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六性” 解“四题” 强“两端”
——关于学习贯彻《信访工作条例》的几点思考

2022-08-29 12:28石金质
江淮法治 2022年10期
关键词:信访工作条例群众

文/石金质

今年4 月8 日《人民日报》刊载两条相互关联的“新华社电”:一是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信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5 月1 日起施行;二是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包括废止国务院《信访条例》。通过研读以及对照分析两个条例,并结合参加信访工作课题研究、学习基层治理工作所见所思,就学习贯彻《条例》、依法办理信访诉求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把牢新的“六性”

《条例》是第一部信访工作党内法规,重在念好“稳字诀”“解字诀”“立字诀”“创字诀”,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信访工作,从顶层设计上实现6 个方面提档升格和机制创新。

信访工作的政治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首次写入党内法规,摆在立法宗旨首位的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全面领导”,放在工作原则领头的是“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信访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访制度的最本质特征,信访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这是推进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指导思想的为民性。“保持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写入立法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定为工作原则之一,将“为民解难”前置于“为党分忧”,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化解信访突出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落脚点,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宗旨以及“民之难即党之忧”理念。

履责主体的周延性。坚持补链延链固链强链,适用范围扩展为“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群团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并规定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工作原则,意味着信访工作从此迈入全局性、全覆盖、全责化的新时代。

工作体制的贯通性。最抢眼的是增写了第二章,确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落实、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协调、信访部门推动、各方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并逐一明确其履责重点、推进机制以及保障措施,为各方履责主体提供了方法指引,实现了新时代信访工作体制以及推进机制上的一盘棋、大合唱。

治理端口的闭环性。坚持“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就访源治理、诉求提出、办理化解、关怀济助等关节点分别作出细化规定,其中包括新增社会救助、司法救助、帮扶救助等延及“访外”的措施,强化了防控联动、办帮一体、事心双解、抓根治本的系统治理理念。

监督体系的集成性。健全网上查询进度、参与过程管理等便民措施,增加多渠道督查要求,整合督办及“三项建议”条款,健全同巡视巡察、干部监督等工作衔接机制,确立考核导向并严明问责要求和追责措施,将明责、督责、评责、考责贯穿信访工作全过程,既有行之规、也有止之矩。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和保障。上述新的“六性”,确立了“根和魂”,明晰了“源和本”,强化了“规和矩”,是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的主要点位。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新制度成果之一,《条例》在信访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制度化建设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将全方位引领新时代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迈上快车道。

二、解好“四道题目”

依法办理信访诉求,重在当好《条例》要义的明白人、信访工作的内行人、广大群众的贴心人,努力解答好“加减乘除”。

注重“加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各种渠道的群众反映综合起来受理和解决”,这是依法办信处访的方法论。建议:一方面,把握时效。安徽省推进“四最”改革,平均办理周期缩短为15 天,省乡村振兴局实行简易事项“6+6 办理制”,即快批、快交、快查、快改、快报、快督、6 个工作日内报结,可借鉴。另一方面,把握温度。需吃透吃深“依法、按政策、及时、就地、合法、合理”这一纾困解难的核心要义,把准把牢“三到位一处理”要求,用好用活调解和解、帮扶救助等“工具箱”,把握政策尺度、厚植民生温度、拔高幸福刻度。

注重“减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提点了源头治理、一线工作法的紧要。建议:一方面,推动干部出机关下基层。“一把手”率先垂范是定期接访、定期下访、包案处访等法定要求落地的关键,需推进力量下沉、关口前移,化解访情热点、工作阻点。另一方面,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省级信访、乡村振兴等部门在基层一线指派了网格员,用足网格员等乡土力量也很关键,让网格力量成为基层治理的“吹哨人”。

注重“乘法”。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强调“要学网、懂网、用网,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建议:一方面,放大网上平台便民的矩阵效应;另一方面,放大数字政府建设的乘数效应。如北京市,基于“接诉即办”平台大数据分析,筛选共性问题形成“每月一题”,靶向推进主动治理、未诉先办。

注重“除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加以改进”,进一步强调了强化问题导向的重要性。建议:一方面,坚持送上门、走下去相结合。以问题起底为出发点、多访联动为撬动点、问需问效为落脚点,建构信访等问题线索多源融合、交互印证的闭环式抓落实机制。另一方面,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源头治本。以事关民生刚需的高频诉求为牵引,吹糠见米、闻一知十,一体解决影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将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实招放大为优化政策供给、细化落地见效的成果,进而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效能治理的新动能。

三、强化“双向规范”

信访人作为“诉求端”,将急难愁盼、社情民意“送上门”;履责主体作为“办理端”,立足解难解题、问需问效“走下去”,这个“双向”供需互动、愿景互动就构成了信访工作。《条例》进一步深化“双向规范”要求,贯彻落实中需以上率下、多点发力。

推动诉求端信法施访。《条例》将依法分类处理等改革成果法定化,分3类对应明确了提出路径、履责主体,保障不同指向的诉求通道更加畅达,从源头上促进群众信法施访,打造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信访人行使依法信访权利同时,也需自觉履行维护信访秩序的义务,“信法不信访”重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推动办理端依法处访。作为办理端,需唱响“事心双解”的主旋律。因应“互联网+”迅猛深入发展大势,细化网上录入、在线流转等线上“增值服务”,通过信息化赋能信访工作,实质性减轻群众“访累”,依法实行“三到位一处理”“三级终结”,既保护信访人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救济权,又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进而赢得广大群众充分理解和广泛支持。同时,监督端需坚守监督从严的主基调。承担督查、督办、考核等职责的机关单位,需充分发挥制度治本功能,切实推动各履责主体注重后端救济与前端排解双向发力,实行疏导化解同研判排查两手齐抓,确保调查结论案清事明,推动诉求点位案结事了,力促信访人事心双解,实现社会面政通人和。

猜你喜欢
信访工作条例群众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多让群众咧嘴笑
医院纪检监察信访工作的探讨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新版党纪处分条例修订要点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干货全在这里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