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超标洪水防御工作浅析

2022-08-27 09:18果利娟王献辉
水利技术监督 2022年9期
关键词:堤防防洪洪水

果利娟,王献辉,陈 璇

(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22)

南京市位于长江下游,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天气条件,南京的防汛任务十分繁重,是全国31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

1 洪水风险因素分析

根据南京市雨洪特性、城市防洪现状,进行风险因素排查,南京市洪水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强降雨、下垫面变化、山洪、工程薄弱环节等。

1.1 强降雨

南京市地处长江下游,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空气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近几年来极端天气频发,2016年7月,7月1—5日,秦淮河流域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强降水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溧水区1—3日的累计降水量达309.9mm,为1961年来连续三天降水量的历史极值。7日凌晨1—6时,南京主城区、江宁、溧水、雨花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最大雨量点梅山二中降雨量258.8mm,最大雨强达129.2mm/h,为南京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流域内的强降雨加之长江高水位顶托,极有可能发生超标准洪水。

1.2 下垫面变化

伴随着南京城市的发展,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区域的不透水面面积越来越大,区域的下渗和蒸发显著减少,使得同强度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径流总量增大,地表径流系数增大,洪峰时间提前,洪水流量增大,洪水危险性加大。

1.3 山洪

一个地区遭受洪水的强度和频度,除了受气象因素、下垫面因素影响外,还与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如秦淮河流域,面积较小,流域性的暴雨经常同时发生,流域内支流众多,大多为山丘型河道,洪水呈扇形向干流汇集,源短流急,河谷浅,蓄水能力低,暴雨后汇流迅速,洪水位涨幅大,洪峰高。滁河中下游支流上游多为山丘区,源短流急,遭遇暴雨时,迅速形成山洪下泄,造成下游平原区河道水位急速上涨,极易造成洪涝灾害。中心城区内的紫金山、牛首山、方山、栖霞山、青龙山等地区也具有类似特点,上游山洪沟来水峰高量大,易造成洪水风险。

1.4 工程薄弱环节

与城市防洪相关的流域性工程尚未按时序实施到位,包括规划的秦淮河东河工程尚未全面实施,流域洪水出路尚未解决,上游规划蓄滞工程尚未完全落实等。目前中心城区内河道堤防总长459.8km,按照城防标准达标段比例占76.03%,仍有110.2km(占比23.97%)长度堤防未达到城防规划防洪标准,存在堤防高程不足、堤防断面单薄、堤身质量较差或堤后有深塘等问题。根据2016年出险统计情况中心城区范围内出险点达38处,包括鼓楼区南师附中树人学校段江堤渗水、秦淮河定淮门大桥及芳草园小学段挡墙渗水、运粮河银龙一期段堤防渗水、七乡河西沟桥至沪宁铁路右岸出现散浸、滁河六合大桥背水侧出现渗水等险情。除此之外跨河及穿堤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防洪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2 洪水风险综合评价

南京市洪水风险从地形、保护人口、防洪工程情况3个方面对10个防洪圈进行评价分析。当3个风险因素有2低或3低综合判别为低风险,低中高或2中综合判别为中风险,2高或3高综合判别为高风险。

2.1 地形分析

根据各防洪圈规划防洪标准、对应洪水位及保护区地面高程,分析中心城区地形与洪水位高差情况。洪水高差分为3个等级区:高差超过3.0m以上、高差1.5~3m、高差1.5m以下。低于洪水位面积占比40%以下为低风险,低于洪水位面积占比40%~60%中风险,低于洪水位面积占比60%以上高风险,见表1。

2.2 保护人口

分别统计10个防洪圈现状保护人口,防洪圈内保护人口越多则该防洪圈风险级别越高。人口数少于50万为低风险,100~200万为中风险,大于200万为高风险,见表2。

2.3 防洪工程情况

根据3.2.2现状能力分析,堤防薄弱段占比越大则该防洪圈风险级别越高。堤防薄弱段占比小于20%低风险,20%~40%中风险,大于40%高风险,见表3。

表1 中心城区地形与洪水位高差分析表

表2 中心城区各防洪圈内人口统计表

表3 中心城区各防洪圈内堤防薄弱段占比率统计表

经综合分析,南京市老城、秣陵、仙林西部、仙林东部、江浦、桥北防洪圈为低风险区,新城、东山、龙池、雄州防洪圈为中风险区。

3 城市超标准洪水应对策略

3.1 监测预报预警

针对城市超标准洪水应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多部门联合协作开展监测预报预警工作。气象部门针对暴雨、台风、强对流等灾害性气象事件提供实时数据。气象信息数据内容包括1小时1次华东雷达资料图片、全市气象观测站24小时天气实况数据文件、台风实况路径、天气图资料等。水文部门包括监测常规河道湖库水情监测,以及针对堤防溃口、蓄滞洪区分蓄洪开展应急监测。溃口(分洪)应急监测范围应包括溃口(分洪)堤段、淹没区、主河段一定区间以及区间内支流,监测要素包括溃口(分洪)口门宽度、口门地形、口门水深(水位)、口门流速、口门流量、淹没区水深、淹没区蓄量等。

