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高寒山区稻田生态种养下水稻及鱼生长试验

2022-09-01 06:32刘许辉张红禄贾青云杜希夷
农业与技术 2022年16期
关键词:养鱼鱼苗种养

刘许辉张红禄贾青云杜希夷

(1.广西农业科学院桂林分院/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6;2.资源县科技情报研究所,广西 资源 541499)

稻渔综合种养是当前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新时代加快推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最具活力、潜力和特色的朝阳产业之一。我国稻田养鱼产业在“十三五”期间,经过新一轮高效发展,传统的稻田养鱼逐渐发展成为新型稻渔综合种养,种养面积、产量快速攀升,发展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规模稳步提高,2020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253.33万hm2、水产品产量达325万t。2020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和全国渔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提出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工作意见,在很多内陆省份,稻渔综合种养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在培育地方经济增长、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统计,广西稻鱼种养面积排名全国前5,稻田养鱼是桂北山区、梯田地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应用模式,具有传统种养习惯。目前种养技术水平和模式效益水平地区间差别较大,一些新发展地区的稻渔综合种养还处于探索试验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技术模式。尤其是当前,由于稻渔综合种养的综合效益高,一些地方在地区发展能力与产业发展条件不匹配的情况下,简单复制、强行推广稻渔综合种养,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容易出现种养环境不达标、稻米产量偏低、产品抽检不合格等情况。因此在关键技术的推广上,亟需向技术相对薄弱的新发展地区倾斜。桂林市资源县梅溪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越城岭山脉腹地,境内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6.4℃,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761.1mm,水资源丰富,光热适宜,具备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的优越条件。因此,利用高寒农业优势,开展稻田水环境养鱼试验研究,打造高寒山区优质粮食品牌,增加农产品的价值,为乡村农业生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1 水稻种植与田间管理

1.1 品种选择

水稻品种选择具备优质、高产、抗倒、抗病、再生力强、生育期适中的特点。

1.2 整地育秧

秧田需要翻耕细匀,湿润育秧。4月上旬准备,按照干谷种8kg·667m-2播种。播前谷种处理,每1kg干种用多效唑2g拌芽谷,晾干播匀于秧田厢面,后泥浆覆盖种子。4月中下旬进行一次追施尿素及粪肥,4月底,对苗床喷药,主要进行病虫害防治。最后清理田沟及调控秧田水量,预防僵苗发生,确保苗齐、苗壮。

1.3 合理密植

湿润育秧,叶龄4~5叶时进行移栽,插23cm×26cm,约11220蔸·667m-2。

1.4 施肥管理,生态促禾苗生长

根据稻田养鱼要求,主要使用有机肥。将有机、无机肥料相结合,N、P、K搭配合理,采取以有机肥为主,重施底肥,早施分蘖肥,投放鱼苗之后不施用化肥。

1.5 合理管水,实行间歇灌溉

根据水稻需水规律,坚持深水插秧护苗,浅水促进分蘖,适时露田通气,加速肥料分解,促进多发新根与根系下扎,促进低位分蘖早发与健壮生长。当需晒田时,应晒至田面硬皮跑白根时再复浅水,注意中间十字开沟与田块四周沟,维持鱼沟水深30cm,保证禾花鱼活动水环境。孕穗期和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田间与沟相同,禾花鱼可全田活动,食用散落田中的稻花及稻飞虱、小蜘蛛等田间害虫,灌浆期维持田间浅水。收获鱼后断水晾田收谷。

1.6 综合防治病虫害

水稻病虫害防治对象以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为主。根据病虫预测预报结合田间调查,选择高效低毒农药适时适量用药,不使用粉剂药品,防治落入水中加大药害风险,同时喷药1h后加大进水口与出水口的水量,加快田中水体更新速度,达到稻田养鱼生产无害化目的。

