏型贯穿链接出现,使旋律层层叠入。

再现段落又称为广板,虽然与慢板的旋律相似,但是在情绪处理方面又更加强烈,表现出作者思乡之情久久不能平静。广板开头激烈的摇指配合左手强有力的刮奏,使作者的情绪得到了释放,与慢板无奈的心情形成反差对比,同时在结束时使用快去扫摇将音乐的张力推向高潮,收尾旋律气势磅礴,音色饱满。

二、“气”在演奏情感中的运用

在古筝演奏艺术中,“气”指的是气息,贯穿于整首曲子,也是乐曲的生命之源,在弹奏过程中通常需要结合气息来表达乐曲的情绪。演奏时,结合曲子的律动将双臂时不时的抬起落下,抬起时吸气,落下时呼气,一呼一吸就是一组气。演奏情绪激昂快速时,小腹收紧发力,双脚踩稳与双臂形成反方向用力,呼吸保持畅通,频率也可适当加快,抬手吸气落指呼出,音色会更加均匀有爆发力。在弹奏情绪平稳的抒情段落时,呼吸也应该保持通畅,频率可以放慢,抬手落手的幅度相对于情绪激昂时的动作要收缩变小,当呼吸柔和时,落指的音色也应该随之温和、饱满、干净,身体可以随着呼吸的韵律摆动。

同时,气息在乐句划分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古筝演奏中,乐句与乐句之间通常会标有气口的符号,它的作用是提醒演奏者进行呼吸换气,演奏者本身也应该熟悉曲子的乐句划分,在演奏时结合双臂自然上抬与落下,从而达到利用呼吸将曲子的叙事感增强,框架更加明确,段落衔接也会更加自然。充分做到“气动则音发,气收则音止”,接下来笔者将从乐曲《秦土情》的引子、慢板、快板与再现段落入手,阐述“气”的运用。

(一)引子

乐曲《秦土情》的引子部分整体情感强烈激昂,乐曲开头第一小节由左手八度大撮配上右手小撮拉开帷幕,仿佛一句句嘹亮贯耳的信天游,在黄土山巅间气宇轩昂地飘荡,演奏时用一个很强的深呼吸将大臂抬起,同时将全身力量倾注在双臂与指尖,呼气落下时第一第二个音要有气息带动的爆发力,在衔接第一第二小节时,可以加入一个由弱到强的左手刮奏,与右手摇指re音配合,将情绪推向高点。第三小节是一个节奏较快的快速指序,在弹奏sol音向fa音过渡时小臂可以伴随一个较浅的呼吸,为后面的指序做准备。第四到六小节是由四组三连音节奏的la音依次组成,在连接时速度应由慢到快,气息伴随速度逐渐加深加快。在引子的后半部分结束时,激昂慷慨的情绪逐渐平缓过来,气息也随着调整缓和。整个引子部分描绘了黄土高坡的磅礴气势,在演奏时要注意呼吸的流通与连贯,句子之间的划分要有呼吸的连接带入感。

(二)慢板

乐曲进入慢板时整体的音乐风格时而淡雅深情,时而凄楚悲凉,如泣如诉的旋律格外扣人心弦;与引子部分激昂的情绪形成对比,多处运用颤音,苦音,上下滑等技巧来表达心中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情绪也是逐层推进,逐渐加强,而后又转为平静。前两个小节的下行旋律为整体的慢板奠定基调,在弹奏前应该准备好气息,弹奏时缓缓地推动手臂,呼吸保持平稳,幅度不用过大,一音一符地将心头的忧伤带入到乐句中。在演奏摇指时可以适当加入挂摇,挂摇时气息要结合指尖紧跟旋律,不能间断。

乐曲进行到34小节时,来到了慢板的长摇部分,通过摇指使旋律更加的流畅悠扬,富有张力,缓缓吐露出作者内心的独白。整个乐句可分为三个相似的乐节,气息带动身体将摇指的音含蓄奏出,力度方面也要加以控制,而后气息推动双臂逐渐增强力度,情绪也在逐渐激愤,激烈的摇指配合左手的分解和弦与颤音,仿佛一句句哭腔在黄土高坡上飘荡,将心中对故土的思念发挥到极致。呼吸在这时可以略微加重加强,带动双臂的幅度增大,音乐旋律与气息相互结合,保持连贯的同时也要收放自如。

