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化过程对Cr14Mo4V高温轴承钢微观组织的影响

2022-09-05 08:38周丽娜王文雪
金属热处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碳化物奥氏体晶粒

周丽娜, 刘 明, 高 翔, 王文雪, 童 锐

(中国航发哈尔滨轴承有限公司,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随着航空航天的发展,轴承工作温度越来越高,部分工况下轴承使用温度已达400 ℃以上,第二代高温轴承钢8Cr4Mo4V(国外牌号M50)及G13Cr4Mo4Ni4V(国外牌号M50NiL)仅可满足≤315 ℃的服役要求。因此,亟需开展新一代耐高温轴承材料的研究。Cr14Mo4V钢(国外牌号BG42)为一种高碳马氏体不锈钢,其兼具了8Cr4Mo4V钢的高温硬度及9Cr18Mo钢的耐蚀性[1-2],服役温度可达480 ℃,在美国及俄罗斯等国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轴承、高速飞行器等零件的制造[3]。目前,我国利用该材料制备的轴承主要依赖进口,国产Cr14Mo4V钢材料研制及应用尚在起步阶段,为加快Cr14Mo4V钢在高温(>315 ℃)轴承领域中的应用,需开展相关技术研究。

Cr14Mo4V高温轴承钢碳含量约1.15%(质量分数,下同),铬含量约14.5%,钼含量约4.0%,钒含量约1.2%。经热处理后其微观组织主要为马氏体、碳化物及少量残留奥氏体[4]。其中,大量碳化物的存在为其提供了优异的高温硬度、耐磨性。对金属材料而言,热处理过程是决定其最终性能的关键步骤[5-6]。Cr14Mo4V高温轴承钢热处理主要包括淬火、冷处理及回火3个过程。其中,淬火过程作为最终热处理的第1步,由加热、保温和冷却3部分组成。保温过程中奥氏体化参数是决定碳化物溶解程度、基体固溶度及晶粒大小等微观组织的关键因素[7-8]。因此,研究奥氏体化过程对Cr14Mo4V高温轴承钢微观组织的影响,对其热处理工艺的制定及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试验用高温轴承钢Cr14Mo4V的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初始状态为退火态。退火珠光体组织由大量碳化物和铁素体基体组成,如图1(a)所示。图1(b,c)分别为合金元素Cr和Fe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出碳化物呈带状分布,主要合金元素为Cr。

表1 Cr14Mo4V钢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图1 退火态Cr14Mo4V钢的微观组织特征

利用DIL 805A型快速相变仪对Cr14Mo4V钢的相变点进行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Cr14Mo4V钢的奥氏体化开始温度(Ac1)为925 ℃,完全奥氏体转变温度(Ac3)为952 ℃,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为147 ℃,由降温曲线并不能准确得到国产Cr14Mo4V钢的马氏体转变结束温度(Mf),判断其Mf点低于30 ℃。

图2 Cr14Mo4V钢的相变点测试结果

依据图2相变点测试结果,针对Cr14Mo4V钢制定了不同的奥氏体化参数,研究微观组织演化行为,具体参数如表2所示,热处理设备为真空炉,冷却介质为N2,冷却压力为0.2 MPa。淬火后试样进行机械研磨抛光后,利用3.5 g FeCl3+HCl+H2O进行腐蚀,并利用蔡司光学显微镜(Axio Imager A2m)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利用截点法进行晶粒尺寸统计。此外,针对碳化物的金相分析,利用4 g KMnO4+4 g NaOH+100 mL H2O进行染色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Co靶材) 进行物相分析,扫描范围为45°~115°,步距为0.02°,并依据YB/T 5338—2006《钢中残余奥氏体定量测定 X 射线衍射仪法》进行残留奥氏体含量计算。利用HR-150G洛氏硬度计进行硬度测试,加载载荷为150 kg。