2 稻田养鱼模式下鱼的管理

稻田养鱼的品种为禾花鲤,该品种是稻田养殖较适宜品种,也是桂系地标农产品,市场价值高。

2.1 田间工程设计

由于稻和鱼对水的生活习性不同,稻喜欢浅灌或干湿间歇灌溉,鱼喜欢深水,所以需要对田块进行开沟设计。采用“田”字型开沟,即每块田(单块田小于667m2)中间“十”字开沟,沿田埂四周开沟,十字沟与四周相通,沟宽50cm,深30cm,鱼沟占比不超过本田面积5%,在田块地势高一头设置进水口,对角设置排水口,便于稻田进水水流均匀,进、出水口都要安装拦鱼设备,可用竹木框制成拦鱼网放置进出水口,防鱼外逃,同时要做到经常疏通拦鱼设备上的杂物,保证进出水流畅。在平整稻田时应加高加固田埂,并要锤打夯实,以防大雨冲垮田埂和田鼠打洞造成漏水逃鱼。

2.2 鱼苗投放

一般在插秧返青之后便可投放鱼苗。投放鱼苗15kg·667m-2(鱼苗规格为体长6.67~10cm,每500g约23尾)。投放前对田间及鱼种消毒处理,用石灰25kg·667m-2均匀撒施田面和沟进行消毒,待毒性消除后投放鱼苗,鱼苗投放前要用2%食盐水在田头浸泡3~5min,然后缓缓放入稻田。如果长途运输或在稻田水温较高时,消毒后应将盛鱼苗容器内的水与稻田水混合,使水温基本相同后,再慢慢将鱼放入稻田。

2.3 稻鱼的饲养

鱼饵主要以田间自然物料为主。水稻的根、秆、花、芽、谷等稻体残枝约有25%留于田中,是微生物、硅藻繁殖的物质来源,可为鱼直接或间接提供饵料。特别是水稻抽穗开花授粉后颖花上6个雄蕊及花粉掉落田中鱼喜食,营养高。稻田施用农家肥及田中生物利用杂草、浮游生物、有机腐屑及细菌等为鱼提供了大量饵料。鱼还能够吃掉各种农业害虫如稻飞虱、叶蝉、稻螟铃、食根金花虫、稻象鼻虫等。

饲养田间管理。主要需要注意投饵施肥与常见鱼病防治2方面。投饵施肥,鱼苗下田后,一般在水稻移栽后适当配合使用有机肥,水稻分蘖盛期后应注意控制施肥量,停止化肥的使用;常见鱼病防治,常见鱼病主要是寄生虫、烂鳃病、肠炎等,主要措施是提前做好预防,即在鱼种下田前对稻田和鱼种消毒。在试验示范的稻鱼田中的鱼很少发病,可能是因为当地稻田的水质清新含氧量高、放养密度适宜,且禾花鲤摄食多数为天然饵料,鱼体健壮抗病力强同时病原体少。

2.4 稻田水位管理

养鱼的稻田要保持一定的水位以保证田鱼生存。夏季蒸发快,气候变化快、昼夜温差大,水位过浅易引起水温突变,导致鱼死亡。一般要求稻田水位10cm左右、鱼沟水位30cm左右。投放鱼苗后,稻田水位在10~25cm进行调节,满足逐渐长大的田鱼的活动和生长所需。稻田需要排水晒田时,控制进、排水口,进、出水流速相当,避免稻田中水过少而造成鱼被搁浅干死。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21年4—10月,在桂林市资源县梅溪镇坪水底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5℃,年均日照数为1407.6h,年均无霜期为280d,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761.1mm,水资源丰富,水源不间断流淌,光热适宜,海拔1030m。稻田小,相邻田块有落差,呈梯田形势。