(三)快板

乐曲《秦土情》快板部分激情充沛,与慢板部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慢板结束后转入激动人心的快板,充分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绪推向高潮。在弹奏第一乐句前,双臂在慢板结束时可以有一个短暂的“休息”,不急于进入快板,先将气息放下来,使气息在吐出后给慢板部分加以“留白”,又同时为热情激烈的快板拉开序幕;随后吸气带动双臂重起,将重音带入到快板的第一个音符中。演奏时将慢板的深吸深呼变为短小而有急促的呼吸,并且要注意气息接应。前四小节为传统指法的运用,并且结合陕西筝派“大关节托劈”的特点,气息与力度结合时要做到音色均匀、结实。紧接着来到了四个小节的快速托劈,作者在创作时用了旋律依次上行的写作手法,手臂的力量倾注在大指上,身体放松,气息带动身体也要跟随音符移动。在弹奏这一乐句时要注意乐谱上的重音记号,处理气息时要在重音处做一个快速的深呼吸。

如果说慢板中的摇指仿佛作者的如泣如诉,那么快板部分的摇指就仿佛嘹亮的歌声,充分表达了作者憧憬回到家乡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个乐句运用了长摇的指法,在演奏时,要将气息拖长放大,手臂打开,将音符的长线条舒展开,保证在换弦时自然流畅。乐句运用了紧打慢唱的写作手法,与戏曲艺术相结合,又一次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形式。

(参照谱例1)这段音乐是快板后半段的华彩部分,在紧凑相连的音符中将主旋律清晰再现。运用左右手交替与上下琶音相连接的弹奏技法,演奏时双臂可以跟随琶音旋律交替起落,旋律音为每一拍的第一个音,用左右手的大指在弹奏时要把力度加强,头部可以跟随大指弹奏旋律音向下微点,结合手臂,将身体有一个重心向下的感觉,这样才能使主旋律再现的音乐层次更加清晰明了,达到音乐舒展流动的效果。

(四)再现段落

乐曲《秦土情》的再现段落也是曲子的广板部分,开头的长摇与左手刮奏又为整个谱面浓墨重彩了厚厚的一笔,长摇将音乐情绪拓宽,拉长,仿佛描绘出作者情绪澎湃地站在热爱的故土高山上,用一阵阵歌声唱出家乡的美好,嘹亮的歌声也在山谷间阵阵回荡。左手刮奏时要注意气息深浅的把握与手臂力度的强弱变化,左手小关节撑住,用身体的臂力与呼吸贯通,将力度凝聚到指尖。接着作者又将慢板部分的一些动机变化再现,营造出宽广无垠的听觉效果,演奏效果与慢板相呼应,在类似的旋律下,广板的音乐更加具有张力,气息也要从慢板部分平稳进行转为深呼吸,合理地分配呼吸的强弱、快慢,与旋律想表达的“气息”相互协调向前推动整个乐曲完整的发展。

三、“韵”在演奏技法中的运用

“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韵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2]古筝音乐艺术的“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一)狭义之韵

狭义的“韵”又可以分为右手弹奏与左手做韵,当右手甲片拨动琴弦共振发出声音后,音韵会围绕琴面与琴弦上下波动呈线式发展,听觉上也会有余音绕耳的感觉。当然右手在演奏时也会通过不同的技法来表达出不同的韵味,当乐曲想要营造热烈激动或者愤怒的情绪时,右手通常会选择扫摇、大撮、拍板的演奏技法来烘托氛围。又或是平静悲伤时,会选择摇指、刮奏来演绎。然而,在古筝音乐艺术中,做韵并非仅仅通过右手弹奏技巧就能完成的,通常在左手的演奏技法中采用吟揉按颤滑的余音做韵方式来润色旋律,以增强乐曲的色彩感,丰富美化右手的音,也可以更好的抒发演奏者内心的情感。其次左手做韵也可以通过将左侧琴弦向下按动,通过改变琴弦原本的松紧程度来获得原本音符以外的音高,所得之音通常为原本音符的二度至三度。