表2 退火态Cr14Mo4V钢的奥氏体化过程工艺参数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奥氏体化温度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利用XRD对经不同奥氏体化温度(1080~1180 ℃)保温40 min处理后的Cr14Mo4V高温轴承钢进行物相分析,结果如图3(a)所示。可以看出,经过淬火处理后Cr14Mo4V钢微观组织主要包括M23C6、残留奥氏体及淬火马氏体。此外,仔细观察图3(a)可以看出,随着奥氏体化温度升高,残留奥氏体的相对强度呈逐渐增大趋势,可定性说明残留奥氏体含量逐渐增加。而M23C6衍射峰的相对强度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即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M23C6逐渐溶解。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奥氏体化温度高达1180 ℃,M23C6衍射峰依然存在,未完全溶解。为进一步分析Cr14Mo4V钢的组织演化规律,将图3(a)中45°~65°进行了放大,如图3(b)所示。可以看出,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200)A逐渐向左偏移,由布拉格衍射方程可知这种偏移是由于奥氏体碳含量增加造成的[9]。结合M23C6衍射峰相对强度变化可知,随着奥氏体化温度升高,Cr14Mo4V高温轴承钢中碳化物逐渐溶解,导致奥氏体含碳量增加。

图3 不同奥氏体化温度下Cr14Mo4V钢的XRD图谱

对不同奥氏体化温度处理后的Cr14Mo4V钢中残留奥氏体进行定量计算,结果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随奥氏体化温度升高,残留奥氏体含量逐渐增加。当奥氏体化温度为1080 ℃时,其含量为8.1%(体积分数,下同),进一步升高奥氏体化温度至1180 ℃,增至约82.4%。这是由于随奥氏体化温度升高,Cr14Mo4V钢中碳化物溶解量增多,奥氏体中碳及其它合金元素含量越来越高且分布越来越均匀,而化学成分会影响马氏体转变起始温度(Ms点)。其中,碳元素会显著降低残留奥氏体的Ms点[10]。淬火过程中,试样均是被淬至室温,因此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的降低,会显著缩短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温度区间,从而使得马氏体转变量减少,进而导致残留奥氏体含量逐渐增加。

图4 奥氏体化温度对Cr14Mo4V钢残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退火态Cr14Mo4V高温轴承钢中存在大量碳化物,其演化规律对材料最终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利用光学显微镜对不同奥氏体化温度下Cr14Mo4V钢中碳化物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该高温轴承钢中碳化物呈带状分布,且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对带状碳化物宽度无明显影响。由表1中Cr14Mo4V钢化学成分特点可知,其碳含量为1.15%,合金含量高达19%以上,这就导致钢材加工冷凝成锭的过程中,大量合金元素与碳形成结晶偏析,在后续变形时延伸而成了带状碳化物,这种碳化物在后续热处理过程中很难消除[11]。大量碳化物的存在对Cr14Mo4V钢性能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碳化物相较于基体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因此可显著提高其红硬性及干摩擦性能[12-14];另一方面,当硬度较高的碳化物位于材料表面时,可能在加工或服役过程中脱落,造成表面损伤,从而影响其疲劳寿命[15]。从该组织特征判断,相较于其它高温轴承钢,Cr14Mo4V钢在干摩擦环境下更具优势。

图5 奥氏体化温度对Cr14Mo4V钢显微组织的影响

对轴承钢而言,除碳化物分布外,其形态亦是影响材料性能的另一重要因素,若碳化物边缘呈“尖角”状态,则更易在轴承服役过程中引起应力集中,成为疲劳裂纹源。因此,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了奥氏体化温度对碳化物形态的影响,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Cr14Mo4V钢中碳化物边缘均呈现“圆滑”状态,相对于8Cr4Mo4V轴承钢中的块状M2C,对疲劳寿命影响较小[16]。尽管图5中金相结果显示奥氏体化温度对带状碳化物宽度影响并不明显,然而对比图6(a, f)可以看出,随着奥氏体化温度升高,碳化物含量明显减少。当奥氏体化温度为1080 ℃时,晶粒内含有大量未溶解碳化物;而当温度升至1180 ℃时,晶粒内碳化物含量明显减少,这与XRD测试结果一致。

图6 奥氏体化温度对Cr14Mo4V钢碳化物形态的影响

碳化物中合金元素是影响其热稳定性的重要因素[17]。利用背散射电子(BSD)和能谱(EDS)对1180 ℃保温处理后Cr14Mo4V高温轴承钢中带状碳化物合金元素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由图7(a)BSD结果可以看出,基体呈灰色,带状碳化物主要存在两种衬度,即灰色以及暗灰色。由BSD原理可知,图像衬度与富集的原子序数有关。而基体中元素以Fe为主,结合图7(b,c)可知,与基体衬度一致的碳化物部分主要富集Cr,而衬度呈暗灰色区域主要富集V。