3.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泰优390”,鱼品种为“禾花鲤”。

3.3 试验设计

试验布置在相邻的2块田里,2田块的土壤肥力相当,均为中等肥力,养鱼田(A)700m2(包括鱼沟),对照田(B)740m2,同一农户同样操作栽培管理基本一致。水田部分种植杂交水稻“泰优390”,种植密度约11220窝·667m-2,施有机肥500kg作为基肥,施化肥5kg作为提苗肥,为防止化肥伤害鱼苗,鱼苗进田后不再施肥;5月中旬水稻移栽,水稻返青后,6月初放禾花鱼苗入田沟15kg·667m-2,投放前田间及鱼种消毒处理。饲养期间向鱼沟投放少量的麦麸、嫩草等作为鱼饵,逐渐减少投喂。对照田只种水稻,种植管理规模与养鱼田相同,施有机肥300kg作为基肥,化肥施20kg分2次施入,1次提苗肥,1次分蘖肥。稻田水位在10~25cm进行调节[1]。

3.4 试验方法

采取相邻2块田对比试验,在2田块分别选择20窝水稻进行定窝、定时测量,每隔10d取1次水样并观测水稻生长状况,测株高、分蘖数、成穗数、穗粒数、计算成穗率;禾花鱼投放前、捕获时随机取20尾鱼进行生物体征测量,捕获后全田捕获称重计算产量。

4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处理。

5 结果与分析

5.1 水稻生长及发育状况

水稻产量的构成要素决定着水稻的最终产量,其生长的各个时期都密切关联。由表1可知,在试验中养鱼稻田的水稻株高、成穗率略低于对照田,而每窝平均分蘖数高于对照田2.2穗,其穗粒数大致相当,每窝成穗数高于对照田0.9穗。按照水稻产量构成因素计算:每667m2窝数×每窝成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1000=每667m2水稻的产量,在养鱼田为469.9kg,对照田为428.7kg,养鱼田产量比对照田增产9.6%。试验表明,稻田养鱼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及水稻产量的提高。

表1 养鱼田与对照田水稻生长情况

5.2 稻田养鱼产量情况

对试验田的禾花鲤全田捕获,经70d的田间养殖,在投放鱼苗15kg·667m-2的条件下,可收获35.2kg,鱼产量增重134.7%,见表2。

由表2中鱼体随机抽查测量数据可知,平均单尾鱼体重增长了150.1%,全长增长39.7%,鱼在有限时间里获得充足生长环境。

表2 投放及捕获鱼生物体征测定

6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可知,养鱼稻田在分蘖数和成穗数都要高于对照,水稻产量增产9.6%,鱼产量增重134.%,在试验过程中主要以稻田中水稻的根、秆、花、芽、谷等稻体残枝养鱼,稻田水环境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浮萍等物质为鱼饵,属于原生态养殖,如在期间增加投放鱼类专用饲料,可进一步提升鱼的产量,稻田产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试验表明,稻田养鱼具备较好的一田双收的经济效益,是合理利用稻田立体空间资源,适合高寒山区发展的促农增收产业。

稻田生态养鱼是利用稻鱼共生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进行良性循环,从而增加收入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功能体系。在稻田养鱼生态系统中,由于鱼拱土觅食翻钻活动,打破土壤胶泥层的覆盖封固,增大土壤空隙度,提高肥效[2],活动增大稻田中下层水和上层水的对流效应,使水面频繁波动和水体变混,增加透入水体的有效太阳辐射,提高稻田中溶氧量[3],提高水体温度[4]、水体光照度[5]、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6],提高水体N、P、K浓度[7],促进水稻植株地下部分生长。稻田养鱼对水稻水纹枯病[8]、稻瘟病、稻飞虱、二化螟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好的防控作用[9,10]。水稻基部的害虫会被稻田里的鱼吃掉[4]。水稻田中的鱼能通过活动、取食和践踏抑制杂草萌发或生长,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有效控制稻田杂草[11,12]。

综合各方研究表明,推广稻田养鱼技术能充分利用农村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13],同时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高寒山区打造绿色食品、有机健康农产品的生产,形成特色品牌,助力新时期乡村振兴提升农民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技能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养鱼鱼苗种养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为什么自来水不能养鱼?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惨!海南再现死鱼事件,石斑鱼养户亏上百万,刚投放鱼苗几乎全军覆没
鱼苗养殖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怎样避免网箱养鱼患“营养不良”症
黑鱼苗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