(二)广义之韵

在古筝音乐艺术中广义的“韵”可以与音乐美学的范畴。在弹奏时,“韵”仿佛一座桥梁,把作者、演奏者与观众连接起来。演奏者需要将自身的情感与作者本身想要营造的境界融为一体然后传达给观众。演奏者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把握不同作品的风格,其次在演奏一首古筝作品时,需要置身于一场与作者和古筝的深度交谈中,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意蕴后转换为在指尖弹奏的旋律,听众便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指的就是在弹奏结束后仍然可以留给观众留有无限的想象以及意犹未尽的状态。古筝曲《秦土情》也是通过左右手做韵的方式增强了浓厚的陕西风味,接下来笔者将对《秦土情》做韵的技巧举例说明。

(三)右手

1、双托音

双托音指的是右手大指同时弹奏相邻的两个音,左手在琴弦左侧上滑较低的音,在乐曲《秦土情》的慢板中较为常见。大多为三个连续的双托音形式,左手在按音时要注意音响的准确程度,右手大臂带动手腕,大指力量呈现甩出的运动轨迹,并且左手同时配合右手由弱到强的音量,来达到由慢渐急的效果。使音乐层次更加丰富,旋律更加丰满的目的。(参照谱例2)大撮la音后跳进至四度的双托re音,并且连续弹奏三遍,听觉效果跌宕起伏,仿佛在哭诉时情绪略显激动,欲说还休,整体音乐旋律体现出婉转又不失哀伤的韵味。

2、大指快速托劈

在乐曲《秦土情》的快板中,为了营造热烈激动的音乐风格,作者采用了大指快速托劈的方式,(参照谱例3)演奏时要将手臂、手腕与大指的大关节同时发力,左手跟随旋律的律动可以用按颤的方式加以重音。一连串由高音至低音的快速托劈将整体快板的情绪带动起来,将旋律的音乐线条塑造的更加明显,同时结合了陕西戏曲声腔化的特点,仿佛将西北地区的豪迈与广阔尽收眼底。

(四)左手

1、大指按弦

在乐曲的引子部分作者采用了左手大指按弦的弹奏技法,(参照谱例4)在乐句中出现了距离较近且频繁的fa音和si音,因此需要用左手大指与二三四指交替按弦的方法来完成。乐句在处理时由慢渐快,因此左手大指按弦可以解决来不及换弦或者抬手较快产生杂音的问题。乐句中连续地使用了滑音的技巧,丰富了音乐的感染力也使旋律不断地向前推进。

2、苦音

苦音,又称“哭音”,来源于西北地区的地方戏曲与说唱音乐。周延甲先生在《秦筝文谱》一书中说过:“筝在表现忧心伤感一类内容时,往往左手一个重颤音便可催人泪下。”就是形容苦音在陕西筝曲的音乐风格,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特点。[3]《秦土情》正是以“苦音”为主体,主要音阶为57124,左手在做韵时将fa音和si音按至微升fa音和微降si音。

在《秦土情》中,苦音运用最频繁的是慢板部分,在慢板进入旋律时,第10、11小节运用了下行级进的旋律刻画出作者的哭诉与哀悼,整体感觉在平稳中带有无限的心酸。旋律由fa音递进到mi音,同时伴有左手微颤,营造出哭腔之韵,表达出乐曲如泣如诉、哀怨缠绵的演奏特点,铺垫了整个慢板的基调。参加谱例5:

结 语

气韵是中国传统音乐中艺术审美的核心问题,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气是韵的源头和基础,韵同时带动着气息的节奏与起伏。因此在古筝演奏中,气和韵需要相辅相成,气韵合观,才能达到“人琴合一”的理想境界。

本文结合陕西筝曲《秦土情》展开论述,探究了在演奏过程中对气和韵的运用,并且结合自身的演奏经验进行论述,进一步加深了自身对乐曲的理解,有助于古筝艺术的发展,并且为以后的弹奏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快板乐句弹奏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浅谈快板的创新与发展
为快板艺术正名
野蔷薇倚着桥栏开了
动人心弦
快板艺术形式及其发展路径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小星星
钢琴弹奏中三度音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