为进一步分析碳化物演化规律,利用BSD对不同奥氏体化温度处理后的Cr14Mo4V钢进行了微观组织观察,结果如图8所示。可以看出,与金相观察结果一致,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Cr14Mo4V钢晶粒内部小尺寸碳化物逐渐减少。另外,仔细观察图8(a,d)可以看出,带状碳化物衬度存在明显区别,奥氏体化温度较低(1080 ℃)时,带状碳化物衬度呈现灰色(如图8(a) 中黄色曲线区域所示),与基体衬度一致。而当温度升高至1180 ℃时,带状碳化物衬度发生变化,明显变暗,呈现暗灰色(如图8(d)中箭头所示)。结合图7结果可知,当奥氏体化温度较低时,带状碳化物中存在大量Cr。而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尽管带状碳化物难以完全消除,但是合金元素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部分带状碳化物中的Cr发生了溶解。这是由于V相较于Cr而言,与碳的结合能力更强,从而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不易溶解[17]。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结合图3物相分析结果来看,碳化物类型依然主要为M23C6,未发生变化。

图7 1180 ℃保温处理后Cr14Mo4V钢中碳化物合金元素分布特点

图8 奥氏体化温度对Cr14Mo4V钢微观组织的影响

此外,奥氏体化温度除影响碳化物溶解外,还会直接影响晶粒尺寸,进而影响材料力学性能[18-21]。由图6 和图8可以看出,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尺寸呈逐渐增大趋势,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碳以及合金元素的扩散能力逐渐增加,碳化物逐渐溶解其钉扎效应逐渐减弱。另外,当奥氏体化温度低于1160 ℃时,Cr14Mo4V钢晶粒依然呈现等轴状。然而,当奥氏体化温度为1180 ℃时,由于带状碳化物的阻碍作用,部分晶粒沿带状方向异常长大。利用截点法对图6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图9 所示。可以看出,当奥氏体化温度低于1140 ℃时,奥氏体晶粒尺寸依然较为细小,约为13 μm,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碳化物的阻碍作用;而当奥氏体化温度超过1140 ℃时,晶粒的长大倾向大幅增加。

图9 奥氏体化温度对Cr14Mo4V钢晶粒尺寸的影响

2.2 奥氏体化时间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对热处理过程而言,除温度外合适的保温时间的选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将Cr14Mo4V钢分别于1120 ℃和1140 ℃下保温不同时间,并进行了XRD测试,结果如图10所示。其中,图10(a,c)分别为1120 ℃、1140 ℃下保温10 min、40 min和5 h的淬火态Cr14Mo4V钢XRD测试全谱图,而图10(b,d)为局部(45°~65°)放大结果。可以看出,随保温时间的延长,马氏体及残留奥氏体衍射峰强度变化不大,不过仔细观察图10(b,d)中(200)A衍射峰可以看出,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奥氏体峰呈低角度偏移倾向,推测是由于碳化物逐渐溶解,基体碳含量增加导致。

图10 不同奥氏体化时间下Cr14Mo4V钢的XRD图谱

对不同奥氏体化保温时间处理后Cr14Mo4V钢中残留奥氏体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如图11所示。可以看出,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残留奥氏体含量基本不变。这主要是由于Cr14Mo4V钢碳化物溶解较为困难,当奥氏体化温度一定时,碳化物溶解量对时间敏感度相对较低,导致Ms点变化不大。

图11 保温时间对Cr14Mo4V钢中残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

图12为Cr14Mo4V高温轴承钢经不同奥氏体化时间处理后的显微组织特征。可以看出,1120 ℃和1140 ℃下,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晶粒尺寸未发生明显变化。不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保温时间延长至5 h时,晶内碳化物略有减少。利用截点法对不同保温时间处理后的晶粒尺寸进行了定量统计,结果如图12(e)所示。可以看出,1120 ℃和1140 ℃奥氏体化温度下,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晶粒尺寸均略有增加,不过整体而言,变化不大。这是由于带状碳化物难以溶解,阻碍晶粒长大导致。

图12 奥氏体化保温时间对Cr14Mo4V钢显微组织的影响

为进一步分析保温时间对碳化物溶解过程的影响,利用BSD对1120 ℃和1140 ℃下分别保温10 min和5 h的Cr14Mo4V钢微观组织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如图13所示。由图13(a)可以看出,1120 ℃下保温10 min时,Cr14Mo4V钢奥氏体晶粒内及晶界处存在大量纳米级“球状”碳化物(如红圈内所示);进一步延长保温时间至5 h时,纳米级“球状”碳化物明显减少。当奥氏体化温度为1140 ℃时,Cr14Mo4V钢的BSD微观组织如图13(c,d)所示,可以看出,其随时间变化规律与1120 ℃下基本一致。