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协调、会商研判,及时滚动分析制作超标洪水气象预报预警。预报内容包括流域内重要站点的点雨量、流域面雨量,报汛时段分未来12h、1日、3日、7日降雨。对长江南京站、秦淮河东山站、滁河六合站、滁河晓桥站可能出现的洪水位和洪水流量,通过水文、水力学模型相结合,制定超标洪水预报方案,并根据实测数据实时修订预报方案。

3.2 洪水调度

洪水调度遵循以下原则:①坚持以人为本、依法防洪、科学调度;②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统筹处理防洪与排涝;③优先保障重点防洪目标安全,最大程度减轻洪灾损失。重点保护对象为中心城区范围内一主城3副城10个防洪圈内520万居民、开发区等工业园区、高校、商贸中心、地铁、隧道、高速公路、交通枢纽等的安全。

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时,加强工程防守,充分利用河道下泄洪水,合理利用三峡及其他干支流水库拦洪、错峰,适时运用洲滩民垸行蓄洪水,相机运用流域内重要和一般蓄滞洪区分洪。当发生超标洪水时,充分运用水库拦蓄,适时启用荆江分洪区及蓄滞洪保留区,视情采取局部河段适当超防洪控制水位运行、扩大河道泄洪能力等措施,保证重点防洪目标安全。

秦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时,从流域角度科学调度,合理运用“上蓄、中滞、下泄”的防洪工程体系,实施上下联合调度。当流域中下游水位较低时,上游洪水尽可能下泄;当中下游水位较高时,上游控制下泄,实施临时错峰,启用蓄滞洪区蓄洪,确保下游南京中心城区防洪安全。当发生超标洪水时,充分利用现有防洪工程体系,科学发挥非工程措施的作用,调度水库错峰泄洪、运用蓄洪区滞洪、圩区限制排涝等,并利用河道堤防超高强迫行洪、应急破圩滞洪等非常措施,确保南京主城、东山副城的防洪安全。

滁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时,从流域角度科学调度,充分利用河道和分洪道泄洪,视洪水组成情况,运用水库拦洪错峰,尽量发挥上游水库的防洪作用,当河道控制站水位接近并预报将超过分洪控制运用水位时,适时启用蓄滞洪区分蓄超额洪水;遇超标准洪水,在保证水库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运用水库拦蓄,局部河段适当超设计洪水位运行,必要时运用一般圩区分蓄洪。江北副城防洪规划区内堤防加强防守。

3.3 防守与抢险

当发生超标洪水时,应重点增强居民小区、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堤防,穿堤涵闸、泵站、管道等的防守,遵循“严防死守”的原则。

堤防超高不足、堤身单薄可采取加筑子堤、加固堤防措施;堤坡较陡可采取堤坡防护措施;当穿堤建筑物出现险情时可采取口门堵闭措施;堤后深塘采取填塘固基措施;地铁口、地下供配电设施、危化物品仓库等重点对象防洪采取自保的应急措施。

南京沿江分布了大量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沿江企业要切实做好应对超标准洪水工作,对厂区内排水设施进行检查,疏浚排水、排洪沟,配齐防汛物资,落实防汛抢险队伍。要明确责任人员,定期对下水管网内可燃、有毒气体进行监测,防止泄漏物料进入下水管管网,保证管网运行安全。同时要高度关注汛情预报,检查通江排洪隔离闸门设施,安排防汛值班人员,随时做好关闭闸门的操作准备,防止江水倒灌。

抢险主要为堤防险情抢护、水闸及穿堤建筑物险情抢护以及堵口。抢险按工程发生的险种,明确发生不同险情时的抢险方案。抢险方案中明确了抢险方法、所需抢险物资、负责不同抢险部位的抢险队伍和责任人等,为发生超标准洪水时的抢险工作提供决策。

3.4 人员转移与安置

南京市目前已建成约330处应急避难场所,多为公园、体育场馆、学校等,其中固定级以上应急避难场所72处,可供38万人中长期避难。当防洪圈内部局部出现较大险情需要人员转移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优先选择地势高、距离近、容纳人口多的应急避难安置场所。

4 结语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增多的背景下,在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尚未全面达到设计标准的情况下,超标准洪水的应对是防汛管理能力的考验,在以下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1)强化部门间数据共享,借助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的手段,提高防汛监测预警预报的精度及准确性,为防汛指挥调度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2)主动探索符合水利现代化要求的防汛抢险精细化管理模式,科学统筹、精准施策。

(3)加大公众宣传,提高群众主动避险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猜你喜欢
堤防防洪洪水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浅谈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堤防防渗施工技术研究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水利工程堤防维修养护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石料抛填施工工艺在水利堤防施工中的应用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又见洪水(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