图13 不同奥氏体化参数下Cr14Mo4V钢微观组织的BSD照片

2.3 奥氏体化过程对硬度的影响

2.3.1 奥氏体化温度对硬度的影响

图14为经1080~1180 ℃不同奥氏体化温度处理40 min后淬火态Cr14Mo4V钢的硬度。可以看出,当奥氏体化温度为1080 ℃时,Cr14Mo4V钢硬度为62.7 HRC,奥氏体化温度升高至1120 ℃时,硬度为63.0 HRC,即奥氏体化温度低于1120 ℃时,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Cr14Mo4V钢硬度基本不变。进一步升高奥氏体化温度时,硬度值逐渐下降,当奥氏体化温度为1180 ℃时,Cr14Mo4V钢硬度下降至47.0 HRC。

图14 奥氏体化温度对Cr14Mo4V钢硬度的影响(40 min)

对淬火态Cr14Mo4V钢而言,结合图4和图9可知,影响硬度的因素主要包括3方面:随着奥氏体化温度升高,碳化物逐渐溶解,基体固溶碳含量增加,硬度升高;随着奥氏体化温度升高,残留奥氏体含量增加,硬度降低;随着奥氏体化温度升高,晶粒尺寸长大,硬度降低。当奥氏体化温度为1080~1120 ℃时,以上3个因素对Cr14Mo4V钢硬度影响达到平衡,从而呈现规律为基本不变。而奥氏体化温度超过1120 ℃后,残留奥氏体含量的增加以及晶粒尺寸的增大,对硬度的影响起主导作用,从而使其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3.2 奥氏体化时间对硬度的影响

图15为Cr14Mo4V钢于1120 ℃和1140 ℃下经10~300 min不同奥氏体化时间处理后的洛氏硬度。可以看出,不同奥氏体化温度下,随着奥氏体化时间的延长,Cr14Mo4V钢的硬度呈现先略微增加,后轻微下降的趋势。以1120 ℃为例,当保温时间为10 min时,Cr14Mo4V钢硬度约为62.3 HRC,延长时间至40 min时,硬度升高至63.0 HRC左右,继续延长保温时间至5 h,硬度下降至62.3 HRC,不过保温时间对硬度影响范围仅约为0.7 HRC。短时间保温时,硬度略有增加,主要是由于基体固溶碳含量略有增加,而残留奥氏体含量及晶粒尺寸随保温时间的变化幅度不大(如图11和图12所示)。

图15 奥氏体化保温时间对Cr14Mo4V钢硬度的影响

3 结论

1) 退火态Cr14Mo4V高温轴承钢微观组织主要由铁素体和带状碳化物组成,淬火处理后轴承钢微观组织主要包括淬火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和未溶解碳化物,其中未溶解碳化物依然呈带状分布,其类型为富含Cr和V的M23C6。

2) Cr14Mo4V轴承钢微观组织变化对奥氏体化温度更为敏感,保温时间对其影响较小。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残留奥氏体含量逐渐增加,晶粒尺寸逐渐长大,晶内碳化物逐渐溶解。基于Cr14Mo4V钢带状碳化物特征,为保证碳化物充分固溶,并同时避免非等轴晶出现,淬火温度应为1120~1160 ℃。

3) 淬火态Cr14Mo4V轴承钢硬度随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呈先略微增加后显著降低的趋势,主要受基体固溶度、残留奥氏体含量及晶粒尺寸等因素综合影响。

猜你喜欢
碳化物奥氏体晶粒
真空低压渗碳对304与316L奥氏体不锈钢 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热加工工艺对316LN 奥氏体不锈钢晶粒度的影响研究
含铝高硼高速钢显微组织的电镜表征
固溶处理对K447A高温合金碳化物组织的影响
奥氏体化温度对贝氏体钢等温转变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中锰钢ART工艺C、Mn元素配分的热力学研究
15Cr12CuSiMoMn钢的奥氏体晶粒长大动力学
提高Cr-Ni-Mo-Ti马氏体时效不锈钢超低温韧性的固溶处理工艺
氧化铝晶粒度的影响因素探讨
精密铸造304L不锈钢晶粒度检测方法研究